一、逢时针灸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卓叶雯[1](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曾林,向婷,王天沛,胡霞,唐宏图[2](2020)在《“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脂代谢、炎性因子分泌及肝脏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A组)、糖尿病模型组(B组)、糖尿病模型艾灸治疗组(C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组(D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艾灸治疗组(E组),于4周、8周治疗结束后空腹眼底静脉采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于治疗4周、8周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含量,以及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肝脏胰岛素受体InsR的含量。结果:C组与B组相比,TC、TG、LDL-C水平降低(P <0. 05),HDL-C水平升高(P <0. 05); E组与D组相比,TC、TG、LDL-C水平降低(P <0. 05),HDL-C水平升高(P <0. 05)。B组和D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IL-6的含量显着高于A组(P <0. 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TNF-α与IL-6的含量均降低(P <0. 05);与D组比较,E组大鼠TNF-α、IL-6的含量均降低(P <0. 05)。B组和D组肝脏胰岛素受体InsR表达明显低于A组(P <0. 05); C组与B组相比,InsR表达明显增加(P <0. 05); E组与D组相比,InsR表达明显增加(P <0. 05)。结论:"双固一通"艾灸法治疗后,改善了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脂紊乱以及炎性因子分泌的情况,也使得糖尿病与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增加、功能增强,改变了胰岛素受体数量和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作用减弱的状态,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这可能也是"双固一通"艾灸法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郑州[3](2020)在《基于时间治疗学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在中医时间医学指导下,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中医辨证为痰湿壅盛证且符合Ⅰ级低、中危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用便捷绿色的治疗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08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中医辨证为痰湿壅盛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BM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无时间医学指导下揿针按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则根据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分别于胃经、脾经运行时段,予以揿针按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的揿针治疗,每2天一次,每3次治疗后休息一天,此为1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BMI、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的变化,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平均坐位收缩压、平均坐位舒张压、BM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组内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及BMI比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3.经治疗后,两组血压组间比较情况:组间收缩压相比,经检验(P=0.036<0.05),两组平均坐位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舒张压相比,经检验(P=0.044<0.05),两组平均坐位舒张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经治疗后,两组受试者降压疗效比较:治疗组最终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经检验(P=0.044<0.05),治疗组在降压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P=0.01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经治疗后,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最终有效率为73.7%,对照组有效率为50%,经检验(P=0.025<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7.经治疗后,两组BMI组间比较,(P=0.122>0.05),无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研究80例,治疗组脱落2例,受试期间未见由本试验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1.基于中医时间医学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中医辨证为痰湿壅盛证Ⅰ级低中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无时间医学指导下揿针按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结果。在改善BMI水平方面,两种干预方法均可降低BMI水平,疗效相当。2.基于中医时间医学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操作简单便捷,减少患者针刺疼痛感的同时,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并且临床疗效佳,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杜月薇[4](2019)在《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经络切诊手法,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背俞穴进行探查,探讨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阳性反应点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与血糖的关系,以及T2DM住院患者与体检志愿者在背俞穴出现阳性反应点的差异,为非药物治疗T2DM的背俞穴取穴提供切诊依据。