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小学517100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数学课堂也可以成为德育的阵地。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易于被学生接受,让德育工作在数学课堂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文化自信健康情感生态文明观感恩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挖掘德育因素,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的渗透,从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身为中华儿女,我们要认同中华文化,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知道我国数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告诉学生,在我国,首先是由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得出了较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通过这些杰出人物的成就介绍,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也可以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自学成才的事迹,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人才辈出。日常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朗诵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的一段话:“中国数学的未来在于青年一代,世界数学的中心21世纪将东移中国,青年学生们要对祖国的科学发展充满信心,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数学人才进入国际数学强千之林。”用这些有效方法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还要让学生多了解中国教育,相信中国教育。那么,教师要善于搜取中国教育信息以及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紧密联系的信息。如:2012年,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在数学、阅读、科学三方面蝉联榜首。其中上海学生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此后,中国上海的数学教育,成为了许多发达国家学习和效法的对象。2016年,英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4100万英镑,在近8000所小学的数学课课堂上采用“上海模式”。了解这些信息不但可以让中国学生对中国教育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还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教师们要经常在学生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文化自信的根深深地扎在孩子的心中,使他们在自信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中指出:“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近几年出现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现象,让社会笼罩着一种冷漠的气氛,那我们该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相信中国的传统美德不会消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扬。所以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还是要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数学教师,并不是数字的代表,数学教师也有情感,教师的情感魅力的核心体现是爱,孩子们在这种爱的情感呵护下尽情地感受被别人爱和学会去爱别人的幸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在数学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中,融合着许多爱的教育因素,有应用题中的“希望工程”捐款、对学生进行献爱心、扶弱帮贫、共建和谐社会教育……
例如:六年级《数的运算》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为支援灾区的学生,实验小学开展了捐书活动,四年级捐12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捐60本,六年级捐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五、六年级各捐书多少本?”做这题时教师可让成绩好且做正确的学生们向题目中的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受到老师鼓励的学生会马上去教需要帮助的同学,当被帮助的同学听懂之后,这些学生能感受到助人后的喜悦之情,还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教师的爱心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具备了爱心,才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爱”中快乐健康的成长,使“爱”在人类中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当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理解不了所学的知识时,教师要耐心地多讲几遍。而当学生计算失误时,教师要用爱心包容他们,并指导学生找到失误的原因,鼓励学生不怕失败,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总之,教育工作者带着一颗有爱的心,并深入到他们的心里去做工作,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努力地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在数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学校,作为数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自身学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学生从小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环境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有一道解决问题是求“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多少个?”教师可让学生先求出答案,再根据算出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解决缺水问题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参与到关注环境的问题上来,对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还可以趁机传授环保知识,为了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联合国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然而,现在的数学教材虽然图文并茂,信息种类多,呈现的主要还是数学问题,部分内容包含着环境信息,但不易被学生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平时多关心时事,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相联系的新颖信息,巧妙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的环境教育里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环保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生态文明观。在合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和语言来教育学生这样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植树问题”、“森林覆盖率”等有关环境因素时,可以利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对一起植树的小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情感,还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多倡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现代社会来说特别重要。感恩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为,现在的很多家庭,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别人着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就要培育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师可根据学生日常做得好的事情进行表扬,创设感恩氛围。
比如:感谢值日生把讲台擦得干净,让老师舒适的站在台上授课;感谢某某同学帮大家把作业及时发给每个人,是老师的好帮手等,当学生们接收到老师的谢意时,第一反应是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别人帮了自己就要懂得感恩别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感恩的意识。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常记得向学生传播正能量,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去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当然,感恩教育还可以在教师教学内容时进行。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把感恩因素穿插在里面,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感恩教育。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正临近母亲节,可给学生发几种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卡片,首先要量出卡片的长和宽,求出它的面积。然后在贺卡上写上感恩的话,可以给母亲、奶奶或外婆。在汇报计算结果和朗读感恩语时,学生们不但巩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还发自内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恩语,并且听到了其他同学分享出的不同的感恩事。最后让学生把制作的简易母亲节贺卡带回家进行加工美化送给自己的家人。这样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培育学生感恩意识,懂得知恩感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做好德育的渗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从班集体日常生活的事入手,更要懂得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让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也能收获硕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0—3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7—48。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