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丹江口库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质分析,污染物通量,综合污染指数法,神定河
丹江口库区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帅钰,杜永,任良锁,吴承明[1](2019)在《丹江口库区神定河水质污染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小流域污染成因,于2015~2017年3月(平水期)、8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和污染物通量核算方法对丹江口库区神定河流域24个监测点位的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NH_3-N)和总磷(TP)浓度、污染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神定河流域水质仍为劣Ⅴ类,点源污染是神定河水系的主要污染来源。②神定河干流水质呈现不同河段污染程度不同的特点,支流百二河汇入干流前水质恶化严重,其NH_3-N浓度是张湾河的3倍。③通量研究与水质时空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好,污水溢流量仅占神定河年径流量的6.07%,但其COD_(Cr)、NH_3-N和T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3.27%,44.51%和54.20%。④污水溢流、大量尾水排放和上游支流所携带的污染物是导致神定河水质常年不达标的主导因素。建议通过污水厂提标扩能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和河流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水质。(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薛乐生,赵江[2](2019)在《丹江口库区水域将全面禁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湖北省丹江口市日前召开退捕禁捕工作动员会,从2021年开始,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段)及丹江口大坝坝下汉江水域将全面禁捕,禁捕期暂定10年,水域总面积约70万亩。为有序推动禁捕工作,丹江口市决定,即日起至2019年12月15日,在丹江口市鲌类(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9-11-12)
刘汉泽,程勇[3](2019)在《丹江口库区水域将全面禁捕》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5日,丹江口市退捕禁捕工作动员会透露,从2021年开始,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段)及丹江口大坝坝下汉江水域将全面禁捕,禁捕期暂定10年。为加快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进一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落实《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9-11-11)
王菡娟[4](2019)在《丹江口库区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开展2019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81.25万尾优质鱼苗,被放归到一碧万顷的丹江口水库。长江委副主任吴道喜在活动仪式上表示,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是保持丹江口水库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0-24)
孟向东,王中献[5](2019)在《诗意满怀向远方 实干筑梦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州从远古走来。八里岗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早在距今6800年前就有人类在邓州生存定居。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始建邓国。楚国改邓国为穰邑,秦设穰县,隋改邓州。1913年改为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2014年,邓州被河南省确定为省直管县(市)。勤劳聪慧的(本文来源于《河南日报》期刊2019-10-09)
丁霞,程昌锦,漆良华,张建,雷刚[6](2019)在《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区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汛期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丹江口库区龙口林场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6—9月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低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进行分析,探究其丰水期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分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 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为56.13~77.68 mm,且随林分密度增加林冠截留量增大,林内穿透雨量则趋势相反;(2) 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总生物量为12.76~19.56 t·hm~(-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枯落物总生物量增大,且半分解层枯落物生物量均大于未分解层枯落物生物量;高密度枯落物总厚度最大,中密度次之,低密度最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1.32~28.24 mm,有效持水量为16.82~22.51mm,且均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呈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式;(3) 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0~3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1.45~1.54g·cm~(-3),总孔隙度均值为42.18%~45.71%,土壤有效持水量为2.94~4.81 mm,且土壤容重大小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土壤总孔隙度排序则与之相反,土壤有效持水量表现为中密度>低密度>高密度;(4) 3种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综合水源涵养能力为204~237.55 mm,表现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综上,丹江口库区中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最优,建议在今后库区森林抚育过程中,合理控制林分密度。(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国振,卜崇峰,冯伟[7](2019)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的重要措施。工程实施效果对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实施的综合效果进行评估是目前迫切需要的。运用文献分析法深入分析了CNKI数据库中近十年有关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及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成果报道,从筛选的120篇文献中,归纳总结、聚类分析出已有重点工程实施效果评估14项常用指标及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常用指标9项。基于此,针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多拦沙、多输水、输好水"的特点,结合同行专家咨询意见,构建了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计划任务完成率、调蓄水能力变化、基本农田粮食增产、人居环境改善等指标,可为今后同类工程的效果评价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7期)
