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归国文化冲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期留学人员,归国,逆向文化冲击,文化冲击
归国文化冲击论文文献综述
蒋云斗,刘晓楠[1](2018)在《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向文化冲击"可以视作留学归国人员在离开留学目的国之后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若这种跨文化适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会对留学归国人员的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危害性不容低估。因此,有必要对留学归国人员进行积极引导与社会支持,帮助其避免或者减轻逆向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徐丽华[2](2016)在《高校归国教师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向文化冲击对留学归国教师的影响体现在心理、生活、工作等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留学归国教师受到的本土文化冲击及原因,然后从内部心理因素、外部工作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归国教师的职业价值回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归国后的生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6年11期)
宫雪芳[3](2014)在《二叁线城市海归的文化认同及归国文化冲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海外留学生不断重返祖国。他们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海归”。本文中,海归不仅指那些刚从国外学校毕业的学生,还包括在国外学校进修超过半年的访问学者。由于一线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地方政府又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许多海归选择在二线或叁线城市就业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本。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二叁线城市在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海归在重新适应归国环境时将会遇到更加严重的文化冲击。本文内容大致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文化认同和文化再适应的理论总结、实证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及适应策略研究。其中,实证调查和结果分析是本文的重要环节。文化认同即我们诠释世界现象时所表现的文化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于海归来说,国外的文化适应已经使其最初的文化认同有所改变。美国文化心理学家萨斯曼总结出海归的四种新的文化认同:减少型、附加型、加固型和全球型。本文的访谈及调查问卷设计都是在萨斯曼对香港归国移民的研究基础上修改的。通过严格的删查和“滚雪球”式的调查对象搜集方法,本文最终搜集到100份合格的调查问卷,来自河北省二叁线城市的50名海归和50名没有留学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和教授。(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大多数海归属于附加型文化认同。他们回国后更愿意寻找机会将自己的烦恼与留学国人员交流而不愿意与本国的和自己有相同留学经历的海归交流。在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哲学,并指出附加刑文化身份是中西方哲学结合的必然结果。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总结出海归在中小城市的文化再适应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本文是对河北省二叁线城市中的海归的文化再适应的初步调查。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各位海归及各行业人员对归国文化适应的关注。尽管为完成此项较为系统的实证调研,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本文作者认为仍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弥补。(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8)
左冲[4](2014)在《逆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再适应——试论逆文化冲击对海外归国高校教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者选择回国就业。在接受了外国教育与异域文化的熏陶后,不少人回国之初会经历一个对本国母文化的"再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体所遭遇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即是学者们所称的"逆向文化冲击"。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试分析海外留学高校教师归国后,在文化"再适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对的方法帮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回国后的生活,借此希望引起各方对这一群体的归国后文化适应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何志娟[5](2011)在《中国归国人员返乡文化冲击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学成归国。并且,回国人员的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海归”这个词成为迅速窜红大江南北的热门词汇。据最新数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吸引、鼓励海外高新技术人才回国创业和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海归群体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然而,他们能否顺利适应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是保障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各领域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大家已经普遍接受出国人员将在国外遭遇文化冲击不同,对于回国后人们将会面临的返乡文化冲击,人们知之甚少。但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返乡文化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比文化冲击更严重。因此,对中国归国人员的返乡文化冲击研究现实意义重大。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影响返乡文化冲击的变量以及返乡文化适应困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变量与不同困难之间的关系。为保证本研究的信度,作者在对返乡文化冲击的变量及返乡文化适应困难进行选定和分类时分别参考了Asuncion-Lande和JudithMartin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结合案例已有的信息,本文最终采用了以下八个返乡文化冲击变量:性别、年龄、出国时间长短、回国具体时间、教育背景、在国外的经历、是否预见返乡文化冲击、是否得到他人同情。而有关返乡文化适应的困难在本文被分为以下四大类:环境再适应困难、工作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困难以及母国文化再适应困难。本文通过将相关变量以及案例主人公所遭遇的返乡文化适应困难进行量化后,得出了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具体变量及具体困难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将要回国的人员更好地预见自己更易遭遇的困难,从而能更具针对性地进行应对。虽然这20个案例远不能代表整个海归群体,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群体的返乡生活状态。笔者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跨文化学者及社会相关部门关注返乡文化冲击和海归这一群体,最好能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顺利渡过归国后的再适应阶段,使之成长为更具社会价值的国际化人才。(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1-12-01)