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入选T2DM住院患者82例与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44例,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及随机血糖、进行背俞穴切诊,记录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T2DM住院患者的背俞穴阳性反应点规律显示,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主要出现在胃俞、肝俞、肾俞、胰俞;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俞穴是胃俞穴,占32.93%,其余频率自高至低依次为肝俞(29.27%)、肾俞(26.83%)、胰俞(19.51%)、三焦俞(18.29%)等;2.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表现,阳性反应主要以结节为主,占比45.07%,其余占比自高至低依次为条索(26.06%)、僵紧(16.20%)、下陷(4.93%)、冷(3.52%)等;3.T2DM住院患者胃俞、肝俞、肾俞、胰俞、脾俞穴的阳性反应点出现频率分别为体检志愿者的9.0、24.0、11.00、16.0、12.0倍,经χ2检验,胃俞、肝俞、肾俞、胰俞、脾俞穴在T2DM与体检志愿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4.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与当日随机血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俞阳性反应与血糖呈正相关。结论:1.从T2DM住院患者的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频率高低,提示T2DM住院患者可从脾胃、肝肾论治,配以胰俞、三焦俞治疗;2.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出现结节阳性反应时,应对患者湿浊或痰湿进行辨证以明确治疗;出现僵紧、条索、冷的阳性反应时,应考虑T2DM住院患者体内寒气的存在;出现下陷阳性反应,应着重补肾;3.根据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及体检志愿者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提示经络切诊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时,应着重探查肝俞、肾俞、脾俞、胃俞、胰俞的阳性反应;4.根据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阳性反应与血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T2DM住院患者出现血糖异常时,可考虑选取肾俞穴治疗。以上结果可为非药物治疗T2DM住院患者提供选穴依据。
彭玉莹,田宁[5](2019)在《针灸防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体现近10年来针灸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概况,反映针灸防治糖尿病的临床特色及优势。从针灸辨证论治、选经取穴特点及疗法特色三方面总结分析,揭示了针灸防治糖尿病具有疗法多样、疗效肯定的优势,和良性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进一步提出了针灸宜分期论治,灵活运用各特色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糖尿病发病发展。
褚玉茹,阚建英[6](2018)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探索》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快速上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1],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7亿,共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心脏或肾脏病变等,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人
武燕[7](2014)在《电针“胰俞”对T2DM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的调控及对其血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病患数量将会达到3.66亿人次,而这其中有高达95%的比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Type2Diabetes Mellitus, T2DM)所占有。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西医为主,但2型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以及患者用药后的毒副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这是巨大的挑战;不过这同时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也是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针灸防治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及其并发症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针灸疗法在DM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并且疗效显着。胰俞穴为经外奇穴,与胰腺具有密切联系。有学者认为胰俞穴就是胰脏之气汇聚的部位,具有调节胰腺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的功能。查阅文献资料,结果显示: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糖尿病大多取胰俞穴为主穴并配合其它穴位使用,虽然文献中均显示降糖效果明显,但是关于胰俞穴这一单穴在临床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的治疗效果鲜有文献提及。因此,本实验通过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进行干预,以观察“胰俞穴”这一单穴治疗对T2DM大鼠的降糖效果。[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的调控,并对其血糖、瘦素、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验证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的疗效;阐明电针治疗T2DM的关键作用环节;揭示电针“胰俞”穴对T2DM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将58只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余下50只用于造模,选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M的大鼠模型,成模后的T2DM大鼠再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胰俞”穴组、电针“脾俞”穴组、电针“肾俞”穴组;(2)以Real-time PCR法测定胰腺组织中胰岛素原mRNA的表达水平;(3)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及其配套试纸测量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4)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清胰岛素(Insulin, INS)及血清中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 LEP)、抵抗素(Resistin,RES)、脂联素(Adiponectin,ADP)的含量;(5)采用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性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 AOD).