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体力活动论文-任盼红,聂梦俭,任东根,杨超,明辉

孕期体力活动论文-任盼红,聂梦俭,任东根,杨超,明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孕期体力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生态模型,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

孕期体力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任盼红,聂梦俭,任东根,杨超,明辉[1](2019)在《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促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人类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生活也在悄然剥夺着身体活动,健康问题成为21世纪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生态模型假设健康促进行为改变是心理,社会,政策和物理环境因素的组合。健康行为改变也衍生出较多的行为改变理论来解释体力活动不足或不参与锻炼的现象。与其他人群不同,职业女性孕期闲暇体力活动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需要基于生态学的整体模式下,尝试多维度的评价孕期体力活动影响因素。身体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和繁殖,这也为她们在工作系统和生活环境中重塑身体经验提供了深刻的体验。女性怀孕期间的定期体育活动不仅会在短时间内影响胎儿和母亲的健康,而且对后代的生长发育也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在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期职业女性,妊娠周20-28周,年龄20-35岁,单胎妊娠,无体力活动疾病的作为符合条件的200名对象纳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对身体活动的调查包括四个方面:职业性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关的身体活动,上班交通往来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丹麦疾病预防和健康研究中心和Groszup大学医院设计并测试了自我管理的体育活动量表。它用于测量受试者的身体活动1天并设定时间范围。该量表共有9个单独的活动等级,并设定了时间范围。被访者只需要估计一天内每个体育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并勾选方框。但是,有必要确保所有等级的身体活动时间与24小时一致。同时要保证所调查对象能熟悉的掌握如何填写自填式量表和计步器的使用方法,从睡觉前的早晨到晚上,计步器无法移除。受访者在一周内选择了2个工作日和2个休息日,并且每天填写一个体力活动量表,为期四天。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比例因子结构的有效性;采用验证性因子模型研究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社会生态影响因子及交互作用关系;采用描述统计方法,描述各因子得分及标准差等统计量;相关分析用于验证量表和问卷的可靠性;结合系统分析理论分析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社会生态系统元素、结构和功能特点,并据此进一步确定有效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促进关键决策建议。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围保建档并且定期去产检的职业孕期女性,有稳定的工作基础和独立的经济来源,且教育水平也很高。该研究发现,大约五分之一的孕妇在一天内没有任何形式的中度或高度体力活动。将近叁分之一的孕妇在一天内有近20小时处于静修模式。平均而言,每天睡眠约9小时是静修模式中的身体活动,这可能被办公自动化的职业性质主导。本研究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提取了职业妊娠期间女性体育活动的四个影响因素,符合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层次理论。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基于上述因素的生态模型的GFI为0.90,IFI,NFI和CFI接近0.9。该模型可以更好地分析城市职业女性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认为孕期职业女性的体力活动低于非怀孕期间的身体活动,这是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关注孕期职业女性的体育活动促进领域,加强对孕期运动安全性,孕期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研究。研究结论:影响城市职业孕期女性体力活动的因素具有层次性,各种层次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是不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孕妇社会活动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模型之间因子结构关系的拟合。除此之外,在"医疗一体化"的背景下,体育,围产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也是该领域研究团队形成的必然之路。相信在未来的研究领域,孕妇体力活动和健康促进的研究成果将呈现几何增长,并为职业女性在怀孕期间的运动提供有效的建议,也为孕期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邱红,毛新敏,杨雪姣[2](2019)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573例行IVF-ET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评估入选孕妇孕中期(孕12~20周)体力活动水平,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其分别纳入低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7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97%。1431例孕妇中,低体力活动者982例(68.62%),中体力活动者377例(26.35%),高体力活动者72例(5.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F-ET移植次数≥3次、促排卵次数≥3次均为导致IVF-ET孕妇孕期低体力活动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其体力活动受移植次数、促排卵次数影响,应密切关注IVF-ET孕妇体力活动现状,积极开展体力活动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东颖,薄海欣,李蕊,潘晓晶,卢[3](2019)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孕妇的孕期体力活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便利抽样法抽取在北京市3所叁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产检的IVF-ET孕妇12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孕妇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丹麦体力活动量表对其体力活动进行调查。结果 IVF-ET孕妇孕期每天能量消耗为(29. 41±2. 02) Mets,静息和轻体力活动时间占全天体力活动时间的96. 84%,其能量消耗占全天总能量消耗的91. 83%。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胎数、移植次数是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结论 IVF-ET孕妇以静息和轻体力活动为主,体力活动水平偏低,亟需要关注并加强健康指导,以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鲍妍宏,吴成,赵蓉萍,周凤鸣,杨柳青[4](2018)在《孕中、晚期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与孕期增重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MVPA)水平,并探讨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362例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24~28周单胎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体质量及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别于孕24~28周和32~36周测量孕妇体质量,计算孕中期、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同时,采用丹麦自填式体力活动量表收集孕中、晚期体力活动强度及持续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晚期MVPA水平与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关系。结果孕中、晚期每日平均MVPA时间分别为(1.61±1.61)h和(0.76±0.9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6,P<0.001)。孕中、晚期MVPA达标率分别为74.6%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7,P<0.001)。孕早中期和孕晚期平均增重为(7.36±3.78)kg和(5.80±2.57)kg,平均增重速率为(0.30±0.15)kg/周和(0.51±0.22)kg/周。体力活动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5.34±2.91)kg低于不活跃组(6.26±2.5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0.48±0.26)kg/周也低于不活跃组(0.56±0.20)kg/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民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是否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前吸烟习惯、孕前是否就业是孕早中期、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潜在影响因素(P<0.05)。控制孕妇年龄、膳食能量摄入量、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相比,低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358(-0.691~-0.026);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762(-1.486~-0.037);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相比,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降低,β(95%CI)值为-0.071(-0.133~-0.008)。结论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不足问题突出,适量的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可降低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鲍妍宏,吴成,兰茜,张亦奇,董洪利[5](2018)在《孕中、晚期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对孕期增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MVPA)水平,探讨孕中、晚期妇女MVPA水平对孕期增重(GWG)及增重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362名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24~28周单胎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体重及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别于孕24~28周和32~36周测量孕妇体重,计算孕早中期、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同时,采用丹麦自填式体力活动量表收集孕中、晚期体力活动(PA)强度及持续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晚期MVPA水平对孕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影响。结果孕中、晚期每日平均MVPA时间分别为(1.61±1.61)h和(0.76±0.9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6, P<0.001)。孕中、晚期MVPA达标率分别为74.6%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387, P<0.001)。孕早中期和孕晚期平均增重为(7.36±3.78)kg和(5.80±2.57)kg,平均增重速率为(0.30±0.15)kg/w和(0.51±0.22)kg/w。体力活动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5.34±2.91)kg明显低于不活跃组(6.26±2.5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0.48±0.26)kg/w也明显低于不活跃组(0.56±0.20)kg/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民族、孕前BMI、是否患GDM、孕前吸烟习惯、孕前是否就业是孕早中期、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的潜在影响因素(P<0.05)。控制孕妇年龄、膳食能量摄入量、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相比,低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358(-0.691~-0.026);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减少,β(95%CI)值为-0.762(-1.486~-0.037);与不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相比,中活跃组孕晚期增重速率降低,β(95%CI)值为0.071(-0.133~-0.008)。结论成都地区孕中、晚期妇女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不足问题突出,适量的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可降低孕晚期增重及增重速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26)

