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膜论文-林泽,梁淑君

组装膜论文-林泽,梁淑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装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合金,缓蚀作用,基体表面

组装膜论文文献综述

林泽,梁淑君[1](2019)在《铜合金表面具有缓蚀作用自组装膜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合金导热性、抗污性和耐磨性能都非常好,现如今已经广泛用于海上作业。但标准电极电势低是铜合金的一大弱点,因此铜合金的表面极易被水溶液浸润,易被污染,从而加快其腐蚀,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造成经济上极大的损失。自组装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是通过有机分子与固体界面之间自发形成的有序的稳定超薄膜结构,具有环境友好,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在不同金属及其合金表面防腐方面有着广泛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杨丽,唐志远,李腾腾,段琪伟,胡佳丽[2](2019)在《新型R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膜的光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含芘基的新型钌(Ⅱ)配合物Ru-1,用~1H-NMR和MS表征了这种配合物的分子结构。TG-DSC测试结果表明,Ru-1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HOPG、石墨烯基电极表面组装了钌配合物分子膜,并对其进行了AFM、电化学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光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自组装膜的生长是均匀的,膜材料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在0.47 V出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这种膜材料在较宽的紫外可见区表现出强且宽的吸收峰。钌配合物对石墨烯、HOPG炭素电极的修饰,使这类炭素电极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悦,冯涛涛,纪文亮,张美宁[3](2019)在《L-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膜活体检测抗坏血酸(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组装单分子膜(SAM)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SAM通过金硫键在电极表面形成高度有序的单分子膜,该稳定的分子膜不仅可以调节表面的亲疏水性质,而且可以促进电极表面氧化还原活性分子的反应速率.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金微电极上构建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单分子膜用于活体内抗坏血酸的检测.研究发现,当混合单分子层中半胱氨酸和胱胺的摩尔比为1:1时,可以在低电位下(约为0.10 V)显着增强抗坏血酸氧化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同时该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将共自组装单分子膜应用到活体检测中,作者检测到鼠纹状体中抗坏血酸的基准值为257±30μmol·L-1(n=3).本论文为活体电化学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房晓彤,郑青,黄曦明,邵会波[4](2019)在《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巯基丙酸(MPA)自组装膜末端羧基与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1,3,5-均苯叁甲酸合铜(Cu-BTC)的开放配位点进行配位键合,将Cu-BTC固定在MPA自组装膜上,制备了Cu-BTC修饰电极,实现了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制备的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以及合成的Cu-BTC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行为,结果表明,短链MPA自组装膜与Cu-BTC配位键合,有利于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氧化和还原可逆性更好。自组装膜配位键合固定MOFs的方法为研究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同冈,游坤,赵康康,查塔尔[5](2019)在《硅基底复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微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吸附法,在硅基底表面制备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S)和十二烷基叁甲氧基硅烷(WD-10)复合自组装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温度与混合分子在不同比例下的混合体系界面结合能;依据模拟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试验方案制备9种不同条件下的自组装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定仪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湿润性能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利用微摩擦测试仪对自组装膜的微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混合分子成功组装到羟基化硅基底表面,并且当组装温度为25℃,组装时间为4 h,组装溶液的pH为6时,自组装膜的质量较好;制备的复合自组装膜由于引起了边界润滑效应,有效减小了试件表面的摩擦磨损,且两种混合分子比例为1:1时自组装膜的减摩特性最佳.