[结果](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合并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的方法能够成功复制T2DM大鼠模型,对50只大鼠进行造模,42只成模,造模成功率为84%。(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个电针治疗组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均大幅上升(均P<0.01),以电针胰俞组尤为明显;(3)成模后的2型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血糖大幅升高(P<0.01),体重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胰俞组及电针脾俞组大鼠的血糖明显下降,以电针胰俞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胰岛素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均降低,以电针脾俞组、电针肾俞组尤为明显,具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瘦素、抵抗素、脂联素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胰腺中胰岛素平均光密度值(AOD)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胰俞组及电针脾俞组大鼠胰腺中胰岛素平均光密度值(AOD)均有明显上升,电针胰俞组尤为明显(分别P<0.01,P<0.05)。[结论](1)采用的造模方法切实可行,所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稳定;(2)电针“胰俞”穴的可能降糖机制:“胰俞”穴与胰腺均受位于T6-T10的脊髓节段的交感神经支配,“胰俞”穴符合神经节段支配原理。在“胰俞”穴的神经节段支配中,脊髓作为一个初级中枢,既接收来自“胰俞”穴的针刺信号,也接收来自胰腺的病理信号,脊髓为这两种信号的整合提供场所。此外,电针“胰俞”穴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产生全身性的调节作用。电针“胰俞”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状况,增强胰岛素原mRNA的表达,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促进血糖下降。综上所述,电针2型糖尿病大鼠“胰俞”穴可以从基因层面增加胰腺中胰岛素原mRNA的表达,使胰岛素原mRNA的表达正向发展;从细胞分子水平上来说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促进受损细胞的恢复,从而有利于胰岛素降糖功能的正常发挥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这也是电针“胰俞”穴降糖的重要机理之一。
谢瑞仁[8](2014)在《针灸治疗消渴病的选穴规律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所形成的。素体阴虚,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以致肺胃肾热灼伤阴,津少火盛,水谷转输失调而成。又有分三消(上消、中消、下消),口渴引饮为上消;膳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消渴包括糖尿病及非糖尿病诸复杂病证,并不能将二者画上等号,亦有消瘅、三消等命名。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古籍中已有详尽的有关描述,如素问记载有“消渴”、“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并揭示该病发生于上层社会及贵族。《素问·腹中论》曰:“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其病因主要是饮食失调。从脏腑学说而言,消渴病损脏多在肾、肺、肝,少及脾,独不在心;损腑唯提胃,均未及大小肠、膀胱、胆或三焦;所病之脏腑以阴液虚损为主;从气血津液学说而言,消渴病损普及气、血、津、液,虚实并存,仍以虚为主。世人潜意识中认为无中药即非中医,故辩证施治多施药为首。中医治疗消渴病亦不例外,纵观古籍或近现代文献,绝大多数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中医治病求本,故治疗消渴病之药多入肾、肺、胃或肝脾。而针灸治疗消渴病选穴之广,操作方法之多样,因医因患而异,难借法于临床。故本文力从选穴入手,探讨其规律发现,针灸治疗消渴病以足太阳膀胱经使用最频,其次胃经、脾经,但穴位以足三里最常用,依次是三阴交、肾俞,以效于科研和临床。目的:通过对近十年发表于国内期刊中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研究,对其中所选用相关穴位从腧穴的归经、穴位属性、解剖分布等角度分析,挖掘其中的选穴规律,比较得出最常运用的穴位、经络,以期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及工作效率。方法: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有效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从腧穴的归经、穴位属性、解剖分布等方面,运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分别处理个体数据和个体间计数资料,从而归纳总结穴位使用规律。结果:从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中,以针灸、糖尿病、消渴病为关键词,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有效文献121篇,共涉及针灸治疗方法有种普通针刺、电针、温针灸、耳穴等,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共14条,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率最高,其次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涉及穴位146个,共1267穴次,均以特定穴为主,其中足三里为最常用,其次三阴交和肾俞。结论:针灸治疗消渴病仍坚持辩证施,辨病相结合,理、法、方、穴与中药治疗之理如出一撤,使用以扶正补益为主要功效的经络经穴为主,如可调治五脏六腑的足太阳膀胱经、运化水谷精微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但不同的是针灸治疗消渴病涉及脏腑较脏腑辨证施药的更广泛,如更注重膀胱经的调治,使用全部正经;使用经脉以足部经脉为主,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经络是膀胱经,依次是胃经和脾经;且使用穴位主要以膝以下和背部特定穴为主,最常用足三里,依次是三阴交和肾俞;最常用经脉和穴位并不对应统一,但从穴性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选穴是以调节脾胃、助运化水谷精微、分清化浊为主。
