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控旋翼直升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控子系统,验证技术
电控旋翼直升机论文文献综述
刘搏[1](2018)在《一种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控子系统验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国内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控子系统一套完整的地面验证方案,达到了验证产品功能、考核系统性能以及为系统改进提供试验依据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8年13期)
王超[2](2014)在《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旋翼,也被称为无自动倾斜器旋翼,具有其特有的气动特性,是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旋翼系统。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和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是开展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研究的“基石”。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电控旋翼气动特性分析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并结合电控旋翼直升机其他部件气动力模型发展了可用于飞行特性分析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与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相关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电控旋翼气动特性研究。首先,建立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完成了带襟翼翼型气动力模型,包括带襟翼翼型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和基于CFD数值吹风查表法的带襟翼翼型气动力模型;建立了精确的电控旋翼入流模型,包括电控旋翼自由尾迹模型和电控旋翼有限状态尾迹模型;推导出电控旋翼挥舞响应的显式表达及襟翼操纵与桨叶变距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改进型电控旋翼试验系统进行电控旋翼稳态操纵响应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值符合程度总体良好,验证了所建立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建立电控旋翼风洞配平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电控旋翼气动特性理论分析,并对比了电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气动特性差别。(2)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与操纵特性研究。基于电控旋翼直升机各部件气动力模型完成其飞行力学模型,以样例电控旋翼直升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特性分析,总结出桨叶预安装角变化对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其与常规直升机的配平特性差别;其次,针对电控旋翼特有的操纵耦合问题,提出一种电控旋翼直升机操纵解耦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电控旋翼直升机特有的操纵耦合问题,显着提高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操纵特性。(3)基于主动控制的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改进研究。首先,基于改进后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在开环控制下分析主动控制对电控旋翼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并揭示出利用主动控制改进电控旋翼性能的机理,并开展相应的常规直升机性能改进研究,对比前述两种直升机性能改进效果。其次,基于高阶谐波控制算法,建立一套适用于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改进的闭环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本文仿真测试及试验研究,从根本上掌握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气动特性。气动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将主动控制技术与电控旋翼技术结合可充分挖掘电控旋翼潜力,恰当的高阶谐波操纵可有效提升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6-01)
陆洋,王超,赵鑫[3](2013)在《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与配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基于Peters-He广义动态尾迹理论,建立了电控旋翼动态尾迹入流模型,进一步结合电控旋翼襟翼操纵与桨叶变距之间的关系、桨叶挥舞运动方程和带襟翼翼型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建立了适用于飞行力学分析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机身、尾桨、尾面的气动力模型,建立了完整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分析模型。以Z-11直升机为基准改造为电控旋翼直升机作为算例,计算了前飞状态下电控旋翼直升机的诱导速度分布和桨盘迎角分布,对比了电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气动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特性随前飞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常规直升机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赵鑫[4](2009)在《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控旋翼直升机以襟翼操纵代替自动倾斜器操纵,与传统直升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安全性好,便于维护等优点。其独特的操纵方式决定了采用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特性的特殊性。本文即是对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电控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基本翼型的气动力模型采用基于指数方法的Leishman-Beddoes时域可压缩非定常气动力模型,襟翼气动力模型采用Hariharan和Leishman基于指数方法的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并以某基准直升机为样例将其改进为电控旋翼直升机,进行配平计算和稳定性与操纵性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特性与常规直升机基本相同,稳定性略优于常规直升机,而操纵性则略低于常规直升机。最后对电控旋翼直升机的关键参数进行参数研究。这些参数包括桨叶预安装角和桨根扭转刚度等。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桨叶预安装角或减小桨根弹簧扭转刚度可减少所需襟翼总操纵行程。(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12-01)
陆洋,王浩文,高正[5](2005)在《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及操纵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用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及操纵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电控旋翼的刚体桨叶变距运动方程,推导了襟翼操纵量与桨叶桨距的显式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以WZ-1直升机为样例直升机,对比分析了电控旋翼直升机与常规直升机的配平特性和操纵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电控旋翼直升机具有与常规直升机类似的配平和操纵特性,桨叶预安装角和桨根扭簧刚度这两个参数对其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05年02期)
电控旋翼直升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控旋翼,也被称为无自动倾斜器旋翼,具有其特有的气动特性,是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旋翼系统。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和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是开展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研究的“基石”。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电控旋翼气动特性分析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并结合电控旋翼直升机其他部件气动力模型发展了可用于飞行特性分析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与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相关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电控旋翼气动特性研究。首先,建立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完成了带襟翼翼型气动力模型,包括带襟翼翼型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和基于CFD数值吹风查表法的带襟翼翼型气动力模型;建立了精确的电控旋翼入流模型,包括电控旋翼自由尾迹模型和电控旋翼有限状态尾迹模型;推导出电控旋翼挥舞响应的显式表达及襟翼操纵与桨叶变距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改进型电控旋翼试验系统进行电控旋翼稳态操纵响应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值符合程度总体良好,验证了所建立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建立电控旋翼风洞配平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电控旋翼气动特性理论分析,并对比了电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气动特性差别。(2)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与操纵特性研究。基于电控旋翼直升机各部件气动力模型完成其飞行力学模型,以样例电控旋翼直升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特性分析,总结出桨叶预安装角变化对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比其与常规直升机的配平特性差别;其次,针对电控旋翼特有的操纵耦合问题,提出一种电控旋翼直升机操纵解耦方法,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电控旋翼直升机特有的操纵耦合问题,显着提高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操纵特性。(3)基于主动控制的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改进研究。首先,基于改进后的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在开环控制下分析主动控制对电控旋翼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并揭示出利用主动控制改进电控旋翼性能的机理,并开展相应的常规直升机性能改进研究,对比前述两种直升机性能改进效果。其次,基于高阶谐波控制算法,建立一套适用于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改进的闭环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通过本文仿真测试及试验研究,从根本上掌握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气动特性。气动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将主动控制技术与电控旋翼技术结合可充分挖掘电控旋翼潜力,恰当的高阶谐波操纵可有效提升电控旋翼直升机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控旋翼直升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搏.一种直升机旋翼防除冰电控子系统验证技术[J].电子制作.2018
[2].王超.电控旋翼直升机气动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3].陆洋,王超,赵鑫.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与配平特性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
[4].赵鑫.电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5].陆洋,王浩文,高正.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及操纵特点分析[J].飞行力学.2005
标签:直升机; 旋翼防除冰电控子系统; 验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