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水堆核电一回路加锌技术研究

压水堆核电一回路加锌技术研究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5116)

摘要:压水堆核电厂加锌运行经验表明,核电厂一回路冷却剂加锌后,有效降低一回路辐射场、缓解一回路敏感材料应力腐蚀开裂(PWSCC)。我国目前在建的核电机组将在热态功能试验阶段开始加锌,部分已建成投产机组也将考虑采用此技术。本文通过对加锌原理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分析,结合核电厂实际情况研究了加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一回路;加锌;腐蚀;辐射场;注意事项

引言

在1980s早期,通用公司发现使用黄铜作为冷凝器管道的沸水堆核电站中,具有较低的辐射场。后经检测发现,给水中含有5—15ppb的锌浓度。从此开始认识到锌在一回路降低辐射场的功能,开展试验工作。

加锌运行经验表明,加锌在降低辐射场、缓解PWSCC及堆芯轴向功率偏移(AOA/CIPS)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加锌技术在《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MaterialsIssues》(NEI03-08)中作为良好实践推荐使用。一回路加锌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美国、德国、巴西和日本等国家的压水堆核电厂。截至2010年,73个PWRs实施了加锌技术,约占PWRs总数的27%。美国约56%的PWRs实施了加锌技术,其中超过60%使用西屋燃料的核电机组实施了加锌技术。

1加锌的机理

在一回路系统水化学工况和运行温度下,奥氏体不锈钢和镍基合金形成双层氧化物保护膜。

内层相对密集、少孔、富铬,为不按化学计量排列的亚铬酸盐正尖晶石层,一般形式为(Fe,Ni,Co…)Cr2O4。二价阳离子在四面体位置上,三价阳离子在八面体位置上;锌离子在四面体择位能最高(见表1),因而二价锌离子(Zn2+)能从氧化膜内层四面体位置上置换钴(Co2+)和其他二价离子,同时改变镍基合金和不锈钢表面氧化物保护膜的化学组成,提高氧化膜的抗腐蚀性能,减少基体金属的腐蚀和腐蚀产物的释放。

外层多孔,由基体金属释放的腐蚀产物或冷却剂中溶解的腐蚀产物积聚形成,通常是不按化学计量排列的铁酸盐,如NiFe2O4、CoFe2O4等,为反尖晶石结构。三价铁离子(Fe3+)占据了氧化物晶格中的四面体位置及部分八面体位置;二价离子(Fe2+、Ni2+、Co2+)位于八面体位置。二价锌离子(Zn2+)在八面体位置的择位能非常低,因而锌离子(Zn2+)对氧化物保护膜外层氧化物中的镍(Ni2+)、钴(Co2+)的置换和释放的影响比较小。

加锌降低RCS辐射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将已经结合在RCS氧化物保护膜上的放射性钴离子交换下来。

⑵氧化物保护膜上部分四面体位置被锌取代,抑制放射性钴结合到氧化物保护膜上。

⑶锌改变氧化物保护膜的性质,使其更薄、更稳定、更致密、更具保护性,有效抑制RCS腐蚀和腐蚀产物释放。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模拟压水堆RCS条件,对锌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在RCS正常pH范围内,温度在150℃—350℃时,锌的溶解度为100μg/kg—200μg/kg,其溶解度取决于温度。可见在没有锌浓缩过程的前提下,典型压水堆锌浓度范围内不会有ZnO的沉积。

2加锌对系统的影响

1、注锌对燃料包壳完整性的影响

西屋公司实验室试验结果证实注锌对Zircaloy-4或者ZIRLOTM材料没有可辨别的影响。根据资料,美国和德国注锌的核电站,燃料组件类型包含Zircaloy-4、ZIRLOTM和M5,在满功率运行状态下,锌的目标浓度40ppb,最大浓度60ppb时,没有对燃料组件产成负面的影响。

2、注锌对燃料包壳表面沉积物的影响

注锌后,燃料包壳表面沉积物沿着轴向分布在整根燃料组件上(包括格栅),而没有注锌时,燃料包壳表面沉积物往往集中在燃料组件的下部。注锌后的燃料包壳表面沉积物是直径为纳米级的微小颗粒。在高倍显微镜下,这些微小颗粒晶体的表面模糊。而没有注锌时,燃料包壳表面沉积物的颗粒直径要大100倍,颗粒晶体尖锐、清晰。根据国外运行经验经过几个燃料循环,注锌之后的燃料组件表面沉积物变薄、变均匀。燃料组件表面沉积物的这种变化有希望减少燃料组件失效的可能性。

3、注锌对通量轴向分配不均匀(AOA)的影响

美国核电站从2000年1月,除Ft.Calhoun电站之外,其他电站都没有发现AOA。Ft.Calhoun电站在注锌之前就发生过AOA,注锌之后有两个循环发现有AOA。AOA影响因素很多,现在还没有发现注锌与AOA有直接的联系。理论上,随着注锌时间的延长,燃料表面的沉积物将减少,有助于避免AOA的发生。

3新建核电机组加锌注意事项

根据质量平衡定律,一回路系统表面腐蚀产物的释放量决定了燃料包壳表面的沉积物。通过分析可得,如果加锌使得燃料表面沉积物增多、或使沉积物变得更加致密,则AOA风险增加。因此在加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锌能置换二价离子,这些被置换物将释放进入冷却剂,冷却剂中腐蚀产物浓度升高导致燃料表面积垢增加。为防止燃料表面形成过多积垢,应设置冷却剂中镍的上限值。

2)硅含量过高同样会在燃料表面形成稠密的、无孔的积垢。因此锌添加前必须进行硅含量测量。至少连续两天取样分析硅含量≤1ppm认为可开始锌添加。锌添加后硅含量超过1ppm,需要监督燃料其他性能指标,进行AOA风险评估。

3)若系统对锌的吸附速率很低,在24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检测到锌。此时,应根据锌浓度上升趋势,适当调整加锌速率。

4)若系统对锌的吸附速率很高,并且吸附量很大,24小时后检测不到锌。此时,应以1g/d增长速率大加锌速率,若三天内仍检测不到锌,则可适当加大加锌速率。

另外,在取样监测时,应考虑样品的代表性,以防样品不具代表性而导致加锌速率过快。

参考文献:

[1]Tigeras.A,Debec.G,Jeannin.B,Rocher.A,EdFZincInjection:AnalysisofPowerReductionImpactontheChemistryandRadiochemistryparameters,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ChemistryinNuclearPowerPlants,Jeju,Korea,2006(2):1

[2]EPRI压水堆锌应用导则

[3]王力,注锌对一回路材料氧化膜结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2012年核电站化学管理与交流会报告

标签:;  ;  ;  

压水堆核电一回路加锌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