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歧义论文-王媛

认知歧义论文-王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歧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歧义容忍度,认知风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歧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1](2019)在《探寻歧义容忍度认知风格 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追求用语的精确,注重语言的简洁,要求言必有中,但是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存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出现言不达意或者让人理解偏差的现象,这种语言的歧义现象是很常见的,每一种语种中都会存在。英语与汉语无论是在语法、语音还是在词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避免语言歧义模糊现象的出现,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有必要培养学生歧义容忍度认知水平。本文主要从已有的歧义容忍度研究出发,分析其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探究如何有效改进阅读教学。(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晨[2](2019)在《网购词语“拔草”的歧义现象及其认知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网购词语"拔草"有"买"和"不买"两种相反的含义,具体语境不同,语义特征凸显不同。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拔草"歧义的产生是"草"的性质和"拔"的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网购词语"拔草"的歧义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正反同词"出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9年03期)

周舒[3](2018)在《英汉句法歧义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歧义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是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英汉句法歧义结构的对比研究非常少见,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英汉句法歧义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所以,本论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就英语中的句法歧义和汉语中的句法歧义展开对比研究。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对比研究和归纳法的研究方法,以句法歧义为研究对象,着重地对英汉这两种语言中的句法歧义结构进行综合对比和研究,并且找出英汉这两种语言中的句法歧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其进行认知阐释。本研究旨在回答叁个问题:1)英汉句法歧义结构的共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英汉句法歧义结构的个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英汉句法歧义结构产生的认知动因是什么。通过对英汉句法歧义结构的综合对比和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叁点概括:(1)通过对英汉句法歧义结构的详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英汉句法歧义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由于多重式定中结构中不明确的层次修饰关系,体词化结构中的不明确的语义关系,并列结构中粘合程度不同,动词功能不同,否定结构中不明确的语义辖域和模糊不清的否定焦点触发的句法歧义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五个方面可以归纳为英汉句法歧义的共性。(2)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英汉句法歧义结构又各自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由于后置型定中结构不明确的修饰关系,后置介词短语的功能不明确,英语比较句型中不明确的省略触发的句法歧义在英语中大量存在,这叁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英语句法歧义的个性。由于不明确的动宾补结构和不明确的动宾结构触发的句法歧义是汉语句法歧义的个性。(3)为了探讨英汉句法歧义的产生的认知动因,本文运用了认知语法中意象理论中的突显原则中的两对概念:侧面和基体,射体和界标对英语句法歧义进行了认知阐释,同时运用意象图式的相关理论来阐述了汉语句法歧义结构,成功论证了句法歧义结构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与人们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百科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何文广,赵晓静,沈兰玉[4](2017)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句法成分整合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是人类语言领域内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深层加工机制。实验以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固定步速主观评定和眼动追踪技术考查了汉语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影响因素。离线结果显示,汉语领域内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而且该偏好不受修饰成分句法属性的影响,结果支持"谓词邻近句法整合理论"。眼动实验结果显示,认知方式对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有显着性影响,在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区域(NP2),两类被试在首次阅读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场依存型被试加工较为困难。实验在多项眼动指标上还发现了显着的句子类型主效应,多重比较发现,依附歧义句加工最为困难,其次是高依附句式,低依附句式加工最为容易。总之,汉语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但该倾向到受认知方式和依附成分语义信息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丹,卞媛媛[5](2017)在《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语句法歧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关联理论及其框架下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认知语境在句法歧义句的认知、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为言语行为的成功交际、语篇分析、句法阅读教学、翻译教学等具体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7年S1期)

