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代谢正常肥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度间歇训练,持续性运动训练,肝脏,脂代谢
代谢正常肥胖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韦娟,张念云,盛蕾[1](2019)在《不同运动方式对正常和肥胖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与FGF21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正常大鼠与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肝脏脂代谢变化特点,观察持续性运动训练(CT)与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HIIT)对正常和肥胖大鼠肝脏TG含量及相关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及与血清、肝脏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关系。研究方法:3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膳食组(N)和肥胖造模组(H)。肥胖造模组大鼠进行为期约8周45%高脂饲料(Research DietD12451)喂养,以空腹状态比正常大鼠体重增加20%为肥胖标准。随后正常组大鼠正常饲料喂养,肥胖组大鼠高脂饲料喂养,并同时进行为期8周的负重游泳运动训练干预,分为正常安静组(NC)、正常HIIT组(NHI)、正常CT组(NCT),肥胖安静组(HC)、肥胖HIIT组(HHI)、肥胖CT组(HCT)。运动训练组大鼠进行为期8周负重游泳,采用HIIT和CT两种运动训练干预方式,每周训练5次,负重游泳采用大鼠尾部负重,其中HIIT训练方案为:第1-4周每次训练5组,每组1min,间歇1min,每周训练负重分别采用5%、7%、8%和10%体重,第5-8周每次训练14组,每组20s,间歇10s,每周负重分别采用13%、14%、15%和16%体重。CT训练方案为:第1、2周无负重分别训练30min、40min,第3、4周负重1%体重训练30min、40min,第5、6周负重2%体重训练40min、50min,第7、8周负重3%体重训练练40min、50min。8周运动训练干预后禁食12h麻醉大鼠,随后解剖腹腔取血,室温静置30min后离心取上清,分装放至-80°C待测。其次,取新鲜肝脏放至生理盐水中润洗,小心取小块相同部位肝脏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肝脏组织免疫组化分析。采用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现象、GPO-PAP酶法检测肝脏组织TG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FGF21含量及脂肪代谢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肝脏组织FGF21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经过8周运动干预,运动训练干预组大鼠体重均显着低于安静组,其中与NC相比,HIIT与CT运动训练分别使大鼠体重下降9%和13%,与HC组相比,HHI组与HCT组大鼠体重下降幅度显着,分别为17%和11%(P<0.05),HC组大鼠内脏脂肪含量约为NC组大鼠4倍,HIIT及CT均显着降低正常和肥胖大鼠内脏脂肪含量(P<0.05);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肥胖组大鼠肝脏TG含量显着增高(P<0.05),运动训练可显着降低正常、肥胖大鼠肝脏TG含量,其中HIIT显着降低正常、肥胖大鼠肝脏TG含量分别为27%和35%(P<0.05),而CT对正常、肥胖大鼠肝脏TG含量分别降低2%和8%。3)运动训练可显着增高正常大鼠肝脏LPL活性(P<0.05),而对肥胖大鼠肝脏LPL活性无影响,此外,与HC组比较,HCT组大鼠肝脏FAT CD36酶活性显着增高(P<0.05),而HHI组无显着变化,但HIIT可显着提高肥胖大鼠肝脏CPT-1β、β-HAD酶活性(P<0.05);4)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血清FGF21水平显着增高,而肝脏中FGF21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运动训练可增加正常和肥胖大鼠肝脏、血清FGF21水平,其中CT训练方式的作用效果更加显着。研究结论:HIIT训练方式可显着降低肝脏TG含量,上调参与线粒体内脂肪酸氧化的脂肪酶活性,而CT训练方式对细胞外参与脂肪代谢的酶活性作用显着。此外,肥胖大鼠血清FGF21异常增高,运动训练可上调肝脏FGF21蛋白表达、提高血清FGF21水平,提示:运动训练不仅可提高正常大鼠血清FGF21水平,还可代偿性调节肥胖大鼠血清FGF21抵抗的现象,缓解肝脏脂质沉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董冰莹,那芷菁,焦娇,王秀霞[2](2019)在《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BMI正常的PCOS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年龄、BMI匹配且排卵正常的不孕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身高、体质量、体脂率(PBF)及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PB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TC、TG、FINS水平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BMI预测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0.2%;PBF预测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9.4%和87.7%。