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青枯病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枯病,种质资源,青枯病抗性
抗青枯病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周超,王俊强,韩业辉,许健,于运凯[1](2018)在《外引玉米自交系青枯病抗性种质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外引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及青枯病抗性,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成效,2015—2016年通过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评价,鉴定得到8M129、3IIH 6和2FADB等33份优异高产、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自交系;田间接菌鉴定得到2MCDB、B 97和GEMN-0117等25份自交系对青枯病具有较高抗性,可作为新的青枯病抗性种质扩充现有的种质资源,在育种中进一步利用;结合主要农艺性状和青枯病抗性鉴定,对外引玉米自交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到LH 181、MBUB、LH 195、LH 214、PHPR 5、PHJ 65、LH 213、LH 209、PHR 58、PHVA 9、LH 215和PHWG 5等12个自交系育种潜力大、综合性状优良、适合黑龙江省种植,育种中可以优先加以利用,将其作为亲本较易选育出综合表现好或高产的组合。(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2期)
李信申,饶建辉,肖运萍,魏林根,汪瑞清[2](2018)在《芝麻种质资源抗青枯病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然病圃法和伤根灌注法对29份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株系)间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在自然病圃鉴定中,中抗品种4份,中感品种(株系)7份,感病品种(株系)13份,高感品种(株系)5份。在灌根接种鉴定中,中抗品种4份,中感品种(株系)6份,感病品种(株系)12份,高感品种(株系)7份。在两种鉴定中,金黄麻、鄱阳黑芝麻、赣芝5号、豫芝11均表现为中抗。对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29份材料均可聚为5个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涛,李植良,夏碧波,黎振兴,孙保娟[3](2017)在《茄子创新资源的耐热及抗青枯病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茄子创新资源的抗性水平,培育适应华南地区高温和青枯病易发特点的新品种。本研究利用茄子苗期耐热快速鉴定和浸根接种青枯菌鉴定方法,对12份茄子创新自交系开展耐热性和抗青枯病鉴定。获得处理4天的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和热害指数。发现8份紫红长茄中有3份为耐热(13009-4-4-3、3309-5-4-1-2和5-1-1-2-1)和2份中等耐热(3-1-2和10009-3-2-1);3份白茄中有1份耐热(10009-5-3-1-1)和1份中等耐热(10015-5-3-4-1);苗期接种6周鉴定筛选获得1份高抗(3309-5-4-1-2)、2份抗病(10009-3-2-1和3410-14-1-4-2)和1份中抗(3-1-2)青枯病材料。根据耐热和抗病鉴定结果共获得1份(3309-5-4-1-2)耐热高抗青枯病自交系,1份(10009-3-2-1)中等耐热抗青枯病,1份(3-1-2)耐热和抗青枯病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36期)
黄勇[4](2016)在《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及效应蛋白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马铃薯是一种受病害侵染非常严重的作物,其中以晚疫病及青枯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一种难以解决的世界性细菌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措施。马铃薯栽培种中还没有发现有效的青枯病抗源,而野生种中有丰富的抗性资源。抗性种质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因此,对马铃薯野生种进行青枯病抗性系统研究,将为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主要对实验室现有的316份马铃薯材料进行苗期青枯病菌接种鉴定,对马铃薯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抗性材料接种青枯菌效应蛋白突变体,以期找到抗病材料相关的无毒蛋白,主要结果如下:1.316份马铃薯材料的整体表型评价。本研究共有马铃薯材料316份,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获得了抗青枯病材料6份,中抗青枯病材料34份,中感青枯病材料37份,易感青枯病材料236份。结果大部分马铃薯野生种是易感青枯病的,青枯病的抗源还是太少。2.对马铃薯不同野生种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分析,结果显示,1个野生种S.morelliforme表现为高抗青枯病,3个野生种S.pinnatisectum,S.paucissectum,S.leptophyes整体表现为中抗青枯病,11个野生种如S.stoloniferum,S.albicans表现为中感青枯病,17个野生种如S.bulbocastanum,S.phureja表现为极易感青枯病。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除了3/4 S.tuberosum 1/4 S.bulbocastanum表现为中抗青枯病外,其他的杂交材料以及融合材料均表现为易感青枯病。研究中发现在马铃薯野生种S.acaule,S.tuberosum subsp.andigenum,S.commersonii,S.morelliforme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3/4 S.tuberosum 1/4 S.bulbocastanum中观察到了很明显的抗性差异。3.用9个青枯菌效应蛋白突变体接种抗病材料MRL79-1,MRL79-2,MRL79-3和CMM60-2,发现在S.morelliforme的3个株系中,突变体UW551-m9的致病力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效应蛋白Rip9可能是抗性材料所识别的无毒蛋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曾菁[5](2016)在《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及雄性不育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茄子生产中,广泛利用嫁接栽培防治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开展抗病砧木育种是推广应用嫁接栽培的基础。