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论文-记者,张晓娜

体育学术论文-记者,张晓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学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学术活动,《体育法》,中国新时代,法律现象,国际体育仲裁,体育强国,上海政法学院

体育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娜[1](2020)在《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晓娜) 近年来,伴随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法学学术日益繁荣,我国体育法学研究也日益活跃,体育法学组织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重要作用。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组织引领体育法学工作者深入开(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20-01-18)

王水泉,方婷[2](2019)在《体育课程的定位及研究方法——贾齐教授体育学术思索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体育课程的定位及研究方法问题,对贾齐教授进行访谈,他认为(1)"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区别对待"的理论依据包括因材施教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可操作性为山本贞美的叁个体育教学事例;(2)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文化的传承;(3)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于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将论文题目和论证过程的内在逻辑进行提炼;(4)哲学对体育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能提供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认识世界的方法;(5)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体育课程中的武术应围绕"对抗"开展。(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傅建[3](2019)在《“一流专业”与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建设思考——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汉升教授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对我国体育专业建设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回应了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专业建设需要找准定位,培育特色,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质量体系保障;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精心打造"金课"。淡化术科与学科之争,强化并重发展,以国际视野打造新时代体育专业人才。对运动项目学院的兴起,应有标准和制度,同时顾及地域和项目布局。(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程志理,闫士展[4](2019)在《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8)——学术热点与演进规律的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知识图谱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4-2018年体育学16种北大核心期刊刊发的13413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学术期刊发文量逐年减少,"优中选优"的学术规范要求成为新时期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显着特征;(2)高影响力作者和发文机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重点分布于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团队;(3)体育学学术期刊载文热点聚集在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体育政策、竞技体育职业化、全民健身、国际体育、体育教育、北京冬奥会、体育思想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十个领域;(4)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集中于运动训练理论、体能训练、运动训练的心理控制和欧美国家运动训练经验分析四个领域;(5)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热点集中在线粒体质量控制、骨骼肌、运动干预糖尿病、运动干预肥胖和运动与营养五个领域。从体育学术期刊发展走势,文章研究认为,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应该优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注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领域研究、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支持学术机构创办外文期刊和强化学术期刊规范意识。(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5](2019)在《中国第一本被SCI/SSCI数据库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 《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体育学院主办(CN 31-2066/G8, ISSN 2095-2546),与全球最大的生物医学科学文献出版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出版,2012年5月正式创刊。(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修千雅[6](2019)在《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初探——基于2015-2018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探索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9月刊登的郝勤等《论体育传播学的性质特点及其理论构架》,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科构建的起点。如此看来,目前我国体育传播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十余年间,郝勤《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郝勤等《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报告(2008-2011)》,郭晴等《现状与未来:对我国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的思考——基于2012年-201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分别对每个阶段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进行研究。