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张蕊,杨树德,董洪新,程显好,包海鹰

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张蕊,杨树德,董洪新,程显好,包海鹰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性物质,生物大分子,食药用菌

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杨树德,董洪新,程显好,包海鹰[1](2018)在《大型菌物中小分子活性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药用菌中包括很多活性小分子物质,包括叁萜类、脂肪酸类、甾体类、小分子毒素等等。这些小分子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很多食药用菌提取物质具有药理作用,比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作用等等,大多数食药用菌中的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传输机制及作用机理都不明了,这些活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如何吸收和传输,跟体内哪些生物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研究也还在起步阶段。近年来,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和理论方法进行食药用菌中活性物质与相关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为食药用菌中有效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希望。近年来,作者对麦角甾醇及其衍生物、鹅膏毒肽类毒素、茯苓酸、灵芝酸A、赤芝酸A、鹅膏蕈氨酸、蝇蕈醇等菌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实验手段和分子对接、药物设计等理论方法对这些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传输机制及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和理论结果,为大型菌物中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潘冬琪[2](2017)在《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多种光谱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相结合分别研究了ACEI类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苏尼替尼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今后进行药物创新、开发、优化以及筛选提供了理论及实验基础。本文首先采用荧光光谱法在模拟生理环境的条件下研究福辛普利、苯那普利、卡托普利以及培哚普利与BSA的猝灭机制,其中卡托普利以及培哚普利为静态猝灭,而福辛普利、苯那普利的猝灭机制为动静结合猝灭。结合位点除卡托普利结合在SiteⅡ位,其余均在Site I位,并且均以1:1结合。结合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利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的变化获知了药物与BSA结合主要作用力都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并且后期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所得的结论进行了印证。此外,还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同步荧光法、叁维荧光光谱法四种光谱实验数据证实药物与BSA相结合后BSA的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即发色基团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并且通过红外光谱法得知,相互作用后BSA的α-螺旋含量降低。在研究苏尼替尼与DNA相互作用时首先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粘度法共同分析苏尼替尼与DNA的结合方式是是沟渠结合。而后利用紫外光谱法得知苏尼替尼与DNA为1:1结合,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二者的结合常数,并以此获知苏尼替尼与DNA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和静电作用力。以上结果均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苏尼替尼与DNA为沟渠结合,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和静电作用力,与实验所得数据一致。(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李悦[3](2013)在《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涉及到化学与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课题。血清蛋白(S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内的重要转运载体和生命物质,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导向,对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索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开发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闫丽丽[4](2012)在《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了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CV)和差示脉冲溶出伏安法(DPSV)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盐酸普鲁卡因(PCH)和盐酸丁卡因(TCH)两种局麻药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CH和TCH均可以与BSA结合。测定了不同温度时两种药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在18℃时,PCH-BSA和TCH-BSA的K_A分别为2.40×10~4和1.42×10~4L mol~(-1)且n分别为1.03和0.99。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表明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起着主要作用。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受体(PCH或者TCH与给体(B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2.32和3.62nm。同时还讨论了Fe~(3+)Cu~(2+)、Mg~(2+)、Mn~(2+)、Zn~(2+)和Ca~(2+)几种金属离子对PCH或者TCH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运用荧光猝灭、同步荧光和UV-vis光谱技术研究pH为7.4时柚皮素、橙皮素和芹菜素叁种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柚皮素、橙皮素和芹菜素均对BSA的固有荧光有强烈的猝灭作用。Stern–Volmer曲线表明它们是静态猝灭机理。在18℃时,它们的结合常数大小顺序为KA (naringenin)=4.08×104<KA (hesperetin)=5.40×10~4≈KA (apigenin)=5.32×10~4L mol~(-1)。疏水作用力和静电引力是叁种黄酮类化合物与BSA的主要驱动力。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柚皮素-BSA、橙皮素-BSA和芹菜素-BSA的结合距离(r0)分别为3.36、3.47和3.30nm。细致的研究了Fe~(3+)Cu~(2+)、Mg~(2+)、Mn~(2+)、Zn~(2+)和Ca~(2+)对结合体系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竞争结合作用。获得了竞争结合常数(K'_A),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结合作用。研究了丁香酚和甲基丁香酚与鲑鱼精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相互作用。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熔解实验和粘度实验研究了作用机理。同时发现金属离子对丁香酚和甲基丁香酚与DNA的结合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丁香酚和甲基丁香酚与DNA的结合模式均为嵌插结合。18、28和38℃时的Stern–Volmer曲线表明它们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获得了不同温度时丁香酚–DNA和甲基丁香酚–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了参数。以人血清白蛋白(HSA,荧光量子产率已知)为参照,在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计算获得了丁香酚和甲基丁香酚的荧光量子产率。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定了受体(DNA)与给体(丁香酚和甲基丁香酚)的结合距离。研究了齐墩果酸在β-环糊精胶束体系中的荧光特性,发现β-环糊精对齐墩果酸的荧光有较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胶束增敏荧光光谱法测定齐墩果酸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0×10-5~4.0×10-4mol L~(-1),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3.80%~106.3%,根据IUPAC规定测得检出限为6.17×10-7mol L~(-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623×106L mol~(-1)cm~(-1)。并对包合机理进行了介绍,确定了实验中β-环糊精的最佳用量,考察了离子强度对包合体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期刊2012-06-01)

