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许飞,李晶晶

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许飞,李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底盘,双塔结构,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

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许飞,李晶晶[1](2019)在《连接体位置变化对大底盘双塔结构的抗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3个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模型,研究连接体位置变化对双塔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对3个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分别得出其自振周期、楼层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比较分析最优的连接体位置.结果表明:连接体设置在楼层中部偏上位置时,结构抗震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明明[2](2018)在《不规则大底盘高层双塔结构抗震性能及消能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城市的建设已达到饱和的状态,为了节约建设用地扩大绿色空间,每个城市的建设往往已高层建设为主,同时现以高层建筑来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就是这一纪元的结晶,因大地底盘双塔结构形式具有复杂性,且在强震作用后具有严重性,则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大底盘双塔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及消能减震分析,在第一章介绍了地震的总体概述,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组成、分类、应用,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之后建立了两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运用SAP2000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对两组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又分别进行了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以及单向地震作用下的线性时程分析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线性时程分析,最后对结构对称布置粘弹性阻尼器装置,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有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依次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建立了两组大底盘双塔结构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获取其基本性能参数,包括质量参与系数与自振周期,然后验证结构的累积质量参与系数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2.先对两组模型进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由分析后的所得的层间位移换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析其结构的抗震性能。再对两组模型分别进行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最后得出应考虑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3.对两组模型分别输入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对两组模型首先进行线性时程分析,结合层间位移以及换算出的层间位移角等数据,分析结构在地动作用下的响应,找出结构的薄弱层。4.选用模型一大底盘双塔双轴对称结构,在其上添加粘弹性阻尼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输入叁种地震波,根据分析所得的层间位移以及换算出的层间位移角,进行有无粘弹性阻尼器模型的抗震性能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12-05)

崔文韬,王立军[3](2018)在《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底部阻尼减震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大底盘双塔框架为例,通过建立层间隔震与在此基础上底盘采用金属或粘弹性耗能原件的多种有限元模型,对改造后建筑物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并对比了各结构中层位移、剪力及顶层加速度的变化程度,得出对于大底盘结构下部宜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吴璋杰[4](2017)在《大底盘双塔结构的隔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不断深化,国内城市化的脚步日趋深入,用于建设的用地需要合理规划使用。目前用于建设的土地日益紧张,工程师更加倾向设计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趋紧问题而且拓宽了建筑使用空间,大底盘塔楼结构便是这样产生的。大底盘双塔结构主要是由底部大底盘通过与两座或者多座高层建筑形成塔状结构连接为整体而成。大底盘塔楼结构在结构形式上独特,底部为低层空间较大结构,上部为垂直塔楼独立结构,空间布置较为合理,符合工程师和人们日常生活要求。但是,这种大底盘塔楼的结构属性直接导致其力学性能改变,与普通建筑物有所不同,因此有关此类型的建筑物设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可靠性、保障性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便通过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相关隔震技术措施来考察研究其在地震过程中的动力特性。隔震技术实质上是在基础和与基础连接的主体结构或者上部主体结构的某两层之间设置隔震支座,由这种隔震支座形成隔震层,阻断地震波向隔震支座所在上部主体结构的迅速传递,消耗抵消地震作用产生的能量,还可以通过隔震支座联合耗能支撑技术来消能减震,从而高效降低和减少地震作用对隔震支座以上主体结构的影响。而由于现代建筑的功能使用需要和大底盘双塔结构的诞生,大底盘双塔结构的隔震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建立大底盘双塔结构模型,分别分析一般传统不隔震结构、层间隔震结构、层间隔震加耗能支撑联合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四种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并加以对比分析研究,主要内容有:(1)建立一般传统不隔震结构模型、层间隔震结构模型、层间隔震加上耗能支撑的联合结构模型、基础隔震结构模型。(2)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分析四种结构模型,进行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线性时程分析,得到四种模型结构的自振周期、质量参与系数、各楼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并进行对比分析。(3)通过对一般传统不隔震结构模型、层间隔震结构模型、层间隔震加上耗能支撑的联合结构模型、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得出:在一般传统不隔震结构的基础上加上隔震支座以及在层间隔震结构的基础上布置耗能支撑后,结构的整体抗侧移能力得到显着增强;无论是层间隔震结构、层间隔震加上耗能支撑联合结构还是基础隔震结构,它们在地震力影响下的大部分位移发生在隔震层,而塔楼部分位移很小,基本在做“整体平动”;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比一般传统不隔震结构小得多;相较于层间隔震结构来说,由于隔震支座设置在塔楼柱柱低,因为隔震结构层以上部分的地震反馈作用,所以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增强,因此应提高隔震层以下包括基础部分的抗震等级、增加下部建筑结构的内力、采取更为严格的避震构造措施,以保证下部结构乃至整个建筑物的有效抗震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7-09-01)