(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燕汝[6](2019)在《利用特性吸附和配位驱动组装法在铁基底表面构建自组装膜和化学转化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组装膜是有机分子在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上自发组装形成的高度有序的超薄膜,可以有效地将金属基底与腐蚀介质隔离,从而达到减缓金属腐蚀的目的。分子自组装选用的溶剂大部分是有机溶剂,但是最常见的腐蚀介质是含有腐蚀性物质的水溶液,因此在铁基底表面发展一种典型的水相自组装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金属离子配位诱导的分子自组装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传感、分离、催化和金属防护等领域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新型的金属离子配位诱导的自组装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在金属基底表面构建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层组装膜(化学转化膜),从而替代磷化膜和铬酸盐钝化膜。本文证实了烷基磷酸酯水相组装成膜的可行性和优越并采用金属离子配位诱导自组装技术在铁基表面构建了一系列基于磷酸酯(有机膦酸)一金属络合物的微米级化学转化膜。膜层具有优异的抗蚀性,可以避免传统化学转化膜制备过程中的沉淀问题,实现了有机磷化膜(低磷)代替传统无机磷化膜的目的。将金属离子配位诱导自组装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到聚合物分子一聚丙烯酸,在铁基底表面构建了环境友好的有机-无机防腐蚀化学转化膜,实现了无磷化学转化膜的制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总结如下:(1)水和乙醇溶剂中制备的铁基表面的两种二(2-乙基已基)磷酸酯自组装膜的形貌和耐蚀性差异研究烷基磷酸酯中含有P、O杂原子,对氧化铁表面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可以作为两亲性物质,在固/液界面扩散、吸附和组装。本章中我们分别在乙醇和水中制备了铁基底表面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自组装膜。通过ATR-FTIR、XPS和AFM等测试研究了两种自组装膜形成机理的差别;利用极化曲线和阻抗测试探究了膜层对铁基底的腐蚀防护性能。结果表明,在乙醇溶剂中,二磷酸酯分子通过静电和共价作用结合的方式在铁上组装,呈岛状分布;在水相中,二磷酸酯分子通过与铁基底发生化学反应形成P-O-Fe化学键进行组装,表面呈粒状突起的结构。当腐蚀电解质为0.5 M H2SO4溶液时,水相中组装得到的膜层腐蚀防护性能明显优于乙醇相中得到的膜层。(2)一步自组装法在铁基表面构建具有优异抗蚀性的新型植酸-金属转化膜采用金属离子诱导自组装技术,将铁试样浸入含有植酸和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制备出一系列植酸-金属络合物膜层。植酸对铁表面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可以组装到铁基底表面形成植酸膜层。单一的植酸膜层薄(0.56μm)而多孔,抗腐蚀性能较差,在氯化钠溶液中对铁基底的保护效率低于41%。利用金属离子的桥连作用,可以实现植酸-金属络合物在铁基底表面的层层组装,制备的植酸-金属络合物膜层更厚(>15μm),更致密,具有更加优异的腐蚀防护性能,保护效率均超过70%。植酸-金属络合物膜层的制备方法适用于Co2+、Ni2+、Zn2+、Ca2+、等多种金属离子。植酸-金属络合物膜层主要成分为植酸-金属络合物和相应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其中,植酸-锌膜层具有最优抗腐蚀性能,对铁基底的保护效率大于95%。(3)冷轧钢板表面羟轻基乙叉二膦酸-锌复合防腐涂层的制备及自增强机理研究本章中我们根据羟基乙叉二膦酸与铁离子或锌离子可以形成不溶性络合物的特性,在冷轧钢板表面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羟基乙叉二膦酸-锌复合防腐膜层。羟基乙叉二膦酸与铁离子较强的的络合能力有利于其吸附在铁基底表面,成膜过程中锌离子的参与促使膜层在叁维方向生长。羟基乙叉二膦酸-锌复合防腐膜层修饰的冷轧钢板在氯化钠溶液中浸泡,抗腐蚀性能经历叁个阶段的变化:增强阶段、平衡阶段和下降阶段。成膜时间为10 s时制备的羟基乙叉二膦酸-锌复合防腐膜层在氯化钠溶液中表现出最佳的自增强性能。浸泡2h后,保护效率由93.4%提升到99.3%,浸泡6 h后抗蚀性仍然优于原始膜层。采用XPS、ATR-FTIR、FE-SEM和EDS等方法,分析不同浸泡时间下羟基乙叉二膦酸-锌复合防腐膜层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表面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变化,最终提出了膜层的自增强机理。氯化钠溶液浸泡过程中,伴随着Na+的嵌入和脱出,膜层中不稳定的羟基乙叉二膦酸-锌络合物分解为羟基乙叉二膦酸和锌离子,从涂层中逸出,导致膜层变得致密,并产生额外的结合位点,防腐能力大幅度提高。(4)基于聚丙烯酸自组装功能膜在铁基底上制备抗腐蚀的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研究根据聚丙烯酸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在醇-水混合液中制备了铁基底表面的聚丙烯酸自组装膜。分别采用硝酸铈溶液、硝酸锌溶液或两者的混合溶液进一步修饰聚丙烯酸膜层,构建基于聚丙烯酸-金属络合物的有机-无机杂化膜。通过XPS分析,聚丙烯酸中的羧酸基团去质子后,与弱酸条件下溶解出的部分铁离子结合,进而吸附到金属基底表面形成聚丙烯酸膜层。铈(锌)离子修饰聚丙烯酸底层薄膜时,一部分金属离子与铁基底表面的聚丙烯酸结合,生成聚丙烯酸-金属络合物;一部分金属离子则转化为金属氧化物。电化学结果表明,在氯化钠溶液中,聚丙烯酸膜对铁基底的保护效率小于40%,当使用金属离子进一步修饰后,所得到的杂化膜对铁基底的保护效率最大可达到98%。此外,杂化膜的耐蚀性能与其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1)

