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后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检查,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神经卡压
旋后肌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芬,马力[1](2017)在《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前后径正常值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并探讨其前后径的正常值范围。方法对101例健康志愿者桡神经深支进入、行出旋后肌浅深层的部位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桡神经深支声像图特征,测量其进入、行出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结果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行走,超声表现为横切面上椭圆形中等偏高回声,纵切面上多条线性的平行稍强回声。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分别为(1.085±0.159)mm和(1.087±0.153)mm,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超声测值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773~1.397 mm和0.786~1.388 mm。结论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行走具有清晰的超声图像,且桡神经深支进入和行出旋后肌时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超声测值可为临床提供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江凌,崔立刚,白子文,赵博,陈文[2](2016)在《高频超声在旋后肌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高频超声对旋后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例正常人和10例明确诊断为旋后肌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桡神经深支的短轴和长轴系列高频超声扫查,在神经进入旋后肌入口近端处获得神经短轴切面和长轴切面声像图,并测量其最大横径及前后径。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两组人群桡神经深支的二维图像及其走行。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的桡神经深支明显肿胀,其最大横径及前后径分别为(3.50±0.39)和(4.30±0.47)mm,明显高于正常人的(1.10±0.17)(t=-29.67,P=0.00)和(1.00±0.16)mm(t=-36.72,P=0.00)。10例旋后肌综合征患者中,有4例超声直接显示神经卡压的原因,包括神经旁的滑膜囊肿及其浅方桡动脉返支。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肘关节处桡神经深支图像。旋后肌综合征患者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入口处明显肿胀,其径值较正常人明显增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冯叁刚[3](2015)在《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确诊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取旋后肌腱弓切开减压术和变形桡神经段切除、断端显微修复缝合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3~5个月随访,22例患者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正常。切开旋后肌腱弓减压的3例患者中,1例患者手功能恢复不满意,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即应手术治疗,术后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14期)
江凌,崔立刚,赵博,陈文,贾建文[4](2014)在《肘外侧区域疼痛:网球肘之外的旋后肌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肘关节外侧区域疼痛最常见的病因为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附着处的肌腱病。然而,临床上部分肘外侧区域疼痛患者伸肌总腱无异常发现,除局部疼痛外,还同时合并垂腕、手指不能背伸等桡神经受损的表现。对于这部分患者,要考虑桡神经深支在肘外侧区的病变,即旋后肌综合征。我们试图通过高频超声显示桡神经在肘部的走行及其与旋后肌之间的毗邻关系,并总结旋后肌综合征的超声表现。材料与方法:使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L17-5或L15-7高频探头,内置肌肉骨骼系统扫查条件。观察20例正常志愿者肘部桡神经的超声显示率和局部声像图特征,特别是桡神经深支与旋后肌之间的毗邻关系。回顾分析6例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与讨论:全部20例正常志愿者双侧肘部桡神经能够清晰显示,连续扫查可以显示桡神经在肘关节水平远端分为深浅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桡神经深支穿行旋后肌深浅层之间,正常情况下该分支径线走行自然,在穿行肌肉入口处平均直径为0.14±0.06cm,无性别差异和左右侧差异。我们的经验表明肘部桡神经超声显示的最佳位置在肘关节前外侧区域,探头置于肘关节前方,横断面扫查,识别肱肌肌腹后,探头向外侧移动,同时显示内侧的肱肌和外侧的肱桡肌,此时位于两块肌肉之间的筛孔样结构即为桡神经,并可显示与之伴行的血管。探头向前臂远端连续扫查,即可显示桡神经的走行及其分支,并可显示桡神经深支与旋后肌之间的位置关系。旋后肌综合征亦称骨间后神经综合征或桡管综合征,是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水平受到卡压的一种临床症候群,相对少见。经典的卡压综合征发生在桡神经旋后肌入口处,该处存在强韧的纤维腱弓,即Frohse腱弓。神经在此处受到卡压变窄,近端神经则明显增粗。本组3例患者桡神经卡压发生在Frohse腱弓处,尽管腱弓本身不能被超声显示,但是局部神经突然受压变窄,出现明显的切迹征,通过连续扫查和双侧对比可以明确诊断。受压变窄处近端神经明显增粗,平均直径为0.22±0.04cm。文献报道,桡动脉返支斜跨于桡神经深支浅方,也可引起局部神经受压,本组发现1例。另外两例患者,桡神经深支卡压位置偏高,卡压原因为肘关节滑膜囊肿。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神经累及桡神经深支,临床多表现手指背伸无力或不能。尽管该神经为运动纤维,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为肘外侧区域烧灼感和疼痛,类似网球肘。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肘部桡神经及其分支,并对桡神经深支卡压性病变做出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0)