结论 BMI正常的PCOS患者仍存在代谢异常的风险,其中FINS水平异常发生率最高,BMI和PBF可作为预测BMI正常的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雁秋,王佑民[3](2018)在《代谢正常肥胖人群血清sfrp5和Wnt5a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代谢正常肥胖(MHO)人群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及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探讨其与MHO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研究对象150例,分为正常组(n=50)、MHO组(n=50)、肥胖伴代谢综合征(MS)组(n=50),采用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frp5及Wnt5a的浓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HO组和肥胖伴MS组血清sfrp5浓度明显降低(均P<0.01),血清Wnt5a浓度、Wnt5a/sfrp5比值升高(均P<0.05)。与MHO组比较,肥胖伴MS组血清sfrp5浓度明显降低(P<0.01),血清Wnt5a浓度、Wnt5a/sfrp5比值升高(均P<0.05)。经相关和回归分析,血清sfrp5与HDL-C呈正相关性(r=0.283,P<0.01),与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TG、TC呈负相关性(r=-0.454、-0.450、-0.355、-0.328、-0.199、-0.201、-0.353、-0.266,均P<0.05);血清Wnt5a与BMI、腰围呈正相关性(r=0.285、0.281,均P<0.01)。血清sfrp5的主要影响因素是BMI、2h PBG、TG。结论 MHO人群中血清sfrp5呈低水平状态、血清Wnt5a呈高水平状态,且两者的水平及Wnt5a/sfrp5比值均介于正常人群和肥胖伴MS人群之间,该人群代谢之所以正常,可能与这两种因子的保护作用有关,尤其是血清sfrp5。(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良[4](2018)在《正常体重代谢异常人群和肥胖代谢正常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特点及发病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揭示正常体重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abnormal normal weight,MANW)人群和肥胖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特点和发病风险。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12月浙江某企业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基线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7235例。NAFLD的诊断采用超声诊断并排除酒精和病毒性肝炎等因素。按照体重指数及代谢紊乱情况,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normal weight,MHNW)、正常体重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abnormal normal weight,MANW)、肥胖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和肥胖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e,MAO)四组,分析不同组别人群NAFL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对基线不患有NAFLD的研究对象进行最长达7年的随访,分析不同组别人群NAFLD发病风险。结果:基线调查中NAFLD患病率为16.1%,男性、女性NAFLD患病率分别为20.3%和7.3%。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平均年龄较大,以男性多发(均有p<0.001)。NAFLD组中的代谢指标较对照组更加紊乱(均有p<0.001),提示代谢综合征与NAFLD密切相关。基线调查中MHNW、MANW、MHO、MAO等四组人群的NAFLD 患病率分别为 4.2%、22.1%、26.6%和 57.4%。与 MHNW 组比较,MANW、MHO和MAO组的NAFLD患病率均显着升高(均有p<0.001)。MHNW、MANW、MHO和MAO等四组人群NAFLD的患病危险因素存在差异,BMI、腰围、ALT等叁个指标是四组人群共同的NAFLD患病危险因素。随访7年过程中,MHNW组每1000人年NAFLD发病率为19.58,但在MANW组增加到43.65,MHO组为67.19,MAO组高达82.83。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MHNW组相比,校正年龄和性别后,MANW、MHO和MAO组的NAFLD发病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 2.18(1.84-2.57)、2.37(1.94-2.91)和 4.10(3.44-4.89)。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随访过程中体重减轻2.27公斤(相当于5磅)以上的MANW组和MHO组调查对象,其NAFLD发病风险显着减低。结论:MANW和MHO人群尽管体重和代谢状况分别正常,但NAFLD患病率及发病风险仍显着高于体重正常且无显着代谢紊乱的对照人群。有效减轻体重可显着降低MANW和MHO人群的NAFLD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1)
徐雁秋[5](2018)在《代谢正常肥胖人群中血清sfrp5和Wnt5α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代谢正常肥胖(MHO)人群中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及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Wnt5α(Wnt5α)的水平,初步了解其在MHO人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合肥市某区1426名常住居民(至少居住5年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包括问卷调查,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血压,检测血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 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根据身高和体重,利用计算公式计算出体质指数(BMI)。