王鹏[5](2012)在《生物大分子和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及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大分子物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对这种物质给予关注。生物大分子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医学中的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有机分子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一些生物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获得许多有关药物行为的信息。本文以分子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共振光散射光谱,并结合分子模拟进行了如下研究:简述了研究药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并概述了用于研究相互作用的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用光谱法研究了吡喃并[3,2-c]吡啶-5-酮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体系的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吡喃并[3,2-c]吡啶-5-酮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为静态猝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分子对接表明,该衍生物可能位于血清白蛋白的疏水腔ⅡA处。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条件下,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叁维荧光研究了烯效唑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光谱,发现烯效唑对荧光有猝灭作用。作图得出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判定其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函数推断出其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由分子模拟得出烯效唑分子位于人血清白蛋白的疏水腔ⅢA处。在pH=7.4的模拟人体生理环境条件下,测量戊唑醇与人血清白蛋白体系荧光光谱,发现荧光有增强趋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初步推断了戊唑醇与HSA相互作用的机理。用荧光增强公式进行运算,得出结合常数K值。用热力学参数焓变(△H)和熵变(△S)推断出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静电引力。结合紫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叁维荧光探讨了戊唑醇对人血清白蛋白构像的影响。用分子对接进一步辅证。分子模拟对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戊唑醇分子位于血清白蛋白的疏水腔ⅡA处。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条件下,苯并咪唑衍生物MTC与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通过荧光光谱的不断增强和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红移,吸光度减小及等电点等标志性光谱特征得出,MTC与DNA之间存在嵌插作用;偏振、粘度、盐效应和电化学等实验结果证明二者之间的作用力是以静电引力为主;另外,盐效应排除了沟槽作用的可能性。据此,在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下,苯并咪唑衍生物MTC和脱氧核糖核酸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和静电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刘馥婷[6](2011)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其成分复杂,研究中药中的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多组分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同时相互作用,能为揭示中药配伍机理、筛选中药活性成分、设计新药等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采用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以循环伏安法和差示脉冲伏安法分别研究了中药活性小分子大黄酸、丹酚酸B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3.19的醋酸盐缓冲盐体系中,大黄酸与DNA发生了静电作用,生成1:1的非电活性复合物,其结合常数为3.516×106L-mol-1;丹酚酸B与DNA由于嵌入作用生成1:1的非电活性复合物,其结合常数为4.159×104L-mol-1。此外,还对大黄酸与丹酚酸B与DNA的同时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与两者与DNA在玻碳电极上的单独相互作用相比较,SalB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仍为嵌入作用;但Rhe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发生了变化,由静电作用转变为嵌入作用。表明SalB对Rhe与DNA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响。论文选用DNA修饰玻碳电极,以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DNA修饰,减小了丹酚酸B在裸玻碳电极上的吸附,改善了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了结合比为2:1的非电活性的复合物,计算得其表观结合常数为1.01×108L-mol-1。该结果与荧光光谱的计算结果一致。论文还采用化学沉积法,在径迹刻蚀聚碳酸酯模板上,制备出孔径为35nm左右的金纳米通道;通过对pH值、温度、搅拌速度等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了金纳米通道膜的室温制备,并缩短了制备时间。并尝试以此金纳米通道膜作传感器,研究了白藜芦醇和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利用位点结合模型计算出它们的结合常数为3.54×106L-mol-1,结合位点数约为1.1。该结果与荧光光谱法得出的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12-26)

高宇,李欣欣,郭良宏[7](2011)在《表面等离子体基元共振竞争检测法研究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结合常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或者改变生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研究二者亲和力的强弱以及作用位点对于污染物致毒机理的探索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表面等离子基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重要领域。由于其可以实时在线的分析反应的动力学信息,SPR生物传感器逐渐成为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定性与定量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技术并不需要对分子进(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期刊2011-09-21)

