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频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元音,基频
基频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平,蔡灿辉,朱忠寿,王枫,魏日富[1](2019)在《双耳双模式助听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侧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对侧配戴助听器(hearing aid,HA)的双耳双模式助听(CIHA)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的特征,为听障儿童的语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6周岁语训半年以上、言语清晰度97分以上、助听听阈均在香蕉图内的CIHA儿童(CIHA组)和3~6周岁健听儿童(健听组)各25例,用VS-99语音工作站检测两组对象发/a/、/o/、/e/、/i/、/u/、/ü/6个元音的基频和第一、二、叁共振峰并进行对比。结果 CIHA组6个元音平均基频为306.39±31.08Hz,健听组平均基频为296.01±24.33Hz,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HA组元音/a/、/o/和/i/的第一、二、叁共振峰频率与健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元音/e/的第一、二、叁共振峰频率明显低于健听组(P<0.05),元音/u/和/ü/的第一共振峰频率和健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元音/u/的第二共振峰频率明显高于健听组,第叁共振峰频率明显低于健听组(均为P<0.05),而元音/ü/的第二及第叁共振峰频率均低于健听组(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CIHA组与健听组嗓音基频相同,元音共振峰频率有差异,这可能是引起CIHA儿童发音音色及音准不同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朱健[2](2017)在《英语学习者的语调特征:调域及基频下倾模式的跨语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调的习得是学习第二语言发音过程中的难点,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测量及分析了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所产出的语调中的调域及基频下倾模式。现有研究指出,学习者在这两个声学维度的特征,并不能完全用母语迁移理论来解释。因此,本文希望回答两个问题:1)与英语母语者相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会在调域及基频下倾这两个声学维度有哪些特征;2)这两个维度上发生的偏离能否用母语迁移来解释?本论文旨在通过声学分析揭示不同背景的二语习得者的英语语调与母语者的区别。本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Python脚本自动分析语料库中芬兰语、德语、汉语普通话母语者朗读的英语陈述句中的基频特征,并与学习者母语的语调及英语母语者的语调进行对比。朗读语料全部来自于开源的移动沟通环境双语数据库(EMIME Bilingual Database)。人类语言的语调对应的物理参数是基频,为了分析每一个句子中的语调变化,实验中先使用SWIPE算法自动提取基频曲线,然后对提取出来的基频曲线进行线性插值以及平滑处理。得到连续的基频曲线之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调域以及基频下倾的数据。调域可量化为句子平均基频以及基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基频下倾的速率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基频曲线所得的直线方程的斜率。基频下倾的顶线与底线定义为移动窗口内基频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连成的曲线。得出数据之后,采用线性混合模型以及平滑样条回归对声学数据进行统计建模分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得出,不同语言在调域和基频下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不同语言的音系系统会影响语调的总体特征。此外,所有语言里,基频下倾的速率与句子时长呈负相关,即说话者会根据句子长度调节基频下倾的速率,说明说话人说话前会事先对韵律框架进行筹划。汉语与芬兰语母语者产出的英语句子中的调域与平均调值均介于英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据推测为母语迁移现象。同时,汉语母语者朗读的英语句子里,基频下倾速率既偏离英语母语者的下倾模式,又偏离了汉语的下倾模式,并不能简单地用母语迁移来解释。据推测下倾速率的偏离可能是由二语习得者在筹划韵律框架的能力较弱造成的。对基频下倾的顶线及底线进行平滑样条回归分析之后,可得出二语学习者并非简单地迁移整个语调的顶线和底线,而是部分迁移或者是整体迁移。本文对二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调的偏离进行了声学上的描写,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二语语调习得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5)
李凯,单法宪,付盈,张国春,吴以成[3](2015)在《基频光斑模式对La_2CaB_(10)O_(19)晶体叁倍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La_2CaB_(10)O_(19)(LCB)晶体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它具有较宽的光学透过范围(173-3000 nm)、较大的非线性光学系数(d22=1.04 pm/V)、适中的折射率(△n≈0.05)和较高的激光损伤阈值(11.5 GW/cm~2对于脉宽8 ns的1064 nm激光)。此外,LCB不潮解,硬度适中(6.5 Mohs),有利于切割和光学抛光。使用1064 m基模高斯光束,利用4.0×4.0×17.6 mm的(49.4°,0.0°)LCB晶体,获得了最高激光功率为3.9W的355 nm激光,1064nm到355 nm的转换效率为8.6%。使用平顶光斑的基频光,在同等输入功率下,获得了最高功率为7.3 W 355 nm激光,1064 nm到355 nm转换效率为16.1%。理论解释了不同光斑模式下的区别,和实验符合较好。结果表明:同样功率条件下,基频平顶光斑模式下LCB晶体的叁倍频性能优于高斯光束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8-11)