本文在上述论文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5年-2018年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进行整理统计,共获得论文88篇,试图对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构建与规范。上海体育学院是首个设立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郝勤2004年出版的《体育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体育新闻传播学专着,并作为教材。根据我国学科构建的规范分类,新闻与传播学是一级学科,分别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目前,体育新闻传播学方向(简称体育传播学)隶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中。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获得重大发展是在2004年。2004年,我国申奥成功,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权。电视、网络、报刊等铺天盖地对北京奥运会进行前期宣传,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营出现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应运而生的一系列赛事运营、媒体传播等,对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且国家政府的经费投入,也凸显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北京奥运会的丰富资源,也让国内学者对体育传播学领域研究的人数增多在郝勤2004-2007年的研究中,统计了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总计100篇,主要是集中在奥运会。在郝勤2008-2011的研究中,统计了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总计55篇。在郭晴的2012-2015的期刊研究中,统计了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总计71篇。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5年-2018年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进行整理统计,共获得论文88篇,比前一阶段多17篇。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热点主要是新媒体、体育赛事、体育节目、互联网+体育这4个方面,且研究视角向多元化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2015-2018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我国与国外同类型研究相比差距较大。体育新闻传播论文刊发数量明显增多。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2012-2015刊发在体育类权威核心期刊(《体育科学》)的论文仅有2篇。而在2015-2018年中,发表在《体育科学》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突飞猛进,为12篇之多。最近两年2017、2018分别是3、4篇。可见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在不断加深、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北京奥运会虽已过去10年,但奥运会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力依然无法撼动。近几年专家学者等对大型赛事传播、赛事运营等研究偏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奥运会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演进脉络、传播特征与发展趋势》《多重视野下的奥运体育展示传播——兼议大型综合赛事体育展示传播的特点》。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研究人才有限、学科构建有待完善、研究领域范围有待拓宽、研究视角与方法缺乏多样性。提出:应构建系统学科体系、多元化方向融合视角、加强国内国外学术交流、巩固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还会出现哪些新鲜事物,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变更。新闻和传播永远是紧跟时代脚步,迈在最前的,与体育进行结合后,把最前沿的资源进行利用,对当下如何进行转化,是进一步需要探究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晋腾,刘元国,焦铁仁[7](2019)在《体育学专业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与管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019年两会将"惩戒学术不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因而会引起国家高度的重视。翟天临学术不端、足球裁判论文抄袭事件愈演愈烈,本科生买卖论文成风,学术不端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对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荣誉造成消极影响,如果不对此类事件进行遏制和规范,体育学术研究的公平性也将无从谈起,势必将加重社会公众对体育的偏见。基于此,分析体育专业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提出恰当的管控措施,对于净化体育学术研究环境和提升体育学学生培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选择"核心期刊"进行文献检索,以"体育"、"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相关论文50余篇,重点参考其中10篇论文;参考了《编辑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形成机制和治理路径等相关研究;持续关注人民日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相关报道,了解近期发生学术不端事件的来龙去脉。2)访谈法在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对沈阳体育学院、滨州学院相关体育学、法学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分析学术失范成因;2017年11月-2019年2月期间,对8所体育院校、10所师范类院校和6所综合类高校的30余名在读研究生、本科生和高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各大高校体育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现状,探讨指导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背后原因。对沈阳体育学院、滨州学院体育学院的50余名本科生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他们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2.3调查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通过淘宝网络平台加入相关AI写作QQ群、微信群,研究"论文AI写作行业"规则、环节和运行方式,经统计体育专业相关的AI写作论文有10余篇,对于目前论文"AI写作行业"情况进行切实深入了解。结合近几年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论文经验,对体育专业如何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实际分析。