采用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frp5和Wnt5α的水平。根据代谢正常肥胖(MHO)、肥胖伴代谢综合征(MS)的纳入标准,选取研究对象150例,分为正常组(n=50)、代谢正常肥胖(MHO)组(n=50)、肥胖伴代谢综合征(MS)组(n=50)。结果(1)叁组间比较,年龄、性别、L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MHO组BMI、腰围明显升高(P<0.01),收缩压、舒张压、TG、TC、FBG、2h PBG、Hb A1c、HDL-C无明显差异(P>0.05),MHO组收缩压、舒张压、TG、TC较正常组有上升趋势,HDL-C有下降趋势;肥胖伴MS组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G、TC、FBG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2h PBG、Hb A1c升高(P<0.05)。与肥胖伴MS组相比,MHO组收缩压、舒张压、FBG、TG、TC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2h PBG、Hb A1c降低(P<0.05),BMI、腰围无明显差异(P>0.05)。(2)与正常组比较,MHO组及肥胖伴MS组血清sfrp5水平明显降低(P<0.01),MHO组血清sfrp5水平较肥胖伴MS组明显升高(P<0.01)。(3)与正常组比较,MHO组血清Wnt5α水平升高(P<0.05),肥胖伴MS组血清Wnt5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两者间Wnt5α水平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正常组比较,MHO组Wnt5α/sfrp5比值升高,肥胖伴MS组Wnt5α/sfrp5比值明显升高,MHO组Wnt5α/sfrp5比值较肥胖伴MS组明显降低(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frp5与HDL-C呈正相关(r=0.283,P<0.01),与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FBG、2h PBG、TG、TC呈负相关(r=-0.454、-0.450、-0.355、-0.328、-0.199、-0.201、-0.353、-0.266,P<0.05);血清Wnt5α与BMI、腰围呈正相关(r=0.285、0.281,P<0.01);Wnt5α/sfrp5与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TG、TC呈正相关(r=0.499、0.487、0.346、0.285、0.339、0.302,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45,P<0.01)。(6)血清sfrp5与血清Wnt5α呈负相关(r=-0.741,P<0.01)。(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2h PBG、TG是血清sfrp5的主要影响因素,BMI是血清Wnt5α的主要影响因素,而Wnt5α/sfrp5的主要影响因素是BMI、TC、HDL-C、Hb A1c。结论(1)MHO人群中血清sfrp5、Wnt5α水平及Wnt5α/sfrp5比值均处于正常人群和肥胖伴代谢综合征人群之间,提示MHO人群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2)血清sfrp5与血清Wnt5α有相关关系,且血清sfrp5、Wnt5α及Wnt5α/sfrp5与BMI、血糖、血脂等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两者可能是影响糖脂代谢的具体作用机制之一。(3)MHO人群维持代谢正常可能与血清sfrp5的保护作用、血清Wnt5α的损伤机制减弱有关,尤其是血清sfrp5,故Wnt5α/sfrp5比值的测定对判断MHO人群的预后及转归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源渊,刘莉,钟勇[6](2018)在《学龄期肥胖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学龄期肥胖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从学龄期儿童中选出肥胖儿童100例作为肥胖组,根据肥胖程度将肥胖组分为轻中度肥胖组42例及重度肥胖组58例,并选出年龄相仿、体质量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采用ELISA检测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25(OH)D的水平,分析血清25(OH)D的水平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结果 (1)叁组儿童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臀围、腰围、腰臀比,总能量/每日推荐摄入能量(RDA)和25(OH)D水平的数据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q检验,以上项目中任意两组之间的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体质量、BMI、臀围、腰围、腰臀比,总能量/RDA几个项目中,数据均为对照组<轻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但是在25(OH)D水平中,数据为对照组>轻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2)25(OH)D<50 nmol·L~(-1)组儿童的叁酰甘油明显高于25(OH)D≥50nmol·L~(-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1,P<0.05);(3)血清25(OH)D浓度与儿童叁酰甘油呈负相关性,低血清25(OH)D浓度为儿童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期肥胖儿童血清内25(OH)D水平显着低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OH)D浓度与儿童叁酰甘油呈负相关性,由此推断低血清25(OH)D浓度为儿童肥胖及MS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1期)