王林红[7](2019)在《氧化石墨烯负载芳香双亚胺钯(Ⅱ)/钴(Ⅱ)双金属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采用自组装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芳香双亚胺Pd/Co双金属自组装单层膜催化剂(GO@DiI-Pd_x/Co_(1-x)),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Suzuki偶联反应,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结合动力学及热过滤实验、催化剂中毒实验、循环实验、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React-IR)及XPS等表征手段,探讨了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协同催化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以对苯二甲醛及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芳香双亚胺配体(DiI),并通过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其制备流程如下:2.将芳香双亚胺配体(DiI)接枝到氧化石墨烯上,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芳香双亚胺钯(GO@DiI-Pd)、钴(GO@DiI-Co)及不同比例的钯/钴双金属自组装单层膜催化剂(GO@DiI-Pd_(0.5)/Co_(0.5)、GO@DiI-Pd_(0.1)/Co_(0.9)、GO@DiI-Pd_(0.01)/Co_(0.99)、GO@DiI-Pd_(0.005)/Co_(0.995))。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催化剂的金属含量进行了表征。3.将制备好的几种催化剂应用于Suzuki模板反应,探究不同金属比例的催化剂在该模板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GO@DiI-Co对模板反应没有催化性能,而1 mg的GO@DiI-Pd能够实现0.2 mmol反应底物的定量转化,但金属负载量较大,TOF值较低(246 h~(-1))。与之相比,降低催化剂中钯的投料比以减少催化剂中贵金属钯的用量,GO@DiI-Pd_(0.5)/Co_(0.5)、GO@DiI-Pd_(0.1)/Co_(0.9)均能够实现与GO@DiI-Pd相当的催化活性,GO@DiI-Pd_(0.01)/Co_(0.99)能够实现GO@DiI-Pd 26倍的催化活性(TOF=6441 h~(-1))。并且反应在水中进行,能够实现5次循环使用,产率仍然在90%左右。4.通过ICP-AES、SEM、TEM、Raman及XRD对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剂钝化失活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聚集,并且随着反应的进行,金属颗粒聚集程度增大,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微环境;催化过程中活性中心出现流失,这可能是造成催化活性降低的原因。动力学及热过滤实验、催化剂中毒实验及React-IR等对GO@DiI-Pd_(0.01)/Co_(0.99)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DiI-Pd_(0.01)/Co_(0.99)催化Suzuki偶联反应是在界面上进行的非均相催化。结合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XPS表征和相关理论计算,提出了详细的反应机理:钴通过载体、配体向钯传递电子,形成更具负电性的金属活性中心,经氧化加成反应形成产物中间体,再经还原消除得到目标产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文英,陈彰旭,王天东[8](2019)在《罗丹明荧光自组装膜制备及其对苯酚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英片作为基底,利用吸附作用力将壳聚糖组装到硅烷化的石英表面,罗丹明B通过与壳聚糖的酯化反应间接组装到石英表面,构建壳聚糖-罗丹明B自组装膜。对该膜进行扫描电镜(SEM)表征、荧光显微镜表征,考察膜的组装条件、膜的性质、膜与苯酚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抗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苯酚与该膜在一定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0~20.00×10-10g/L,检出限(DL)为0.13×10-10g/L,该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再生性。并且将壳聚糖-罗丹明B自组装膜应用于芳名湖水和绶溪河水中的苯酚污染物含量的测定,发现二者水中的苯酚含量均达到了国家Ⅰ类水标准,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1%~97%,该自组装膜适合于痕量样品的分析检测。(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陈栋栋,宋文植,李慧,何丹,孙俊奇[9](2019)在《聚合物复合物层层组装膜的高效负载及大分子和小分子药物的差别性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聚合物复合物和层层组装技术实现了大分子药物硫酸软骨素和小分子药物头孢曲松钠在聚合物膜中的高效负载以及差别性释放.壳聚糖(CHI)和大分子药物硫酸软骨素(CSS)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力复合,制备了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复合物(CHI-CSS).以CHI-CSS复合物和透明质酸(HA)为构筑基元,通过层层组装构筑负载有硫酸软骨素的聚合物复合物膜.利用后扩散的负载方法将小分子药物头孢曲松钠(CTX)负载到聚合物膜中,从而实现大分子和小分子2种药物在聚合物膜中的负载.聚合物膜中负载的CTX和CSS在生理条件下具有快慢不同的差别性释放动力学特性,CTX在6 h内快速释放,而CSS长效缓释长达14 d.快速释放的抗生素CTX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感染,而酶降解作用下缓慢释放的CSS可促进伤口愈合,在包括头颈外科在内的外科术后感染防治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琛,齐春霞[10](2019)在《L-色氨酸分子印迹自组装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十八烷基叁氯硅烷(OTS)为功能单体,在构建L-色氨酸/OTS混合自组装膜和L-色氨酸分子印迹OTS自组装膜的基础上,完成了L-色氨酸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色氨酸/OTS混合自组装膜形成后,覆盖在ITO玻璃表面,使其对电活性物质铁氰化钾的响应电流几乎为零,而空白ITO玻璃电极的响应电流很大,印迹膜修饰ITO玻璃电极的响应电流值介于前两者之间,说明印迹膜上有空穴存在,没有完全覆盖ITO玻璃表面;印迹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对L-色氨酸分子的电流响应很大,而对与L-色氨酸分子结构相似的L-赖氨酸和L-亮氨酸的电流响应很小,且空白ITO玻璃电极对L-色氨酸分子的电流响应也很小,说明印迹膜对模板分子L-色氨酸分子具有专一识别性; L-色氨酸印迹膜传感器具有较低的检出限(1. 323μmol/L)和较高的灵敏度(3. 464μA/(μmol·L-1·cm2)),且传感器的重现性很好,储存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3期)