研究结果:我国体育学专业学生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1)学术不端行为本身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学科之间的差异大,隔行如隔山;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浩如烟海,体育学专业学术不端行为传递渠道的复杂性;(2)体育学生生源整体文化素质的欠缺:长期的运动训练,难以保证学习效率,体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学习较为吃力;(3)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缺失:体育科研方法的课程效果较差,缺少体育学术锻炼,研究能力的不足便会遇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4)缺少完善的监管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介绍宣讲力度远远不够,这种对学术不端行为认识方面的空白,为学术不端行为埋下了伏笔;(5)纵容:人际关系中碍于"面子",对于论文AI写作、论文买卖行为的纵容为学术失范情况埋下了伏笔;(6)毕业、评奖评优的需要:发表论文与毕业、考核、评奖、保研、升学相挂钩,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学术不端行为染指在读学生;(7)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消极影响: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道德推脱盲和盲目从众思想、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都容易造成体育学专业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8)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社会对体育活动充满偏见态度,高校扩招给论文指导教师带来的工作压力,学生毕业季找工作和论文写作的矛盾以及浮夸的社会风气对学生严重误导。4研究结论:提出我国体育学专业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管控措施:(1)把关招生,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生源素质: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当增加文化课录取线,"严格筛选,宁缺毋滥";(2)源头治理,完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结构,介绍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锻炼;(3)育人为本,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建设,恪守诚实守信、努力钻研、言出必行、勤学苦练的品质,积极倡导学术创新;(4)扭转风气,重塑社会重视研究的意识:进行体育文化的"启蒙运动",唤醒大众内心对重视体育的良知,做好体育科学普及工作,宣传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运动员,树立正面形象;(5)釜底抽薪,优化研究生学习评价制度:对发表论文的要求进行细化,引导研究生论文发表方向,鼓励体育专业研究生从事应用型研究或者理论研究,提升研究生从事体育基础研究的积极性;(6)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环境对体育学术研究的热衷是促进研究发展的动力之源泉,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探究体育学术研究之真理;(7)制度建设,健全科研诚信规范机制办法:高等院校可以针对体育专业特点,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符合各自高校体育学专业实际情况的研究行为准则,完善学术失范行为问责机制,抓好体育学专业科研诚信建设。(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仰明桥[8](2019)在《近6年国内14所专业体育院校间学术矩阵与学术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各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也在加快扩大。上海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专业体育院校,有着60多年历史,且均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代表了我国专业体育院校的最高水平,与其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国内各专业体育院校学术水平。一所学校学术水平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论文发文的影响力作为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学术机构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一个机构的论文影响力水平,其主要由学术评价指标直观的量化表现出来。对于学术评价,是个人能力与进修、人文社会学科学科建设、科研制度管理与水平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期刊影响与发展以及智库选材与扩充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PyCharm 2017.3.3工具以Python 3.6作为编程语言收集整理数据,用Origin9.1工具制图分析所手机数据。以国内14所专业体育院校2013年到2018年的发文为研究对象,数次引用学术矩阵与学术迹指标,从论文影响力的角度对其学术水平进行了多变量的比较分析。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按照不同的年度区间,分别绘制参数详尽的学术矩阵表、2013年到2018年(顺序)和2013年到2018年(逆序)两类学术迹累积图以及学术迹逐年走势图。从发文的核心影响力、一般发文和0被引发文参数入手,对学术矩阵数值进行阐述与分析,对各专业体育院校学术整体水平、论文及时关注度、学术潜力与学术水平累积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学术矩阵与学术迹,是一个多变量的评价指标,在2013年FredY.Ye和Loet Leydesdorff提出了整合学术发文和引文分布特征的新型学术测度,它可以使评价更全面,并且配合多种图表可以更直观的体现出学术团体间的学术差别。研究认为,1)各体育院校的整体水平主要取决于学术矩阵第二列即h尾的被引数值。2)国内体育院校的发文相比其他综合大学的学术论文发文质量偏低。3)北京体育大学的整体发文水平处于14所院校的领先地位,但其低质量论文也有很大的占比。武汉体育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的高质量论文相对其学术整体水平偏低。广州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以及天津体育学院整体发文水平偏低,但相对其自身发文数,其高影响发文有优势。上海体育学院与首都体育学院论文整体影响力相当,但前者的低质量论文数多于后者。4)14所体育院校发文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根据2013年到2018年这6年间的学术迹累积情况,可以将它们分为3个梯队,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代表且仅有一所体育院校的第一梯队;首都体育学院代表的第二梯队共5所体育专业院校,包括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代表的第叁梯队共8所体育专业院校,包括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5)体育院校的研究者们对前沿问题的关注度仍需提高,发文的即时反响力度偏低,一般2—3年后才能被各研究学者逐渐发掘引用。因此体育院校发文的潜力水平是其论文影响力水平爆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各体育院校应以自身所处梯队走势作为最基础的学术水平发展要求,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学习目标。