聂小琴[8](2019)在《丹江口库区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思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周边村镇(主要为陕西省商洛市、汉中市和安康市)的生活垃圾填埋现状,依据垃圾产生量和运输半径的测算优化,提出"村收集—镇转运—县干化—市焚烧"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并就此模式中转运、干化、焚烧3个环节给出了具体工艺和投资测算。其中,吨垃圾运输成本为1.2~1.5元/km;根据运输距离不同,生物干化预处理技术运营成本为50~110元/t;垃圾焚烧的运营成本为120元/t。(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陈琼[9](2019)在《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素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直接改变植被类型进而影响地表净初级生产力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输入,同时间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这些变化将显着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氮(N)循环过程和微生物功能。然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素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选取丹江口库区叁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休耕地、灌丛和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室内培养法、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乙炔抑制法和功能基因测序等方法研究土壤氮速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矿化、氨化、硝化作用的影响灌丛(0.052±0.022 mg kg-1 d-1,0.007±0.004 mg kg-1 d-1)和森林(0.016 ±0.015 mg kg-1 d-1,-0.006±0.005 mg kg-1 d-1)的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高于休耕地(-0.006±0.01 mgkg-1d-1,-0.025±0.00 mgkg-1 d-1),因为林地表面含有丰富的SOM,为土壤N素转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又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养分来源,使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N素转化的进行。同时,研究发现夏季高温干旱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导致冬季(0.115±0.02 mgkg-1 d-1,0.122±0.007mg kg-1 d-1,-0.008±0.008 mg kg-1 d-1)的土壤实际净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夏季(-0.039±0.004 mg kg-1 d-1,-0.012±0.002 mg kg-1 d-1,-0.023±0.003 mg kg-1 d-1)。而解除干旱胁迫后,夏季的土壤潜在净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冬季。(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休耕地(0.311±0.025 mg m-2h-1)的土壤实际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森林(0.236±0.015 mg m-2 h-1),且土壤反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NO3-)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NO3-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反硝化速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因子。冬季的土壤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夏季,同时,与反硝化相关的功能基因nirS和nosZ也存在显着地季节性差异,在休耕地和灌丛土壤中,冬季nirS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夏季。叁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冬季nosZ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夏季,然而Simpson指数在季节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nirS和nosZ功能基因的、土壤含水量和NO3-共同作用的结果。(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氧化亚氮(N20)排放的影响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背景下,森林(0.010±0.001 mg m-2 h-1)和灌丛(0.007±0.001 mg n-2 h-1)的 N20 排放通量显着高于休耕地(0.011 ± 0.001 mg m-2h-1),主要由于森林的植被覆盖广,可以为土壤N素转化提供充足的底物,加速土壤N循环过程。此外,研究发现硝化作用是该地区N2O产生的主要途径。在N限制的土壤中,N素会优先利用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及SOM的积累,其次才会转化为气体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因而,春季微生物和植物的快速生长可能是导致本研究区域春季N2O的排放通量显着低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背景下,土壤N素转化存在差异,森林和灌丛的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高于休耕地,主要是由于林地表面丰富的SOM为N素转化及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休耕地的土壤实际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森林,反硝化速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在季节间的差异则主要是环境因子和功能基因(nirS和nosZ)共同作用的结果。反硝化作用是本研究区域N2O产生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丁飞霞[10](2019)在《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汇水区景观特征对径流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流域面源污染显着增加,河流水质不断退化。