目前国内自主育成的茄子砧木品种较少,对砧木种质资源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以16份茄子砧木种质资源为材料,对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观察及分类比较;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对砧木种质资源进行青枯病抗病性鉴定;对发掘出的4份雄性不育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明确了供试茄子砧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对青枯病的抗病性差异,阐明了雄性不育砧木种质的特性,为合理利用砧木种质的抗病性和雄性不育特性进行杂交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果重等20个主要植物学性状,明确了供试的16份茄子砧木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分类,分为水茄(S. torvum Swartz.)、疏刺茄(S. nienkui Merrill et Chun.)赤茄(S. integrifolium Poir.)、刺天茄(S. indicum L.)和圆茄(S. melongena Linn.) 5个种,其中水茄种内差异较小,疏刺茄种内在茎刺叶刺的有无及果实性状上有一定区别,属于不同生态类型。2、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茄子砧木种质资源进行青枯病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种质11份,其中7份为水茄(J07、J08、J12、GY121、W07、X07、S07)、2份为疏刺茄(J04、J05)、1份为赤茄(C),1份为刺天茄(J13),抗病种质4份(J09、J10、J11、J61),供试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水平均达到抗病以上。3、选择砧木种质C、J61、S07、W07为嫁接砧木,以茄子感病栽培品种Rf为接穗,对嫁接苗进行青枯病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嫁接苗的病情指数均比接穗自根苗低,说明4份供试砧木嫁接苗对茄子青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其中以水茄S07、W07为砧木的嫁接苗达到抗病水平。4、对4份种质(J04、J05、J09、J10)的花药及花粉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外观形态无明显异常,能正常散粉,但花粉TTC染色率仅为1.16%-4.15%,在培养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率仅为0.14%-0.96%,说明4份种质的花粉活力低下,具有雄性不育的特性。5、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不育种质与可育茄子品种的花药发育过程,发现花药结构存在差异。在第3级花蕾发育阶段,不育种质的药隔薄壁细胞解体时间比可育品种稍早;在花朵开放阶段,不育种质的药隔薄壁细胞解体,缩为带状,可育品种的药隔薄壁细胞依然完整。说明药隔细胞的解体,有可能引起不育种质的花粉粒败育。6、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现,不育种质在后期Ⅰ、中期Ⅰ、后期Ⅱ阶段存在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后期Ⅰ出现的数量较其他时期多,因此认为不育种质花粉败育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后期Ⅰ,说明不育种质的花粉败育由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7、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不育种质与可育品种的花粉粒均为长球形,表面纹饰为颗粒状,具有3条萌发沟,两者的外观形态及表面特征无显着差异。不育种质的败育花粉率为84.94-95.47%,花粉粒的极轴长33.24-34.19μm、赤道轴长19.07-19.35μm,而可育品种花粉粒的极轴长为33.75-41.90μm,赤道轴长为18.10-29.38μm,不育种质的花粉粒显着小于可育品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赵曾菁,牟玉梅,傅慧珍,阳燕娟,于文进[6](2015)在《辣椒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抗性的数量遗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辣椒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数量遗传特点,筛选抗病育种骨干亲本,为辣椒抗青枯病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辣椒青枯病抗病育种的预见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对青枯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5份辣椒砧木种质资源进行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0个F1;鉴定F1对青枯病的抗病性,以病情指数为抗性表型指标,采用Griffing法估算辣椒砧木抗病性的数量遗传参数,分析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筛选出对辣椒青枯病表现中抗以上抗病水平的杂交组合8个,占40%,其中1个组合表现高抗,4个组合表现抗病。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受显性效应、反交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影响,参试辣椒砧木种质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高。【结论】种质资源F05可作为配制抗青枯病辣椒砧木或栽培品种杂交组合的骨干亲本。(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孟剑,裴二芹,宋艳春,石云素,李永祥[7](2015)在《引进美国GEM材料的抗玉米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种质资源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青枯病、丝黑穗病上升为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挖掘新的抗病资源,进行抗病育种是解决病害威胁的根本所在。本研究对引进的美国GEM材料进行了接种条件下的抗病性鉴定,并结合抗病材料的多年重复验证,筛选出一批新的抗病种质资源。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对拓宽我国玉米青枯病、丝黑穗病抗性遗传基础,增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涛,黎振兴,罗少波,李植良,李颖[8](2015)在《东南亚茄子耐热抗青枯病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东南亚茄子资源的耐热性和对青枯病的抗性,筛选抗性材料,为茄子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利用茄子苗期耐热性快速鉴定体系和浸根接种法对8份自交系和13份东南亚茄子资源开展耐热性和抗青枯病鉴定。热害指数和膜相对电导率测定表明,来自东南亚的11007和11008耐热性强。统计7周青枯病的发病株率表明,来自东南亚的13份资源均表现为抗青枯病,其中8个材料为高抗,5份为抗病,且呈极显着差异。