组装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含芘基的新型钌(Ⅱ)配合物Ru-1,用~1H-NMR和MS表征了这种配合物的分子结构。TG-DSC测试结果表明,Ru-1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HOPG、石墨烯基电极表面组装了钌配合物分子膜,并对其进行了AFM、电化学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光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自组装膜的生长是均匀的,膜材料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在0.47 V出现可逆的氧化还原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这种膜材料在较宽的紫外可见区表现出强且宽的吸收峰。钌配合物对石墨烯、HOPG炭素电极的修饰,使这类炭素电极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装膜论文参考文献

[1].林泽,梁淑君.铜合金表面具有缓蚀作用自组装膜的制备及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杨丽,唐志远,李腾腾,段琪伟,胡佳丽.新型R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膜的光电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9

[3].张悦,冯涛涛,纪文亮,张美宁.L-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膜活体检测抗坏血酸(英文)[J].电化学.2019

[4].房晓彤,郑青,黄曦明,邵会波.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J].分析化学.2019

[5].刘同冈,游坤,赵康康,查塔尔.硅基底复合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微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19

[6].燕汝.利用特性吸附和配位驱动组装法在铁基底表面构建自组装膜和化学转化膜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王林红.氧化石墨烯负载芳香双亚胺钯(Ⅱ)/钴(Ⅱ)双金属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催化Suzuki偶联反应[D].郑州大学.2019

[8].胡文英,陈彰旭,王天东.罗丹明荧光自组装膜制备及其对苯酚测定[J].化工进展.2019

[9].陈栋栋,宋文植,李慧,何丹,孙俊奇.聚合物复合物层层组装膜的高效负载及大分子和小分子药物的差别性释放[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10].陈琛,齐春霞.L-色氨酸分子印迹自组装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9

标签:;  ;  ;  

组装膜论文-林泽,梁淑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