郑睿智[7](2018)在《代谢正常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中远期事件的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有近6亿肥胖症患者。肥胖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核心危险因素,并且可导致某些肿瘤的发病危险性增加。肥胖的判断通常是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标准。然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肥胖人群都会伴有MetS和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有叁分之一的肥胖者在血糖、血脂(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压、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水平等方面呈正常状态,被称为代谢正常肥胖(metabolically normal obesity,MNO)。MNO表型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关注。该表型的流行特征在许多国家的人群中已有报道,但是不同地区人群的MNO流行率差异较大。在中国,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的流行率逐渐增高,至2010年我国肥胖人口已达1.2亿,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当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中国人群中关于MNO表型的流行特征及肥胖人群的具有不同代谢状态的影响因素仍未见报道。观察性研究发现MNO人群不具有肥胖相关的代谢异常,但是其表型形成原因及机制仍未能明确。然而,特殊的体脂分布,即具有较少的内脏脂肪和异位脂肪,相对较多的臀部和腿部脂肪可能是MNO表型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研究证实上半身肥胖(较多的内脏脂肪)与代谢异常状态紧密相关。但是,体脂积聚在下半身的肥胖者与心血管代谢健康状态的关联却未能得到统一的结论。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研究使用基因变异作为暴露因素或中间表型的工具变量,进行因果推断不会受到反向因果的影响。并且,配子的随机分配使得基因与疾病结局的关联不会受到出生后环境、行为等混杂因素的干扰。因此,可以使用MR的方法探索下半身肥胖与血脂及疾病的关联,以明确MNO表型的形成原因与体脂分布的关联。以往对于肥胖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减重为主,并且减重对于肥胖者的代谢状态有明显的改善。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研究对象的代谢状态进行区分。对于MNO人群是否需要减重,以及自然状态下体重变化对MNO人群的代谢状态是否有影响,仍未可知。即使横断面调查发现存在MNO表型,但是MNO人群的远期疾病风险,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队列随访来证实。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对MNO人群进行了前瞻性调查研究,并报道了该人群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发生风险,但是结论并不统一。另外,相对于代谢异常肥胖者(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ity,MAO),MNO人群的疾病风险是否有所不同,也未见研究报道。西方国家对于MNO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关于中国人群中该表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还很有限。另外,对于这种特殊人群是否真实健康,仍然存在争议。为了系统地探索该表型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明确是否需要将肥胖者按照代谢状态进行分类,因此本研究围绕MNO表型,首先探索了该表型的流行分布特征、以及MNO表型形成原因。并通过研究分析了体重变化对该表型代谢状态的影响,以及对MNO表型的中远期疾病和死亡风险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肥胖者的临床治疗以及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七个城市地区的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中国七个城市人群中MNO的流行与分布特征,并探索了肥胖人群中不同代谢状态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利用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选择代表下半身肥胖的遗传变异位点作为工具变量,明确下半身肥胖与血脂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以探索MNO表型形成的可能机制。第叁部分对基线代谢正常的人群进行随访,探索高体脂的人群发生代谢组分异常的风险,同时前瞻性观察代谢正常超重/肥胖人群(metabolically normal-overweight/obesity,MN-OW/OB)的体重变化对常见代谢指标的影响。第四部分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MNO和MAO人群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发病和全死因死亡的风险。第一部分代谢正常肥胖人群的流行水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研究目的:(1)调查分析中国城市居民中MNO表型的流行分布情况;(2)探索肥胖人群中不同代谢状态的影响因素。二、材料和方法:本课题组在2010年对全国七个大中型城市地区的社区居民进行了一次以MetS流行及危险因素筛查为主要研究目的横断面调查。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太原、沈阳、上海、杭州、成都和广州。在各地区主要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在每个城市内随机选择1~2个社区,对该社区内长期居住且年龄大于35岁的成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问卷调查。将人群按照肥胖判断标准和代谢状态进行分组。