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李仲影,刘硕,梁晓龙,仇立斌,李炜

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李仲影,刘硕,梁晓龙,仇立斌,李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氏Ⅱ类1分类错,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

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影,刘硕,梁晓龙,仇立斌,李炜[1](2010)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中颌面硬组织变化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的骨骼改变。方法选择2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Ⅰ期采用可调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测量和分析。结果患者正畸前后产生了明显的骨改变,治疗后SNB、SND、N-Me及ANS-Me显着性增加,分别为78.38°±3.32°、75.47°±3.85°、(115.96±4.82)mm及(60.15±4.68)mm,与治疗前75.45°±3.30°、72.26°±3.22°、(111.06±4.60)mm及(57.62±4.2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能改善上下颌骨间不调,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0年12期)

刘硕,李仲影,仇立斌,王琳,李炜[2](2010)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中软组织侧貌变化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18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Ⅰ期采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承受力,每2日或1周2次,自行使用专用钥匙加力1/4圈(0.8 mm/圈),每月复诊1次,累计可在矢状向增加总长度约8 mm;Ⅱ期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观察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本组经2~3年的矫治,组织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下唇基角、软组织颏凸角、全面凸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面角显着性增加,分别为(83.04±3.05)°、(82.06±3.06)°、(144.78±3.86)°、(128.63±10.36)°及(90.36±2.80)°,与治疗前(79.16±2.83)°、(79.88±2.32)°、(142.23±4.02)°、(116.32±9.18)°及(87.22±3.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凸距、H角、下唇突点-H线距离及颏唇沟深度明显减小,分别为(2.67±1.82)mm、(22.6±1.36)°、(0.90±1.00)mm及(6.50±1.30)mm,与治疗前(5.32±1.60)mm、(23.8±1.6)°、(1.40±1.20)mm及(7.10±1.60)mm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达到改善面型、矫正深覆盖的目的,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0年11期)

唐晓蕾,段银钟,姚薇,王维佳,宁芳[3](2007)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颅面硬组织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颅面硬组织的改变.方法:对19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分析.结果:经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结束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可促进下颌生长发育.而对上颌抑制作用不明显,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明显唇移(P<0.01).垂直方向上,前下面高(ANS-Me),后下面高(Ar-Go)均增大(P<0.01).结论: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改善患者侧面型,纠正下颌后缩畸形.(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唐晓蕾[4](2007)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氏Ⅱ~1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中很多Ⅱ类错牙合的儿童存在下颌后缩,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颜面美观和身心健康。应用功能矫治器施以矫形力促进下颌生长发育,改善上下颌骨间关系及侧貌,被认为是早期矫治下颌后缩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中将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应用于国内正畸临床,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其在国内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指导。目的:1.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颅面硬软组织的改变。2.探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髁突位置变化以及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方法:随机选择19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应用新型可调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临床矫治。疗程6~10个月(平均8个月)。通过对头颅定位侧位片、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的测量,以及Helkimo主诉症状指数分析,观察比较矫治前后儿童颅面硬软组织、TMJ等的改建情况,对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的作用最为显着,下颌生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SNB角平均增大3.05°,ANB角平均减小2.67°。下颌综合长度(Co-Pg)平均增加6.36mm,下颌体长度( Go-Pg)平均增加3.49mm,以及Pg到OLP平面的距离平均增加3.09mm,以上增长都具有显着临床意义(P<0.01)。SNA角变化不明显,表明该矫治器对上颌骨发育的抑制作用很小。前全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下面高(Ar-Go)治疗后平均增加了3.72mm、2.84mm以及2.49mm,均有显着临床意义(P<0.01)。表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可刺激面下部的生长,改善了上下颌骨矢状向及垂直向的不调。2.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没有使颌骨发生不利的旋转,SN平面与腭平面、牙合平面、以及下颌平面所成的角,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差异。3.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上切牙后移2.33mm,下切牙前移4.28mm,上磨牙后移1.82mm,下磨牙前移4.21mm。上切牙内收了2.71°,下切牙唇倾了3.52°。磨牙关系由Ⅱ类矫治为Ⅰ类关系。磨牙覆盖平均改善了6.03mm,其中骨性作用占45.77%,牙性作用占54.23%。前牙覆盖平均改善了6.61mm,其中骨性作用占41.75%,牙性作用占58.25%。4.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面角增大;颏部软组织增厚;H角减小、颏唇沟深度减小,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下唇突点-H线距、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距、上唇基部厚无显着性变化。表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促进了面下部软组织的生长,利于侧貌面型的改善。5.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期间未引起TMD。6.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中后期,髁突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治疗前,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当戴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4个月后,髁突略向前移位,关节上、后间隙稍有增大,前间隙稍有减少,前后间隙面积比(X/Y)稍有减少,此期与治疗前后两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治疗(6~10个月)后,髁突在TMJ中的位置又回到治疗前水平,处于关节窝中央。结论:本研究将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应用于正畸临床。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儿童而言,此种矫治器通过渐进性地加力,充分利用生长发育的潜力,显着促进下颌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改善了侧貌面形;没有对TMJ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髁突进行渐进性刺激从而产生持续的本体刺激,结果是影响了支持骨组织的生长速率及骨小梁结果,符合TMJ的适应性、生理性改建。说明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能够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7-04-01)

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18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Ⅰ期采用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根据患者承受力,每2日或1周2次,自行使用专用钥匙加力1/4圈(0.8 mm/圈),每月复诊1次,累计可在矢状向增加总长度约8 mm;Ⅱ期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观察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变化。结果本组经2~3年的矫治,组织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下唇基角、软组织颏凸角、全面凸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面角显着性增加,分别为(83.04±3.05)°、(82.06±3.06)°、(144.78±3.86)°、(128.63±10.36)°及(90.36±2.80)°,与治疗前(79.16±2.83)°、(79.88±2.32)°、(142.23±4.02)°、(116.32±9.18)°及(87.22±3.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凸距、H角、下唇突点-H线距离及颏唇沟深度明显减小,分别为(2.67±1.82)mm、(22.6±1.36)°、(0.90±1.00)mm及(6.50±1.30)mm,与治疗前(5.32±1.60)mm、(23.8±1.6)°、(1.40±1.20)mm及(7.10±1.60)mm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达到改善面型、矫正深覆盖的目的,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仲影,刘硕,梁晓龙,仇立斌,李炜.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中颌面硬组织变化的研究与应用[J].武警医学.2010

[2].刘硕,李仲影,仇立斌,王琳,李炜.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在双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中软组织侧貌变化的应用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0

[3].唐晓蕾,段银钟,姚薇,王维佳,宁芳.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颅面硬组织改变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4].唐晓蕾.新型可调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1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标签:;  ;  ;  

新型可调矫治器论文-李仲影,刘硕,梁晓龙,仇立斌,李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