高珊,李瑞,田环环,曹昺焱,裴恩实,黄英恒,刘锦龙,武燕[9](2013)在《近1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通过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资料,从文献、实验及临床研究3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阐述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结果发现针灸可通过调节血糖、激素水平、修复胰腺组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治疗糖尿病,并被临床验证有确切疗效。针灸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崔建杰,张志良,安洪泽[10](2013)在《点刺加火罐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即有"苦渴数饮"、"善食而瘦"、"热中善饥"等症状描述。依据上、中、下三焦病位之不同,消渴病表现不同的症状。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一曰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而言之;二曰消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消
二、逢时针灸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逢时针灸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2.1 病名认识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4 课题假说 |
5 课题创新点 |
6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虑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基本情况 |
1.1 研究完成情况 |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
2.4 疲劳状况比较 |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造模方法 |
1.4 实验分组和干预方法 |
1.4.1 A组 |
1.4.2 B组 |
1.4.3 C组 |
1.4.4 D组 |
1.4.5 E组 |
1.5 指标检测 |
1.5.1 血脂检测 |
1.5.2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的Elisa检测 |
1.5.3 肝脏胰岛素受体InsR的PCR检测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双固一通”艾灸法对各组大鼠血脂的影响 |
2.2“双固一通”艾灸法对各组大鼠TNF-α、IL-6的影响 |
2.3“双固一通”艾灸法对各组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mRNA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基于时间治疗学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痰湿壅盛证候积分表 |
综述 中医时间医学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经络切诊的重要性 |
2.1.1 经络切诊对疾病诊断意义 |
2.1.2 机体经络的阳性反应点理论 |
2.1.3 经络切诊在古、今临床中的应用 |
2.2 背俞穴古今临床应用 |
2.2.1 背俞穴治疗体系发展 |
2.2.2 背俞穴应用 |
2.3 T2DM的背俞穴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
2.4 背俞穴在T2DM治疗中使用情况 |
2.5 非药物疗法T2DM的临床研究进展 |
2.5.1 针刺治疗T2DM |
2.5.2 艾灸治疗T2DM |
2.5.3 推拿疗法治疗T2DM |
2.5.4 埋线疗法治疗T2DM |
2.5.5 T2DM的其他疗法 |
第三章 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规律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排除标准 |
3.1.3 一般资料的收集 |
3.1.4 切诊反应点 |
3.1.5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T2DM住院患者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出现规律 |
3.2.2 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性阳性反应点表现 |
3.2.3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差异性分析 |
3.2.4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血糖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T2DM住院患者的背俞穴阳性反应点规律 |
4.2 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表现特点与病机 |
4.3 T2DM住院患者与体检志愿者背俞穴差异性研究 |
4.4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血糖的相关性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针灸防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辨证论治特点 |
1.1 从脏腑论治 |
1.2 从气血痰瘀论治 |
1.3 从三焦论治 |
1.4 从奇经论治 |
2 针灸选经取穴特点 |
2.1 十四经穴 |
2.2 耳穴 |
2.3 经外奇穴 |
3 针灸疗法特色 |
3.1 毫针刺法 |
3.1.1 常规针刺 |
3.1.2 腹针疗法 |
3.1.3 调神针法 |
3.1.4 时间针灸 |
3.2 温针灸疗法 |
3.3 其他特色疗法 |
4 总结与思考 |
(6)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取穴位的研究 |
2 作用机理的研究 |
3 治疗方法的研究 |
3.1 针刺 |
3.2温针灸 |
3.3 灸法 |
3.4 电针 |
3.5 穴位埋线 |
3.6 穴位注射 |
4 针灸时点的研究 |
5 结语 |
(7)电针“胰俞”对T2DM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的调控及对其血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古今文献研究 |
1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 |
1.1 病名及症状表现 |
1.2 消渴病病因病机 |
1.3 消渴病的治疗 |
2 现代文献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临床特点 |
2.3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4 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
2.5 2型糖尿病的治疗 |
3 国外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 |
3.1 现状 |
3.2 发病原因 |
3.3 发病机制 |
3.4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现状及进展 |
1 概述 |
2 胰俞穴的使用依据 |
3 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4 临床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实验中与T2DM相关的主要指标概述 |
1 胰岛素原mRNA及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