宋冬梅[6](2017)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语用歧义、关注语言交际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是语用歧义研究的创新思考。具体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推导可以增强和明晰对该机制的理解。文章结合实例分析推导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认为认知语境设定语用歧义认知机制存在的隐含前提,语用推理推动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郑思思[7](2017)在《阅读成绩、歧义容忍度与认知倦怠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歧义容忍度是认知方式的重要概念。歧义容忍度指阅读者对歧义、陌生、异质的阅读材料感到模糊,从而导致认知活动受到抑制。心理学把这种抑制的包容力称为歧义容忍度。歧义容忍度有两种表现:消极抑制和积极接受。歧义容忍度的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福兰克尔―布朗斯威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二语习得领域的歧义容忍度。英语阅读是重要的语言技能。在阅读过程,学生参与各种认知活动。目前,对于国内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低于预期水平。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认知活动存在许多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引起学者和教师的普遍关注。本研究中,笔者针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认知困惑,努力探讨阅读过程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此,笔者提出3个问题:被试阅读成绩与歧义容忍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歧义容忍度对认知倦怠是否存在相关性?被试阅读成绩和歧义容忍度对认知倦怠各维度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因此,笔者旨在探讨阅读成绩、歧义容忍度和认知倦怠的相关性。笔者以广东两中高二(5)班60名学生为被试。同班的被试在学龄、知识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内容、教师人员等方面保持基本一致。首先,笔者从历年中高考语篇中选取典型语篇作为测试材料;然后,笔者登录Coh-Metrix,输入语料,检测出测试材料的易读性(叙事性、句法复杂度、词汇复杂度、指称衔接度、深度衔接),并结合超纲词汇率、长难句比重、篇幅等具体指标,笔者评定测试材料的难度。接着,笔者让被试完成阅读测试、歧义容忍度量表、认知倦怠量表。最后,笔者收集数据,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做K-S检验、方差检验、效应检验、LSD事后多重比较。研究表明,被试阅读成绩与认知倦怠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P=.020<.050)。被试歧义容忍度与认知倦怠的相关性也达到显着水平(P=.030<.050)。当被试歧义容忍度相同时,被试的阅读成绩与注意倦怠和记忆倦怠的相关程度一致(P=.030);而与感知倦怠的相关程度则更大(P=.020);与思维倦怠的相关性却是最大(P=.010)。此外,被试阅读成绩与被试歧义容忍度对认知倦怠的相关性不存在交互作用(P=.0754>.050)。(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娟[8](2017)在《“坐下来”类歧义动趋结构的认知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认知和功能分析,"坐下来"类歧义结构表示位置改变看似违背了时间顺序原则,但有功能动因,言者的表义重点和语言形式的焦点在语义上和谐,交际从而充分、得体。能够用"坐下来"表示位置改变是有其认知基础的——"范畴化"。采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示某种情景,是人的认知模式、语言交际功能及语言自身的系统性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7年02期)

胡晓霞[9](2016)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歧义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语言的歧义现象,是指一些语句在结构上符合语法规则,在语义上又与常理相符合,一般来说这些语句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歧义现象在世界不同的语言中都有所体现,甚至有学者提出,语言的歧义现象无处不在,无论何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现象,而汉语是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其复杂程度非常高,因而其中的歧义现象也非常丰富。而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一个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其对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汉语中可能存在的歧义现象。(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33期)

何文广,张晓靓[10](2016)在《句法歧义消解影响因素、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歧义消解是指在面临多种句法分析的情况下,句法分析器抑制不正确的句法分析而选择正确句法分析的认知过程。研究表明,该过程受到工作记忆、认知控制、语言分布频率、语境、韵律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建构了诸如花园路径模型、约束满意理论、弱交互作用句法分析理论等模型,旨在揭示句法消歧的认知机制。另外,基于脑成像研究表明,左侧额下回、左侧颞叶后部、中部和前部在句法消歧任务中都有显着激活。未来研究当围绕着句法消歧中的语义效应、句法和词汇歧义消解机制的异同、句法消歧中抑制能力的效应等方面展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认知歧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购词语"拔草"有"买"和"不买"两种相反的含义,具体语境不同,语义特征凸显不同。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拔草"歧义的产生是"草"的性质和"拔"的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研究网购词语"拔草"的歧义现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正反同词"出现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歧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媛.探寻歧义容忍度认知风格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李晨.网购词语“拔草”的歧义现象及其认知解释[J].学语文.2019

[3].周舒.英汉句法歧义认知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何文广,赵晓静,沈兰玉.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句法成分整合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7

[5].王丹,卞媛媛.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语句法歧义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

[6].宋冬梅.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郑思思.阅读成绩、歧义容忍度与认知倦怠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8].张娟.“坐下来”类歧义动趋结构的认知功能分析[J].汉语学习.2017

[9].胡晓霞.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歧义现象分析[J].语文建设.2016

[10].何文广,张晓靓.句法歧义消解影响因素、认知机制及其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2016

标签:;  ;  ;  ;  

认知歧义论文-王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