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腔模拟论文-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

微腔模拟论文-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腔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微腔,角度依赖性

微腔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1](2015)在《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角度依赖性的模拟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发光的角度依赖性,根据微腔计算公式,采用传输矩阵法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所设计器件的结构为Glass/DBR/ITO(58 nm)/NPB(46 nm)/DPVBi(20 nm)/Alq3(56 nm)/Li F(1 nm)/Al(150 nm)。由实验得到的电致发光(EL)谱可以观察到:随着探测角度的加大,发光峰蓝移、强度减小。与模拟得出的不同观测角度下的反射谱进行比较,发现透射峰值与EL峰值相对应。模拟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观测角不同,微腔两个反射镜的S和P偏振的反射率及反射相移不同,同时腔内光学厚度发生变化,即微腔长度变化共同作用所导致。(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原维[2](2014)在《微腔中的多体相变和量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多体系统的量子相变都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问题。二十世纪末以来在超冷原子气体实验技术上的进步,开启了多体系统量子相变研究的新局面。例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引发了对BEC云的旋转,BEC云之间的干涉和旋量BEC的研究。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简并费米气体的制备。根据Bardeen-Cooper-Schrieffer (BCS)理论,自旋相反的费米子可以在动量空间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发生凝聚成为BCS超流。通过Feshbach共振技术调节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可以实现从BCS超流到BEC的转变。这些新奇的量子相变现象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在这些相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粒子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BEC和光学腔的耦合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BEC中的每一个原子都和光子进行耦合,等效的结果是光学腔内的原子之间存在长程的相互作用,会发生集体激发。在这种系统中人们首次观测到了Dicke模型所预言的从正常相到超辐射相的量子相变。另一方面随着在芯片上集成超导量子比特技术的进步,用人造原子代替自然原子进行量子模拟成为新的研究热门领域。将多个超导量子比特与微波谐振腔耦合不仅可以对固态系统中的强关联多体问题进行量子模拟,而且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现象。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微腔中的多体量子相变及量子模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我们研究了超强耦合Rabi模型的基态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了广义旋波近似方法,分析了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为了改进对基态性质的研究,我们在微扰论的基础上用变分法得到了基态的能量和平均光子数的解析表达式。用数值对角化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了我们的结果和用广义旋波近似方法得到的结果。通过比较可知我们的结果在原子共振频率比光子频率大的时候仍然能与数值结果符合得比较好,而广义旋波近似的结果则有很大的偏差。(2)我们研究了含有光子与原子非线性相互作用等效Dicke模型。我们采用虚时路径积分方法,得到了有限温度情况的相图。我们得到了热力学平衡方程,给出了平均光子数和平均原子布居数的表达式。我们还得到了一些热力学函数的表达式如自由能和等体热容。特别地我们指出用等体热容的跃变行为可以很好地探测系统的相变。(3)基于电路量子电动力学(circuit QED),我们提出了一种反铁磁型Dicke-Ising模型。这种模型描述了一维超导量子比特链与微波谐振腔耦合的系统。在最近邻的超导量子比特之间存在反铁磁型的自旋交换作用。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铁型磁耦合作用的相互竞争,将导致系统有丰富的相图。我们用平均场论方法计算了系统的平均光子数,磁化强度和错列磁化强度。通过与七个比特时的精确对角化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平均场论近似的结果能定性地描述系统的性质。我们发现了光子数的反常行为,提出在将来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系统的平均光子数来指示系统的相变。(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旭,乐孜纯[3](2014)在《光子晶体微腔稀疏波分解复用器的设计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域网与接入网对稀疏波分复用系统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微腔的稀疏波分解复用器.利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二维正方晶格圆柱形硅介质柱型光子晶体的带隙,在此基础上,引入五点缺陷构造了光子晶体微腔,并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系统分析了微腔共振波长与缺陷介质柱半径及折射率的关系,理论上设计了一种符合ITU G.694.2标准的四信道解复用器.结合Rsoft软件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五点缺陷微腔共振波长与缺陷介质柱半径呈非线性关系,与缺陷介质柱折射率差呈线性关系,解复用器四信道的中心波长接近目标波长,峰值半高全宽均小于5.7nm,串扰均在-15.66dB以下,输出谱相对强度均大于90%,输出功率均衡,为解复用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林杰,曲松楠,褚明辉,刘星元[4](2013)在《全介质镜微腔的结构设计与发光特性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4种不同介质镜结构的全介质镜λ微腔,并模拟研究了腔内有机发光层的发光特性。结果表明,DBR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腔镜反射相移的变化,从而最终改变了器件的透射光谱、腔内驻波电场分布、PL光谱峰值位置和强度等参数。只有合理的器件结构设计才能使腔内的发光得到有效的增强。对称偶数层DBR构成的λ腔可以使谐振峰位置的PL光谱峰值强度增加59倍。(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吴春旺,高明,邓志姣,戴宏毅,陈平形[5](2012)在《利用1维超导微腔阵列对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人造量子结构(如超晶格中的冷原子,人造微腔结构等)对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些常用模型进行量子模拟可以检验这些模型的正确性,并且给一些理论上不容易求解的模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本文中,我们理论上详细研究了如何用一维耦合微腔链对Bose-Hubbard模型进行模拟。在我们的结构中,微腔内(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期刊2012-07-15)