1.1 胰岛素原mRNA |
1.2 胰岛素 |
1.3 关于胰岛素效应的评价 |
2 瘦素(LEPTIN)及其与胰岛素(INSULIN)的关系 |
2.1 瘦素的作用 |
2.2 瘦素与胰岛素的双向调节作用 |
2.3 瘦素调节血糖的主要作用机制 |
3 抵抗素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
4 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
4.1 脂联素的作用 |
4.2 脂联素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4 主要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和过程 |
2.1 T2DM大鼠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穴位定位 |
2.3 针刺治疗及操作 |
2.4 取材 |
2.5 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数据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大鼠外观及行为变化 |
2 大鼠空腹体重及血糖的变化情况 |
2.1 大鼠体重情况 |
2.2 大鼠血糖情况 |
3 各组大鼠治疗后胰岛素相关指标的含量情况 |
3.1 各组血清胰岛素(INS)含量的比较 |
3.2 各组大鼠胰腺中胰岛素原mRNA表达的比较 |
3.3 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稳态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比较 |
3.3.1 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 |
3.3.2 稳态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 |
4 各组大鼠血清中脂肪因子LEP、RES、ADP的含量情况 |
4.1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含量比较 |
4.2 各组大鼠血清抵抗素含量比较 |
4.3 各组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比较 |
5 各组大鼠胰腺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
5.1 胰腺形态学观察 |
5.2 胰腺免疫组化图像分析 |
讨论 |
1 治疗方案确立的依据——胰俞穴神经节段支配原理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体重、血糖变化情况 |
2.2 血清胰岛素与胰岛素原mRNA、ISI、HOMA-IR间的关系 |
2.3 电针对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炎症因子的影响 |
3 结论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8)针灸治疗消渴病的选穴规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研究 |
1.1 消渴病的中医学研究 |
1.1.1 病因病机研究 |
1.1.2 中医辨证研究 |
1.1.3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研究现状 |
1.2 消渴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
1.2.1 糖尿病(消渴病)发病机理 |
1.2.2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的现状 |
第二部分 文献分析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临床文献报道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检索范围 |
2.2.2 检索方法 |
2.2.3 检索词 |
2.2.4 检索策略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观察结果与分析 |
2.3.1 经脉使用情况 |
2.3.2 前十五个主要穴位及其归经情况 |
2.3.3 按穴性分类穴位分布情况 |
2.3.4 按解剖位置分类穴位分布情况 |
2.3.5 治疗特点分析 |
2.4 讨论 |
2.4.1 取穴规律及理论依据 |
2.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3 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近1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针灸取穴规律的文献研究 |
2 针灸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 |
2.1 针刺对血液生化的影响 |
2.2 针刺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 针刺对胰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2.4 针刺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3 不同针灸方法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
3.1 针刺 |
3.2 灸法 |
3.3 电针 |
3.4 耳针 |
3.5 穴位注射 |
3.6 穴位敷贴 |
3.7 穴位埋线 |
3.8 综合治疗 |
3.8.1 针药结合 |
3.8.2 针灸并用 |
3.8.3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 |
3.9 特殊疗法 |
3.9.1 平衡针 |
3.9.2 针刀 |
4 小结 |
(10)点刺加火罐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理论依据 |
3 现代研究 |
4 结 语 |
四、逢时针灸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D]. 卓叶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曾林,向婷,王天沛,胡霞,唐宏图.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5)
- [3]基于时间治疗学应用揿针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郑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D]. 杜月薇. 河北大学, 2019(04)
- [5]针灸防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J]. 彭玉莹,田宁. 环球中医药, 2019(02)
- [6]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探索[J]. 褚玉茹,阚建英. 内蒙古中医药, 2018(08)
- [7]电针“胰俞”对T2DM大鼠胰岛素原mRNA表达的调控及对其血糖影响的实验研究[D]. 武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针灸治疗消渴病的选穴规律文献研究[D]. 谢瑞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近1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高珊,李瑞,田环环,曹昺焱,裴恩实,黄英恒,刘锦龙,武燕. 针灸临床杂志, 2013(12)
- [10]点刺加火罐疗法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J]. 崔建杰,张志良,安洪泽. 四川中医,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