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应电场,酸解反应,玉米淀粉,理化性质
酸解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益,杨哪,金亚美,李丹丹,徐学明[1](2019)在《感应电场加速玉米淀粉酸解及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感应电场对玉米淀粉进行酸解处理并考察了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了感应电场辅助酸解过程中的电压频率及酸溶液浓度和淀粉乳质量浓度对酸解淀粉的影响,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多角度凝胶色谱等对其改性后的淀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淀粉在感应电场的影响下,降解时产生的还原糖均高于不施加感应电场的对照样,并且在0.15 mol/L的酸浓度和8 g/dL淀粉乳的条件下,与对照样的差异显着(P<0.05),还原糖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52.07%和42.38%;感应电场处理的淀粉糊化温度和焓值相较于热酸处理的对照样均有所减小(P<0.05),反应15 h以后,感应电场辅助处理的淀粉相对分子质量下降更快。(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邢俊杰[2](2018)在《酸解—湿热处理复合改性淀粉多阶段糊化特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糊化对淀粉的加工和应用至关重要。对天然淀粉进行改性特别是复合改性可以改善原淀粉的加工性能和营养价值。不同的改性手段、改性程度和改性顺序会影响淀粉的颗粒和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影响淀粉的热特性、结晶特性和流变特性等。对复合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糊化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复合改性的特点,为阐明淀粉的糊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对提高和拓展改性淀粉的功能和应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玉米淀粉进行湿热处理(HMT,15~60 min)和酸解处理(AH,6~24 h)的复合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和改性顺序对淀粉的偏光特性、结晶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水平条件下,玉米淀粉先酸解后湿热处理(AH-HMT)比先湿热处理后酸解(HMT-AH)热稳定性高,前者具有更高的糊化特征温度(To,Tp,Tc);HMT-AH样品比AH-HMT样品具有更高的相对结晶度、膨胀力、溶解度、糊化焓(△H)和糊化黏度。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酸解-湿热处理复合改性淀粉的糊化热特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在热谱图中,改性淀粉即使在过量水分下也会有规律地呈现出双吸热峰(G和M1)。聚合物溶胀溶解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淀粉在过量水分中糊化时发生的多重吸热相变过程。其中,G和M1分别对应于复合改性淀粉糊化过程中颗粒无定形区溶胀和晶体结构解体的吸热过程,G和M1的变化证明湿热处理对不同程度酸解淀粉的重组和破坏作用不同。利用流变仪和DSC对复合改性淀粉的糊化机理进行研究,对比了在相同的水分含量和加热速率条件改性淀粉糊化过程的流变特性和热特性。研究发现:在淀粉糊化黏度曲线上也呈现出两个黏度特征峰(PV1和PV2)。对相关特征峰的温度参数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黏度曲线上的特征峰PV1对应于G吸热峰,PV2对应于M1。在溶胀溶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阶段淀粉糊化理论:第一阶段,无定形区吸热(G)发生不可逆溶胀;第二阶段,晶体结构吸热(M1)解体快速吸水;第叁阶段,结晶结构完全解体后体系自吸水溶胀(非吸热)。研究湿热处理淀粉多阶段糊化过程中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通过在恒速加热淀粉糊化过程中加入一个梯度温度平衡的程序,对比了在不同温度(64~95 ℃)恒温保持不同时间(5~30 min)前后体系的黏度差值(△μ)大小,并据此进行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判定。研究发现:淀粉糊化在不同阶段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有差异,且两个不同糊化阶段存在两个温度阈值70 ℃和76 ℃,淀粉糊化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大小也与这两个温度阈值密切相关。将湿热处理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研究其对酸解淀粉纳米晶(SNC)制备过程的影响。湿热处理后淀粉的热、酸稳定性得到增加。通过对湿热预处理淀粉进行特定高温短时间的酸解可以用于制备淀粉纳米晶。对淀粉的水解率、X射线衍射特性、粒径分布特性、热稳定性和外观形貌特性等研究后发现:湿热处理淀粉在69 ℃时用硫酸酸解30 min可以制备淀粉纳米晶,淀粉纳米晶产率为11.6%,相对结晶度为43%,平均粒径为300nm。