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间隙论文-张国红,Esmaeil,Salahshoor,皮霆,张云清

悬架间隙论文-张国红,Esmaeil,Salahshoor,皮霆,张云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架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架系统,间隙值,车轮定位参数,动态特性

悬架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红,Esmaeil,Salahshoor,皮霆,张云清[1](2017)在《考虑球铰间隙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系统中,由于制造与装配误差、弹性变形等因素使得运动副之间会有间隙存在,间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系统的振动与疲劳特性,因此,对系统进行精细化建模来研究其动态特性显得非常重要。在经典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中,立柱与上叉臂、转向拉杆、下叉臂之间为球铰连接,由于悬架系统的车轮定位参数影响着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因此,悬架的车轮定位参数分析显得尤其重要,而在以往的仿真分析中,一般采用理想的运动副来模拟球铰传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段松林[2](2017)在《考虑平衡悬架配合间隙的重型汽车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建立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中存在的过程复杂、约束难以确定等问题,以重型汽车整车为对象,应用Udwadia-Kalaba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约束的离散化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汽车车身等效为9个质点,前桥和后桥分别等效为3个质点,各质点间通过约束系统定义,形成整个动力学系统。该模型考虑了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对轮胎的真实激励情况,重点研究了各质点及驾驶员z向的动态特性。通过Matlab仿真得到空载情况下各质点运动曲线,并与传统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D级路面激励,仿真得到了车身关键位置及驾驶员位置动态特性曲线。针对多轴重型汽车平衡悬架中平衡轴总成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配合间隙的问题,以叁轴重型货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衡轴总成的工作原理。基于摩擦理论,建立了含配合间隙的平衡轴总成非线性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将此非线性模型添加到货车的动力学方程中,形成整车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该方程考虑了汽车6自由度1/2模型,以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对轮胎的真实激励为系统输入,重点研究了汽车车身的转动、车身竖直方向位移和驾驶员竖直方向位移的动态特性。通过Matlab仿真,得到了在D级路面激励下系统的动态特性曲线,并与理想模型进行比较,突出平衡轴配合间隙对整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运用Udwadia-Kalaba方法对叁轴重型汽车建立离散动力学模型,采用分组的思想将相同运动形式的子系统归为同类,每一组分别建模,使建模过程更加有条理。将平衡悬架系统非线性运动学模型带入离散系统中,形成20自由度的整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非线性系统求解并优化,得到驾驶员z向时域内位移和加速度响应信号。应用功率谱密度函数和信号均方根值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张磊,卢剑伟,姜俊昭,燕培磊,李磊[3](2016)在《计及运动副间隙的独立悬架汽车摆振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用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和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车辆为对象,计及转向系运动副间隙的影响,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8自由度车辆摆振系统动力学模型。接着基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车速、间隙和簧下质量对前轮摆振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某些特定车速范围,前轮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自激摆振,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张磊[4](2016)在《含转向系运动副间隙的独立悬架汽车摆振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和齿轮齿条转向器是目前乘用车最广泛采用的形式,但是该种类型车辆的摆振动力学研究还不够深入。考虑到工程实践中在役车辆由于转向系运动副磨损而导致其摆振响应加剧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应该以类型车辆为研究对象,探寻摆振发生的机理,研究影响摆振的敏感因素。该类独立悬架汽车结构特点为使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五连杆式”的转向传动机构,断开式的前轴和拥有摆动的主销轴线。