张雷[5](2012)在《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旋后肌肌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伸指功能的可行性研究实验一人类桡神经各肌支的神经根来源:电生理学研究目的:应用电生理技术对桡神经各肌支臂丛神经根性来源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和研究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丛内神经移位恢复伸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6名臂丛神经损伤行健侧C7移位术的患者,术中暴露健侧正常的臂丛神经,用Esaote 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Esaote Biomedica, Italy)依次刺激C5—T1神经根,在桡神经支配肌(肱叁头肌内、长、外侧头,肱桡肌,桡侧腕伸肌,旋后肌,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记录诱发电位(CMAP)并计算其波幅,通过比较各靶肌肉五个神经根之间的波幅来确定各肌支的臂丛神经根来源。结果:肱叁头肌肌支神经纤维主要来自C7;肱桡肌肌支和旋后肌肌支神经纤维主要来自C5和C6,C5和C6之间CMAP波幅无显着性差异(P>0.05);桡侧腕伸肌肌支神经纤维主要来自C5、C6和C7,C5、C6、C7之间CMAP波幅无显着性差异(P>0.05);指总伸肌肌支来自C7和C8的神经纤维明显多于其它神经根(P<0.05);尺侧腕伸肌肌支和拇长伸肌肌支神经纤维来自C8最多(P<0.05)。结论:肱桡肌肌支、桡侧腕伸肌肌支和旋后肌肌支为来源于臂丛上干(C5和C6)的桡神经肌支,理论上均可作为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的供体神经。实验二人类肘段和前臂段桡神经肌支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肘段和前臂段桡神经肌支的解剖学研究,为设计应用桡神经肌支作为丛内神经移位动力神经治疗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重建伸指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13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近端从桡神经沟开始暴露桡神经,按照桡神经走行由近及远进行解剖,仔细分离,游离桡神经及其各肌支,在2.5倍头戴式手术放大镜镜视下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记录以下数据:(1)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桡神经浅支、桡侧腕短伸肌肌支和旋后肌肌支的数目、发出点距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发出点距Frohse弓的距离、长度和横径;(2)骨间后神经的横径和纵径;(3)指总伸肌肌支、小指固有伸肌肌支、尺侧腕伸肌肌支、拇长展肌肌支、拇短伸肌肌支、拇长伸肌肌支和示指固有伸肌肌支的数目和入肌点距骨间后神经旋后肌管出口的距离。同时在其中6侧标本上切取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旋后肌深层肌支、旋后肌浅层肌支和骨间后神经,做组织学研究,10%福尔马林固定、切片、HE染色,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神经纤维组成,应用IPP6.0图像分析软件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在其中6侧标本上设计并模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术。结果:(1)桡神经于上臂中下段交界处穿外侧肌间隔至上臂前面,先后发出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和桡神经浅支,继之于外上髁水平下方发出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和桡侧腕短伸肌肌支通常只有一支;(2)桡神经发出桡侧腕短伸肌肌支后,在Frohse弓近端发出1—3支旋后肌肌支支配旋后肌,进入旋后肌后多数肢体尚可见1—2支细小分支支配旋后肌,根据旋后肌肌支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叁支型(7/13)、二支型(2/13)、四支型(2/13)、一支型(1/13)和五支型(1/13);(3)骨间后神经出旋后肌管后发出各肌支支配前臂伸肌群,主要分为2组肌支,浅层组于前臂背侧近端依次发出指总伸肌肌支、小指固有伸肌肌支、尺侧腕伸肌肌支,深层组于前臂背侧中远端依次发出拇长展肌肌支、拇短伸肌肌支、拇长伸肌肌支和示指固有伸肌肌支;(4)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旋后肌深层肌支、旋后肌浅层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24.17±95.89,161.83±59.05,201.5±72.67,182.67±44.89和1472.17±428.94;(5)在6具尸体上肢上设计并模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术,术中神经移位均可直接吻合,无需神经移植,被动活动肘关节吻合口无张力。结论:对于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的患者,肱桡肌肌支、桡侧腕长伸肌肌支和旋后肌肌支均可作为神经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的动力神经,但旋后肌肌支距离受体神经最近、无需神经移植、神经再生距离短、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充足,且移位后患肢前臂旋后功能不受影响,故应为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伸指功能的比较理想的动力神经。第二部分旋后肌肌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伸指功能的实验研究实验一大鼠臂丛中下干损伤旋后肌肌支移位伸指功能重建术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并建立大鼠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旋后肌肌支移位伸指功能重建术动物模型。方法:(1)选择10只SD大鼠,在显微镜下对其双侧肘段和前臂段桡神经及其肌支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骨间后神经及其肌支与人类解剖的相似性,设计并模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术;取其中10侧上肢的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各取一段,用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固定标本,采用锇酸甲苯胺蓝染色,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神经纤维组成,应用Leica FW4000图像分析系统,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2)选择10只SD大鼠,于锁骨上暴露臂丛神经根干部,同时于肘段和前臂段暴露旋后肌、趾总伸肌、尺侧腕伸肌,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C5—T1神经根,在旋后肌、趾总伸肌、尺侧腕伸肌记录诱发电位(CMAP)并计算其波幅,对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进行臂丛神经根性定位;(3)选择10只SD大鼠,撕脱一侧C7-T1神经根,制作大鼠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模型,通过肉眼观察和电生理检测评价造模结果。