制得的SNC呈不规则形状且干燥过程中发生团聚;高温不仅可以提高酸解效率,还赋予SNC一定的耐热性,可以拓宽SNC的温度使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赖兴娟,汪月,牛黎莉,方琳凯,曾着莉[3](2017)在《超声波辅助酸解制备淀粉纳米颗粒及其特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超声波辅助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淀粉纳米颗粒,并以颗粒的粒径、产率为指标,研究了硫酸浓度、酸解时间和超声功率对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易水解淀粉颗粒非结晶区,使颗粒的结晶度明显提高,颗粒的粒径可降至1 800~2 200 nm,超声波辅助处理后,粒径能进一步降低至120~150 nm范围内。试验得出最适制备工艺参数为:在40℃条件下,用3 mol/L硫酸水解15%的淀粉乳,搅拌速度为100 r/min,超声功率为400 W,酸解20 h后,得到的淀粉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50~80 nm范围内,产率为14.1%,结晶度由21.57%增长到46.35%,吸水率由34.8%增长到96.9%。(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宋曦韡[4](2016)在《钛白粉酸解泥渣的危害特性及无害化处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产生大量酸解泥渣,该泥渣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入的危险固体废弃物。本次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某钛白粉厂产生的酸解泥渣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取样,并经实验室分析。该酸解泥渣浸出液pH值低于2.0;浸出液中的中Be、Cr、Ni、Cu、Cd、Hg、Pb)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浓度限值;酸解泥渣中的V、Cr、Mn、Co、Ni、Cu、Zn、As、Pb等毒性物质含量未达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2007)的限值。因此,分析认为酸解泥渣为具有腐蚀性,而不具有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不超标的危险废物。据酸解泥渣的危害特性,本次研究采用水洗工艺,对酸解泥渣进行了无害化处置研究。实验室实验表明经两次洗涤后可将酸解泥渣的浸出液pH提高到2.0以上,从而使该渣成为不再具有腐蚀性的一般固体废弃物。同时,水洗不会对固体废物量有较大影响,水洗后的废渣的毒性物质含量和浸出毒性无明显变化。现场小试则是通过对板框压滤机进行改造,增加漂洗功能。采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碱性废水对酸解泥渣进行漂洗,每天漂洗一次,每次4~7h。水洗产生的废水送全厂废水处理站处置。经现场析表明,水洗处理后的酸解泥渣pH值在9.5左右(均大于2.0、小于12.5),不再具有腐蚀性;废渣的毒性物质含量和浸出毒性无明显变化,仍不具有毒性。经水洗处理后,该渣由危险废物变为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对水洗后的废水的水质监测表明,该废水为pH在4~5之间的酸性废水,送全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经监测,污水处理厂出口的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实现达标排放,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有助于为硫酸法钛白粉酸解泥渣的无害化处置及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11-01)
常国璋,谢建军,杨会凯,黄艳琴,阴秀丽[5](2016)在《棕榈壳酶解-温和酸解木质素的结构及热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酶解/温和酸解法提取了棕榈壳和麦秆的木质素(EMALs),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裂解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和热重-红外联用(TG-FTIR)技术,对两种EMALs的化学结构和热解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采用Ozaw a-Flynn-Wall方法计算了其热解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棕榈壳EM AL和麦秆EM AL均为HGS型木质素。500℃下,两种EMALs的热解产物主要包括酚类、酸类和少量的醇类、醛酮类等化合物;棕榈壳EMAL热解酚类产物中H、G、S型单体酚类的比例分别为47.61%、25.64%和17.18%,而麦秆EMAL分别为23.66%、51.90%和15.50%。在热解反应主失重区(200-380℃),棕榈壳EM AL的主失重速率(50.80%/min)低于麦秆EM AL(78.63%/min);但棕榈壳EM AL热解同时存在肩状失重峰(265℃,27.40%/min),这与其较多H结构产物的释放相关。H型结构产物释放的放热效应降低了棕榈壳EMAL热解初期的活化能(20%,127.92 k J/mol),同时使其热解过程(20%-80%)的平均活化能(152.32 k J/mol)低于麦秆EMAL(161.75 k J/mol)。