朱小烽,陈为玮,陈强,叶群,马云[6](2018)在《城市女性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感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城市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BE)对闲暇体力活动有影响,但对孕期女性这一特殊人群,还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该研究目的主要评估城市女性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LTPA)与建成环境感知之间的联系。方法:对56名孕期人群采用横截面多层次研究,采用孕期体力活动自填式量表(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PPAQ)评估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以及邻里环境步行量表简表(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 Abbreviated,NEWS-A)来评价邻里环境感知状况。结果:孕期总体力活动水平随妊娠的进展而逐渐下降(P<0.01),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孕后期,建成环境7项维度与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显着相关;控制年龄、婚姻状况、雇佣状况、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生育状况、孕前BMI、总体健康水平、居住地居住年限、家人运动习惯、医生锻炼建议和总体力活动水平变量后,步行与骑行基础设施、美观性、交通安全3项与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正相关;社区治安、住宅密度和街道连通性3项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可通过改善步行与骑行基础设施、建成环境美观性和交通安全性等措施来提高人居环境对孕期人群健康促进的主动式干预。(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东颖[7](2017)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不孕不育发病率的升高,IVF-ET妊娠孕妇的比例逐年升高。IVF-ET孕妇中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剖宫产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等均高于自然妊娠孕妇,而这些均与孕期的体力活动水平有关。国内外的研究中均没有单独提及IVF-ET的孕妇。因此,有必要对IVF-ET妊娠孕妇孕期的体力活动状况进行研究,对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目的:(1)描述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基本情况,即孕期体力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的分布和现状;(2)探讨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自行设计的孕妇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丹麦自填式体力活动量表,对北京某两家叁级甲等医院产检的120例IVF-ET孕妇在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进行随访和量表填写,并从样本中应用目的抽样抽取10名IVF-ET孕妇进行半结构访谈。研究结果:(1)IVF-ET孕妇孕中期与孕晚期A级活动存在显着差异,其余各级体力活动无显着差异。孕中、孕晚期从事静息和轻体力活动时间分别为20.52小时和23.24小时;静息和轻度体力活动时间均超过全天95%的时间;孕中、孕晚期静息和轻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分别为27.08和26.96Mets*Hours,超过全天所有能量消耗的900%。(2)IVF-ET孕妇孕期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为29.41Met*Hours。A级~H级体力活动时间分别是 8.59、7.63、4.90、2.17、0.68、0.05、0.02、0.01 小时;I 级重体力活动无人参加。能量消耗A级~H级分别为7.69、7.63、7.36、4.34、2.03、0.25、0.11、0.06Mets*Hours,I级重体力活动无能量消耗。整个孕期静息和轻体力活动时间占全天总时间的95%以上,能量消耗占全天能量消耗的90%以上,孕妇每天以轻度及以下体力活动为主。(3)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胎数(标准化β=-0.26,P=0.000)、移植次数(标准化β=-0.26,P=0.000)是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显着影响因素,体力活动水平与妊娠胎数、移植总次数呈负相关。结论:IVF-ET孕妇的体力活动水平偏低,体力活动类型以静息和轻体力活动为主,静息和轻体力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分别是全天体力活动时间的95%、能量消耗的90%。IVF-ET孕妇孕中、晚期的体力活动无显着差异,体力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均随活动级别的递增而递减。IVF-ET孕妇体力活动水平与妊娠胎数、移植次数呈负相关。我国IVF-ET孕妇体力活动水平偏低,亟待需要关注并给予相关护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11-01)