结果:(1)SD大鼠桡神经通常在肘部发出桡侧腕伸肌肌支,然后发出一支旋后肌肌支后穿过旋后肌进入前臂背侧发出趾总伸肌肌支和尺侧腕伸肌肌支。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85±16.06和331.55±76.05。在10只SD大鼠上设计并模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术,术中移位神经可直接吻合,无需神经移植,术后被动活动吻合口无张力;(2)刺激臂丛神经上干,旋后肌CMAP波幅最大,刺激臂丛神经中干,部分大鼠旋后肌CMAP可引出,但上干和中干引出的CMAP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臂丛神经下干,均未见CMAP引出;刺激臂丛神经下干,趾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CMAP波幅最大,刺激臂丛神经中干亦可引出CMAP,但中下干二者CMAP波幅有显着性差异(P<0.05),刺激臂丛神经上干,趾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均未见CMAP引出。(3)SD大鼠C7-T1神经根撕脱后4周旋后肌诱发电位(CMAP)波幅同健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趾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未记录到诱发电位(CMAP)。结论:(1)SD大鼠桡神经无论在肘部和前臂的肌支分布,还是在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匹配方面都是同人类相似的,并且手术模拟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术顺利完成;(2)SD大鼠旋后肌肌支和骨间后神经的神经纤维臂丛神经根性来源同人类是相似的;(3)C7-T1神经根撕脱建立SD大鼠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动物模型是可行的。总之,大鼠臂丛中下干损伤旋后肌肌支移位伸指功能重建术模型是可行的、理想的动物模型。实验二大鼠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疗效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将1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为臂丛中下干损伤不修复组;B组为臂丛中下干损伤健侧C7移位修复下干组;C组为臂丛中下干损伤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组,分别于术后1、2、3、6进行伸指动作的大体观察,用Reporter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趾总伸肌、尺侧腕伸肌CMAP潜伏期和波幅并求得延迟率和恢复率,计算趾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肌湿重恢复率,应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和LeicaFW400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骨间后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恢复率及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恢复率、趾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结果:A组各个时间段均未出现伸趾动作,表现为屈趾畸形,B组出现伸趾动作的时间为61.6±5.66天,C组出现伸趾动作的时间为15.1±3.28天,B组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B组和C组之间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优于B组;术后6个月,B组骨间后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恢复率略高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B组均不如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试验中,应用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重建伸趾功能的疗效优于健侧C7移位,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第叁部分旋后肌肌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伸指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设计并临床应用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术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伸指功能,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患者行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术,术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观察其伸指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伸指动作的大体观察,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和拇长伸肌肌力的测定,并对指总伸肌、拇长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测定。结果:随访过程中一例患者失随访,在所有4例病例中,指总伸肌在术后3—6.5个月时出现电生理恢复迹象,表现为肌肉自主收缩时出现新生动作电位,在术后5—9个月出现伸2—5指动作,长期随访的3例患者,术后12—18个月出现伸拇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伸指功能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表现均不断改善,同时患者前臂的旋后功能未受影响。结论:对于臂丛神经中下损伤患者,桡神经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骨间后神经重建伸指功能手术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是一种全新的丛内神经移位术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4-01)
