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舆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舆论学,研究方法,混合方法研究,数据融合
舆论学论文文献综述
谢耘耕,李丹珉[1](2019)在《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技术背景下,舆论生成演化模式发生变化。在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传统民意调查方法和大数据研究方法都遭遇了滑铁卢,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现有舆论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舆论学混合方法研究框架、吸纳多学科知识、引入新科技、开发基于共性需求的综合性工具平台、聚合内外部数据等多项举措,希望为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贡献一点力量。(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10期)
刘锐,于倩倩[2](2018)在《交融与碰撞:亚洲舆论学研究理路和方法探讨——第五届亚洲舆论学年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花落中国,由亚洲舆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舆论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亚洲舆论学年会,汇集中国、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共同探讨亚洲舆论事业和学科发展。年会聚焦"科技进步与舆论研究"主题,围绕媒体变革、政治传播与政治参与、健康传播、民意调查与科学方法、科学传播与环境传播等多个议题展开。(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8年03期)
何梦莹[3](2019)在《舆论学视角下先秦“采诗观风”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化韵律的第一段音符。作为先秦时期的民情民意采集制度,“采诗观风”将民情风俗、时政评价采集之后上呈天子以达到观风知政的目的。目前关于“采诗观风”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在研究诗经文化、谏议文化、歌谣文化时稍有涉及,传播学学科中很少对“采诗观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以舆论学的视角来探究“采诗观风”制度,力求对先秦“采诗观风”制度全面而相对深刻的分析,从理论上构建“采诗观风”制度,这无疑是对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采诗观风”制度包含采诗和献诗两种机制,在采诗系统下,天子主动出击,派遣专员到民间采集诗歌,经整理修饰后呈给天子;在献诗系统下,诸侯列士等自行采诗献给天子以达到观风察政或者委婉规劝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所采之诗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舆论。“采诗观风”制度之所以缘起于先秦时期,是由先秦特定的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而采诗的目的也就决定了政治歌谣成为采诗的主要内容。“采诗观风”是有着采诗、编曲、呈诗一整套环节的制度,在先秦社会中发挥着舆论采集、舆论协商、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功能。由于时代环境等因素,“采诗观风”制度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民本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国家与民众的互动沟通,构建全面的舆情信息大格局,更好的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明德,杨琳[4](2019)在《Web 3.0时代舆论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共现网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Web 3.0技术应用的时间为研究起点,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筛选了2008—2017年发表的1577篇关于舆论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借助BibExcel等工具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舆论学研究呈现时代特色突出,议题广泛多元;研究方法多样,知识单元丰富;科学主义主导,人本主义凸显;机构合作紧密,高校特色突出;聚类网络清晰,研究方向明确等特征。分析结果可用于加强对舆论学研究的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9年10期)
刘冬妮[5](2019)在《“取消中考”的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底,众多家长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不断转载一篇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中考将取消》的文章,并且纷纷认为国家即将“取消中考”。相关学者及报刊也针对该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尽管官方对此已经明确态度,但该话题仍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且他们对此发表了许多舆论。舆论是指社会大众对一定社会时期被人们普通关注且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发表的观点和看法。在信息化催生民众表达民意渠道的增多及我国政府在决策前重视听取民意的背景下,舆论分析方法应运而生。舆论分析方法是指汇集、分析社会公众对共同关注的事件、政策等表达的意见及言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判断的方法。运用舆论分析方法对“取消中考”进行研究,可以为公众理性认识“取消中考”提供现实依据、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了解民意提供数据支持等。本研究针对“取消中考”进行舆论研究在运用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在舆论分析法的使用中,以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工具,以“取消中考”作为搜索关键词搜索相关报道,将搜索时间自定义为2016年-2018年5月,对相关舆论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分析。在文献法的使用中,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作为本次研究数据的检索来源,在检索栏中以“关键词”作为检索项,以“取消中考”作为检索词,来获取教育界专家学者们针对“取消中考”发表的文献及相关报刊对此进行的报道。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筛选,排除一些不符合条件、相关程度较低及重复的文献,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研读、归类、分析。在内容分析法的使用中,该方法是在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舆论分析法已经将公众针对“取消中考”为话题发表的舆论进行一定分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这些舆论进行深层次的比较、剖析。通用将获取的“取消中考”的相关舆论进行研究发现,舆论差异主要通过潜舆论与显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潜舆论部分,公众主要从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等角度进行了阐释。在显舆论部分,公众主要从当前中考制度引发诸多问题、“取消中考”的益处等角度展开了阐述。