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祁佳丽,李飞,李志强,薛旭东,张妹婷

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祁佳丽,李飞,李志强,薛旭东,张妹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F-1,WFV,地表覆被,分类规则,自动提取

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祁佳丽,李飞,李志强,薛旭东,张妹婷[1](2019)在《基于GF-1/WFV影像的青海祁连山地区地表覆被自动分类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F-1/WFV影像的地表覆被自动提取方法,利用青海祁连山地区复杂、独特的地表覆被垂直变化特征,建立以祁连山地区为例的水源涵养区地表覆被分类规则。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为95.73%,Kappa值为0.889 6,分类精度优于80%。尝试将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在遥感解译中,选取样本点近距离验证典型地物类型,包括生态脆弱区(冰川)、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青海小叶杨原种保护地)等,分类精度为94.8%,应用潜力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乔秀娟[2](2018)在《祁连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的研究——青海地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生态功能区是西北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更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对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食品、医药、木材及众多生物资源,而且还提供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贮藏营养物质与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与降解有害有毒物质、减轻自然灾害等改善环境方面的条件。由于自然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和人类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与削弱,使得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福利减少,甚至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因此,祁连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的研究对保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防止和减轻生态环境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质量监督导报》期刊2018年12期)

康维海[3](2018)在《叁江源祁连山地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趋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 者 康维海)6月4日,青海省政府发布的《2017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17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叁江源、青海湖流域和青海祁连山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域,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8-06-08)

王劼,王成,多日杰,陈保印,周玉碧[4](2017)在《青海祁连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收集对青海祁连山地区自然植被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该地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74个群系,并对各个群系的分布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祁连山地区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且强烈地受到坡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杨柳明[5](2015)在《区域竞合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以青海祁连山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了解青海祁连山地区旅游资源竞争态势的基础上,从区域旅游竞合角度出发,分析了制约当前祁连山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中存在的资本投入、管理合作、统一规划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以资本为纽带、拓宽合作领域、加深竞合关系、促进部门协调管理、打破区域人才壁垒、共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严琼[6](2015)在《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生存悖论。通过对祁连山地区生态功能减退状况的考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祁连山地区实际,期望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努力。(本文来源于《攀登》期刊2015年01期)

康维海[7](2011)在《青海甘肃联手治理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康维海) 青海、甘肃两省将联手治理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为实施中国“两屏叁带”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此举将有效遏制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提高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区域水资源和生态安全。   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1-11-24)

刘兴明,林松山,张仁陟[8](2010)在《祁连山东部地区苔藓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观测,运用统计建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郁闭度条件下青海云杉林冠截留与降水的关系,确定了最佳降水截留模型。结果表明:在郁闭度为0.4的情况下,模拟模型为S曲线函数,相关系数(R2)可达0.698,在郁闭度为0.6和0.8的情况下,模拟模型为幂函数,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32和0.886,降水量较小时,模拟的精度较高,雨量较大时模型的误差很大。林冠对降水的再分配是干旱区水资源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描述降水截留过程是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考虑林冠特征和截留机制是未来降水截留研究的重点,以期精确定量评价该地区青海云杉林的生态水文效应。(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0年03期)

赵英[9](2010)在《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以祁连山南麓(青海属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短暂的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南麓经历了由纯草原生态环境到半农半牧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各历史时期的战争、历代政府的农牧业生产政策、区域人口的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人类活动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主要原因,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地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0年08期)

包正云[10](2010)在《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Parnassiida szechenyii Frivaldszk)种群生态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其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调查四川绢蝶蜜源植物的开花动态并跟踪观察其访花行为,测量单花停留时间、访问的2朵花之间的距离和访花总时间,并确定其花间运动式样;跟踪观察四川绢蝶交配及产卵情况,用秒表记录交配总时间、交尾后的飞行时间及伏地爬行时间、总产卵时间、单次产卵时间,同时标记其交配地点和产卵地,用米尺测量交配地点距离和产卵距离,并以其为中心做样方,测量相关参数。结果如下:1.在青海祁连山地区,金沙绢毛苣的花期自6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鳞叶龙胆花期自6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天蓝韭花期自7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2.四川绢蝶在访花时通常飞行较为缓慢,或盘旋滑翔飞行,单朵访花时间大约在十几秒到两分钟之间,大多数四川绢蝶在访问完一朵花后都会飞到相对临近的蜜源植物上再次取食,曾发现过同一只绢蝶连续访花八朵。四川绢蝶在3种蜜源植物上的单花停留时间为:金沙绢毛苣上的为(18.79±1.71)s,鳞叶龙胆上的为(13.35±1.64)s;天蓝韭上的为(11.84±1.67)s。四川绢蝶在3种蜜源植物上的访花频率:金沙绢毛苣上的为:(5.7±0.7)朵/min,鳞叶龙胆上的为:(7.5±1.5)朵/min;天蓝韭上的为:(4.4±0.8)朵/min。3.交配在整个繁殖期进行。雄蝶活动能力一般较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山坡处盘旋飞翔来寻找未交配的雌蝶进行交配(已经交配的雌蝶因有臀袋而无法再次交配)。经对12对绢蝶的交配过程的观察,发现其交配多在晴朗无风的12:00~15:00之间,整个交配过程需152±36s左右。交配时,雄蝶与雌蝶贴地飞行追逐,速度快,变向急;落地后尾部相连,在草丛间爬行,间或贴地飞行3~5次。落地后不振翅。交配结束后,雄蝶先飞走,雌蝶伏地1min左右,在交配地点徘徊30s左右后飞走。4.四川绢蝶产卵一般在晴朗无风的12:00~15:00时进行,日产卵5~10次,单次产卵1颗,一个产卵点只产一颗卵,5×5m的样方中平均产卵3±2颗。每次产卵时间平均为:32±10s。卵的色泽呈乳白色,卵扁圆形表面有细的凹点,卵的大小1mm。5.四川绢蝶对产卵地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设置样地、实际产卵点和放弃的产卵点的比较发现,产卵点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近地面层的温度、距离寄主植物的距离和距离灌丛的距离。6.经5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产卵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确定四川绢蝶产卵点的空间分布呈集群分布。这可能是其寄主植物和灌丛的空间分布是集群分布的原因。因为寄主植物的距离和灌丛的距离灌丛是四川绢蝶产卵点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4<0.01和P=0.021<0.03)。(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祁连山生态功能区是西北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更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祁连山生态功能区对环境改善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食品、医药、木材及众多生物资源,而且还提供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贮藏营养物质与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与降解有害有毒物质、减轻自然灾害等改善环境方面的条件。由于自然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和人类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与削弱,使得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福利减少,甚至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因此,祁连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的研究对保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防止和减轻生态环境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祁佳丽,李飞,李志强,薛旭东,张妹婷.基于GF-1/WFV影像的青海祁连山地区地表覆被自动分类应用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

[2].乔秀娟.祁连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度的研究——青海地区的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

[3].康维海.叁江源祁连山地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趋好[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

[4].王劼,王成,多日杰,陈保印,周玉碧.青海祁连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

[5].杨柳明.区域竞合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以青海祁连山区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

[6].严琼.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攀登.2015

[7].康维海.青海甘肃联手治理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N].中国矿业报.2011

[8].刘兴明,林松山,张仁陟.祁连山东部地区苔藓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0

[9].赵英.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以祁连山南麓(青海属界)为例[J].丝绸之路.2010

[10].包正云.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  ;  

青海祁连山地区论文-祁佳丽,李飞,李志强,薛旭东,张妹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