周春东,杨泽红[6](2011)在《中药外治桡神经卡压旋后肌综合症52例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桡神经卡压旋后肌综合症是指桡神经(骨间背神经)在旋后肌腱弓附近被卡住使前臂伸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又称旋后肌综合征、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等,临床上较为多见。笔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本院2004~2009年门诊患者共52(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张明华[7](2009)在《旋后肌变异与骨间背神经卡压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间背神经卡压是临床常见病,关于骨间背神经卡压的解剖研究很多,但是关于旋后肌变异相关的骨间背神经卡压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探讨骨间背神经卡压与旋后肌及其自身解剖变异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减少医源性损伤。方法:1986年至2008年,治疗骨间背神经卡压,减压松解手术中发现旋后肌与骨间背神经变异8例。男性7例,女性1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67岁;1例合并尺骨上段骨折,7例无何诱因。在显微镜下行骨间背神经探查术,1例有沙漏样改变,无神经束通过,切断吻合,另7例为局部粘连卡压,行外膜松解减压。结果8例均得到随访,恢复了伸指伸拇功能。1986年至2008年,我科共收治骨间背神经卡压,减压松解手术患者336例,男性243例,女性93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67岁。手术方法及相关数据测量:臂丛麻醉,上止血带,沿肘上肱桡肌内侧缘向下至肘前再向下外绕至前臂上端的桡背侧,纵行向下至肱桡关节以远约10cm处作“S”形切口,在桡侧腕短伸肌与指总伸肌间隙切开深筋膜,沿肌间隙分离。将桡侧腕长、短伸肌牵向桡侧,显露旋后肌,在旋后肌远侧缘找出骨间背神经。测量桡骨小头至旋后肌管上口的距离。切开Frohse弓并剪除部分增厚的外膜,并对神经干行神经外膜松解。松开止血带,充分止血,冲洗切口,将松解段神经置于血运良好的肌肉间,逐层缝合切口。数据统计方法:旋后肌位置正常规定为:桡骨小头至旋后肌管上口的距离小于30mm。超出这个范围规定为旋后肌变异。结果:旋后肌位置变异:8例。结论:骨间背神经卡压与其自身特别是旋后肌的解剖变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旋后肌位置低,活动幅度大,受压机会多,容易造成卡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3-01)
方箭,杨超,虞泽珑,周锦梅[8](2008)在《应用显微技术治疗旋后肌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行桡神经深支松解治疗旋后肌综合征的重要性方法。方法镜下神经松解解除神经内外瘢痕对神经的压迫,并保护神经束间交叉纤维,恢复神经传导功能。结果本组24例,优16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3.3%。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桡神经深支松解,疗效确切,是理想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08年35期)
李宝文,王东昕[9](2008)在《旋后肌综合征11例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旋后肌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1例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确诊后先行非手术治疗,其中4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1年,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7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5例伸指肌力恢复至正常,其余2例部分恢复;4例手术治疗的患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至正常,另1例部分恢复。结论旋后肌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确诊,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并不具备特异性;大部分患者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08年06期)
王小健,苏云星,宋洁富,常峰[10](2007)在《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旋后肌综合征也称骨间后神经麻痹或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骨间后神经即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综合征即此神经在前臂近端背侧被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的症状与体征。我院应用保守疗法治疗1例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旋后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高频超声对旋后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例正常人和10例明确诊断为旋后肌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桡神经深支的短轴和长轴系列高频超声扫查,在神经进入旋后肌入口近端处获得神经短轴切面和长轴切面声像图,并测量其最大横径及前后径。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两组人群桡神经深支的二维图像及其走行。旋后肌综合征患者的桡神经深支明显肿胀,其最大横径及前后径分别为(3.50±0.39)和(4.30±0.47)mm,明显高于正常人的(1.10±0.17)(t=-29.67,P=0.00)和(1.00±0.16)mm(t=-36.72,P=0.00)。10例旋后肌综合征患者中,有4例超声直接显示神经卡压的原因,包括神经旁的滑膜囊肿及其浅方桡动脉返支。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肘关节处桡神经深支图像。旋后肌综合征患者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入口处明显肿胀,其径值较正常人明显增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后肌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芬,马力.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的声像图特征及其前后径正常值的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
[2].江凌,崔立刚,白子文,赵博,陈文.高频超声在旋后肌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6
[3].冯叁刚.桡神经深支旋后肌卡压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4].江凌,崔立刚,赵博,陈文,贾建文.肘外侧区域疼痛:网球肘之外的旋后肌综合征[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5].张雷.旋后肌肌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2
[6].周春东,杨泽红.中药外治桡神经卡压旋后肌综合症52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
[7].张明华.旋后肌变异与骨间背神经卡压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方箭,杨超,虞泽珑,周锦梅.应用显微技术治疗旋后肌综合征[J].中外医疗.2008
[9].李宝文,王东昕.旋后肌综合征11例诊治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
[10].王小健,苏云星,宋洁富,常峰.外伤致旋后肌综合征1例报道[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