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系论文-谷一凡,周路,蒋裕强,朱讯,周宏

埃迪卡拉系论文-谷一凡,周路,蒋裕强,朱讯,周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埃迪卡拉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埃迪卡拉系灰岩,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灯影组

埃迪卡拉系论文文献综述

谷一凡,周路,蒋裕强,朱讯,周宏[1](2019)在《川中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灰岩成因及其对白云岩储集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川中埃迪卡拉系灯影组顶部灰岩地层对下伏白云岩储集层的影响,在阴极发光、镜下鉴定等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层灰岩和下伏的细-中晶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灰岩中普遍存在去白云石化现象,细-中晶白云石被泥晶方解石交代而呈港湾状边缘或仅剩余白云石"残晶",未被交代的白云石在岩心上呈"透镜状"分布。相比新元古代沉积灰岩,该套灰岩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Dy负异常,更接近灯影组鞍状白云石和细-中晶白云岩,其~(87)Sr/~(86)Sr值较同期海水偏高。低Sr-Fe的特点则揭示其为大气淡水成因。以上研究表明,该套灰岩是在热液成因细-中晶白云岩的基础上,经大气淡水所主导的去白云石化作用而形成,该作用对先期白云岩储集层起破坏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渊[2](2019)在《陕南镇巴埃迪卡拉系磷酸盐化“胚胎状”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纪是后生动物起源与海洋环境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基础动物门类在该时期开始崛起,海洋生态系统逐渐从以菌藻类为主向以后生动物为主演化。虽然埃迪卡拉纪古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难题与疑惑:许多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分类归属难以确定,尤其是那些之前被解释为后生动物的化石,争议尤其激烈。不同于寒武纪后生动物疑难化石其分类归属的争议主要在于应归属哪个门或纲,许多埃迪卡拉纪化石的分类归属的争议在于动物与非动物之间。这种现象在埃迪卡拉纪化石研究中非常普遍。因此,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发掘与研究,不仅能为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证据,同时对全面认识埃迪卡拉纪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南部镇巴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底部产有磷酸盐化叁维立体保存的“瓮安”型微体化石组合,在此命名为镇巴微体化石组合,是扬子板块内部又一处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素材。球形类化石是构成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主体。除此之外,该组合中还保存了丰富的管柱状化石和多细胞藻类化石。本文对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该化石组合的时代。从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发现球形类化石3属4种,分别为Megasphaera inornata、M.ornata、Spiralicellula bulbifera与Bacatisphaera cf.Baokangensis。通过生物地层对比研究,笔者保守地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时代限定在埃迪卡拉纪,不早于瓮安生物群,可能属于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期,也有可能与瓮安生物群同期。与此同时,本文重点研究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胚胎状”疑难化石,对其生物分类位置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分裂模式,从中可复原出4种完整的生命周期,分别对应原生生物中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方式,包括“均等二分裂生殖”、“不均等二分裂生殖”、“连续复分裂生殖”与“同时复分裂生殖”。这4种生命周期基本能够涵盖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所有“胚胎状”化石类型。据此推测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可能包含不同类群的原生生物。虽然“胚胎状”化石与许多后生动物门类的卵裂期胚胎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然而原生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也可形成胚胎状结构。另外,化石组合中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后生动物后囊胚期形态的化石标本,无法建立完整的动物发育序列。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足以支撑后生动物胚胎假说。虽然多细胞藻类在合子(或配子)发育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也能够形成与“胚胎状”化石形态类似的结构,然而多细胞藻类的合子(或配子)无论在体型大小还是细胞分裂模式都与“胚胎状”化石间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支持多细胞藻类假说。原生生物的解释相比较于后生动物胚胎假说与多细胞藻类假说更符合现有化石证据。后生动物胚胎假说只有在化石记录中找到确切“胚层分化”的证据才能够得以验证;而原生生物的解释在今后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2,“胚胎状”化石M.ornata显微结构的研究显示,膜壳外表面的纹饰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化:通过纹饰边界的持续生长,多边形纹饰单元被不断分割成更小的单元,最终形成瘤状纹饰。