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土保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植被毯,边坡防护,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彦[1](2019)在《新型生态植被毯边坡防护技术水土保持效应分析与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植被毯的防护原理进行分析,对其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加以阐述。同时,以实验探究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植被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土壤抗蚀性、植被覆盖率、有效根密度、地表径流量四项指标进行体现。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植被毯的边坡的水土保持效果远远超过对照边坡,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5期)
胡春宏[2](2019)在《黄土高原治理要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群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的战略,确实使我们很受鼓舞!黄河保护与治理的一个“春天”又来了,有几个关键词值得认真研读:“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说明黄河治理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长治久安的阶段,所以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里。怎么处理好保护(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2-04)
孙从建,侯慧新,陈伟,杨伟,郑振婧[3](2019)在《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塬区2014-2016年的自然降雨数据及5种植被措施(乔木、灌木、撂荒、人工种草、耕地)下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措施下的黄土坡地水土流失对不同类型侵蚀性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水集中于4-10月份,其中引发水土流失的侵蚀性降雨集中于7月、8月。(2)根据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及降雨总量可将侵蚀性降雨分为5种类型,其中小雨量、小雨强类型的降雨是当地发生频率最多的侵蚀性降雨类型;降雨强度最大的Ⅴ雨型降雨侵蚀力最大,降雨量最大的Ⅰ雨型降雨侵蚀力次之,而Ⅱ雨型降雨侵蚀力最低;Ⅴ雨型在观测期内产流产沙量最大。(3)5种植被措施在不同降雨类型下均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应,在不同类型降雨下不同植物措施减沙率和减流率变化规律不同。研究结果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吕文星,高亚军,徐十锋,李东[4](2019)在《多沙粗沙区露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的监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开展露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监测评价,判定水土保持措施防护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以陕西省神榆矿区西湾露天煤矿为例,以实际监测数据为支撑,从调水效益、保土效益和植被恢复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最终计算得出该项目不同建设时期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值。[结果]生态效应值为运行期(0.683)>试运行期(0.344)>施工前期(0.213);工程实施以来,治理总面积349.72 hm~2,治理前后,水土流失面积由426.71 hm~2下降到376.63 hm~2,植被覆盖度由20.20%上升到27.18%,拦蓄径流量增加了7 530 m~3,保土量增加了6.90×10~4 t。[结论]陕西省神榆矿区西湾露天煤矿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等措施防护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和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皓,莫明浩,聂小飞,陈浩[5](2019)在《赣南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而且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具有防控效果。通过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水平竹节沟、水平台地、前埂后沟与乔灌草、植物篱、梯壁植草等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的综合防控效应。2010—201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荒地,乔+灌+草+水平竹节沟、油茶+水平竹节沟、油茶+植物篱、脐橙+水平台地+梯壁植草的减流率分别为68.86%、84.05%、35.59%、78.35%,减沙率分别为76.47%、81.96%、26.28%、79.66%,总氮拦截率为49.75%~61.91%,总磷拦截率在98%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6期)
关晓明[6](2019)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的定量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辽宁地区某水土保持试验区为例,定量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能力的排序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坝地的拦水、拦沙能力最强;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总氮、总磷及其他有机物拦截能力的排序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在典型暴雨分析中,各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能力达到45%以上,而对泥沙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拦截能力可达到60%以上。(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6期)
罗静[7](2019)在《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保持人工林是治理水土流失重要的手段,湖南省红壤丘陵区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地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作为一种可以生产植物精油的植物被广泛关注,在我国南方也有较大范围的引种,但极少有人关注其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在湘南红壤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于丰富水土保持人工林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湖南省宁远县生长在坡地上的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取样和实验获取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物量等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因子分析对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干持水量、叶持水量和枝持水量的变化与林龄的变化一致,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总持水量为7年生(181.53 t/hm~2)>5年生(150.05t/hm~2)>3年生(91.15t/hm~2)>1年生(29.56t/hm~2),增长速率分别为208.36%,64.62%,20.98%,呈现出增长变缓的趋势。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灌木持水量、草本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量的变化与林龄的变化一致,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总持水量为7年生(6.96 t/hm~2)>5年生(6.52t/hm~2)>3年生(5.88t/hm~2)>1年生(5.14t/hm~2),增长速率分别为14.4%,10.88%和6.75%,呈现出增长变缓的趋势。(2)根据均值,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自然含水率最大的是1年生人工林23.833%,最低的是7年生人工林为22.667%,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毛管持水量的表现为1年生最大为31.611%,7年生最小为24.546%,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则是1年生最大为50.568%,最小的是7年生为37.769%,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下降速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为1年生50.568%,最小的是7年生37.769%,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下降速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林龄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产生的年地表径流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具体表现为1年生最大为6.14 t/100m~2,最小的径流量是7年生为4.48 t/100m~2,其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速率分别为3.91%,10.01%和15.63%,减少的速率逐年增快;年产沙量最大是1年生为154.1 kg/100m~2,其次是3年生为153.4 t/100m~2,最小的是7年生为101.7 kg/100m~2,整体呈现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逐年减少的速率分别为3.72%,15.63%和21.39%,减少的速率逐年增快。