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结核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吡嗪酰胺,肝细胞损伤
抗结核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骁,刘泉波[1](2019)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是指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病理过程[1]。ATDH为抗结核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影响结核治疗效果及预后。目前,对ATDH导致肝损害的具体药物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未将年龄<18岁的人群纳入(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陈检文,蒋科,李冬梅[2](2019)在《抗结核药物联合颗粒植骨与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颗粒植骨、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植骨融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颗粒组42例(采用颗粒植骨融合)与髂骨组47例(采用髂骨植骨融合),记录手术相关数据,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并获取术后1周及随访2年Cobb角、椎间高度测量数据。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颗粒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改善程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颗粒植骨、髂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更有助于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且植骨融合时间更短,而后者更有助于Cobb角度、椎间高度维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徐勇[3](2019)在《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腺五肽与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空洞缩小率、病灶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腺五肽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可有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提高临床效果,加快痰菌转阴,改善免疫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徐杰,张一杨,马玉,贾云鹏,杜莹[4](2019)在《SIRT1及炎性细胞因子在不同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致人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分为3组:INH组、RFP组、PZA组。各组再分为以下几个亚组:空白对照组、药物组、药物+SIRT1激动剂组、激动剂对照组、药物+SIRT1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采用赖氏法检测每组细胞培养液中ALT、AST含量;实时PCR法检测肝细胞中SIRT1、NF-κB p65、IL-6、TNF-α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1、NF-κB p65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IL-6、TNF-a蛋白表达。结果与其空白对照组比较,INH、RFP、PZA组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 <0.05);INH组NF-κB p65、IL-6及TNF-α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P <0.05)。INH与SIRT1激动剂联用可抑制NF-κB p65、IL-6及TNF-αmRNA与蛋白表达(均P <0.05);与SIRT1抑制剂联用则使NF-κB p65、IL-6及TNF-αm RNA与蛋白表达升高(均P <0.05);与SIRT1激动剂对照组和SIRT1抑制剂对照组比较,RFP、PZA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 0.05)。结论 SIRT1参与INH致人肝损伤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NF-κB p65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来实现的,推测SIRT1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参与RFP、PZA致人肝细胞损伤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远智[5](2019)在《地塞米松与抗结核药物共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抗结核药物共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样本来源:在某院进行治疗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样本选取时间: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将选取的病例按照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n=40)与治疗组(n=40),对照组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比较两组脑脊液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各项脑脊液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77.5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塞米松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11期)
马玉炯,张倩,兀威[6](2019)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不良反应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大多数不良反应发生于服药后2个月以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种族、低蛋白血症、肝炎病史、嗜酒、吸烟、糖尿病、HIV感染等。常见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种类主要有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过敏反应、神经肌肉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免疫相关损害、胃肠道反应,涉及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等。重视健康宣教、规范治疗、定时监测、加强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早期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32期)
薛焕英[7](2019)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与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门诊在治的112例老年肺结核患者资料,依照患者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n=56)与试验组(n=56),对照组施以常规防治,试验组施以个性化防治,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将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需要对患者予以个性化防治,如此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汪志文[8](2019)在《抗病毒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病毒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万年县人民医院传染科收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HBV-DNA数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0期)
公维亮[9](2019)在《耐多药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抽取9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项目第七轮治疗治方案相关标准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具体表现。结果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可引起患者诸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肝胆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30.77%,其次是其次是胃肠道27.47%,皮肤系统19.78%以及血液系统16.48%。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不良反应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液、肝肾功能、皮肤状况等,及时发现并给应相应的处理,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0期)
臧珊珊,刘永梅,刘芳,田贞贞,马金彤[10](2019)在《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肝损伤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组给予双环醇片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和4周,2组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注意观察抗结核治疗患者的病情,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联合使用保护肝脏药物,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避免耐药性及急性肝损伤发生。(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抗结核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分析颗粒植骨、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植骨融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颗粒组42例(采用颗粒植骨融合)与髂骨组47例(采用髂骨植骨融合),记录手术相关数据,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并获取术后1周及随访2年Cobb角、椎间高度测量数据。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颗粒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改善程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颗粒植骨、髂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更有助于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且植骨融合时间更短,而后者更有助于Cobb角度、椎间高度维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结核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骁,刘泉波.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9
[2].陈检文,蒋科,李冬梅.抗结核药物联合颗粒植骨与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3].徐勇.胸腺五肽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4].徐杰,张一杨,马玉,贾云鹏,杜莹.SIRT1及炎性细胞因子在不同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
[5].黄远智.地塞米松与抗结核药物共同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9
[6].马玉炯,张倩,兀威.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7].薛焕英.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
[8].汪志文.抗病毒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J].医疗装备.2019
[9].公维亮.耐多药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10].臧珊珊,刘永梅,刘芳,田贞贞,马金彤.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