这种现象与原生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形态发生”现象具有可比性,而在后生动物胚胎发育中并没有这种现象。因此,膜壳纹饰生长变化的发现进一步支持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原生生物解释。同时,结合前人对于陡山沱组大膜壳疑源类的研究报道,可以推测埃迪卡拉纪大膜壳疑源类中可能存在不同机制的“形态发生”现象,而这种现象很可能暗示着埃迪卡拉纪疑源类的形态多样性可能大于真实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邵叶飞[3](2019)在《湖北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埃迪卡拉生物群是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广布的生物类群,代表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复杂宏体后生生物组合。对埃迪卡拉生物群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夕地球生物圈的组合面貌。本文对产自我国湖北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551—541 Ma)石板滩段的一类圆盘状化石—Hiemalora进行详细的系统描述。Hiemalora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通过圆盘直径与似触手状结构长度的比值关系,建立了Hiemalora的定量形态分类。石板滩生物群产出的 Hiemalora 化石分为 4 种:Hiemalora stellaris、Hiemalora pleiomorphus、Hiemalora sp.1和Hiemalora sp.2。通过形态学对比,总结描述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常见圆盘状化石的形态特征。统计了石板滩生物群中Wutubus、Aspidella类Hiemalora类、叶状体和其他生物类型的产出丰度,结果表明Hiemalora属于石板滩生物群中较为优势的属种之一,石板滩生物群可能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生态群落结构。发现少量Hiemmlora化石与茎干状结构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结构,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o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状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同时提出Hiemalora两种不同的生长策略,即主要依靠圆盘个体增长或似触手状结构长度延伸。通过统计分析叶状体面积和圆盘面积关系,发现叶状体面积和Hiemalora圆盘面积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生物通过增大圆盘状固着器个体大小来增强固着力,支持增大的叶状体。同时,利用固着器的大小可推断出叶状体生物的整体高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邵叶飞,陈哲,周传明,袁训来[4](2019)在《湖北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 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欧阳晴,周传明[5](2018)在《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化刺饰疑源类形态分类系统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刺饰疑源类在全球多个地点的埃迪卡拉系下部地层广泛分布,它们在埃迪卡拉早中期地层划分对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埃迪卡拉纪刺饰疑源类仅依靠形态分类,统一且能反映化石真实演化特征的形态分类系统是地层划分对比工作的基础。随着标本的积累,研究者对埃迪卡拉纪刺饰疑源类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对形态分类系统的不同意见也随之增加。通过对来自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近两千枚硅化标本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些争议中的很多问题都来自埃迪卡拉纪刺饰疑源类形态变化上的连续性。其中,以均匀分布的锥状突起为特征的类型如Appendisphaera、Cavaspina、Knollisphaeridium和Tanarium等在全球分布广泛,但由于装饰简单,异见较多、修订频繁,阻碍了地层对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过去发表的模式标本和从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获得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的测量和统计,结果显示,尽管各形态特征均连续变化,在属一级的水平上该类化石仍区分度较好。然而在种一级的水平上,过去的鉴定主要基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很可能由于形态特征变化的连续性而彼此冲突。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意形态连续变化造成的影响,在鉴定时进行充分的测量和统计,必要时对不同形态种划定人为界线;另一方面,在地层对比中,应优先选择形态变化连续性较小、鉴定特征较为明确的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尚晓冬,Ma?gorzata,Moczyd?owska,刘鹏举,柳雷[6](2018)在《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微体化石的有机组成及矿化保存》一文中研究指出燧石中的微体化石通常呈立体状态,并保存精细的形态特征。硅化代表着最好的埋藏方式之一,保存了微体化石的装饰和细胞结构,因为生物软组织埋没入早期成岩燧石中阻止了降解与生物信息的丢失(Butterfield,2003;Xiao and Schiffbauer,2009;Alleon et al.,2016a;Muscente et al.,2015,2017)。硅化代表着最好的埋藏方式之一,而其详细的过程与机制目前还未被完全理解。传统上,燧石中微体化石的研究常主要借助于透射光显微镜。尽管此类工作对微体化石的有机成分和硅质基质可进行较为初步的识别,但镜下的观察在不同物质的地球化学分析上具有其局限性。不过,现代的分析技术为研究保存在燧石中分子生物特征的证据提供了许多机会(Alleon et al.,2016a,2016b;Qu et al.,2017)。