(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陈梦雪,李飞,李光磊[6](2016)在《酸解甘薯淀粉及糊化粘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酸的种类、酸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甘薯淀粉粘度特性产生的影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分析不同条件下甘薯淀粉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酸酸解甘薯淀粉中,盐酸酸解效果最好;甘薯淀粉的粘度随酸浓度的增大及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6年06期)
陈佩,赵冰,何君豪,张晓,肖南[7](2015)在《酸解对不同链/支比含量玉米淀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种不同链/支比含量的玉米淀粉为原料,酸解处理不同时间,以酸解玉米淀粉的形貌特性、冻融稳定性、膨胀度、溶解度、晶体性质为指标衡量不同酸解时间对玉米淀粉结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玉米淀粉酸水解程度的顺序为:蜡质玉米>普通玉米淀粉>G50>G80。酸解后,同品种的4种玉米淀粉的析水率随着酸解天数的增加而增加;溶解度增加,膨胀度降低。酸解并未改变淀粉的晶型,随着酸解时间的延长,蜡质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的相对结晶度先增大后保持不变,G50和G80的相对结晶度随着酸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表明酸解对低直链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和普通玉米淀粉)的结构、性能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何林,蒲灵[8](2015)在《钛白粉酸解泥渣危险特性及处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危险废弃物为酸解泥渣。酸解泥渣属于《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规定的HW34类危险废弃物,主要危险特性为腐蚀性和毒性。按照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对酸解泥渣的危险特性鉴别表明,该渣p H<2时具有腐蚀性,Cr、Cu、Zn等因子的浸出毒性和毒性含量均低于鉴别标准要求,因此该渣不具备毒性。采用水洗处理后,水洗渣的p H在9.5左右,不再具有危险特性,可作为一般固体废弃物实现安全处置或综合利用。(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5年08期)
李宗云,许妍霞,汪瑾,宋兴福,于建国[9](2015)在《硫酸法钛白酸解尾渣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粒度仪、XRD、XRF、ICP-AES、SEM-EDS、比重法、筛分法等对硫酸法钛白生产过程中酸解尾渣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旨在为回收钛资源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酸解尾渣表面潮湿,液相约占45%,其中易水解的可溶钛为4.06%(以Ti O2质量分数计);固相中不溶Ti O2干基含量为17.14%,固相颗粒粒径主要分布于1~100μm,密度为3.21 g·cm-3,颗粒大小、形状不一,有块状、锥状及团聚絮状。通过筛分实验得知钛矿与其他杂质颗粒的粒径、密度有明显差异,少量120μm以上颗粒含有石膏,密度约3.41 g·cm-3;18~75μm主要为钛铁矿,密度大于3.54 g·cm-3,钛品位可达26%;18μm以下颗粒主要为硅泥,密度约2.90 g·cm-3,易团聚,与水形成黏稠物,难分离。(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超,武书彬,周景辉[10](2014)在《杨木乙醇黑液木质素的温和酸解纯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纯化杨木乙醇黑液木质素的方法——温和酸解纯化法。对比了纯化前后木质素的纯度、有机元素含量和高位发热量,并采用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纯化后木质素的官能团和热失重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和酸解法能很好地纯化杨木乙醇黑液木质素,可以将木质素的纯度从98.75%提高到99.81%。纯化后木质素的理论结构式为C10H11.07O3.13N0.02,实测高位发热量为23.76 MJ/kg。杨木乙醇黑液木质素的热失重始于157℃,并在400℃时出现最大失重峰,终了失重率为64.35%。乙醇黑液木质素纯度高,富含酚羟基、羰基、甲氧基和酯键等活性基团,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有待进一步的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酸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淀粉糊化对淀粉的加工和应用至关重要。对天然淀粉进行改性特别是复合改性可以改善原淀粉的加工性能和营养价值。不同的改性手段、改性程度和改性顺序会影响淀粉的颗粒和分子结构,并进一步影响淀粉的热特性、结晶特性和流变特性等。