研究发现耐热性较好的材料抗青枯病能力较强,其耐热性与抗青枯病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兆龙,曹翠文,乔燕春,林鉴荣[9](2015)在《茄子种质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标记结合人工接种鉴定评价41份茄子材料的青枯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41个材料中,人工接种鉴定为抗病材料有38份,感病的3份,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基本吻合。综合人工接种与分子鉴定结果得出,只含有一个特异标记或不含特异标记的材料表现为感病。在3个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中,有8份材料不完全一致,原因可能是各标记所连锁的抗性位点不同;另外,不同的材料在试验环境中基因表达很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茄子抗青枯病育种中,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都是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5期)
牟玉梅[10](2014)在《辣椒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和疫病的抗性数量遗传及嫁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5份辣椒砧木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苗期室内接种方法分别进行青枯病和疫病的抗性鉴定。以抗青枯病种质F05和感青枯病种质D15、D35为亲本,以抗疫病种质D15和感疫病种质F05为亲本,分别构建世代群体并对其进行抗病性鉴定,根据群体的抗病性表型,研究参试种质对青枯病和疫病的抗性数量遗传特点。以对青枯病和疫病具有抗性的3份种质(F05、D15、J7)为砧木,以2份感病或高感材料(J5、TY)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分析嫁接苗对辣椒青枯病和疫病的防病效果,同时比较了嫁接苗和接穗自根苗的田间农艺性状、果实产量和品质。1、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5份参试辣椒砧木中,评定出对青枯病表现高抗水平(HR)的种质3份,表现中抗水平(MR)的种质4份,表现感病(S)或高度感病(HS)的种质8份;对疫病表现中抗水平(MR)的种质有3份,其余均表现为感病(S)。对青枯病和疫病同时表现中抗水平的种质有2份,仅对青枯病具有中抗以上水平而对疫病表现感病的种质有5份,有1份种质对疫病表现中抗性水平而对青枯病表现感病。2、抗性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砧木种质F05对青枯病的抗性受两个显性基因控制,并且可能受修饰基因的影响,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主要受加性效应的作用。种质D15对疫病的抗性由一个隐形遗传基因控制,且抗病性可能受到细胞质的影响,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要受加性效应的作用。抗性杂种优势分析发现以F05、D35为母本的F1组合均有较强的青枯病抗性杂种优势,以G15、G25为母本的F1组合均未表现出青枯病抗性杂种优势;以D15为母本的F1组合对疫病的抗性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性杂种优势,以F05为母本的F1组合均未表现出疫病抗性杂种优势。3、嫁接苗的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抗病砧木明显提高了感病接穗对青枯病和疫病的抗病能力,不同砧木的嫁接苗对青枯病和疫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34.4%~50.0%和42.2%~77.0%。田间栽培试验表明,参试的嫁接苗单株产量比接穗自根苗高,其中以F05为砧木的嫁接组合显着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的果实品质指标优于自根苗或无显着差异。以上说明采用抗病砧木嫁接种植,不仅可以防止或减轻青枯病和疫病的危害,还可增加产量,而且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用对青枯病和疫病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砧木种质作为抗病育种材料提供依据,对选育同时抗青枯病和抗疫病的杂种砧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4-06-01)
抗青枯病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自然病圃法和伤根灌注法对29份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株系)间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在自然病圃鉴定中,中抗品种4份,中感品种(株系)7份,感病品种(株系)13份,高感品种(株系)5份。在灌根接种鉴定中,中抗品种4份,中感品种(株系)6份,感病品种(株系)12份,高感品种(株系)7份。在两种鉴定中,金黄麻、鄱阳黑芝麻、赣芝5号、豫芝11均表现为中抗。对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29份材料均可聚为5个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青枯病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周超,王俊强,韩业辉,许健,于运凯.外引玉米自交系青枯病抗性种质资源筛选[J].种子.2018
[2].李信申,饶建辉,肖运萍,魏林根,汪瑞清.芝麻种质资源抗青枯病鉴定[J].江西农业学报.2018
[3].李涛,李植良,夏碧波,黎振兴,孙保娟.茄子创新资源的耐热及抗青枯病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
[4].黄勇.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及效应蛋白突变体的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赵曾菁.茄子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的抗性及雄性不育特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6
[6].赵曾菁,牟玉梅,傅慧珍,阳燕娟,于文进.辣椒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抗性的数量遗传初步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5
[7].孟剑,裴二芹,宋艳春,石云素,李永祥.引进美国GEM材料的抗玉米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种质资源筛选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
[8].李涛,黎振兴,罗少波,李植良,李颖.东南亚茄子耐热抗青枯病资源筛选[J].西南农业学报.2015
[9].李兆龙,曹翠文,乔燕春,林鉴荣.茄子种质资源青枯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10].牟玉梅.辣椒砧木种质资源对青枯病和疫病的抗性数量遗传及嫁接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