微生物体早期保存于燧石中减少了分子降解,甚至,来源于蛋白质化合物的氨基基团能够跨越地质时代被保存下来(Alleon et al.,2016a,2016b)。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含化石的基质矿物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硅化过程及其保存化石与生物特征潜力的理解。本次研究通过拉曼光谱仪、透射光及偏光显微镜对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微体化石及其赋存基质矿物与相关自生矿物进行分析,显示出微体化石由有机碳质材料组成,具弱的结构组织特征或结构序列,暗示了较低程度的热成熟度与热改造。在微体化石不同部位(膜壳或内部填充物)拉曼光谱的差异揭示了其原始生物物质的有机成分与结构的不同。赋存微体化石的硅质基质的矿物相识别为opal-CT,隐晶质石英,及它们的过渡阶段。总体上,拉曼光谱分析与岩相学观察记录了完整而连续的自opal-CT至石英的硅质相转变序列。据此尝试性地重建了在局部微环境中的沉积物成岩历史与微体化石矿化保存过程。孔隙水中的硅质以opal的形式优先沉淀于微生物体周围,opal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并转变成为更稳定的隐晶质石英,随后隐晶质石英发生重结晶作用而形成颗粒。自生磷灰石通常沉淀于一些微体化石周边及其降解的有机质碎片内,当磷灰石正在微体化石周围及其生物结构结晶时,硅质沉淀于周边的空隙,抑制了磷灰石进一步结晶的潜在空间。微体化石的硅化与磷酸盐化过程发生于沉积物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带。由微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黄铁矿的沉淀而引起局部p H值的改变,驱动了方解石溶解、磷酸盐化、硅化的发生,从而促使微体化石特异保存于陡山沱燧石结核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陈哲,华洪[7](2018)在《中国埃迪卡拉系划分对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埃迪卡拉纪地层发育,出露完好。过去几十年来,华南扬子区埃迪卡拉系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华南埃迪卡拉纪一系列特异埋藏化石生物群完整记录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生物群的演化轨迹,同时,华南埃迪卡拉系浅水台地相区碳酸盐岩沉积保存了该时期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连续变化特征。在上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埃迪卡拉系的划分对比研究,我们提出中国埃迪卡拉系二统六阶的划分方案,其中上、下统分别包括叁个阶。埃迪卡拉系下统和第一阶的底界即埃迪卡拉系的底界,置于埃迪卡拉系下部盖帽白云岩的底部。建议埃迪卡拉系上统的底界放在华南陡山沱组上部显着碳同位素负漂移(EN3)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建议埃迪卡拉系下统第二阶的底界放在陡山沱组下部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的首现层位,第二阶地层以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普遍正值(EP1)为特征;第叁阶的底界置于陡山沱组中部碳同位素负漂移(EN2)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第叁阶以产出刺饰疑源类上组合(Hocosphaeridium anozos化石带)为特征。埃迪卡拉系上统第四阶的底界即上统的底界,华南第四阶地层中尚无有地层对比潜力的化石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埃迪卡拉生物群阿瓦隆组合(575—560Ma)出现在与华南第四阶时代相当的地层中。第五阶在华南以产出庙河生物群为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可以与埃迪卡拉生物群白海组合(560—550Ma)相对比,建议第五阶的底界选择在碳同位素负漂移MNE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或者庙河生物群化石分子首现的层位。第六阶以产出石板滩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为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可以与埃迪卡拉生物群纳玛组合(550—541Ma)相对比,建议以锥管状化石Conotubus hemiannulatus的首现层位作为中国埃迪卡拉系第六阶的底界。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基础上,逐步明确埃迪卡拉系各个统、阶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位,以及正式名称。华南埃迪卡拉系的部分统、阶的界线剖面具有成为国际层型剖面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赵东方,胡广,王利超,李飞,谭秀成[8](2018)在《新元古代末期浅层海水低氧和高Mg/Ca比特征:以华南巫溪鱼鳞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二段鲕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历史中,特别是重大地质时期,生命与环境往往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海洋是生命活动(特别是早期生命)的主要场所之一,海水化学性质(尤其是大气–海洋系统中氧含量的变化)与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密切相关。其中,海水Mg/Ca比对生物矿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控制着生物骨骼的矿物成分。海水中的O2含量变化则直接影响生物的爆发与灭绝,以及生物的分化。灯影组沉积期及其前后时段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阶段,分别发育以多细胞生物化石为主的"瓮安生物群"(陡山沱组)、最早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的"高家山生物群"(灯影组)和早寒武世的小壳化石,因此重建灯影组沉积期海水性质非常关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耿元生,王玉冲[9](2018)在《扬子北缘神农架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雪球地球Marinoan冰期(635Ma)后,前期Marinoan冰碛岩上沉积了厚度不等的埃迪卡拉系盖帽白云岩。