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作座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设计,工作座椅,座面设计,体压分布
工作座椅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松,孙远波[1](2016)在《面向个体差异的工作座椅座面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体压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个体差异对座面舒适性的影响。结合BMI与体脂率,筛选出偏胖、正常、偏瘦3类人群。采用体压测试法,分析个体差异对体压造成的影响;结合调查问卷,进行个体对座面感觉的主观分析;最后综合客观与主观分析得出个体差异对座面舒适性有明显影响的结论,并提出可满足个体差异的座面设计方案。试验结果的分析及设计方案的提出可为后续的座椅设计和研究提供辅助与支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6年08期)
张磊,石学岗,李克旺,鲁林平[2](2014)在《基于人机工程的工作座椅底盘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用户对工作座椅舒适性的要求,设计了能实现椅面与靠背相对运动的座椅底盘结构。用户向后靠压椅背时,座面向后运动,同时略向下倾斜,即靠背与坐垫夹角从105°增至115°。在Pro/E软件中完成了实体结构的设计、装配及机构运动干涉仿真,给出了最终设计方案,为研究座椅舒适性及其工效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4年08期)
张磊,石学岗,鲁林平,李岩军[3](2014)在《基于逆向人体建模技术的工作座椅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座椅的尺寸参数及舒适性等人机工程问题,运用逆向工程技术获取了人体表面的点云数据,通过Pro/E软件进行了人体参数化模型的重构。以解剖学知识及我国成年人体尺寸为依据,对叁维人体模型进行了结构划分,构建了多关节自由度的运动约束模型,并根据健康坐姿知识,快速生成了多百分位人体坐姿叁维模型。对座椅主要几何尺寸进行了理论设计,并依据人体几何尺寸、边界条件、自然腰椎形状及健康坐姿要求绘制了座椅的正面及侧面轮廓图。为发挥工业设计软件快速生成模型的特点,以Rhino为平台,导入男性95百分位叁维坐姿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座面、腰靠、肩靠、颈靠、2个扶手等6个与人体紧密接触部位的空间位置及基本几何形状,并对理论设计结果进行验证。运用NURBS曲面建模技术完善了座椅的形状设计,得到"人-椅"几何匹配模型,为工作座椅的进一步设计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4年07期)
许留军[4](2008)在《坐之有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因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发展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人因工程研究的是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人、机和环境和谐统一是其核心指导思想。1968年,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在瑞士召开了以座椅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之后,在全世界掀起了座椅设计的高潮。至今这场运动仍如火如荼。本文是在人、机、环境这样的一个叁维和谐统一的理念下,以人的生理、心理和审美等因素为主线,研究在工作座椅设计中,与之相关的人体尺寸、国家标准、人的生理和认知心理、作业动机、用户体验和审美等因素对工作座椅设计的影响。系统地论述了工作座椅人机系统及对其评价的相关因素,着重探讨了工作座椅人机工程设计,通过典型的人机工程座椅设计的分析,论证了人的因素始终是人机工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人机关系的建立必须着眼于人的需求和利益,由于人的因素是先验的、本能的,但不见得是正确的、合理的,因此人机工程设计不应仅仅是盲目地、被动地加以适应,而应发挥必要的主动性,有目的地将人的发展引向积极、正面的方向,此外人机关系的设计不是单纯地谁服从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以整体最优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人机工程设计应权衡并协调人、机两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其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匹配、互相补充、互相校正,建立由安全、舒适、健康、性能、效益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下最佳的人机关系。工作座椅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为坐而设计,进而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人和工作座椅的匹配关系,以及其周围的环境,使用户、工作座椅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工作座椅人机系统的评价,则为座椅的设计提供了一个保障,使座椅的设计不会偏离人因工程原理的轨道。此外,人机工程设计是一个不断丰富、进步和突破的过程。人因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将来也许还会产生更新颖、更先进的人机关系模式,因此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视野,继续探索、创新、汲取和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工作座椅设计和其他产品设计服务。(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工作座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满足用户对工作座椅舒适性的要求,设计了能实现椅面与靠背相对运动的座椅底盘结构。用户向后靠压椅背时,座面向后运动,同时略向下倾斜,即靠背与坐垫夹角从105°增至115°。在Pro/E软件中完成了实体结构的设计、装配及机构运动干涉仿真,给出了最终设计方案,为研究座椅舒适性及其工效学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作座椅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松,孙远波.面向个体差异的工作座椅座面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6
[2].张磊,石学岗,李克旺,鲁林平.基于人机工程的工作座椅底盘结构设计[J].机械设计.2014
[3].张磊,石学岗,鲁林平,李岩军.基于逆向人体建模技术的工作座椅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2014
[4].许留军.坐之有道[D].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