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镁叶绿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叶绿素酶,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最适反应温度
脱镁叶绿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绘艳,王曙光,史雨刚,孙黛珍[1](2019)在《小麦叶绿素酶及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降解是植物叶片衰老最明显的标志。为探明小麦叶绿素降解途径中叶绿素酶和脱镁叶绿素水解酶2个关键酶反应的最佳环境条件,对其反应的最佳环境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时间分别是40℃和80 min,脱镁叶绿素水解酶的最佳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时间分别是35℃和90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2种酶活性的测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卢俊,卢庆华,张冬艳,谢修伟,李民君[2](2015)在《盐藻中测定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盐藻中测定脱镁叶绿素含量的过程中,细胞的破碎方法、丙酮及盐酸体积分数等对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得出了盐酸体积分数对脱镁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影响最大的结论。并且确定了盐酸配比是25.80%时,测定的脱镁叶绿素的含量较接近标样的实际数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5年10期)
马昊翔[3](2015)在《小麦脱镁叶绿素酶基因(TaPP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衰老是植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死亡。其中,叶绿素降解是叶片衰老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近年来一些研究逐渐揭示了由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PPH)对叶绿素进行脱植基这一新的叶绿素降解途径。PPH基因首先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得到了克隆。本研究从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Tritcum aestivum)中克隆得到PPH基因,对其序列及翻译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基因在环境胁迫和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明确PPH的功能及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电子克隆(insiliconcloning)和染色体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cDNAend,RACE)技术,从小麦中克隆得到了一个PPH基因。TaPPH基因cDNA全长 2487 bp,包括 1029 bp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698 bp 的 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和760 bp的3'UTR。该基因编码由34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TaPPH,预测其分子量大约为38.6kDa。TaPPH具有PPH蛋白拥有的保守结构域,酯酶-脂肪酶超家族结构域和α/p水解酶催化结构域。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TaPPH与其它植物的PPH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TaPPH与OsPPH的相似性最高,达到了91%,与 ZmPPH、VvPPH、NtPPH、AtPPH、PpPPH、OlPPH、OtPPH 和 CrPPH 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0%、85%、81%、80%、70%、60%、58%和53%。进化分析表明,TaPPH与水稻OsPPH的亲缘关系最近。(2)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方法,对黑暗诱导下小麦离体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黑暗诱导后TaPPH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表明TaPPH基因受黑暗诱导表达。(3)利用qPCR的方法,对外源施加植物激素的小麦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脱落酸(abscisicacid,ABA)和乙烯利(ethephon)处理后TaPPH基因的表达量增加。6-苄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处理后,TaPPH基因的表达水平在4-24小时降低。这表明TaPPH受ABA和乙烯的诱导表达上调,受细胞分裂素诱导表达下调。(4)利用qPCR的方法,对干旱胁迫诱导下小麦叶片中TaPPH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干旱的诱导下,TaPPH基因的表达在3天后开始上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绘艳[4](2015)在《小麦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酶基因的作用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素是植物捕获光能、行使光合作用最关键的色素分子。