张璐,祖漪清,闫润强[4](2012)在《焦点、词重音与边界调对语调短语末词基频模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语调短语边界处焦点、词重音位置与上升的边界调对语调短语末词基频模式的影响。通过分析两个美式英语语料库语调短语末词的声学特征,我们发现当该单词是焦点时,重音的基频峰值比边界调的尾值高;边界调在重音实现后才充分体现出来;词重音在音节结构中后移会压缩词重音后基频调域范围。当语调短语末词不是焦点时,边界调的上升趋势从开始就体现出来,并压制了词重音的基频凸显。我们的结论是,焦点可以通过提升词重音基频峰值的高度完成;焦点和边界调实现的力度受词重音所处位置限制,在极端的情况下,边界调只能在语调短语最末音节的尾部实施。在有限音段上这些韵律特征都有表达其功能最彻底的一段位置,它们竞相展现,此消彼长。(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傅雪[5](2011)在《基于SOM网络的语音基频模式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如何才能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交流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是人类最方便的交流方式,因此人们希望能够采用语言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交流,也就是实现人机之间真正的语声通讯。作为这一要求的计算机自然语言输出部分,文语转换系统近几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韵律模型在文语转换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将文本分析和语音生成联系起来,起着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好的韵律模型,使之能够更加贴近自然语言中的各种韵律现象,是高自然度文语转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频模式的提取是研究韵律规则的基础。因此,本文对如何提取基频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获取用于聚类的基频序列,对语音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有音节切分、基频标注、长度规整、滑动平均和零均值化等工作。2.研究了两种常用的聚类算法:K均值法和ISODATA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到SOM网络独特的无监督、自组织和本身具有的聚类功能,提出采用SOM算法作为基频模式提取的聚类算法,克服了其他算法的一些不足之处。3.以一个特定语音库作为实验数据,用SOM算法对预处理后的基频序列聚类,得到15种典型的基频模式,并给出相应的基频曲线。在提取基频模式后,需要通过决策树的方法挖掘出具体的韵律规则,来指导语音的合成。这将是下一步要进行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1-03-10)
潘秀林[6](2008)在《汉语普通话基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务CBT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智能化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它以后台的多媒体数据库为支持,能够使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和个人风格来制作出理想的多媒体课件。汉语文语转换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连续、自然的语音流。在文语转换系统中,韵律模型是衔接文本分析和语音合成的桥梁。好的韵律模型是高自然度语音合成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目的,首先回顾了文语转换技术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汉语文语转换技术的相关理论,重点放在连续语音端点检测算法、基音周期估计算法和基频模式的获取。因为声调信息主要存在于单音节的韵母部分,所以研究连续汉语语音的端点检测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比较传统端点检测算法,结合语音合成语料库实际需要开发了ManualCutTool语音切分软件。本文研究了时域上的基音检测算法,如:自相关法、平均幅度差法等,并总结以上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循环幅度差平方和函数和自相关函数相结合的基音周期估计算法,实验证明利用该算法能有效地提高基频估计和清浊判决的准确率。本文还研究了聚类算法,克服了传统的k均值算法的缺点,选择改进的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方法(ISODATA)进行基频模式的提取。最后本文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内容。(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1-01)
朱廷劭,高文[7](2000)在《普通话句子中音节基频模式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进行的基频变化规律提取主要是以人工总结为主 ,且大多只是给出定性的描述 ,这样很难得到完整全面的韵律规则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韵律规则获取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对零均值化后基频序列进行普通话句子中音节基频模式提取 ,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从而使得对基频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 ,为基频规律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条途径 .首先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以及进行基频模式发现的处理过程 ,然后介绍数据预处理技术以及所采用的聚类算法 ,最后给出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00年08期)
曹阳,黄泰翼[8](1996)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基频提取和连续语音中基频变化模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声调识别是汉语语音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多字词和连续语音中基频变化的基本模式,为连续语音中声调识别提供参考;同时针对现有的小波分析提取基频的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小波变换和自相关结合的基频提取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1996)论文集》期刊1996-10-01)
