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蓄能论文-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

土壤蓄能论文-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蓄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室,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性能

土壤蓄能论文文献综述

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1](2018)在《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北方地区温室作物的生长环境温度,建立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试验装置。采集太阳辐射强度、系统供/回水温度、温室内部土壤、空气温度、主机输入功率等数据,分析在晴天和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的性能和供暖效果。结果表明,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及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简称COP)均受太阳辐射影响,辐射增强,供/回水温度及COP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但供/回水温度波动滞后于太阳辐射强度且较为平缓。在晴天和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的平均COP分别为4.05、2.50;晴天天气工况下,系统较对照温室土壤温度日平均提升3.24℃,夜间温室空气温度平均提升1.49℃;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较对照温室土壤温度日平均提升2.28℃,夜间温室空气温度平均提升1.02℃;系统供暖效果明显。不同天气工况下,试验温室空气温度较环境温度提升3~8℃。(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杜克磊[2](2018)在《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及经济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能源消耗量愈来愈多,其中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若任其发展,将加速能源枯竭进程,使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用电负荷峰谷差较大,全国主要电网峰谷差率超过30%,面临着负荷高峰不足而低谷过剩现象,所以发展蓄能技术格外重要。鉴于以上因素,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土壤源热泵技术和具有移峰填谷效果的蓄能技术的蓄能式土壤源热泵技术应运而生,以此最大程度的实现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以及环境效益。本文以廊坊市大厂县某厂房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土壤源热泵系统与蓄能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针对土壤源热泵系统与蓄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次针对实际项目最关心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研究,建立了以日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数学模型。然后针对影响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因素蓄冷率和峰谷电价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投资回收期、最佳蓄冷率以及峰谷电价比的理想范围。同时介绍了简单易行、现场操控性强的启停控制方式,并以运行费用为标准进行分析。最后依据实际项目,从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优化数学模型而确立的优化运行模式日运行费用最低,比机组优先和释能优先分别节约7%和3%;系统的最佳蓄冷率为0.334,此时寿命周期费用最小,为1372万元;峰谷电价比在2.38:1.66:1到3.5:1.66:1之间较为理想,此时项目的运行费较低,同时蓄冷率的取值范围较广,系统配置较容易;本文中实际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6.1年,在可接受范围内;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比独立土壤源热泵系统污染物减排量高出20%,环境效益显着。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日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储备。(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5)

朱扬,郭海新,王坤,程斌[3](2015)在《用于地源热泵的跨季节土壤蓄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利用地下土壤储存的清洁能源,平衡冬夏季负荷,本文提出"跨季节土壤蓄能"这一研究性的课题。地源井蓄冷或者蓄热可以作为调节土壤热湿平衡问题起到效果很好。使土壤温度保持在15—18度温度范围内,为毛细管空调主机提供稳定的冷热源。(本文来源于《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8)