使用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龄调整流行率。叁、结果:MNO在所有人群中的流行率为3.9%,年龄调整流行率为2.4%,在肥胖人群中占27.9%。男性人群中,MNO的流行率为3.7%,年龄调整流行率为2.3%,肥胖人群中的比例为23.4%;女性人群中,MNO的流行率为4.1%,年龄调整流行率为2.4%,肥胖人群中的比例为32.9%。在女性肥胖者中,MNO的比例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P趋势=0.001),而在男性肥胖者中,未发现该趋势(P趋势=0.349)。在中国北方城市人群中,MNO的流行率为4.9%,在肥胖人群中的比例为22.3%;在南方城市人群中,MNO的流行率为3.3%,在肥胖人群中的比例为36.8%。具有中心性肥胖(odds ratio[OR]= 2.16,95%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67,P=0.004),较长时间的静坐行为(OR =1.97,95%CI= 1.27-3.06,P =0.002),家族疾病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OR= 1.85,95%CI= 1.26-2.71,P=0.002)与肥胖人群出现代谢异常呈正相关。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OR = 0.67,95%CI = 0.45-0.98,P = 0.039),较多的水果蔬菜摄入(OR = 0.44,95%CI = 0.28-0.70,P=0.001)与肥胖人群出现代谢异常呈负相关。四、小结:在中国七个城市人群中,MNO表型的流行率为3.9%,在肥胖人群中的比例为27.9%。女性肥胖人群中MNO的比例高于男性。MNO表型在各地区人群中的流行率不同,呈现南方城市人群高于北方的趋势。在肥胖人群中,影响代谢状态的因素可能包括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静坐行为、水果蔬菜摄入、家族疾病史等。第二部分下半身肥胖与血脂水平和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联研究一、研究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选择代表下半身肥胖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探索下半身肥胖与血脂水平和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联。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利用GWAS研究合作组公布的结果数据进行了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择了 7个SNP位点作为代表下半身肥胖的工具变量,并使用了 MR-Egger,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加权中位数法等叁种孟德尔随机化模型进行因果推断。叁、结果:下半身肥胖与甘油叁酯水平降低(IVW:β=-0.81,95%CI =-1.19,-0.43,P=0.00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相关(IVW:β=0.85,95%CI = 0.39,1.31,P=0.011)。下半身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IVW:β =-1.97,95%CI =-2.72,-1.22,P= 0.002)。四、小结:本研究证实了下半身肥胖与血脂水平和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联,脂肪积聚在下半身对血脂代谢具有保护作用,并降低了 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下半身肥胖的表型与MNO的特征相符,下半身肥胖可能是构成MNO表型人群的原因之一。第叁部分 前瞻性观察代谢正常肥胖人群,及体重变化对其代谢状态的影响一、研究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代谢正常的高体脂人群代谢状态的改变及代谢组分异常发生风险,以及体重变化对其代谢状态的影响。二、材料和方法:课题组在2009~2010年,在浙江省桐乡市和舟山市建立了 3853人的自然人群队列,在2014~2015年对该人群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本研究选择基线时代谢正常(无高血糖、高甘油叁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值血压)的130例MN-OW/OB及 392 例代谢正常且体重正常者(Metabolically normal-normal weight,MN-NW)作为研究对象。体重变化及代谢指标的改变量为随访时相应的指标值减去基线时该指标值。体重改变率为(随访时体重-基线时体重)/基线时体重×100%)。对研究对象依据体重改变率进行分组,体重降低组为体重减少>-3%,体重维持组为体重变化范围-3%~3%,体重升高为体重增加>3%。代谢指标改变量的比较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计算修正均数,以体重改变为固定效应因素,基线代谢水平及其它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为随机效应因素。比较不同体重改变组内,MN-NW和MN-OW/OB的代谢指标改变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叁、结果:5年后,75.2%的MN-OW/OB和55.6%的MN-NW发生了一个或多个代谢组分异常。与MN-NW相比,MN-OW/OB人群具有较大的空腹血糖升高(relative risk[RR]= 1.93,95%CI= 1.43-2.47,P<0.001),收缩压升高(RR= 1.40,95%CI= 1.05-1.77,P= 0.0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RR= 1.67,95%CI= 1.18-2.24,P=0.004)的发生风险。在体重降低组,MN-NW与MN-OW/OB组代谢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重维持组,相对于MN-NW,MN-OW/OB人群具有较大的甘油叁酯增高(0.34 vs.0.16 mmol/L,P= 0.040),收缩压增高(12.4 vs.7.4mmHg,P = 0.020),舒张压增高(5.6 vs.1.9 mmHg,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21 vs.-0.08 mmol/L,P= 0.014)。