由于盖帽碳酸盐岩普遍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岩石学、沉积学、生物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记录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末期(冰室气候)到后期(温室气候)时期地球表层冷暖气候环境快速转变的重要原始信息,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本文以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6个成冰系-埃迪卡拉系过渡剖面为目标,从盖帽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沉积序列和沉积地质学特征、C-O同位素等的研究,揭示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所表征的气候环境快速转变时期的海洋环境、地球化学条件、沉积物和沉积层序、特殊沉积结构构造与微生物等响应特征和发育规律,提出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成因的新解释和古地理学意义。研究区内盖帽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变化不很明显,平均50-60厘米厚,最厚1.3米,最薄40厘米。层序简单,几乎是单层,完全由均质等粒结构泥粉晶白云岩组成,局部含锰或铁质;弱水平层理或无块状构造。盖帽碳酸盐岩与下伏成冰系南沱组呈突变的整合接触关系,但下伏冰碛岩皆以纹层状的冰浅海或冰湖相含砾纹层状钙质泥岩、粉砂岩为特征;各个剖面点上盖帽碳酸盐岩本身、下伏冰碛岩或上覆盖帽白云岩基本无明显的岩相和沉积环境上差异。神农架的盖帽碳酸盐岩无论在垂向岩石层序、岩石矿物组合,还是沉积结构和构造、沉积微相等方面与华南及其他地区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别。虽然国内外所有盖帽碳酸盐岩主要由均质等粒粉细晶白云石组成白云岩构成,盖帽白云岩和下伏冰碛岩都具有明显、截然的界面,但神农架局部表现泥钙质冰碛岩和盖帽白云岩的渐变过渡关系,盖帽白云岩上覆沉积岩系表现为响应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退积与深水环境;国外还可见海底文石扇等,但神农架或华南则普遍发育含磷岩系;神农架盖帽白云岩较华南和国外都薄,且层序结构简单,发育相对较弱的纹层或水平层理,较为罕见发育帐篷构造、层状晶洞、角砾白云岩、席状胶结物、大型交错斜层理和波痕以及重晶石扇等华南和国内外典型或特殊矿物类型;神农架及下伏钙质泥纹冰碛岩顶部和上覆紫色白云岩中均见到明显的带状或丝状或团粒、Aggregate藻类,这在以往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但柱状等形态迭层石未见。神农架地区6个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下伏冰碛岩的δ13C值较上覆盖帽白云岩负漂移幅度较大,极端负值低于-10‰以下。盖帽碳酸盐岩本身的δ13C值变化在-4‰—-5‰间,少部分甚至低于-6‰以下同时,神农架地区盖帽之上的频繁海侵退积细粒沉积物的δ13C值较下伏盖帽白云岩有逐渐向负漂移的趋势。无论是在冰碛岩还是盖帽白云岩中,尽管可能的漂移幅度和变化样式不尽一致,但δ13C和δ18O总体呈现着协同一致的变化样式。本研究还发现,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出露在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东部(新华)和北部(松柏,阳日)地区未见盖帽碳酸盐岩发育,而是含磷岩系直接整合沉积在冰碛岩上,或不整合于神农架群之上,现今我们观察到的盖帽白云岩中一系列沉积特征或指相标志都代表着浅水潮坪沉积环境。通过与峡东或扬子其他地区相比较发现,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及其上覆陡山沱组下部的垂向序列、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沉积微相与环境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区别,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冷暖气候强烈转换时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以及古环境、古地理等提供了新材料和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王明,曾孝文,李才,李航,解超明[10](2018)在《藏北羌塘南部埃迪卡拉系达布热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羌塘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构造上处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羌塘地体的起源及构造演化对于探讨青藏高原的早期形成演化、冈瓦纳大陆裂解,以及特提斯洋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至关重要。最近,在羌塘南部达布热地区发现一套碎屑岩夹玄武岩的岩石组合,碎屑岩具有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虽然岩石发生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但仍然保留了原岩类复理石沉积的特点。根据碎屑锆石定年结果,该套地层中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年龄为550Ma左右。此外,该套地层中玄武岩夹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埃迪卡拉纪(约550Ma)。结合地层剖面及区域地层对比,建立了埃迪卡拉纪达布热组。达布热组是羌塘地区首次发现的埃迪卡拉纪地层,该组地层的建立为探讨冈瓦纳大陆北缘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埃迪卡拉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迪卡拉纪是后生动物起源与海洋环境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基础动物门类在该时期开始崛起,海洋生态系统逐渐从以菌藻类为主向以后生动物为主演化。虽然埃迪卡拉纪古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难题与疑惑:许多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分类归属难以确定,尤其是那些之前被解释为后生动物的化石,争议尤其激烈。