王勇,尹畅昱,金逸韬[4](2015)在《基于岩土失调温度限值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土壤蓄能状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土失调温度限值、建筑负荷特征、传热机理等多参数耦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系统节能率、系统总运行费用现值和系统失效指标等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土壤蓄能状态评价体系.以评价体系为基础,通过CFD软件建立叁维地下埋管管群数值计算模型,构建了评价全寿命周期内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土壤蓄能状态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土壤的蓄能状态,同时能够预测基于实际工程运行特性下的岩土失调温度限值范围和全寿命周期内节能性和经济性的失效时间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梁幸福[5](2014)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双热源耦合特性及地下蓄能传热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能源具备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特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清洁太阳能作为系统主要热源之一,具有单独土壤源热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实验研究、TRNSYS仿真及MATLAB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双热源耦合特性及地下蓄能传热强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实验方面,利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台进行了单独土壤源热泵供热、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联合供热、水箱蓄热运行和土壤蓄热运行实验。分析比较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各实验工况下机组性能系数、埋管进出口水温变化、系统热量关系、太阳能集热效率及双热源的耦合特性,得到了不同负荷场所适宜运行的工况。实验表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供热运行模式中,太阳能和土壤源是耦合的。实验条件下,该模式工况一和工况二机组平均COP分别为3.61和3.48,太阳能平均集热效率分别为51.5和38.2%。水箱蓄热运行模式可显着提高机组的性能系数,水箱蓄热工况二比工况一埋管出口温度高出1.85℃,土壤温降更小,更加有利于系统第二天运行。土壤蓄热运行模式有助于土壤温度恢复,工况一与工况二土壤温度恢复率分别为56.8和13.82%,太阳能平均集热效率分别为47.8和41.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对于仅需夜间供热且供热负荷较大场所,水箱蓄热工况二和土壤蓄热工况二较为适宜,两种工况机组平均COP分别可达3.91和3.8;在白天全天需供热场所,联合运行工况一为推荐工况。理论方面,本文基于TRNSYS瞬态模拟平台,建立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不同工况10年的动态模拟计算,分析了各模式下土壤平均温度、机组性能系数、太阳能集热效率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以供热为主的场所,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能够较好保持土壤热平衡,10年后土壤源单独运行、联合运行、水箱蓄热运行和交替运行土壤温度下降率分别为29.1、13.1、17.1和8.6%。整个供暖期内,土壤源单独运行、联合运行、水箱蓄热运行和交替运行机组平均COP分别为4.5、4.87、4.7和4.78,太阳能平均集热效率分别为59.4、44.8和62.6%,太阳能所占负荷比分别为45.1、19.3和60.4%。对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联合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分析可得:模拟条件下系统适宜集热器面积、水箱容积以及埋管数量分别为140m2、2.8m3和9个。为进一步探讨太阳能-U型埋管地下蓄能与释能过程中的强化传热措施,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地下蓄能传热数学模型,研究了土壤类型、蓄能进口温度、蓄能分配模式对强化土壤蓄热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热扩散率值增大,土壤温度趋于一致能力增大,更加有利于土壤蓄热。随着蓄热进口水温增大,埋管蓄热区域土壤温度和蓄热量升高。外低温内高温的非均匀蓄热模式在蓄热量上并不占明显优势,但该蓄热模式可明显减弱热量的扩散,提高蓄热体的平均温度。全年取放热运行后,热扩散率最大的花岗岩土壤中心温度最低,其次是砂土和黏土。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耦合特性及地下蓄能强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与理论依据,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11-01)

郭海新[6](2014)在《结合太阳能与土壤蓄能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建筑涉及到诸多方面,而本项目则专注于一个问题,即人体作为恒温动物是如何维持自身体温的,其维持体温的方式是否具有高能效的特点,以及在建筑热工上是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运用仿生维护结构手段后,建筑物的舒适维护系统将能更高效地采用自然能源,从而减少对一次能源及二次能源的使用,进而达到减排及低成本运行的目的。(本文来源于《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暨展示会会刊》期刊2014-04-23)

刘龙[7](2014)在《基于土壤源热泵的太阳能跨季节蓄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壤源热泵进行太阳能跨季节蓄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壤源热泵系统土壤热失衡的问题。对于寒冷和严寒等热负荷占优的建筑气候区,本文针对基于土壤源热泵的太阳能跨季节蓄能机理、跨季节蓄能实践的可行性、蓄热系统的设计、蓄热周期的预测、蓄热过程的TRNSYS模拟分析、蓄热系统的匹配运行测量调试等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以一个实际工程为支撑,开展了跨季节蓄能的实践。首先,分析利用土壤源进行太阳能跨季节蓄能的可行性。建立双U型地埋管传热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理论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得到土壤温度分布曲线和拟合方程,通过温度分布法计算得到地埋管换热器传热量。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能够满足蓄热量的要求。其次,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A区设备站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能源账单和天津地区典型气象年的太阳能辐射数据,同时考虑太阳能利用率、极端天气、管路热量损失等因素,预测蓄热实验周期,设计蓄热实验系统并进行蓄热实验。蓄热实验分别测量了实验周期内的太阳能辐射强度、集热水箱供回水温度及流量、地埋管附近各层土壤实时温度,通过计算分别得到蓄热期内的太阳能辐射量、地埋管蓄热量和土壤温升等数据,利用太阳能利用率和延迟响应的概念分析了辐射量和蓄热量之间关系。实验中,总辐射量为956991.3MJ,总蓄热量为480299.1MJ,总蓄热量是地埋管年均取热量的2.03倍,总蓄热量占总辐射量的50.2%,太阳能平均利用率为50.2%。再次,利用TRNSYS模拟软件解决了过渡季节的跨季节蓄能难题。建立仿真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提出相关的误差修正模型,用来消除气象参数和设备耗散热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过渡季节的蓄热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尽管在过渡季节,其储热量(247719.47k Wh)同样能够满足蓄热量的要求。最后,从土壤温度、蒸发器进水温度、系统和机组COP及经济环境性四个方面对蓄热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土壤源热泵的能源账单,计算得到系统和机组的COP值,结果表明:在没有蓄热模式的情况下,土壤源热泵系统和机组的COP值是逐年下降的;进行蓄热实验后,系统和机组的COP有小幅度的提升,分别提升3.4%和2.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4-01)