王晨,杨慧霞[8](2015)在《早孕期孕妇运动态度和体力活动情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早孕期孕妇对孕期运动的态度及早孕期孕妇的体力活动情况,从而为早孕期孕妇的合理运动形式及运动强度提供指导。方法 2013年9~12月,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参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早孕期大课堂"的330例孕妇进行调查。结果 85%以上的早孕期孕妇认为孕期运动对母儿有益,70%以上的孕妇相信孕期运动是相对安全的,但仅有30%的孕妇对孕期运动的安全性非常肯定。75%以上的孕妇愿意且有信心在孕期进行运动,并有90%以上的孕妇希望得到有关孕期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专业建议。孕妇身边重要的人,如丈夫、父母、公婆和医生对孕期运动所持有的态度同孕妇对孕期运动的态度明显相关(P<0.05),且以医生的态度和建议最为重要。医生对早孕期孕妇运动的态度同早孕期孕妇的体力活动层次间存在正相关(P<0.05)。早孕期孕妇的体力活动以非快速步行运动为主,在体力活动层次分级中,从事低、中、高活动的早孕期孕妇分别占53.3%、39.0%和7.6%,结论大部分早孕期孕妇对孕期运动持赞成和接受的态度,但是早孕期孕妇的运动强度和活动水平普遍偏低,而医生对其孕期运动方式的建议和指导,能最大程度的影响她们的运动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15年01期)

蒋泓,何更生,Mu,Li,林燧恒,范燕燕[9](2013)在《孕期体力活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孕期体力活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在孕中期招募孕妇,跟踪随访至分娩。在分娩前把研究人群按孕中期、孕晚期的记步器读数分成不同体力活动活跃程度的4组,分析体力活动不同组分娩方式即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率的差异。结果:在866名孕妇中,剖宫产596名,剖宫产率为68.8%,选择性剖宫产率为51.4%。就孕中、晚期平均的体力活动量而言,低活跃组、较活跃组和活跃组发生剖宫产的风险分别是静坐组的0.60、0.30、0.23倍,发生选择性剖宫产的风险分别是静坐组的0.57、0.32、0.20倍。结论:该研究提示孕期体力活动活跃者剖宫产或选择性剖宫产率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3年19期)

卢福泉,陈鹤,裴丽君,郑晓瑛[10](2012)在《孕期体力活动与妊娠结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妊娠结局关系到孕妇产后的健康转变和出生人口质量[1]。体力活动作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可控因素,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优生优育学科、公共卫生学科、人口学科、运动学科、饮食与营养学科学者关注,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地域辽(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2年09期)

孕期体力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573例行IVF-ET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评估入选孕妇孕中期(孕12~20周)体力活动水平,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其分别纳入低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7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97%。1431例孕妇中,低体力活动者982例(68.62%),中体力活动者377例(26.35%),高体力活动者72例(5.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F-ET移植次数≥3次、促排卵次数≥3次均为导致IVF-ET孕妇孕期低体力活动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IVF-ET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较低,其体力活动受移植次数、促排卵次数影响,应密切关注IVF-ET孕妇体力活动现状,积极开展体力活动干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孕期体力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任盼红,聂梦俭,任东根,杨超,明辉.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孕期职业女性体力活动促进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邱红,毛新敏,杨雪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

[3].张东颖,薄海欣,李蕊,潘晓晶,卢.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9

[4].鲍妍宏,吴成,赵蓉萍,周凤鸣,杨柳青.孕中、晚期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与孕期增重的关系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5].鲍妍宏,吴成,兰茜,张亦奇,董洪利.孕中、晚期中度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对孕期增重的影响[C].第十叁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2018

[6].朱小烽,陈为玮,陈强,叶群,马云.城市女性孕期闲暇性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感知效应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8

[7].张东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8].王晨,杨慧霞.早孕期孕妇运动态度和体力活动情况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

[9].蒋泓,何更生,Mu,Li,林燧恒,范燕燕.孕期体力活动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

[10].卢福泉,陈鹤,裴丽君,郑晓瑛.孕期体力活动与妊娠结局[J].中国公共卫生.2012

标签:;  ;  ;  

孕期体力活动论文-任盼红,聂梦俭,任东根,杨超,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