对复合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糊化特性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复合改性的特点,为阐明淀粉的糊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对提高和拓展改性淀粉的功能和应用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玉米淀粉进行湿热处理(HMT,15~60 min)和酸解处理(AH,6~24 h)的复合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和改性顺序对淀粉的偏光特性、结晶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水平条件下,玉米淀粉先酸解后湿热处理(AH-HMT)比先湿热处理后酸解(HMT-AH)热稳定性高,前者具有更高的糊化特征温度(To,Tp,Tc);HMT-AH样品比AH-HMT样品具有更高的相对结晶度、膨胀力、溶解度、糊化焓(△H)和糊化黏度。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酸解-湿热处理复合改性淀粉的糊化热特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在热谱图中,改性淀粉即使在过量水分下也会有规律地呈现出双吸热峰(G和M1)。聚合物溶胀溶解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淀粉在过量水分中糊化时发生的多重吸热相变过程。其中,G和M1分别对应于复合改性淀粉糊化过程中颗粒无定形区溶胀和晶体结构解体的吸热过程,G和M1的变化证明湿热处理对不同程度酸解淀粉的重组和破坏作用不同。利用流变仪和DSC对复合改性淀粉的糊化机理进行研究,对比了在相同的水分含量和加热速率条件改性淀粉糊化过程的流变特性和热特性。研究发现:在淀粉糊化黏度曲线上也呈现出两个黏度特征峰(PV1和PV2)。对相关特征峰的温度参数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黏度曲线上的特征峰PV1对应于G吸热峰,PV2对应于M1。在溶胀溶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阶段淀粉糊化理论:第一阶段,无定形区吸热(G)发生不可逆溶胀;第二阶段,晶体结构吸热(M1)解体快速吸水;第叁阶段,结晶结构完全解体后体系自吸水溶胀(非吸热)。研究湿热处理淀粉多阶段糊化过程中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通过在恒速加热淀粉糊化过程中加入一个梯度温度平衡的程序,对比了在不同温度(64~95 ℃)恒温保持不同时间(5~30 min)前后体系的黏度差值(△μ)大小,并据此进行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判定。研究发现:淀粉糊化在不同阶段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有差异,且两个不同糊化阶段存在两个温度阈值70 ℃和76 ℃,淀粉糊化的时间和温度依赖特性大小也与这两个温度阈值密切相关。将湿热处理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研究其对酸解淀粉纳米晶(SNC)制备过程的影响。湿热处理后淀粉的热、酸稳定性得到增加。通过对湿热预处理淀粉进行特定高温短时间的酸解可以用于制备淀粉纳米晶。对淀粉的水解率、X射线衍射特性、粒径分布特性、热稳定性和外观形貌特性等研究后发现:湿热处理淀粉在69 ℃时用硫酸酸解30 min可以制备淀粉纳米晶,淀粉纳米晶产率为11.6%,相对结晶度为43%,平均粒径为300nm。制得的SNC呈不规则形状且干燥过程中发生团聚;高温不仅可以提高酸解效率,还赋予SNC一定的耐热性,可以拓宽SNC的温度使用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解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宇益,杨哪,金亚美,李丹丹,徐学明.感应电场加速玉米淀粉酸解及理化特性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2].邢俊杰.酸解—湿热处理复合改性淀粉多阶段糊化特性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3].赖兴娟,汪月,牛黎莉,方琳凯,曾着莉.超声波辅助酸解制备淀粉纳米颗粒及其特性表征[J].中国粮油学报.2017
[4].宋曦韡.钛白粉酸解泥渣的危害特性及无害化处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5].常国璋,谢建军,杨会凯,黄艳琴,阴秀丽.棕榈壳酶解-温和酸解木质素的结构及热解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6
[6].陈梦雪,李飞,李光磊.酸解甘薯淀粉及糊化粘度特性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
[7].陈佩,赵冰,何君豪,张晓,肖南.酸解对不同链/支比含量玉米淀粉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5
[8].何林,蒲灵.钛白粉酸解泥渣危险特性及处置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5
[9].李宗云,许妍霞,汪瑾,宋兴福,于建国.硫酸法钛白酸解尾渣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J].化工学报.2015
[10].刘超,武书彬,周景辉.杨木乙醇黑液木质素的温和酸解纯化及其理化特性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