赵静[8](2011)在《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杉醇、槲皮素等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化学活性和很强的药理功能,紫杉醇( Taxol)对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型抗癌药物;槲皮素及其配合物具有抗肿瘤,消炎,清除自由基,免疫复活和杀菌等药理效应;有机锗配合物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和造血机能、消除自由基、抗突变、抗癌、消炎、杀菌等多种功效,成为一类新型的人类生物效应调节剂和体内平衡调节的药物,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本论文的主旨在于探明这些极具应用价值药物发挥药效的历程和内在的根本机理。本论文从以下叁个方面开展了工作:1.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紫杉醇与BSA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测定了与反应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常数,实验结果证明紫杉醇与BSA之间进行了静态结合,并确定了相互作用力类型为静电引力。说明了BSA对紫杉醇的存储和运输功能。2.在红外光谱图和紫外光谱图的监测下按照相关文献合成了新型配合物槲皮素锗。并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测定了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常数,且与槲皮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与BSA以静电引力进行有效结合,且结合作用要强于槲皮素本身。证明BSA对槲皮素锗的存储和运输功能强于槲皮素。3.研究了槲皮素锗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机理,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定性分析和荧光光谱法的定量计算,对二者的结合机制进行了推测。并且将槲皮素作为探针设计实验,根据探针原理(即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比较了槲皮素锗配合物和槲皮素与DNA结合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锗配合物与DNA以嵌插作用力相结合,从而阻碍了DNA的复制等活动,可能会有效地阻止癌症细胞的扩散,从而预期新型配合物槲皮素锗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槲皮素锗与DNA的结合能力优于槲皮素本身,预示槲皮素锗的抗癌药性可能优于槲皮素自身。(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李晓甜[9](2010)在《光谱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人体中广泛存在的的物质,其中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最为丰富。研究血清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在生命科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荧光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重迭积分法和反应热力学原理等对一些化合物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原理、药代动力学和反应热力学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光谱法在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第二章,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苯溴马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由Lineweave-Bure和Stern-Volmer方程得出苯溴马隆与BSA作用的猝灭机理及其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推测出二者间的作用力类型。第叁章,研究了盐酸丁咯地尔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说明其猝灭机理可能为静态猝灭,两者主要以静电作用相互结合。研究了Zn2+, Cu2+, Ca2+等金属离子对盐酸丁咯地尔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第四章,分别讨论了4-硝基苯(双-4 -羟基-6-甲基-2-氧代-2H-吡喃-3)甲烷和4-氟苯基(双-4-羟基-6-甲基-2-氧代-2H-吡喃-3)甲烷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其猝灭机理可能为静态猝灭。二者分别以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与白蛋白结合。研究了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对体系相互作用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喃类衍生物新药3'5'–双-氧-乙酰基-5-(2 -氨基-7 ,7-二甲基-5-氧代-5,6,7,8 -四氢- 4H -吡喃- 3 -氰基)-2'-脱氧尿苷(DAAD)和5-(乙基2-氨基-4-甲基-5-氧代-7-苯基-5 ,6,7,8-四氢-4H-吡喃-3-羧酸)-2'脱氧尿苷(EAMD)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其发生猝灭的机理可能是动态猝灭。EAMD和DAAD对BSA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王兆伏,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10](2010)在《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发挥药理作用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重要特点。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为阐明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够为新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软电离质谱技术,尤其是电喷雾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使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形成的复合物完整地转移到气相中并被检测到,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杂体系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也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质谱技术在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原理,并总结了近年来软电离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借助多种光谱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相结合分别研究了ACEI类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苏尼替尼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今后进行药物创新、开发、优化以及筛选提供了理论及实验基础。本文首先采用荧光光谱法在模拟生理环境的条件下研究福辛普利、苯那普利、卡托普利以及培哚普利与BSA的猝灭机制,其中卡托普利以及培哚普利为静态猝灭,而福辛普利、苯那普利的猝灭机制为动静结合猝灭。结合位点除卡托普利结合在SiteⅡ位,其余均在Site I位,并且均以1:1结合。结合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利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的变化获知了药物与BSA结合主要作用力都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并且后期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所得的结论进行了印证。此外,还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同步荧光法、叁维荧光光谱法四种光谱实验数据证实药物与BSA相结合后BSA的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即发色基团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并且通过红外光谱法得知,相互作用后BSA的α-螺旋含量降低。在研究苏尼替尼与DNA相互作用时首先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粘度法共同分析苏尼替尼与DNA的结合方式是是沟渠结合。而后利用紫外光谱法得知苏尼替尼与DNA为1:1结合,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二者的结合常数,并以此获知苏尼替尼与DNA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和静电作用力。以上结果均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苏尼替尼与DNA为沟渠结合,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和静电作用力,与实验所得数据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蕊,杨树德,董洪新,程显好,包海鹰.大型菌物中小分子活性物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2].潘冬琪.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李悦.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

[4].闫丽丽.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5].王鹏.生物大分子和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及分子模拟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刘馥婷.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7].高宇,李欣欣,郭良宏.表面等离子体基元共振竞争检测法研究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结合常数[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2011

[8].赵静.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9].李晓甜.光谱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0

[10].王兆伏,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2010

标签:;  ;  ;  

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论文-张蕊,杨树德,董洪新,程显好,包海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