郭晨[6](2011)在《中国归国留学生逆向文化冲击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在外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样一个现实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土壤。“海归”的归国适应近几年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经历了国外教育与新文化的熏陶,不少留学生回国之后会经历一个母文化的“再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体所遭遇的心里和生理上的不适也就是学者所称的“逆向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源于它的母体概念“文化冲击”,可以理解为文化冲击在个体离开客居地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延续。对逆向文化冲击学术上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Scheuts在1944年对美国归国士兵的研究。本文采取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留学生的逆向文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共收到有效问卷100份,以年龄和性别为基准分类对逆向文化冲击做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逆向文化冲击在归国留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29%的被试者表现出严重的逆向文化冲击症状。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遭遇逆向文化冲击。回归分析后发现母文化认同是所选自变量对因变量逆向文化冲击的最显着影响因素,即母文化认同越低,逆向文化冲击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男性被调查者中,除了母文化认同,外语能力也是影响男性逆向文化冲击形成的一个显着因素,即外语能力越好的男性,逆向文化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归国准备自变量作为逆向文化冲击的显着影响因子只体现在25岁-30岁的群体,质化访谈发现逆向文化最容易发生在归国后半年中,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抑制逆向文化冲击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1-09-20)
郄琨[7](2010)在《赴英归国留学生在逆向文化冲击下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针对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文化适应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逆向文化冲击”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现象着书立说,当人们旅居至陌生文化时会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文化冲击”。但是,在学术界关于“逆向文化冲击”的研究少之又少。“逆向文化冲击”的概念由Scheuts在1994年提出,那时正值战争完毕,很多归国老兵回到曾经熟悉的故土时,经历了诸多文化适应的困难。“逆向文化冲击”主要指离开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回到母国后需要经历文化再次适应的过程。学者Clyde N. Austin指出,现有人愿意承认自己遇到了“逆向文化冲击”,承认自己对母国文化的解读出现困难。但是事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经历异乡文化洗礼的归国者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再适应压力,有些人情况严重甚至需要及时治疗。时至今日,中国的“海归”群体日益扩大。面对“逆向文化冲击”,他们是否能够很好的做出调整?本文采用John 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以及Colleen Ward对文化适应的二维分析(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主要依靠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辅助以少量深度访谈,将赴英归国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旨在与调查赴英留学生归国后对“逆向文化冲击”的适应状况,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并提出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帮助广大留学生更好的进行文化再适应,同时号召整个社会关注留学生归国文化再适应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殷实[8](2008)在《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一文中研究指出归国文化冲击是指归国者归国初期表现出对自己祖国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状况。国外的研究表明,归国文化冲击的现象在西方的归国者中普遍存在,并且和文化冲击相比它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我国当前海归人数逐年大量增长,海归归国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大。但关于归国人员归国适应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对于归国文化冲击会给中国的海归带来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都尚不清楚。对于如何更好的帮助归国人员度过最初的文化冲击,适应国内的环境,也缺乏研究。对于归国文化冲击的研究一般遵循应激,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叁种理论范式进行。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的理论出发,试图探索中国海归的归国文化冲击的状况,以及文化认同和归国文化冲击的关系。以期能够为归国留学人员的归国服务提供新的视野,为海归归国更好的适应提供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在前期质性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外已有的归国文化冲击问卷,文化认同问卷,归国前心理准备问卷进行修订,结合Singelis和Sharkey 1995年修订的自我结构问卷对91名海归和88名非海归的对照组进行了施测。通过把文化认同,自我结构,心理准备作为自变量,把海归的归国文化冲击水平作为因变量的研究思路,对各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访谈从测试海归中随机抽取了4个海归进行个案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归国文化冲击在海归中普遍存在,有超过40%的海归感受到明显的归国文化冲击的影响。经历高归国文化冲击的海归和经历低归国文化冲击的海归相比生活满意度较低。2)“海归”和“非海归”相比对母文化认同较低。人际独立的自我结构倾向更强,且均有显着差异。3)文化认同的改变和归国前的心理准备能较好的预测归国后的文化冲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雷昊[9](2006)在《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规划培训初探——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几何时,海归是一个被人羡慕的名词,中国的人们往往带着对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憧憬来谈论从海外归来为数不多的留学生们,从海外大学回来的留学生们一时间成为各大企业单位的热门抢手人才,实际上很多海归也确实在中国的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尽管海归(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6年09期)
归国文化冲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逆向文化冲击对留学归国教师的影响体现在心理、生活、工作等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留学归国教师受到的本土文化冲击及原因,然后从内部心理因素、外部工作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归国教师的职业价值回归,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归国后的生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归国文化冲击论文参考文献
[1].蒋云斗,刘晓楠.短期留学人员归国后的逆向文化冲击研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8
[2].徐丽华.高校归国教师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J].新西部(理论版).2016
[3].宫雪芳.二叁线城市海归的文化认同及归国文化冲击[D].河北农业大学.2014
[4].左冲.逆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再适应——试论逆文化冲击对海外归国高校教师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5].何志娟.中国归国人员返乡文化冲击案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
[6].郭晨.中国归国留学生逆向文化冲击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7].郄琨.赴英归国留学生在逆向文化冲击下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殷实.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雷昊.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规划培训初探——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J].科技资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