朱瑶[5](2017)在《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底盘多塔楼属于复杂高层结构,它的体型庞大复杂,平面不规则,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复杂的扭转,其设计及抗震研究难度高。当前对大底盘多塔楼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尤其在它的抗震方面,振型多而复杂,研究起来也相当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套完整的设计理论,所以对该类结构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作用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改变影响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因素,对比改变前后的周期、振型、内力及位移特点,并提出了简化计算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底盘双塔结构的最常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反应谱法,通过对反应谱理论的推导,分析了双塔结构的振型参与系数及结构地震响应,根据五种基本振型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角度分析了结构的振动特点。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结构建立基本模型,通过改变影响因素,如塔楼层数、大底盘层数、楼面板厚度、塔楼位置、楼板开洞以及嵌固端的位置等对结构分别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对比了各结构模型在改变影响因素前后的地震反应特点,包括振型周期等结构自振特性以及地震力、内力与位移等地震作用效应,对某些结构还比较了结构中某些特殊的局部杆件的内力及位移。根据对比结果得出了相关影响因素对结构的影响程度及在大底盘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研究表明,大底盘层数和刚度、塔楼的层数和位置的改变均对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结构分析的简化方法,一种是把双塔结构剖分为两个单塔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了单塔结构与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特点,对称双塔结构的大底盘对双塔有约束和协调作用,其塔楼部分的内力及位移均略小于大底盘单塔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大底盘对称双塔结构可以剖分为单塔计算;一种为改变嵌固端位置,分析不同嵌固端位置对结构地震效应的影响,提出简化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易帆,赵植苹,李小伟[6](2016)在《连体位置对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由二个单塔和连体构成,平面和立面布置均非常不规则,自身动力特性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较一般结构差异较大,且连体位置的变化会显着影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系列软件以连体位置为变量建立四个18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实体模型,并对其周期、振型、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内力进行对比分析。经计算对比分析表明:当连体位置位于14、15层时,结构地震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内力等)最小,即在相同情况下对于结构抗震最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期刊2016-06-20)

杜文博,李毅,孙建超,安日新,陈莹[7](2016)在《某大底盘双塔结构超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程由于建筑平面布局原因,塔楼与裙房之间无法设置防震缝,两塔楼平面不对称,因此成为超限高层结构。在结构的超限设计中,通过对单塔及整体模型的分析对比,以及对二道防线设计的框架剪力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包络设计的原则,对于大底盘以上楼层及其在裙房的投影范围设计取整体模型计算结果,对于大底盘裙房范围内框架设计时采用整体模型和裙房单塔模型配筋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通过对塔楼连接薄弱部位的分析,双塔连接的位置及塔楼与裙楼连接的区域应力较大,采取加大板厚及楼板配筋的加强措施。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结构的变形及薄弱部位,核心筒墙体在底部加强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受压损伤,底部楼层沿平面长向的墙体及核心筒角部受压损伤较为严重,通过提高底部框架及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至特一级,提高底部核心筒外墙水平及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并设置过渡层,保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6年03期)