岳守振,王鹏,赵毅[6](2011)在《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学特性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MATLAB环境下,利用菲涅尔系数矩阵法以及微腔增益理论,对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学输出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我们首先用上述模型对结构为Si/SiO_2/Ag/MoO_x/m-MTDATA/NPB/Alq_3/LiF/Al/Ag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光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银顶电极厚度在20 nm附近时,发光器件在峰值波长处(528 nm)具有最大的微腔光谱增益。上述值与实验值基本相符。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增大器件的光谱增益,并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我们再次对下面一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Si/SiO_2/Ag/MoO_x/m-MTDATA/NPB/Alq3/LiF/Al/Ag(20 nm)/MoO_x(x rim))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MoO_x增透膜厚度为24 nm时,器件在峰值波长处的光谱增益最大。通过实验验证得到:当MoO_x实际生长厚度为26 nm时,所制备的器件光谱增益最大。这与我们的模拟值基本相符,充分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这种基于传输矩阵与微腔增益理论的MATLAB模型对于研究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学输出特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6-26)

夏广庆,薛伟华,陈茂林,朱雨,朱国强[7](2011)在《氩气微腔放电中特性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二维自洽完全流体模型,针对阳极为通孔的高气压微腔放电结构,研究了微腔放电的参数特性.数值计算得到了氩气压强为100Torr,放电稳态时的电势分布、电子数密度分布和电子温度分布等重要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放电区存在显着的阴极鞘层结构,电子数密度的峰值达到1020m-3,电子温度的量级为几个eV至十几eV,该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一致.数值模拟合理的解释了微腔放电的基本原理.(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春玉,陆景彬,王成,王洪杰[8](2011)在《两种谐振腔长度的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腔的谐振腔长度直接影响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的发光特性,根据微腔器件的相关计算公式运用传输矩阵法,分别对微腔长度L=λ/2和L=λ(λ:中心波长)时,在微腔内不同位置激子复合发光的电致发光谱(EL)进行模拟计算和比较。发现:微腔长度为L=λ/2时,峰值均为520nm,半峰全宽均为17nm,激子处在微腔的中心位置时,峰值强度和积分强度均为最大。L=λ时,激子在腔内不同位置时,峰值均为520nm,半峰全宽均12nm,在腔的中心区域时,与L=λ/2时正好相反,峰值强度和积分强度最小。分析后判断是因为两种长度的微腔内电场强度分布不同,激子位于腔内电场的最大值处发光性能最好。说明要制作出高效率的MOLED,要区别不同谐振腔长度,并使激子处于腔内电场最大处。(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1年01期)

王洪杰,张春玉[9](2010)在《激子位置不同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的发光特性直接与微腔的结构相关,可以根据微腔器件的相关计算公式,运用传输矩阵法对MOLED进行模拟设计。本文对微腔总长度L=λ/2(λ:中心波长)不变情况下,激子在微腔内不同位置复合发光的电致发光(EL)光谱性能进行模拟并比较。结果表明:发光谱的峰值都在所设计的中心波长520nm处,半峰全宽(FWHM)都是17nm,激子处在微腔的中心区域时,峰值强度和积分强度都是最大,这是因为激子此时位于腔内电场的最大值处,偏离此处的两侧逐渐变小。以上结果表明:要制作出高效率的MOLED,必须使激子处于微腔内的最佳位置处。(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刘丽飒,蔡志平,温国斌,林凌[10](2004)在《熔锥光纤与球微腔耦合系统的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 J. Shaw提出的单模光纤定向耦合器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微球腔的特性,对熔锥光纤与球微腔系统的耦合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原本简并的球腔模式受腔体偏心率的影响而解除,系统吸收峰间距减小,Q值( 106 ~107 )比将腔体视为理想球时提高了叁个数量级。这与已报道的实验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04年04期)