杨涛,张小松,郑茂余,周斌[8](2014)在《严寒地区浅层土壤跨季节蓄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季节性自然冷源土壤蓄冷系统,开展严寒地区浅层土壤跨季节蓄能的实验研究,对全年运行状况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土壤温度、蓄释冷率和供冷稳定性等实验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土壤温度和室外温度的差值与蓄/释冷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成果证明严寒地区浅层土壤跨季节蓄冷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立民[9](2012)在《水蚀观测小区在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土壤侵蚀强度监测中的应用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工程地表扰动类型的划分,通过采用水蚀观测小区对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扰动区域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坡面侵蚀强度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达到一定时(一般降雨量≥10mm,降雨强度在I10≥3.0mm,I30≥6.0mm即产生径流),就发生侵蚀,而且下垫面不同,其产流产沙量也不同,并得到2005年、2006年2年的1#~4#小区的侵蚀模数。(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2年05期)

曹孜孜,蒋绿林,刘卫火[10](2011)在《蓄能技术在土壤源热泵热失衡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热失衡问题,避开传统的辅助能源(冷却塔和锅炉等)的办法,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新技术思路——蓄能技术,实施能量蓄存,达到能量的补充和再利用的目的,减轻能量失衡带来的影响,降低了因辅助设备而增加的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土壤源热泵系统更广泛地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1年04期)

土壤蓄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能源消耗量愈来愈多,其中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若任其发展,将加速能源枯竭进程,使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用电负荷峰谷差较大,全国主要电网峰谷差率超过30%,面临着负荷高峰不足而低谷过剩现象,所以发展蓄能技术格外重要。鉴于以上因素,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土壤源热泵技术和具有移峰填谷效果的蓄能技术的蓄能式土壤源热泵技术应运而生,以此最大程度的实现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以及环境效益。本文以廊坊市大厂县某厂房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土壤源热泵系统与蓄能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针对土壤源热泵系统与蓄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次针对实际项目最关心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研究,建立了以日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数学模型。然后针对影响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因素蓄冷率和峰谷电价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投资回收期、最佳蓄冷率以及峰谷电价比的理想范围。同时介绍了简单易行、现场操控性强的启停控制方式,并以运行费用为标准进行分析。最后依据实际项目,从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和环境效益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优化数学模型而确立的优化运行模式日运行费用最低,比机组优先和释能优先分别节约7%和3%;系统的最佳蓄冷率为0.334,此时寿命周期费用最小,为1372万元;峰谷电价比在2.38:1.66:1到3.5:1.66:1之间较为理想,此时项目的运行费较低,同时蓄冷率的取值范围较广,系统配置较容易;本文中实际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6.1年,在可接受范围内;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比独立土壤源热泵系统污染物减排量高出20%,环境效益显着。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日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储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蓄能论文参考文献

[1].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2].杜克磊.蓄能式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及经济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3].朱扬,郭海新,王坤,程斌.用于地源热泵的跨季节土壤蓄能[C].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4].王勇,尹畅昱,金逸韬.基于岩土失调温度限值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土壤蓄能状态评价[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梁幸福.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双热源耦合特性及地下蓄能传热强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4

[6].郭海新.结合太阳能与土壤蓄能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C].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暨展示会会刊.2014

[7].刘龙.基于土壤源热泵的太阳能跨季节蓄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天津大学.2014

[8].杨涛,张小松,郑茂余,周斌.严寒地区浅层土壤跨季节蓄能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4

[9].黄立民.水蚀观测小区在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土壤侵蚀强度监测中的应用实践[J].广东水利水电.2012

[10].曹孜孜,蒋绿林,刘卫火.蓄能技术在土壤源热泵热失衡问题中的应用[J].化工机械.2011

标签:;  ;  ;  ;  

土壤蓄能论文-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