在体重维持和增高组,MN-OW/OB人群比MN-NW人群表现出更多的代谢组分恶化。四、小结:与MN-NW相比,MN-OW/OB人群仍然具有上升的代谢异常发生风险。MN-OW/OB人群仍然需要减重,体重降低可以降低MN-OW/OB人群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第四部分代谢正常肥胖表型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以及全死因风险研究一、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MNO表型与肥胖相关疾病及全死因死亡的风险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MNO和MAO人群的MetS、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全死因死亡的发生风险。二、材料和方法: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以及Excerpta Medica(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以及手工检索等方法,共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有关MNO人群MetS、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和全死因死亡研究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叁、结果:通过系统检索数据库,41篇研究纳入meta分析。其中以代谢组分或MetS为结局的队列研究有9篇,2型糖尿病为结局的有14篇,心血管疾病为结局的有21篇,肿瘤为结局的有3篇,全死因死亡为结局的有12篇。与MN-NW人群相比,MNO具有增加的代谢组分异常(RR= 1.95,95%CI =1.54-2.47,P<0.001),2 型糖尿病(RR = 2.73,95%CI = 2.15-3.47,P<0.001),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RR= 1.48,95%CI= 1.23-1.78,P<0.001),但是不增加肿瘤发生风险(RR = 0.92,95%CI = 0.82-1.03,P=0.133)和全死因死亡发生风险(RR=1.14,95%CI = 0.86-1.50,P=0.370)。但是与 MAO 相比,MNO 表型降低了2 型糖尿病(RR = 0.30,95%CI = 0.26-0.35,P<0.001),心血管疾病(RR = 0.59,95%CI = 0.53-0.66,P=0.001),肿瘤(RR = 0.57,95%CI = 0.50-0.65,P<0.001),和全死因死亡风险(RR = 0.52,95%CI = 0.43-0.63,P<0.001)。四、小结与MN-NW相比,MNO人群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与MAO相比,MNO表型发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全死因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40%-70%。结论:(1)中国城市人群中MNO的流行率为3.9%,在肥胖者中占27.9%,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流行率处于较低水平。中心性肥胖、较长静坐时间、有家族疾病史可能会增加肥胖者发生代谢异常的风险,而较高的体力活动水平、较多水果蔬菜的摄入可能与肥胖者发生代谢异常的风险降低有关。(2)下半身肥胖能够降低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下半身肥胖可能是MNO表型形成的原因之一。(3)MNO人群有增高的代谢异常发生风险,因此MNO人群仍然需要减重,并且减重可以降低其代谢异常发生风险。(4)MNO人群发生远期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高于MN-NW,但低于MAO人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刘丹[8](2017)在《代谢正常肥胖转归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及FTO SNP rs9939609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代谢正常肥胖转归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们正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十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众所周知,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近年研究发现不同代谢状态的肥胖人群在糖尿病发病率上存在差异,称为肥胖的不同亚型。代谢正常肥胖(MHO)以肥胖但胰岛素敏感为特征,与代谢异常肥胖(MUHO)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风险、体脂分布、炎症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MHO患病率在不同研究中因界定标准及地区等不同结果差异较大,与其他肥胖亚型相比,MHO是否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了解泸州社区40岁以上代谢正常肥胖(MHO)患病率及随访3年糖尿病发病率情况。研究对象和方法:2011年4月-8月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对泸州市3个社区不同街道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社区等),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基本信息。受试者均接受常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腰围、臀围、身高、体重、静息时血压等。问卷调查的填写和体格检查均由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及本科生完成。生化检测内容包括:空腹血糖(FBS)、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空腹血标本要求禁食至少8h。于2014年6月-10月对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内容及要求同基线。