根据上述特点,计入转向机构运动副的间隙,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面向独立悬架车辆的八自由度车辆摆振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Rosenbrock算法,对比仿真结果和以往文献的相关试验或经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大量数值算例,从间隙因素、轮胎因素、悬架因素等叁个方面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摆振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间隙大小、间隙接触刚度、轮胎侧偏松弛长度、簧下质量、主销后倾角对摆振有较显着的影响,相关结论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文章最后分析了自激摆振的发生机理,证明了摆角和侧偏角之间产生的不规则相位差使回正力矩对摆角存在能量输入,从而导致了自激摆振的发生。且该能量输入大小直接决定了摆振的剧烈程度。作为内力的间隙接触力同样对系统存在能量输入,可以理解为间隙的存在使系统的负阻尼趋势变大,促进了自激摆振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晓录[5](2012)在《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若想要正常行驶,悬架间隙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无论哪一处松旷间隙过大,都会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进一步加速轮胎、悬架和转向系的磨损,造成转向失灵、汽车跑偏等不良后果,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交通事故。所以,必须定期检测悬架松旷间隙,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汽车作适当的维修和保养,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汽车悬架间隙检测经历了传统手动检测、检测台人工经验检测、检测台微机智能检测几个过程。传统的手动检测实际操作麻烦,费时费力,不适合检测线作业;检测台人工经验检测,比传统的手动检测省力,但是需要依靠检测人员的经验来判断,不能定量测得间隙值,检测结果缺乏可靠性,并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微机智能检测,检测台运动方式单一,悬架间隙不能充分暴露,检测结果不全面。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一种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实现对悬架间隙的全面、准确检测。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介绍了汽车悬架间隙对悬架刚度的影响,通过刚度模型的建立,分析了汽车悬架存在间隙时横向、纵向和回转刚度的变化。接着分析了汽车悬架间隙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主要是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悬架间隙的受力分析,包括轮毂轴承间隙受力分析、主销间隙受力分析以及二者同时存在时的区别,从而得到汽车悬架间隙检测原理:通过对悬架刚度曲线进行分析处理,能够得到间隙值。2.根据悬架间隙检测原理,开发出了一种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包括机械系统设计、液压系统设计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介绍了机械系统的组成,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其次说明了液压系统的结构,介绍了相关设备的分类与特点;通过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进行液压泵与油缸型号的选择;为了实现多缸同步运动,液压系统采用了串联设计,并介绍了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接着介绍了电气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的分类与选型,信号采集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等,阐明了电气与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最后介绍了检测台板的运动方式,即沿横向、纵向移动以及绕垂向转动,并介绍了台板运动方式与油缸伸缩的关系,阐述了检测台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分别介绍了手动检车方式和自动检车方式的工作过程。3.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悬架间隙检测系统的识别与标定,重点介绍了销轴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标定。首先阐述了传感器标定的意义,并介绍了可伸缩式力标定装置的结构,其次介绍了力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的标定过程,最后得到标定结果与曲线,并对标定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标定结果可知,本文所选择的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信号调理模块的精度能够满足本文设计的检测台的工作需要,并且输入与输出呈线性关系。4.进行了悬架间隙检测实车试验,首先分析了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其次介绍了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最后得到试验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证明了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能够准确可靠的测量出悬架松旷间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6-01)