流域景观类型组成和空间布局的变化能在不同程度影响生态过程,进而改变面源污染的产生和输出。因此,探究流域景观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对水环境质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丹江口库区张家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小流域汇水区划分及不同时期(雨季和旱季)径流水质采样分析基础上,计算了汇水区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负荷对比指数。并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冗余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分别从景观数量特征和景观格局特征探讨汇水区景观特征对小流域径流水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小流域水质净化功能的景观空间布局调控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DEM高程数据,借助ArcGIS水文分析工具将张家山小流域划分为22个汇水区,汇水区平均面积为1.43km~2,面积最小为0.12km~2,最大7.22km~2。(2)林地和果园是张家山小流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面积占比为77.89%;耕地和休耕地面积次之,分别占小流域总面积的9.28%和7.04%;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占比最小,仅占小流域总面积的1.56%和0.78%。林地多分布于小流域的上部和下部区域,果园、耕地及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小流域中部区域。林地和休耕地面积占比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果园、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300m~500m的缓坡及较陡坡地。(3)基于“源—汇”理论对小流域和各个汇水区的景观负荷对比指数(LCI)计算结果显示,张家山小流域总体LCI为0.70,小于阈值1.0,表明小流域整体景观空间格局较好,面源污染发生可能性小。从小流域上部至下部,LCI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部区域面源污染风险最高。(4)张家山小流域总体水质特征为高氮高有机物低磷。各汇水区在不同时期的总磷含量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但受到氮和有机物污染,雨季时总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超标率达80%以上,部分汇水区超出国家Ⅴ类水标准;氮污染中以硝态氮为主,氨态氮基本能满足国家Ⅲ类水标准。(5)基于汇水区水质指标浓度的聚类分析将张家山小流域22个汇水区分为4类,对4类汇水区不同时期径流水质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除总磷和硝态氮,总氮、氨态氮、化学需氧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时间尺度上径流水质指标浓度呈现趋势为雨季﹥旱季;空间尺度上,小流域从上部至下部各水质指标浓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流域上部区域径流水质最好,其次是小流域左、右支流水质,中下部区域径流水质较差。(6)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冗余分析表明,在雨季林地面积占比是对径流水质影响最大的景观变量,其次为果园面积占比。林地面积占比与径流水中氮含量呈显着极显着负相关,表明林地面积的增大能有效增强氮污染的削减作用。除林地外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占比与水质指标均呈负相关,果园为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建设用地和总磷呈极显着正相关。旱季果园、耕地、建设用地和休耕地等景观的总面积占比是对径流水质影响最大的指标,贡献率达72.7%,其中,果园面积占比起主导作用。此外,林地在旱季也对但污染和有机污染起到一定的削减作用。(7)Speramn相关分析显示,景观负荷对比指数(LCI)与所有水质指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小流域和汇水区的景观空间格局会显着影响径流水质;RDA排序显示,LCI对不同时期径流水质时空变化解释率和贡献率均排在较前位置,说明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小流域和汇水区面源污染分布特征。景观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CONTAG)也能在一定程度解释径流水质时空变异特征,表明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优势度对径流水质有较大影响。(8)以张家山小流域景观特征与径流水质的关系为优化依据,可提出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小流域景观格局调控和优化方案。在景观数量特征上,将面源污染风险最大的9、10、11号汇水区林地面积占比提升到50%以上。在景观格局特征上,将坡度大于25°、高程小于200m、距离水体50m以内的果园、耕地、休耕地等景观转换为林地;并将小流域中下部区域较为分散的林地连接成完整斑块,荒草地转换为林地,提升林地的景观优势度。对于关键地段,可在大面积果园中镶嵌雨水调节池或小型人工湿地,并将对污染物起传输作用的狭长型果园转换为林地,或在下坡位置增设一定宽度林地。此外,在面源污染负荷较高的果园、建设用地、耕地和受纳水体间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或人工湿地也是减小面源污染对水体威胁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丹江口库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湖北省丹江口市日前召开退捕禁捕工作动员会,从2021年开始,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段)及丹江口大坝坝下汉江水域将全面禁捕,禁捕期暂定10年,水域总面积约70万亩。为有序推动禁捕工作,丹江口市决定,即日起至2019年12月15日,在丹江口市鲌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丹江口库区论文参考文献
[1].胡玉,帅钰,杜永,任良锁,吴承明.丹江口库区神定河水质污染成因分析[J].人民长江.2019
[2].薛乐生,赵江.丹江口库区水域将全面禁捕[N].中国环境报.2019
[3].刘汉泽,程勇.丹江口库区水域将全面禁捕[N].湖北日报.2019
[4].王菡娟.丹江口库区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N].人民政协报.2019
[5].孟向东,王中献.诗意满怀向远方实干筑梦新时代[N].河南日报.2019
[6].丁霞,程昌锦,漆良华,张建,雷刚.丹江口库区湖北水源区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J].生态学杂志.2019
[7].王国振,卜崇峰,冯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8].聂小琴.丹江口库区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思路探索[J].环境卫生工程.2019
[9].陈琼.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素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10].丁飞霞.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汇水区景观特征对径流水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