张家,胡兴慧[9](1995)在《汉语和外语的基频模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声门电阻抗仪(Laryngograph)精确地提取嗓音基频,在宏观(篇章)和微观(基音周期)两个层次上,对汉语和英语、德语、日语的基频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音人是14名中国人,14名外国人。试验结果表明:1.90%音域汉语与外语无大差别;2.连续言语的基频正负颤动对于不同的语言和男女发音人来说,是差不多相同的;3、在连续言语中负颤动因数大于正颤动因数;4.以音节每秒计的说话速度,中国人要比外国人低。(本文来源于《声学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王桂珍[10](1990)在《汉英音幅与基频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英语课本,由中学到各类大学,大多只注意单音与升降调的反复训练。学生老是抱怨洋人说话“太含糊、太快”,尽管人家发音清楚、速度也适中。问题实是音节计时与重音计时的节律不同总是被教学忽视所引起的。建议课本增加节律训练这一重要内容(须精心设计),是我们从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不知专家学者特别是教师们以为然否?(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1990年01期)
基频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调的习得是学习第二语言发音过程中的难点,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测量及分析了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所产出的语调中的调域及基频下倾模式。现有研究指出,学习者在这两个声学维度的特征,并不能完全用母语迁移理论来解释。因此,本文希望回答两个问题:1)与英语母语者相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会在调域及基频下倾这两个声学维度有哪些特征;2)这两个维度上发生的偏离能否用母语迁移来解释?本论文旨在通过声学分析揭示不同背景的二语习得者的英语语调与母语者的区别。本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Python脚本自动分析语料库中芬兰语、德语、汉语普通话母语者朗读的英语陈述句中的基频特征,并与学习者母语的语调及英语母语者的语调进行对比。朗读语料全部来自于开源的移动沟通环境双语数据库(EMIME Bilingual Database)。人类语言的语调对应的物理参数是基频,为了分析每一个句子中的语调变化,实验中先使用SWIPE算法自动提取基频曲线,然后对提取出来的基频曲线进行线性插值以及平滑处理。得到连续的基频曲线之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调域以及基频下倾的数据。调域可量化为句子平均基频以及基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基频下倾的速率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基频曲线所得的直线方程的斜率。基频下倾的顶线与底线定义为移动窗口内基频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连成的曲线。得出数据之后,采用线性混合模型以及平滑样条回归对声学数据进行统计建模分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得出,不同语言在调域和基频下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不同语言的音系系统会影响语调的总体特征。此外,所有语言里,基频下倾的速率与句子时长呈负相关,即说话者会根据句子长度调节基频下倾的速率,说明说话人说话前会事先对韵律框架进行筹划。汉语与芬兰语母语者产出的英语句子中的调域与平均调值均介于英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据推测为母语迁移现象。同时,汉语母语者朗读的英语句子里,基频下倾速率既偏离英语母语者的下倾模式,又偏离了汉语的下倾模式,并不能简单地用母语迁移来解释。据推测下倾速率的偏离可能是由二语习得者在筹划韵律框架的能力较弱造成的。对基频下倾的顶线及底线进行平滑样条回归分析之后,可得出二语学习者并非简单地迁移整个语调的顶线和底线,而是部分迁移或者是整体迁移。本文对二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调的偏离进行了声学上的描写,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二语语调习得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频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平,蔡灿辉,朱忠寿,王枫,魏日富.双耳双模式助听语前聋儿童嗓音基频和元音共振峰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2].朱健.英语学习者的语调特征:调域及基频下倾模式的跨语言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3].李凯,单法宪,付盈,张国春,吴以成.基频光斑模式对La_2CaB_(10)O_(19)晶体叁倍频性能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4].张璐,祖漪清,闫润强.焦点、词重音与边界调对语调短语末词基频模式的影响[J].声学学报.2012
[5].傅雪.基于SOM网络的语音基频模式提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潘秀林.汉语普通话基频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7].朱廷劭,高文.普通话句子中音节基频模式的发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
[8].曹阳,黄泰翼.基于小波变换的基频提取和连续语音中基频变化模式的分析[C].第四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1996)论文集.1996
[9].张家,胡兴慧.汉语和外语的基频模式的对比研究[J].声学学报.1995
[10].王桂珍.汉英音幅与基频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J].现代外语.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