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法治均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均衡,道德与法治,跑班教学
法治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军[1](2019)在《均衡分班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跑班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均衡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注重内涵与特色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实行均衡分班,通过有效措施提升教学实效,为天赋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生长点,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9年07期)
谢志岿,孙莹[2](2018)在《违规红利、制度均衡与法治社会——对法治社会建设中法治信仰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的认同和信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域行为主体的权益边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或充分保障,通过法规外途径往往可以获取更多利益,而走正常途径反而难以实现应有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公平感,助长了社会成员通过不正常途径谋取"违规红利"的机会主义动机乃至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严重伤害法治,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困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和保障各方确当的权益边界,通过利益平衡和制度均衡,消除违规获取红利的动机,从而建立起法治信仰、法治心理和法治秩序,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魏淑艳,路稳玲,李富余[3](2016)在《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政府、法治与问责制的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政府治理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必须是能力政府,这意味着政府要拥有强大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承担起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事务的管理职责。能力政府的建设必须辅以法治和问责制,目的是制约政府公权力的膨胀,保障公民权力,维护公平正义。为此要厉行法治,抛却人治,建立并完善问责制,监督公权力的运行。能力政府、法治与问责制叁者要均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6年05期)
王安平,曲成举[4](2015)在《法治视域下的国家均衡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在国家法治的前提之下进行。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显着,但这种长期单一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国家在政府行政、市场调节、社会自治、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突出。转型期,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合理分权、民主之治、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治理失衡的现状,实现政府行政、市场经济、社会组织和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均衡治理。(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宋闽旺[5](2015)在《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筑法治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修订好义务教育地方法规,意义重大。5月底,由省政府提交的《福建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进行首次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草案初步审查工作,为此提前介入草案稿起草、论证、修改,赴省内外进行深入调研和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在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法治保障,增强(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坛》期刊2015年07期)
李聆溪,张尧[6](2015)在《强化法治思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连日来,市人大常委会分成四个执法检查组,分赴全市9个县(市)区及市直部分中、小学校,对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此次执法检查以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义务教育环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旨在全面了解和研究当(本文来源于《锦州日报》期刊2015-06-01)
常纪文[7](2015)在《法治中国与生态环境法治的全面均衡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生态环境法治精神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的环境立法已有30余年的历史,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生态环境法治推向新的高度。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科学、民主地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立法,促进环境保护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党、政府、社会、公民和市场关系的制度化,环境教育立法的设计应符合实际,作用发挥实在化。此外,还要从理念、思路、模式、环节、措施、体制、实效等方面均衡推进生态环境法治体系的构建工作。(本文来源于《人民法治》期刊2015年05期)
常纪文[8](2015)在《全面均衡推进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兼论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全会《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下一步,需要按照《决定》要求,改革生态环境立法模式,完善立法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环境监督、法治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环节的工作,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本文来源于《绿叶》期刊2015年03期)
刘金祥[9](2014)在《法治是促进和谐的均衡共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思维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4-07-08)
廖奕[10](2013)在《均衡发展的法治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践层面看,法治的功能与价值不能驻足于“纸面的美好”与“想象的崇高”,尤其不能麻醉于“法律至上”、“法律权威”、“法律信仰”这些大而化之甚至有些华而不实的大词与口号。未来中国能否走出“历史的叁峡”,顺利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均衡型的(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3-12-25)
法治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治的认同和信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领域行为主体的权益边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或充分保障,通过法规外途径往往可以获取更多利益,而走正常途径反而难以实现应有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公平感,助长了社会成员通过不正常途径谋取"违规红利"的机会主义动机乃至严重的社会越轨行为,严重伤害法治,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困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和保障各方确当的权益边界,通过利益平衡和制度均衡,消除违规获取红利的动机,从而建立起法治信仰、法治心理和法治秩序,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治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军.均衡分班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跑班教学策略的选择[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
[2].谢志岿,孙莹.违规红利、制度均衡与法治社会——对法治社会建设中法治信仰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8
[3].魏淑艳,路稳玲,李富余.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政府、法治与问责制的均衡发展[J].理论探讨.2016
[4].王安平,曲成举.法治视域下的国家均衡治理[J].湖湘论坛.2015
[5].宋闽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筑法治保障[J].人民政坛.2015
[6].李聆溪,张尧.强化法治思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锦州日报.2015
[7].常纪文.法治中国与生态环境法治的全面均衡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生态环境法治精神的解读[J].人民法治.2015
[8].常纪文.全面均衡推进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兼论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创新[J].绿叶.2015
[9].刘金祥.法治是促进和谐的均衡共治[N].深圳特区报.2014
[10].廖奕.均衡发展的法治回应[N].法制日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