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措施分析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措施分析

许卫利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措施。方法:本院急诊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43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转运;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43例急诊危重症者为观察组行风险质控转运模式,对比两组转运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25.58%、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落实风险质控转运模式可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护理措施

前言:

急诊危重症患者经抢救复苏后需院内转运[1]。危重症患者病情复发多变,转运途中存在较大风险。若转运不当可加重病情进展。院内转运常见患者心跳呼吸邹停、瞳孔放大等危险事件。若未行有效干预可增加死亡率及病情二次损伤。加强转运护理风险防控提升转运安全性对危重症患者预后具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15.1~2016.1收43例危重症转运患者为对照组;2017.1~2018.1收43例危重症转运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5~71(48.3±23.1)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6~70(48.9±22.7)岁。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脑出血、重症肺炎、急性心肌梗死、外科创伤者;发病时间<24h;年龄>18岁者。排除合并心肺肝肾脏器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家属拒绝参与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院内转运。转运途中予吸氧、生命体征检测、心电监护等。

观察组:风险质控转运模式。一、潜在风险:①转运前风险评估不足。医护人员转运前未行有效风险评估导致患者转运承受能力差。或在患者病情尚未稳定时转运加剧二次损伤。②转运护士因素。转运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转运只是。部分低年资护士及实习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预判性,病情观察不仔细增加转运风险。③设备及药品因素。氧气准备不足、管道管理不足、呼吸机、监护仪蓄电不足、急救药品准备不足。④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转运途中出现低通气、低血压、低氧综合症等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加剧转运风险。二、风险防控:①完善转运风险评估。转运前了解患者病情及禁忌证。病情未稳定不可转运。转运前利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测评患者转运风险。若患者存在多脏器障碍或并发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需慎重转运。风险指数过大可考虑延期转运。②加强转运护士培训。加强转运护士前期培训及业务指导。积极落实转运突发事件应急训练。树立转运护士转运风险防控意识。制定转运时责任护士转运位置便于病情监控。合理分配低年资护士及实习护士转运职责。③落实设备及药品前期准备。术前依病情评估准备抢救药品。如:阿斯匹匹林、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地西泮等。准备心电监护设备、氧气袋、吸痰器、输液泵、便携式呼吸机等。转运时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若呼吸不畅者可行吸氧护理。转运期间若患者存在呼吸苦难及低血氧指征可行气管插管。配合吸痰准备。转运途中加强导管监控防止转运时导管脱落。妥善固定静脉留置针保持静脉通畅。若转运躁动可行约束带或镇静剂处理。若失血休克者可行扩容药物干预。若心衰者可行血管活性药物泵注。若颅内高压者可予脱水剂静脉滴注。若腰脊椎损伤者可行有效固定。若四肢骨折者可行夹板固定。若活动性出血者可行止血包扎。④加强医患转运前沟通。转运前需向患者及家属交待转运必要性及存在风险。嘱患者或家属签署相关手续并行转运配合。

1.3评价指标

转运不良事件含疾病转运不良事件、药品转运不良事件、设备转运不良事件[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软件SPSS21.0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组间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明显,如下表:

表1组间转运效果调查分析表[n(%)]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初始急救后需行院内转运进一步诊断及治疗[3]。虽转运耗时较短但转运风险性较高。若风险控制不当轻则影响后续治疗,重则危及生命。近年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升高,维权意识也逐步增强。故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加强转运质控降低转运风险,良性控制转运不良实现方可降低医疗纠纷。

本次转运风险质控暴露出四大风险因素。即转运前风险评估不足、转运护士能力有待提升、设备及药品准备不足、患者病情多变。经上述风险报道行针对性控制措施可降低转运风险。首先,转运风险评估可判定患者是否需延期转运。同可了解转运病情观察重点及转运风险。风险评估后的转运可最大程度避免死亡事件。其次,转运护士培训。培训可强化转运护士责任意识,提升转运护士转运技能及应急处理能力。本次培训可明确转运护士转运位置及职责,各司其责,各尽其能,相互配合完成转运。然后,设备及药品前期准备。药品、设备准备可为病情恶化患者提供紧急抢救准备。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设备是否故障、药物及设备是否储备完全可控制转运风险,减少转运不良事件。配合导管、药物、束缚、病情监护可降低转运风险,防止病情恶化。最后,加强医患转运前沟通可帮助患者家属了解转运风险,做好心理铺垫,避免转运风险事件引起医疗纠纷。故本次观察组落实风险质控转运模式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综上,急诊危重症者行风险质控转运模式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萍,严兆娴,顾晓琳.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远距离转运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4):380-382.

[2]李静.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安全护理及其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9(5):214-215.

[3]王妍.标准化护理与流程优化护理在降低妇产科急诊患者转运风险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5(8):89-91.

标签:;  ;  ;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措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