舆论冲突主要体现为推行学业水平考试不等于取消中考、普及不等于义务、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普通高中教育。最后,在“取消中考”的舆论引导方面,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引导公众理性认识“取消中考”及中考制度、提出相关完善我国中考制度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丹[6](2019)在《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建构——一种舆论学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权合法性的建构一直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与政治学等学科对此的研究颇为深入。本文采用舆论学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的建构,尝试为古代中国的研究提供另一种面向,同时也为拓展传播学自身研究范畴和锻造本土化传播观念做积极尝试。舆论不仅是感知社会的"皮肤",也是制约权力的"力",对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建构而言,它大致通过四个舆论指向:神、圣、王、民,逐渐完善合法性的书写。每种舆论指向背后的建构逻辑虽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隔绝的单向度演进,而是在历史变迁中滥觞、摩荡、交融,并最终汇成一种广泛而通达的王权舆论思想。(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03期)
张萌秋,许静[7](2018)在《对中国古代言官制度的舆论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言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公众批判"林语堂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认为御史监察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产物,意在表明中国古代的言官制度应与西方区分开来,区别对待~((1)),这启示我们应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语境分析其舆论学意义。而谢清果等认为,当前"讨论华夏舆论传播,或可结合现代‘公共领域’概念,以不同历史阶段特殊的舆论形态为线索,探讨舆论在古代社会结构之中的影响及其在(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6期)
刘宗义,赵林云[8](2018)在《美国舆论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兴起的早期舆论思想对美国舆论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美国哲学社会学研究向实证主义研究路径的转变,以社会互动论为基础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个体层面的社会舆论观。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以及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导致美国舆论学研究从实证主义走向了功利主义。60年代以后,美国舆论学研究确立了以实证主义研究为核心、注重量化和可操作性研究的基本范式。中国的舆论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受美国舆论学研究的影响,这要求中国的学者要注重舆论学历史研究的考察,从中国具体的媒介环境出发,吸收美国舆论学研究的合理因素,丰富舆论学的研究内容,开拓舆论学的研究视角,创新舆论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舆论学研究体系。(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8年12期)
于倩倩,张奕民[9](2018)在《创新与变革:转型语境下的中国舆论学研究——第二届中国舆论学年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改革转型步伐的加快,舆论环境的和谐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转型这一语境下,中国舆论学研究也展示出创新与变革的姿态,以顺应媒介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变化。2017年11月25~26日,第二届中国舆论学年会顺利召开,本届年会呈现了跨学科、务实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特征,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舆论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现代化转型阶段的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8年02期)
唐远清,吴晓虹[10](2018)在《美国近叁年舆论学的研究图景——对美国《舆论季刊》2015~2017年164篇论文的梳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舆论学界已经出现对国外舆论学热点的研究,但比较遗憾的是,对作为舆论学发源地的美国的舆论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梳理分析了国际舆论学研究权威期刊美国《舆论季刊》(Public Opin-~2017年的全部论文共164篇,发现美国舆论学近叁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调查方法及效度的研究,之后依次为政治层面、社会层面、态度心理及行为层面、互联网与媒体层面及文化层面。与国内研究相比,美国舆论学更注重微观层面,如态度、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选题广泛而精细,值得国内舆论学界关注及借鉴。(本文来源于《新媒体与社会》期刊2018年02期)
舆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次花落中国,由亚洲舆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舆论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亚洲舆论学年会,汇集中国、泰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共同探讨亚洲舆论事业和学科发展。年会聚焦"科技进步与舆论研究"主题,围绕媒体变革、政治传播与政治参与、健康传播、民意调查与科学方法、科学传播与环境传播等多个议题展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舆论学论文参考文献
[1].谢耘耕,李丹珉.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新闻界.2019
[2].刘锐,于倩倩.交融与碰撞:亚洲舆论学研究理路和方法探讨——第五届亚洲舆论学年会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8
[3].何梦莹.舆论学视角下先秦“采诗观风”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9
[4].李明德,杨琳.Web3.0时代舆论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共现网络分析[J].中国出版.2019
[5].刘冬妮.“取消中考”的舆论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6].张丹.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建构——一种舆论学视角的考察[J].新闻界.2019
[7].张萌秋,许静.对中国古代言官制度的舆论学分析[J].青年.2018
[8].刘宗义,赵林云.美国舆论学研究的历史考察与启示[J].传媒观察.2018
[9].于倩倩,张奕民.创新与变革:转型语境下的中国舆论学研究——第二届中国舆论学年会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8
[10].唐远清,吴晓虹.美国近叁年舆论学的研究图景——对美国《舆论季刊》2015~2017年164篇论文的梳理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