微腔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多体系统的量子相变都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问题。二十世纪末以来在超冷原子气体实验技术上的进步,开启了多体系统量子相变研究的新局面。例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引发了对BEC云的旋转,BEC云之间的干涉和旋量BEC的研究。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简并费米气体的制备。根据Bardeen-Cooper-Schrieffer (BCS)理论,自旋相反的费米子可以在动量空间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发生凝聚成为BCS超流。通过Feshbach共振技术调节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可以实现从BCS超流到BEC的转变。这些新奇的量子相变现象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在这些相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粒子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BEC和光学腔的耦合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BEC中的每一个原子都和光子进行耦合,等效的结果是光学腔内的原子之间存在长程的相互作用,会发生集体激发。在这种系统中人们首次观测到了Dicke模型所预言的从正常相到超辐射相的量子相变。另一方面随着在芯片上集成超导量子比特技术的进步,用人造原子代替自然原子进行量子模拟成为新的研究热门领域。将多个超导量子比特与微波谐振腔耦合不仅可以对固态系统中的强关联多体问题进行量子模拟,而且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现象。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微腔中的多体量子相变及量子模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我们研究了超强耦合Rabi模型的基态问题。我们首先介绍了广义旋波近似方法,分析了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为了改进对基态性质的研究,我们在微扰论的基础上用变分法得到了基态的能量和平均光子数的解析表达式。用数值对角化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了我们的结果和用广义旋波近似方法得到的结果。通过比较可知我们的结果在原子共振频率比光子频率大的时候仍然能与数值结果符合得比较好,而广义旋波近似的结果则有很大的偏差。(2)我们研究了含有光子与原子非线性相互作用等效Dicke模型。我们采用虚时路径积分方法,得到了有限温度情况的相图。我们得到了热力学平衡方程,给出了平均光子数和平均原子布居数的表达式。我们还得到了一些热力学函数的表达式如自由能和等体热容。特别地我们指出用等体热容的跃变行为可以很好地探测系统的相变。(3)基于电路量子电动力学(circuit QED),我们提出了一种反铁磁型Dicke-Ising模型。这种模型描述了一维超导量子比特链与微波谐振腔耦合的系统。在最近邻的超导量子比特之间存在反铁磁型的自旋交换作用。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铁型磁耦合作用的相互竞争,将导致系统有丰富的相图。我们用平均场论方法计算了系统的平均光子数,磁化强度和错列磁化强度。通过与七个比特时的精确对角化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平均场论近似的结果能定性地描述系统的性质。我们发现了光子数的反常行为,提出在将来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系统的平均光子数来指示系统的相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腔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角度依赖性的模拟与实验验证[J].发光学报.2015

[2].张原维.微腔中的多体相变和量子模拟[D].山西大学.2014

[3].李旭,乐孜纯.光子晶体微腔稀疏波分解复用器的设计与模拟[J].光子学报.2014

[4].林杰,曲松楠,褚明辉,刘星元.全介质镜微腔的结构设计与发光特性的模拟[J].发光学报.2013

[5].吴春旺,高明,邓志姣,戴宏毅,陈平形.利用1维超导微腔阵列对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模拟[C].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2012

[6].岳守振,王鹏,赵毅.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学特性的模拟研究[C].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7].夏广庆,薛伟华,陈茂林,朱雨,朱国强.氩气微腔放电中特性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11

[8].张春玉,陆景彬,王成,王洪杰.两种谐振腔长度的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模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

[9].王洪杰,张春玉.激子位置不同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模拟[J].发光学报.2010

[10].刘丽飒,蔡志平,温国斌,林凌.熔锥光纤与球微腔耦合系统的理论模拟[J].光电工程.2004

标签:;  ;  ;  

微腔模拟论文-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