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肋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化换热,叁维内肋管,正交试验
内肋管论文文献综述
谢霞[1](2018)在《空气在叁维内肋管中的强化换热和流阻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传热技术被誉为第二代传热技术,能够显着改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强化传热技术是实现换热节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强化传热的主要目的是缩小设备尺寸、提高热效率。其中,叁维内肋管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高效强化换热管。肋顺排、肋叉排和肋螺旋排是叁维内肋管使用最广泛的叁种肋形排列方式,都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和优良的热力性能,但肋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肋形结构尺寸就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本文主要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取肋高h、肋宽b、肋间距Pt和肋密度z为影响因素,热力性能系数为评价指标,对目前使用较广的外径为57mm的肋叉排叁维内肋管进行了2组正交试验,对目前处于研究空白的外径为127mm的肋叉排叁维内肋管进行了1组正交实验,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换热和流阻特性。本文以空气为工质,在Re=15000~150000的范围内对18根57mm的叁维内肋管和9根127mm的叁维内肋管的热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以Webb定义的热力性能系数作为强化指标,采用极差法对叁维内肋管热力性能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肋高h为主要影响因素,也同时得出了各管径叁维内肋管的优化方向和可能的最优管型。用最小二乘法处理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回归得出了Nu数、Cf数与雷诺数以及肋几何参数的准则方程式。结果分析表明,肋叉排叁维内肋管的综合特性均优于相同管径的光管,57mm叁维内肋管的平均热力性能系数为1.359,127mm叁维内肋管的平均热力性能系数为1.098;57mm叁维内肋管的阻力平均是光管的阻力的8.97倍,127mm叁维内肋管的阻力平均是光管阻力的4.98倍。实验结果表明,叁维内肋管换热性能强化的同时阻力也在增大,在实际设计时应既考虑换热效果,还要考虑阻力增大时所多消耗的泵功。本文根据实验数据获得的57mm叁维内肋管和127mm叁维内肋管的Nu数和Cf数准则方程和结论可应用于实际工程,为实际工程计算相应的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朱冬生,李修真,孙晋飞,刘世杰[2](2018)在《叁维变形管与叁维内肋管在管式空气预热器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叁维内肋管及叁维变形管的结构特点和强化传热机理,在相同工况下,揭示了光滑圆管、叁维内肋管及叁维变形管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时的传热性能和流动阻力性能,叁维内肋管和叁维变形管传热性能均优于光滑圆管,叁维变形管管内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随短长轴B/A的减小而增大,叁维内肋管可增加每米肋数、肋宽和肋高以强化传热效果,但流体流动阻力也将增加,低Re下,叁维变形管管内综合传热性能优于叁维内肋管,叁维变形管管外自支撑而防止管束振动的特点可以实现在管内外的冷热流体纯逆流动,提出一种传热温差高的逆流叁维变空间管式空气预热器,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空气预热器重量减轻,体积减小约65%,节省大量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安装空间,叁维变形管空气预热器在烟气余热利用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胡红修[3](2017)在《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换热特性研究及结构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能源形势的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变得越发重要。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加高效的换热设备变得愈发迫切。而换热器的强化换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换热特性,并对叁维内肋管的管内肋片尺寸及其布置方式进行了结构调整,为换热器的管内强化换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不同雷诺数下的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换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实验手段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经过八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计算精度满足要求,模拟结果可靠。模拟结果表明,雷诺数低于15000时叁维内肋管的肋片间气流速度较低,增大了换热热阻,其换热效果并不如光管。雷诺数大于15000时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气体流速增大,边界层遭到破坏,从而能起到强化换热的效果。