(4)随着林龄增加,土壤容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增加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4.97%,3.79%和5.16%,增加速率先下降后上升;土壤总孔隙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3.74%,5.75%%和5.79%,降低速率不断增快;土壤毛管孔隙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34%,5.16%和4.97%,降低速率先上升再降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1.18%,3.19%%和7.28%,降低速率先降低再上升;土壤团聚体占土样比的表现为7年生最大为97.557%,3年生最小为87.597%,整体上随着林龄的升高而增加,其中3年生人工林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速率为4.19%;土壤水稳指数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76%,34.35%和12.65%,变化速率先上升再降低;土壤渗透系数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0.43%,17.49%和11.46%。(5)RDA表明林分特征与林分持水量整体相关性显着,林分生物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略高于林分生长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其中冠幅、树高、凋落物生物量和乔木生物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最高。RDA表明土壤容重、土壤水稳系数与年产沙量、年地表径流量相关性均不显着且呈负相关,土壤容重、土壤水稳系数与土壤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相关、土壤孔隙度不显着且呈负相关,土壤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孔隙度与年产沙量、年地表径流量相关性显着且呈正相关,表明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持水量包含大量相关性且相关性显着。整体而言,其中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渗透系数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最高。(6)根据其因子得分求算主成分得分,并得出综合得分,7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最高,为3.461,5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次之,为1.003,3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再次,为-1.571,1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最低,为-2.894。表明了随着林龄的增长,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逐年增加。结论表明: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效应,能够作为湘南地区红壤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何光熊,易克贤,陈何龙,陈涛,王艳丹[8](2019)在《干热河谷雨养坡地剑麻和番麻的径流分配作用及水土保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自然降雨对地面的溅蚀以及形成径流对地表的冲刷是造成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地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探究番麻、剑麻对干热河谷地区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对降雨径流的调控分配机制,设置标准小区监测试验,比较番麻、剑麻和裸地措施对小区土壤侵蚀量及降雨径流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河谷地区坡地径流输出以地表径流为主, 3种处理小区地表径流占总径流量的比例为76.42%~95.78%;番麻、剑麻小区的地表径流与裸地相比分别减少了71.09%、 84.21%, 50 cm处壤中流减少了19.33%、32.77%, 100 cm处壤中流则增加80.26%、 36.84%。拟合方程分析发现,平均雨强对裸地小区的产流影响最大,3种处理小区泥沙含量均与径流深关系最为密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该结论提示,在干热河谷栽种剑麻或番麻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的产生,并减少干热河谷坡面土壤的侵蚀,且这种减流减沙效益与剑麻和番麻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降雨径流(地表径流、壤中流和界面流)的分配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周玲[9](2019)在《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众多,选取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土体密实度、风力等级等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神经网络与Garson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程度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为: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土体密实度,风力等级,但各因素间重要程度相差较小,在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柯奇画,张科利,陈月红,陈美淇,罗建勇[10](2019)在《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岩溶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对于其治理的生态效应尚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简单可行的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构建了西南岩溶区不同尺度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量化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对西南岩溶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尺度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进行快速的量化评价,可为今后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水土保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的战略,确实使我们很受鼓舞!黄河保护与治理的一个“春天”又来了,有几个关键词值得认真研读:“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说明黄河治理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长治久安的阶段,所以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里。怎么处理好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土保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黄彦.新型生态植被毯边坡防护技术水土保持效应分析与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胡春宏.黄土高原治理要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群体效应[N].陕西日报.2019
[3].孙从建,侯慧新,陈伟,杨伟,郑振婧.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吕文星,高亚军,徐十锋,李东.多沙粗沙区露天煤矿水土保持生态效应的监测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9
[5].胡皓,莫明浩,聂小飞,陈浩.赣南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控效应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6].关晓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的定量解析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7].罗静.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8].何光熊,易克贤,陈何龙,陈涛,王艳丹.干热河谷雨养坡地剑麻和番麻的径流分配作用及水土保持效应[J].热带农业科学.2019
[9].周玲.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敏感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10].柯奇画,张科利,陈月红,陈美淇,罗建勇.西南岩溶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