此研究首次对国内14所专业体育院校从论文影响力的角度利用学术矩阵与学术迹指标客观评价其学术水平,立于促进各体育院校学术水平的进步与学科的建设,同时也实践证明了此学术评价指标各参数在体育院校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此学术迹评价指标根据叶鹰在《大学的学术矩阵和学术迹探讨》中证明指出,其同样可运用于期刊的评价。未来研究将以各体育院校所办学报为研究对象,利用学术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全面阐述各院校学报的优势与不足,且结合各专业体育院校学术迹指标的发文评价,基金,人才,会议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国内各专业体育院校的整体学术水平给出包含学术迹指标的更明确的比较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红梅[9](2019)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高度,就深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表系列重要的论述,为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明确体育期刊发展战略、推动体育期刊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育科技期刊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特色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持续推动期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持续深化体育科技期刊改革。改革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形势,充分遵循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实际,进一步推动体育学术期刊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挥体育学术期刊的学科优势,有效整合体育学术期刊学术资源,优化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式,以期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体育强国建设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坚持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体育科技期刊实现转型。学术期刊是重要的科技媒体形式,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融媒体建设、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要求,紧密结合学术期刊建设实际,针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形式融合和内容生产相结合,坚持传统期刊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主动构建互联网加的技术知识传播平台,积极探索实现学术期刊的跨媒体融合、市场化运作等有效路径,不断推动体育学术期刊现代化转型。第叁,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打造体育知识大众化交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科技期刊不仅是体育科技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分享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更是全民分享体育科技知识、共享体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办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在积极推进体育科技知识的大众化、社会化上发挥作用,为推动体育科技成果的实践转化奠定基础,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好基础和保障作用。第四,坚持特色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体育学术期刊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特色化道路是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体育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顺应体育科学发展大势,立足体育强国建设实践,充分利用体育学术期刊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期刊的特色品牌、特色栏目、特色专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期刊办刊之路。第五,坚持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融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中国体育文化、加强体育科技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要紧紧盯住国际体育学术研究前沿,把握体育科技发展最新趋势,及时发表国际上有影响的体育最新研究成果,架起和当好"引进来"的桥梁;要搭建好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创办国际性、高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发挥好"走出去"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价值观,坚决破除西方知识霸权的迷信,澄清国际化的各种认识误区,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期刊绩效评价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章柳云[10](2019)在《媒介融合为体育学术期刊出版赋能——以《体育教学》杂志实践探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媒介融合并不是单纯的衔接与组合,而是基于融合背景下的相互渗透与重构。体育学术期刊如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回应时代召唤、回应现实需求,加快推进自身建设,需重构出版的载体、形态与传播渠道,在出版内容、服务、平台等方面赋予其全新的理念和功能,为体育学术期刊出版增能、赋能。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了解相关研究现状,与其他出版领域对比查找差距;以《体育教学》期刊为案例分析对象,剖析其出版创新路径。研究结果:3.1内容赋能3.1.1从好内容到好产品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应具备产品意识,重视内容产品的形态和增值功能,增强内容产品的多元性和互补性。(1)多元性。媒介融合使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学术期刊的内容呈现方式应尽可能立体化、多元化,增加内容产品的多样性和覆盖面。如《体育教学》杂志每期纸质期刊出版同时,杂志网站及时发布目录和相关文章摘要;微信公众号推送目录、卷首和重点文章全文。与此同时,与"菁体育"移动终端APP共同研发,推出"场景化"阅读计划,将易转化、可视性强的文章配置二维码,读者在阅读纸质文章的同时,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满足读者运用不同媒介,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需求。(2)互补性。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传播媒介的出版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学术期刊应研究不同媒介的用户需求,注重产品的互补性。