随着叶片衰老,叶绿素不断降解,与此同时光合作用能力也逐渐下降,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已知的植物叶绿素降解途径有两条:叶绿素酶(Chlase, CLH)作用下的先脱植基后脱镁途径和脱镁叶绿素酶(Pheophytinase, PPH)作用下的先脱镁后脱植基途径,但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究竟采取哪一条途径还未见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以16个衰老速率不一致的小麦品种作为参试材料,于2013和2014年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不同时间主茎旗叶衰老相关性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功能绿叶面积(Green leaf area duration,GLAD),筛选持绿型(衰老延迟)和非持绿型(衰老提前)小麦品种;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分析这两组材料衰老不同阶段叶绿体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对上述筛选结果在细胞水平上做了进一步验证;之后分析这两组材料叶片衰老不同阶段叶绿素降解关键酶CLH、PPH的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目的是探测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途径,为揭示小麦叶绿素降解机制提供信息。结果如下:用Gompertz曲线模拟小麦花后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绿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以不同小麦品种的衰老起始时间(Ts)、衰老最大速率(MRS)、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TMRS)以及衰老结束时间(To)为参数进行聚类,16份小麦品种被分为叁类:持绿型、中间型和非持绿型。在两年四种环境条件下,泰农18均表现持绿型,长6135均表现非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持绿型小麦品种泰农18较非持绿型小麦品种长6135,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降解慢,叶绿体解体较慢,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有效光合作用时间延长,这可能是泰农18产量高于长6135的主要原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与其CLH和PPH活性的增强相一致,持绿型小麦泰农18花后CLH和PPH活性达到最大的时间均迟于非持绿型小麦长6135,且两者CLH活性大小差异不显着,而泰农18的PPH活性则远远低于长6135,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除此之外,CLH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与PPH活性第一次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致,PPH第二次的峰值大于第一次的,说明CLH在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PPH;秦农18和长6135幼苗黑暗处理后,TaCLH和TaPPH均被诱导表达,且两个品种TaPPH的表达量都要远远高于TaCLH的表达量,再一次证明PPH在小麦叶片叶绿素降解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振[5](2013)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的表达调控对芥蓝保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芥蓝富含维生素C(Vc)与叶绿素,具有营养价值和观感品质。他人研究发现:芥蓝的Vc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PPH)活性与Vc和叶绿素降解相关联,直接影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感观品质,研究植物生长和贮存过程中这两种酶的表达与活性变化,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以我国芥蓝品系为对象,研究了Vc过氧化物酶和PPH的表达、活性变化,以及理化处理对酶的作用等。主要结果为:克隆了叶绿体基质Vc过氧化物酶(SAP)基因和PPH基因保守区序列。结果表明:SAP全长为1065bp,编码354个AA,与同属的甘蓝相比同源性达到98%;得到的芥蓝PPH保守区为471bp,与拟南芥同源性达到89%。研究了芥蓝苗在生长和离体状态下,乙烯利和6-苄氨基嘌呤(6-BA)对胞质Vc过氧化物酶(APX)、SAP和PPH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乙烯利(1200mg/L)处理生长苗后,APX、SAP和PPH的表达量都增高;乙烯利处理离体芥蓝苗促进了APX的表达,却抑制了SAP的表达;乙烯利处理离体芥蓝苗促进了PPH的表达,加速了叶绿素降解。6-BA处理促进生长和离体幼苗的APX和SAP的表达,使PPH的表达在生长苗上有显着的影响,但在离体苗上则影响不太显着。比较了贮藏温度对采后芥蓝叶绿素、Vc降解及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降低了PPH的表达量和PPH酶的活性,4°C与常温22°C对比,贮藏第1天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4.75%、66.67%;同时低温贮藏减少了Vc的损失以及APX和SAP的表达量,4°C贮藏第5天时Vc含量是第1天的88.28%,是22°C的2倍,APX和SAP的表达量分别为22°C的86.33%、56.12%。研究了紫外线C(UV-C)辐照对常温贮存芥蓝的叶绿素和Vc降解、基因表达以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照促进了APX的表达,却抑制SAP的表达,经20minUV-C辐照,22°C贮存5天APX、SAP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37.45%、72.60%,辐照对APX表达的促进起到主要作用;另外辐照加速了Vc的降解,第5天时其的含量较对照降低98.55%;然而辐照却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第5天叶绿素的含量为对照的132.46%;同时UV-C辐照还降低了PPH的表达量以及PPH酶活性, PPH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84.18%、49.88%。(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刘振,唐蕾,王海鸥,毛忠贵,张玲[6](2013)在《低温贮藏和短波紫外线辐照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后叶绿素降解造成绿叶蔬菜失绿,直接影响产品的感官品质和货架寿命。以研究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和脱镁叶绿素酶(PPH)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考察了温度以及短波紫外线(UV-C)辐照对贮藏过程中芥蓝叶绿素含量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22℃贮藏时,PPH活性在前期快速上升,第3d时约为第0d的200%,而在低温4℃时酶活仅为第0d的135%,第3d时叶绿素a的含量是常温时的2.8倍;UV-C辐照降低了PPH活性,第1dPPH酶活仅上升14%,而对照则上升50%,第5d时叶绿素a的含量是对照的1.3倍。因此低温和UV-C辐照抑制了贮藏过程中PPH酶活性的快速上升,从而降低了叶绿素降解的速度。(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5期)