苏建,刘晓录,赵强,陈熔,单红梅[6](2012)在《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悬架间隙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现有的悬架间隙检测装置运动单一,检测不全面,不能实现自动化检测。因此,应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了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台。利用叁个液压缸的伸缩带动上台板的运动,可实现沿x、y轴移动以及绕z轴转动,使间隙暴露更加全面,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介绍了检测台的整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该检测台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对汽车悬架间隙的检测,对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2年05期)

张立军,应华飞[7](2011)在《悬架减振器与车身间间隙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汽车分离输入型悬架系统中,液压减振器与车身之间会由于橡胶支撑元件的疲劳破坏而产生间隙,会严重影响汽车悬架系统的振动噪声特性。建立了包含具有时变边界特征的间隙的单自由度非线性悬架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正弦波与随机路面鼓励下悬架系统的振动响应预测,并系统分析了正弦波激励幅值和频率,以及随机激励路面等级和车速等激励条件下减振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对平顺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6)

王威,宋玉玲,李瑰贤[8](2011)在《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间隙与干摩擦对其Hopf分岔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转向系的非线性振动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与安全性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降低转向系的振动、分析系统参数对振动特性的影响成为车辆振动控制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消除振动,综合考虑转向系间隙与干摩擦,轮胎所受侧向力叁个非线性因素,建立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4自由度自激型等效非线性振动模型,对多自由度系统自激型振动的Hopf分岔形式做出了具体的理论分析并给予数值验证,详细讨论间隙与干摩擦两种非线性因素对临界车速与分岔后极限环幅值的影响,进行奇点稳定性与瞬态响应时间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在不同非线性因素影响下车辆平衡点失稳的变化规律,其结果对减小转向系振动与其Hopf分岔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立军,唐扬扬[9](2010)在《悬架减振器与车身之间间隙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系统支撑胶垫疲劳破坏后会引起悬架减振器与车身之间产生间隙,严重影响汽车悬架系统的减振降噪性能。本文以实现减振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的检测为目标,建立包含边界时变间隙的单自由度非线性悬架振动模型。进行了正弦激励与随机激励下的车身振动响应预测,基于响应研究了时域法、频域法和时频域法进行间隙检测的可行性,确定了各方法对应的间隙存在性和间隙大小判据,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本文来源于《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15)

潘洪达,陈熔,苏建,徐观,苏丽俐[10](2008)在《汽车悬架间隙试验台检定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法全面评价汽车悬架间隙试验台检测精度的现状,设计了试验台的检定装置,说明了检定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推导了外层定位卡爪的设计原则,该装置对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及动力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5期)

悬架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方法建立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中存在的过程复杂、约束难以确定等问题,以重型汽车整车为对象,应用Udwadia-Kalaba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约束的离散化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汽车车身等效为9个质点,前桥和后桥分别等效为3个质点,各质点间通过约束系统定义,形成整个动力学系统。该模型考虑了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对轮胎的真实激励情况,重点研究了各质点及驾驶员z向的动态特性。通过Matlab仿真得到空载情况下各质点运动曲线,并与传统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D级路面激励,仿真得到了车身关键位置及驾驶员位置动态特性曲线。针对多轴重型汽车平衡悬架中平衡轴总成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配合间隙的问题,以叁轴重型货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衡轴总成的工作原理。基于摩擦理论,建立了含配合间隙的平衡轴总成非线性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将此非线性模型添加到货车的动力学方程中,形成整车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该方程考虑了汽车6自由度1/2模型,以正常行驶过程中路面对轮胎的真实激励为系统输入,重点研究了汽车车身的转动、车身竖直方向位移和驾驶员竖直方向位移的动态特性。通过Matlab仿真,得到了在D级路面激励下系统的动态特性曲线,并与理想模型进行比较,突出平衡轴配合间隙对整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运用Udwadia-Kalaba方法对叁轴重型汽车建立离散动力学模型,采用分组的思想将相同运动形式的子系统归为同类,每一组分别建模,使建模过程更加有条理。将平衡悬架系统非线性运动学模型带入离散系统中,形成20自由度的整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非线性系统求解并优化,得到驾驶员z向时域内位移和加速度响应信号。应用功率谱密度函数和信号均方根值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架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红,Esmaeil,Salahshoor,皮霆,张云清.考虑球铰间隙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动态特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2].段松林.考虑平衡悬架配合间隙的重型汽车动力学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张磊,卢剑伟,姜俊昭,燕培磊,李磊.计及运动副间隙的独立悬架汽车摆振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汽车工程.2016

[4].张磊.含转向系运动副间隙的独立悬架汽车摆振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

[5].刘晓录.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苏建,刘晓录,赵强,陈熔,单红梅.汽车悬架间隙叁自由度自动化检测台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

[7].张立军,应华飞.悬架减振器与车身间间隙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C].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8].王威,宋玉玲,李瑰贤.独立悬架汽车转向系间隙与干摩擦对其Hopf分岔特性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1

[9].张立军,唐扬扬.悬架减振器与车身之间间隙检测方法研究[C].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0

[10].潘洪达,陈熔,苏建,徐观,苏丽俐.汽车悬架间隙试验台检定装置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标签:;  ;  ;  ;  

悬架间隙论文-张国红,Esmaeil,Salahshoor,皮霆,张云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