田佳慧[8](2016)在《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底盘双塔结构以其建筑造型新颖、建筑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了众多业主和建筑师的需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但由于底盘与塔楼连接处竖向刚度的突变使得此类结构受力变得复杂,由于其平面布置的不对称性以及不规则性大大加剧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历次震害表明,复杂超限高层结构易形成整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坍塌。为此,本论文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应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分别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模型及单塔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而后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模型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双塔结构比单塔结构振型更为复杂,平扭耦联现象严重。两单塔结构的各阶振型相似,质量参与系数在低阶振型较为集中,而双塔结构在每阶振型的质量质量参与系数分布较分散,高阶振型影响较大;(2)底盘连接部分的存在使得双塔结构相对单塔结构的抗侧刚度有一定的增强;(3)双塔结构的各项动力特性不是单纯的两个单塔结构对应动力特性的相加,而是使各塔对应的动力特性值有所减小;(4)地震波作用下双塔结构的最大剪力与弯矩均出现在底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发生在中间层,与应谱法分析结果一致。然后,探讨了底盘或塔楼参数的改变对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质量和刚度双重因素同时变化的影响,使得结构的动力特点变化非常复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增大底盘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顶层位移;(2)增大底层层高使结构的抗扭能力、顶层剪力均减小,顶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均增大;(3)两塔层高、层数相同,仅平面布置不同时,较合理的左右塔层数比为0.38-0.69;(4)最后,应用考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进行了7度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分析了结构在性能点状态下的塑性铰分布和发展规律,剪力墙受力状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结构具有抵抗罕遇地震的能力,并能保证在正常使用状态。结构的底层底部和底盘顶部为抗震最薄弱部位,设计时应注意加强。(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志[9](2016)在《不同减震形式下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进行,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新奇性的要求正在逐渐变高,一些不规则的结构就这样诞生了,大底盘双塔结构作为其中的代表,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隔震技术与耗能减震技术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地震控制技术,在不规则结构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大底盘双塔结构在隔震支座与耗能支撑布置下的减震效果。本文共建立了4种大底盘双塔分析模型。第一种为传统的抗震结构模型(简称模型1);第二种是层间隔震模型,是在第一种模型的基础上将隔震层布置在了大底盘顶处(简称模型2);第叁种是隔震与耗能支撑联合减震结构,其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将粘滞阻尼耗能支撑布置在1~3层的大底盘上(简称模型3);第四种也是隔震与耗能支撑联合减震结构,其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将粘滞阻尼耗能支撑布置在4~6层的塔楼上(简称模型4)。然后对这4种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模态分析主要是研究结构的自振周期以及固有频率,时程分析主要是研究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主要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对4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出结构的自振周期,研究模型2、3、4的减震性能。研究表明,模型2相对于模型1来说,结构的自振周期提高了,模型3、4相对于模型2来说,结构的自振周期不变。说明在结构的自振周期方面,隔震支座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自振频率,远离场地的卓越周期,避免地震主要的携能频段,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由于忽略了耗能支撑对整体结构水平刚度的影响,其减震作用在自振周期方面不变现出来。2.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将模型1与模型2对比分析,研究隔震支座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隔震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表现出良好的减震效果,使得结构的减震效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需要注意:保证隔震支座的可靠性,采取措施降低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大底盘层间剪力的“回升”。3.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将模型2与模型3对比分析,研究在隔震的基础上,耗能支撑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隔震与耗能支撑联合结构可以在隔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减震效能,但是增加的幅度相对有限。4.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将模型3与模型4对比分析,研究耗能支撑在竖向上的布置方式对结构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在隔震技术的基础上,当耗能支撑的平面布置方式和数量保持一致时,将耗能支撑布置在大底盘上的减震效果比其布置在上部塔楼相应位置的减震效果要明显。综合考虑,模型4这种将耗能支撑布置在塔楼相应位置处并增设隔震支座的隔震与耗能支撑联合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6-03-01)

康晓菊[10](2016)在《大底盘双塔结构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塔结构由于塔楼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塔楼裙房中将产生较大的内力和变形,设计时应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并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城市的建设已达到饱和的状态,为了节约建设用地扩大绿色空间,每个城市的建设往往已高层建设为主,同时现以高层建筑来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就是这一纪元的结晶,因大地底盘双塔结构形式具有复杂性,且在强震作用后具有严重性,则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大底盘双塔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及消能减震分析,在第一章介绍了地震的总体概述,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组成、分类、应用,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之后建立了两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运用SAP2000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对两组模型分别进行了模态分析,又分别进行了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以及单向地震作用下的线性时程分析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线性时程分析,最后对结构对称布置粘弹性阻尼器装置,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有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依次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建立了两组大底盘双塔结构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获取其基本性能参数,包括质量参与系数与自振周期,然后验证结构的累积质量参与系数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2.先对两组模型进行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由分析后的所得的层间位移换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析其结构的抗震性能。再对两组模型分别进行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最后得出应考虑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3.对两组模型分别输入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对两组模型首先进行线性时程分析,结合层间位移以及换算出的层间位移角等数据,分析结构在地动作用下的响应,找出结构的薄弱层。4.选用模型一大底盘双塔双轴对称结构,在其上添加粘弹性阻尼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输入叁种地震波,根据分析所得的层间位移以及换算出的层间位移角,进行有无粘弹性阻尼器模型的抗震性能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许飞,李晶晶.连接体位置变化对大底盘双塔结构的抗震影响[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

[2].潘明明.不规则大底盘高层双塔结构抗震性能及消能减震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8

[3].崔文韬,王立军.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底部阻尼减震的抗震性能研究[J].山西建筑.2018

[4].吴璋杰.大底盘双塔结构的隔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7

[5].朱瑶.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6].易帆,赵植苹,李小伟.连体位置对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影响研究[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2016

[7].杜文博,李毅,孙建超,安日新,陈莹.某大底盘双塔结构超限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

[8].田佳慧.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9].刘志.不同减震形式下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

[10].康晓菊.大底盘双塔结构的设计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6

标签:;  ;  ;  ;  

大底盘双塔结构论文-许飞,李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