李慧,李莉娜,王琪[7](2012)在《脱镁叶绿素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近二十年源自光合植物的脱镁叶绿素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脱镁叶绿素类化合物从结构上可分为七类,分别为Phaeophytin,Pheophorbide,Chlorophyllone,Purpurin,Corallistin,Bonellin和Benzoporphyri。这些化合物作为光敏治疗的新药来源,表现出细胞毒、抗病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2年08期)
王林,赵冬至,邢小罡,杨建洪,傅云娜[8](2009)在《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7年6月期间对大连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由实测数据及相关文献推断出脱镁叶绿素蓝光和红光吸收峰分别位于412和670nm波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脱镁叶绿素和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12nm波段脱镁叶绿素的比吸收系数远大于叶绿素a;440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略大于脱镁叶绿素;670、675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约为脱镁叶绿素的3倍。随脱镁叶绿素占色素总浓度比例的增大,浮游植物吸收曲线上蓝光吸收峰偏离440nm波段,逐渐向412nm波段靠近,并得到蓝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脱镁叶绿素浓度决定,而红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叶绿素a浓度决定。色素浓度与吸收系数进行乘幂函数拟合分析表明,412、440nm波段吸收系数与脱镁叶绿素浓度拟合相关性高于叶绿素a,而675nm波段相反。(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9年05期)
阴金香,林天舒,张骜,杨溢,李悦[9](2005)在《脱镁叶绿素的分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植物色素分离及鉴定是有机化学及植物生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在对色素提取液进行 TLC(薄板层析)分析时,除常见的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黄素外,我们发现在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个灰点。根据前人的工作结果,该黑点为叶绿素中的镁被两个H+取代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8-01)
李晋玲[10](2004)在《从叶绿素与脱镁叶绿素转化率判定绿茶变质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在贮藏过程中会逐渐变质,表面颜色褐变,浸泡液也带褐色,香味降低。测定这种绿茶的变质程度,主要依靠感官检查,在评茶术语中用嫩绿、墨绿、绿翠、深绿、青绿、绿黄、枯黄、灰褐等来表示,缺乏一种有效的量化标准,最好能建立物理化学测定法,代替和补充感官检查。绿茶(本文来源于《茶业通报》期刊2004年01期)
脱镁叶绿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了盐藻中测定脱镁叶绿素含量的过程中,细胞的破碎方法、丙酮及盐酸体积分数等对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得出了盐酸体积分数对脱镁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影响最大的结论。并且确定了盐酸配比是25.80%时,测定的脱镁叶绿素的含量较接近标样的实际数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镁叶绿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绘艳,王曙光,史雨刚,孙黛珍.小麦叶绿素酶及脱镁叶绿素水解酶活性测定条件的优化[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卢俊,卢庆华,张冬艳,谢修伟,李民君.盐藻中测定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工业.2015
[3].马昊翔.小麦脱镁叶绿素酶基因(TaPP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
[4].王绘艳.小麦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酶基因的作用及表达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
[5].刘振.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脱镁叶绿素酶的表达调控对芥蓝保鲜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3
[6].刘振,唐蕾,王海鸥,毛忠贵,张玲.低温贮藏和短波紫外线辐照对芥蓝采后叶绿素降解及脱镁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
[7].李慧,李莉娜,王琪.脱镁叶绿素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
[8].王林,赵冬至,邢小罡,杨建洪,傅云娜.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9
[9].阴金香,林天舒,张骜,杨溢,李悦.脱镁叶绿素的分离及鉴定[C].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10].李晋玲.从叶绿素与脱镁叶绿素转化率判定绿茶变质程度[J].茶业通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