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叁维内肋管的肋片尺寸及布置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发现肋高是影响换热效果的主要因素,肋高越小,管内流动边界层越薄,流动阻力越小,换热效果越好;肋周向间距主要影响肋片间气流速度,肋周向间距越大,肋间气流速度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好,同时肋周相间距增大降低了肋片数量,减小了流动阻力;肋宽对叁维内肋管的换热特性影响较小,增大肋宽可使换热系数增大,但同时会使阻力增大,热力性能系数减小。肋纵向间距越小,单位管长上的肋片数量越多,换热效果越好,但阻力增加较大,叁维内肋管的热力性能系数越小。通过正交试验的结构调整得出叁维内肋管的最佳结构尺寸为肋高1mm、肋宽1mm、肋周向间距32.044mm、肋纵向间距为2mm。无因次肋宽B/D=0.0196、无因次肋宽H/D=0.0196、无因次肋周相间距S/D=0.6283、无因次肋纵向间距Pt/D=0.1176。结构调整后叁维内肋管的换热强化比为1.1548,阻力增大比为1.5419。(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12-01)
刘爽,周杰[4](2017)在《叁维内肋管紊流换热和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气为工质,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雷诺数在25 000~110 000范围内的9种大管径叁维内肋管的紊流换热和流动特性,优选出最佳管型,并得出努谢尔特数与范宁摩擦系数关于雷诺数和叁维管肋参数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叁维内肋管的综合特性优于相同管径的光管,换热系数最高可达光管的3.15倍,热力性能系数最高可达光管的1.45倍,表明了大管径叁维内肋管在管式换热器中运用的可行性;此外,各主要参数中,肋高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最大,肋间距次之,肋宽最小,为强化管参数提供了优化方向。(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7年08期)
刘爽[5](2017)在《叁维内肋管紊流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实验和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热器作为回收余热和废热、提高热能利用率的主要设备,其换热性能和动力消耗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水平,而传热管作为换热器中的核心元件,其结构对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影响颇大。本文以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一种高效强化换热管——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流动和强化换热进行研究。实验以空气为工质,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雷诺数在25000~110000范围时,直径为89mm和102mm两种大管径叁维内肋管的紊流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研究。以Webb定义的热力性能系数作为强化指标,采用极差法和方差法对影响叁维内肋管热力性能系数的因素——肋宽、肋高、肋间距和肋密度进行分析,得出叁维内肋管的优化方向,优选出最佳管型,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努谢尔特数与范宁摩擦系数关于雷诺数和叁维管肋参数的实验关联式。结果分析表明,叁维内肋管的综合特性优于相同管径的光管,换热系数最高可达光管的3.15倍,热力性能系数最高可达光管的1.45倍,验证了大管径叁维内肋管在管式换热器中运用的可行性;在影响叁维内肋管的各主要参数中,肋密度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最大,肋高有一定的影响,肋间距次之,肋宽最小,为今后强化管参数设计提供了优化方向。数值模拟采用ANSYS CFX和FLUENT软件,选取直径为102mm的光管和叁维内肋管,对两根管进行流动和换热的模拟,对比分析相同工况下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结果表明:空气流经肋时发生绕流,在肋间的近壁面处加速,除具有轴向速度外还具有周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增加了流体流动的湍流度,减薄了热边界层厚度,此外,流体横向冲刷叁维肋,导致其与肋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大,均有利于强化对流换热。(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宋杨凡,卢啸风,王泉海,宗琛,郭强[6](2017)在《叁维内肋管在细颗粒流化床中的传热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道达尔Seriola 3120导热油为工质,搭建了一个循环流化床导热油换热特性试验台,对光管和叁维内肋管在细颗粒流化床中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的Re为150~2200,Pr为10~120。