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代士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科,士风,宋仁宗朝
宋代士风论文文献综述
夏令伟[1](2019)在《宋代制科与士风——以仁宗朝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制科与士风关系甚密,这以仁宗朝最为典型。制科自仁宗天圣七年复置后,较之前朝,科目增至十科,施行时间长达40余年,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连续性。当时士人或亲身应考,或谏言得失,以各自方式、立场处身其中,扩大了制科的影响力。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有官者举贤良方正,无官者举茂材异等"的现象。其意义在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赋予了士人直言犯谏的权利与精神,正与此期士人的议政风潮相互激荡;茂材异等科则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布衣群体,引发了布衣精神的新变。(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秀[2](2018)在《宋代南渡时期士风与诗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末年黑暗政治形成的不良士风在南渡初期的南宋政坛得到延续,而此时靖康之难刺激之下的新士风还未完全形成,就被秦桧高压政治下产生的孱弱浇薄士风所掩盖。故而,南渡时期的文坛风气较为复杂多变。这段时期的作品成就并不算高,作者的知名度比起之前的元佑诗人及之后的"中兴四大家"也稍显苍白。但是因为其所处的特殊境地,这段时间的文人创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探讨士风与诗风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江小涛[3](2015)在《朋党之争影响宋代士风和政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宋代朋党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曾经超越权与利之争,并被视为士大夫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践和运用,但并未开辟全新的政治局面。相反,它对政坛和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干扰政务的正常运行和革新的顺利推进,进而演化成党派倾轧和恶斗,成为令人诟病的痼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2-07)
刘兴亮[4](2015)在《宋代初期的士人议边与士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初士人议边过程中体现的边疆观念主要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但在服事观、华夷观等层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最终导致北宋以后"华夷有别"、"尊王攘夷"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士风层面,士大夫议边在整体上反映出当时士风的颓废、低迷态势,但议边活动本身也助长了士大夫改革时弊、参政议政的热情,从而使议边成为砥砺士风的重要推手,而这种推动则足可视为真、仁之际士风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5年04期)
谭景玉[5](2014)在《宋代士风研究的新探索——《北宋士风演变的历史考察》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往往会打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并深刻影响着时代的文化风貌。因此从"士风"的角度研究这一群体,无疑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问题的认识。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古代士人,居于社会政治主导力量的宋代文人士大夫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学术界有关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目前还缺乏对宋代士风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宋代士风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特点的研究更是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1期)
王晓如[6](2013)在《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对士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文轻武国策是研究宋代文人政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政策在整个社会系统运动中的作用与影响不能小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治统治需要的重文轻武国策,不仅在实现政权稳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文化繁荣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统治集团构成阶层的士大夫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于建东[7](2012)在《论宋代科举取士对士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宋朝是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科举制度至宋朝也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诸多改革。宋朝科举考试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考试规则也更加完善,及第士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不仅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取士范围也越来越广,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得以通过科举一朝得中,改变自身及家族的地位,使得两宋时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道德生活态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朝科举制度的变革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阶层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宋朝科举制考试规则的完善,反映出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型,在当时及后世均起到了限制门阀、选拔寒庶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公平意识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使人们意识到,只要勤奋读书,就有可能在科场中及第,改变居于社会下层的现状。但是,读书人为求功名往往投机取巧,攀附权贵,得中后又大肆奔竞,结党营私。科举考试试题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党派之争,影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科场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场地。虽然科举考试为广大士子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是仍不乏权贵世家子弟通过各种手段把持科场,有违社会公平。这些都为士风的形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王梅[8](2011)在《宋代笔记所述党争及其士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笔记大多涉及北宋党争,是关于北宋党争的第一手资料,它们记叙了党争名士的遗闻轶事,更加全面、细致、生动的描绘了北宋党争以及人物。笔记作为私人着述,为失败者辩护,而揭露胜利者,往往能使我们认识党争的全面性,复杂性,以及党争参与者的是非恩怨。这些笔记的作者也都是当时的名士,贤士,他们怎样叙述、描绘北宋党争中的是非恩怨和党争人物的言行风貌,也能体现笔记作者的人格风貌和胸怀见识。通过对宋人笔记的分析我们能看出在宋代党争中北宋士人身上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北宋士大夫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0)
刘蔚[9](2010)在《宋代士风与田园诗的淑世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一贯实施以文治国的大政方针,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参政议政环境的相对宽松,文人士大夫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空前高涨,并形成一代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淑世士风。这种士风流被文学创作领域,对宋代田园诗产生了显着影响。首先,宋代田园诗中的隐逸情趣有所淡化。富有淑世精神的文人士大夫不肯轻言隐逸,即便退居亦非一味独善其身,而是表现出兼济天下的政治热情,其田园诗中遗落世累、忘情政治的隐逸情趣随之减少,而心忧天下、关怀民生的淑世精神时现;其次,宋代诗人的淑世情怀正深深契合了《诗经.豳风.七月》和中唐新乐府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他们合理继承了诗歌裨益于风俗教化的艺术功能,将补察时政、泻导人情、救济民疾的宗旨贯穿于田园诗的创作中,使作品突破了陶诗侧重抒写个人情感情趣的创作模式,对农民的劳作和生活进行了真实再现,尤其对民生疾苦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揭示,并寄予了真挚的关怀和同情,表现出鲜明的淑世精神,成为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宋诗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胡坤[10](2010)在《宋代荐举与士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0年06期)
宋代士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末年黑暗政治形成的不良士风在南渡初期的南宋政坛得到延续,而此时靖康之难刺激之下的新士风还未完全形成,就被秦桧高压政治下产生的孱弱浇薄士风所掩盖。故而,南渡时期的文坛风气较为复杂多变。这段时期的作品成就并不算高,作者的知名度比起之前的元佑诗人及之后的"中兴四大家"也稍显苍白。但是因为其所处的特殊境地,这段时间的文人创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探讨士风与诗风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代士风论文参考文献
[1].夏令伟.宋代制科与士风——以仁宗朝为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秀.宋代南渡时期士风与诗风关系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江小涛.朋党之争影响宋代士风和政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4].刘兴亮.宋代初期的士人议边与士风[J].天府新论.2015
[5].谭景玉.宋代士风研究的新探索——《北宋士风演变的历史考察》评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6].王晓如.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对士风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13
[7].于建东.论宋代科举取士对士风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12
[8].王梅.宋代笔记所述党争及其士风[D].首都师范大学.2011
[9].刘蔚.宋代士风与田园诗的淑世精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0].胡坤.宋代荐举与士风[J].北方论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