例如,《体育教学》杂志利用公众号除及时发布杂志相关信息外,还提供更多的学术资讯。而针对纸质期刊读者的心理,以提高阅读品质,创造静心阅读为目标,在保证内容高品质的基础上,从纸张到版式设计都进行了全方位改造,给烦厌网络碎片化、快餐化阅读的读者,带来了富有质感的纸质阅读享受。3.1.2从一次选题策划到多媒介素材开发媒介融合下的出版工作要求期刊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开始,便以"全媒体"策划思维方式,考虑不同媒介的呈现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素材搜集和多种手段的内容开发,满足不同传播途径对内容产品的要求。例如,《体育教学》杂志对重大选题进行整体策划,在组织专题文章的同时,搜集图片、视频等相关历史资料,提取信息和分类处理,同步构思网媒产品内容,精心设计纸媒与网媒的相互呼应,将内容产品效益最大化。3.1.3从一次出版到多次传播体育学术期刊高质量内容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刊物形式的一次发表,采取"提取核心元素—有机整合—分层级开发-多次传播"方式,对纸质期刊已有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甚至多次加工,延长内容产品的活跃周期。例如,《体育教学》"实案选登"栏目刊登的教案,杂志组织作者进行视频拍摄,在"菁体育"移动终端APP同步推送,提供直观学习资料。经过读者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杂志组织教学研讨直播活动,再加工呈现研讨成果,并进一步推广。这种围绕一个主题,引导读者跟进阅读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对期刊的关注度。3.2服务赋能3.2.1从信息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随着期刊从"订数时代"走向"点击时代"的到来,体育学术期刊应注重订阅用户的阅读体验,加强服务意识,提供特色、高质量的服务。例如《体育教学》杂志结合特色栏目选取实用性强、短小精干文章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方便订阅用户在工作休息之余轻松阅读,及时分享与交流;跟踪报道学术前沿动态,帮助受众及时获取业内最新信息;利用网络社交圈子的留言、打赏功能,注重开发交互体验功能,满足用户不同心理需求。3.2.3从成果出版到专业领域延伸服务体育学术期刊除实现出版、传播等主要任务外,还应加强延伸服务功能,提供增值服务。比如,《体育教学》杂志近些年一直本着服务意识,根据广大用户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策划权威信息发布和解读工作;利用专家资源开办培训、研讨活动,提升用户专业水平的同时聚拢人气;借助网络优势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搜集用户需求与反馈,改进相关工作等。3.3平台赋能3.3.1"互媒性"战略平台构建媒介融合的特质在于纸媒、网媒、掌媒等资源的相互渗透,不同媒介平台的互补性,可为用户打通多维互联、开放互动的获取信息渠道。如《体育教学》杂志近些年不仅加强自身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还与专业网络传媒合作,共同打造纸质与网络自由切换体验的全新产品和合作项目,实现体育学术期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3.3.2开拓营销推广平台体育学术期刊应具备市场营销理念,通过传播渠道与手段的创新,构建跨区域、跨媒介的营销推广平台,树立品牌形象。随着网络购物方式的成熟,《体育教学》杂志加大了网络宣传和微店营销活动,借助节假日将线上与线下营销活动有机结合;借助优质文章推荐的后缀订阅链接,在阅读无时限的网络传播优势下,实现订阅无时限的功能,扩大不同媒介订阅用户、加强品牌推广力度。研究结论:(1)以"全媒体"策划思维,丰富内容产品形态,增强内容产品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实现层次开发、多途径传播,加强内容的增值服务。(2)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应树立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分析用户心理和需求,从信息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注重延伸服务功能。(3)构建"互媒性"战略平台,遵循优势互补,加强体育学术期刊的整合能力;开拓营销推广平台,扩大不同媒介订阅用户。(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体育学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围绕体育课程的定位及研究方法问题,对贾齐教授进行访谈,他认为(1)"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区别对待"的理论依据包括因材施教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可操作性为山本贞美的叁个体育教学事例;(2)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文化的传承;(3)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于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将论文题目和论证过程的内在逻辑进行提炼;(4)哲学对体育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能提供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认识世界的方法;(5)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体育课程中的武术应围绕"对抗"开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娜.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

[2].王水泉,方婷.体育课程的定位及研究方法——贾齐教授体育学术思索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

[3].傅建.“一流专业”与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建设思考——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9

[4].程志理,闫士展.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8)——学术热点与演进规律的可视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9

[5]..中国第一本被SCI/SSCI数据库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6].修千雅.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初探——基于2015-2018年发表的学术论文[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晋腾,刘元国,焦铁仁.体育学专业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与管控[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仰明桥.近6年国内14所专业体育院校间学术矩阵与学术迹的比较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杨红梅.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思考[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章柳云.媒介融合为体育学术期刊出版赋能——以《体育教学》杂志实践探索为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  ;  ;  ;  ;  ;  ;  

体育学术论文-记者,张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