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叁维内肋管管内对流换热系数是光管管内流换热系数的2.2~2.7倍,叁维内肋管内壁温能控制在导热油安全运行温度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徐承隆,刘伟军,胡伟平[7](2015)在《圆形和方形双斜向流线型内肋管内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FLUENT对圆形和方形双斜向流线型内肋换热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圆形和方形双斜向流线型内肋管的内肋在肋长、肋倾角、肋高度和肋间距上存在最优值,l=38mm,α=45°,h=2.5mm,P=60mm和l=32mm,α=45°,h=4mm,P=60mm,同功耗强化指标PEC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从管壁表面换热系数、管内场协同角和PEC评价指标3个方面,比较圆形DISR管和方形DISR管的对流换热性能,分析了圆形DISR管优于方形DISR管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曹海亮,贾宝光,郑伟,王定标[8](2015)在《锥形内肋管传热与流阻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提出了新型的强化换热管——锥形内肋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新型强化换热管结构参数锥底宽度a、导程P、肋深e和Re对Nu、沿程阻力系数f及传热综合因子η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管内壁面边缘处产生了较多的微小涡流,有效破坏了流动边界层,强化了传热。在充分湍流的条件下,流体Re越小、e越小,其综合传热性能越强。当Re<15 000时,a对η的影响要大于P;在过渡点后,P对η影响较大。通过综合传热性能分析,给出了适合不同Re区间的锥形内肋优化参数。(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邵敏,员冬玲,蔡中盼,李选友[9](2014)在《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是一种新型强化换热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内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流体在管内形成了强烈的涡流,且主要出现在壁面附近;设计开发了一种可制造该强化换热管的模具,利用该模具生产的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制造了一台小型换热器,与同规格的光管换热器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表明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热效率较光管换热器要高,具有优良的强化换热性能,在换热器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干燥技术与设备》期刊2014年04期)
靳遵龙,赵金阳,王永庆[10](2014)在《螺旋内肋管换热及流体流动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FD技术,针对螺旋内肋管的不同结构参数,对不同螺距、螺旋角和肋高等27组结构进行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各个结构参数对流体流动及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小螺距可有效提高管侧对流换热能力,同时伴随着阻力降增大,换热性能对雷诺数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综合性能趋势向好.随着肋高的增大,在高雷诺数区域强化管的换热性能随肋高的增加变化得更为明显,且摩擦系数增加的比例与肋高增加的比例大致相当.拟合了螺旋内肋管换热及阻力性能公式,同时对强化管综合性能做出评价.(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内肋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叁维内肋管及叁维变形管的结构特点和强化传热机理,在相同工况下,揭示了光滑圆管、叁维内肋管及叁维变形管用于管式空气预热器时的传热性能和流动阻力性能,叁维内肋管和叁维变形管传热性能均优于光滑圆管,叁维变形管管内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随短长轴B/A的减小而增大,叁维内肋管可增加每米肋数、肋宽和肋高以强化传热效果,但流体流动阻力也将增加,低Re下,叁维变形管管内综合传热性能优于叁维内肋管,叁维变形管管外自支撑而防止管束振动的特点可以实现在管内外的冷热流体纯逆流动,提出一种传热温差高的逆流叁维变空间管式空气预热器,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空气预热器重量减轻,体积减小约65%,节省大量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安装空间,叁维变形管空气预热器在烟气余热利用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肋管论文参考文献
[1].谢霞.空气在叁维内肋管中的强化换热和流阻特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朱冬生,李修真,孙晋飞,刘世杰.叁维变形管与叁维内肋管在管式空气预热器上的应用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3].胡红修.叁维内肋管的管内换热特性研究及结构调整[D].华北电力大学.2017
[4].刘爽,周杰.叁维内肋管紊流换热和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建筑节能.2017
[5].刘爽.叁维内肋管紊流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实验和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7
[6].宋杨凡,卢啸风,王泉海,宗琛,郭强.叁维内肋管在细颗粒流化床中的传热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
[7].徐承隆,刘伟军,胡伟平.圆形和方形双斜向流线型内肋管内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曹海亮,贾宝光,郑伟,王定标.锥形内肋管传热与流阻性能的数值模拟[J].热科学与技术.2015
[9].邵敏,员冬玲,蔡中盼,李选友.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4
[10].靳遵龙,赵金阳,王永庆.螺旋内肋管换热及流体流动数值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