不同于寒武纪后生动物疑难化石其分类归属的争议主要在于应归属哪个门或纲,许多埃迪卡拉纪化石的分类归属的争议在于动物与非动物之间。这种现象在埃迪卡拉纪化石研究中非常普遍。因此,埃迪卡拉纪生物化石的发掘与研究,不仅能为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证据,同时对全面认识埃迪卡拉纪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陕西南部镇巴地区的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底部产有磷酸盐化叁维立体保存的“瓮安”型微体化石组合,在此命名为镇巴微体化石组合,是扬子板块内部又一处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素材。球形类化石是构成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主体。除此之外,该组合中还保存了丰富的管柱状化石和多细胞藻类化石。本文对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并初步探讨了该化石组合的时代。从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发现球形类化石3属4种,分别为Megasphaera inornata、M.ornata、Spiralicellula bulbifera与Bacatisphaera cf.Baokangensis。通过生物地层对比研究,笔者保守地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的时代限定在埃迪卡拉纪,不早于瓮安生物群,可能属于埃迪卡拉纪晚期灯影期,也有可能与瓮安生物群同期。与此同时,本文重点研究了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胚胎状”疑难化石,对其生物分类位置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分裂模式,从中可复原出4种完整的生命周期,分别对应原生生物中4种不同类型的生殖方式,包括“均等二分裂生殖”、“不均等二分裂生殖”、“连续复分裂生殖”与“同时复分裂生殖”。这4种生命周期基本能够涵盖镇巴微体化石组合中所有“胚胎状”化石类型。据此推测镇巴“胚胎状”化石中可能包含不同类群的原生生物。虽然“胚胎状”化石与许多后生动物门类的卵裂期胚胎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然而原生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也可形成胚胎状结构。另外,化石组合中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后生动物后囊胚期形态的化石标本,无法建立完整的动物发育序列。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足以支撑后生动物胚胎假说。虽然多细胞藻类在合子(或配子)发育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也能够形成与“胚胎状”化石形态类似的结构,然而多细胞藻类的合子(或配子)无论在体型大小还是细胞分裂模式都与“胚胎状”化石间存在显着差异。因此,目前的化石证据不支持多细胞藻类假说。原生生物的解释相比较于后生动物胚胎假说与多细胞藻类假说更符合现有化石证据。后生动物胚胎假说只有在化石记录中找到确切“胚层分化”的证据才能够得以验证;而原生生物的解释在今后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2,“胚胎状”化石M.ornata显微结构的研究显示,膜壳外表面的纹饰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变化:通过纹饰边界的持续生长,多边形纹饰单元被不断分割成更小的单元,最终形成瘤状纹饰。这种现象与原生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形态发生”现象具有可比性,而在后生动物胚胎发育中并没有这种现象。因此,膜壳纹饰生长变化的发现进一步支持埃迪卡拉纪“胚胎状”化石的原生生物解释。同时,结合前人对于陡山沱组大膜壳疑源类的研究报道,可以推测埃迪卡拉纪大膜壳疑源类中可能存在不同机制的“形态发生”现象,而这种现象很可能暗示着埃迪卡拉纪疑源类的形态多样性可能大于真实的生物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埃迪卡拉系论文参考文献

[1].谷一凡,周路,蒋裕强,朱讯,周宏.川中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灰岩成因及其对白云岩储集层的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2].张渊.陕南镇巴埃迪卡拉系磷酸盐化“胚胎状”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邵叶飞.湖北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化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邵叶飞,陈哲,周传明,袁训来.湖北叁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J].古生物学报.2019

[5].欧阳晴,周传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化刺饰疑源类形态分类系统的新认识[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尚晓冬,Ma?gorzata,Moczyd?owska,刘鹏举,柳雷.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微体化石的有机组成及矿化保存[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陈哲,华洪.中国埃迪卡拉系划分对比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赵东方,胡广,王利超,李飞,谭秀成.新元古代末期浅层海水低氧和高Mg/Ca比特征:以华南巫溪鱼鳞剖面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二段鲕粒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耿元生,王玉冲.扬子北缘神农架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王明,曾孝文,李才,李航,解超明.藏北羌塘南部埃迪卡拉系达布热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8

标签:;  ;  ;  ;  

埃迪卡拉系论文-谷一凡,周路,蒋裕强,朱讯,周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