结果:排除失访及资料不全者,本调查共计纳入2442例非糖尿病人群(其中男性749例,占比30.7%),平均年龄59.56±9.57,女性1693例,平均年龄56.36±9.0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O、代谢正常非肥胖(MHNO)、代谢异常肥胖(MUHO)、代谢异常非肥胖(MUHNO)分别占比14.8%、45.3%、19.5%、20.4%,男、女MHO患病率分别为11.2%、15.4%。按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40-45岁、56-70岁、70岁以上人群MHO患病率分别为14.8%、14.3%、9.6%。随访3年,共计248例转归为糖尿病,与MHNO相比,MHO、MUHO、MUHNO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是MHNO的1.64(95%CI,0.99~2.70),5.23(95%CI,3.72~7.36),3.93(95%CI,2.74~5.64)倍,女性MHO糖尿病发病风险是MHNO的2.05(95%CI,1.15~3.65)倍。按性别分层分析,男性MHO、MUHO、MUHNO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是MHNO的0.88、3.53、2.53倍,女性分别是2.05、6.23、4.85倍。MHO组随访3年后甘油叁酯(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S)、OGTT2h血糖指标异常百分比分别为34.3%、39.4%、22.6%、8.3%、43.4%,与MHNO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1.MHO在女性和相对低龄的人群中患病率更高。2.MHO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MUHO、MUHNO组,女性MHO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MHNO组。3.与MHNO相比,MHO更易发生代谢异常。第二部分FTO SNP rs9939609与糖尿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和目的:FTO基因是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发现的一个肥胖易感基因。FTO基因是到目前为止在欧洲人群的研究中唯一多次重复并且成功的肥胖易感基因。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FTO基因与肥胖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此外,有研究报道称FTO基因与T2DM的发生相关,但FTO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是否独立于BMI而存在,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结果并不一致。本文旨在探讨FTO基因rs9939609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2011年4月-8月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对泸州市3个社区不同街道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于2014年6月-10月对其进行随访调查。排除失防及资料不全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数表法)抽取500例受试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或CAPs)的方法测定基因位点多态性。结果:共计纳入496例非糖尿病受试者,其中男性188例,女性308例,腹围正常311例,腹型肥胖185例。FTO基因rs9939609位点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15.3%。正常体重和肥胖组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1%、31.8%,AA型分别为1.6%、3.3%(P<0.05)。TA&AA基因型基线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BMI指标值较TT基因型升高(P<0.05)。随访3年,TT和TA&AA基因型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10.1%、16.7%,p=0.042,OR=1.789,95%CI(1.017~3.14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BMI、血糖、血脂等影响后,结果显示FTO基因rs9939609位点A等位基因不是非糖尿病人群转归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FTO基因rs9939609位点与肥胖(以BMI界定)存在相关性,A等位基因增加肥胖患病风险。2.随访3年,TA&AA型糖尿病发病率较TT型高。AA&TA基因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高于TT型可能与BMI介导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薛芹波,王立国,金丽[9](2016)在《不同强度健身车对20-39岁正常和肥胖女性底物代谢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气体代谢的角度,随机选取20-39岁女性未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健康成年和肥胖人群各20人,要求身体健康,无任何代谢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正常组和肥胖组。运用Metamax 3B,Cortex气体代谢分析仪、芬兰Polar型号和功率自行车,对比分析在不同强度的健身车运动状态下,20-39岁女性中健康成人与肥胖人群能量消耗特征的差异,为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体质和健康的效应评估增加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通过间接测热等方法,测定受试者在递增负荷状态下的最大摄氧量,隔日以45%VO2max、55%VO2max、65%VO2max、75%VO2max为作为四个运动强度,转速均为60转/分钟,每个运动强度各进行6min,采集整个过程的运动能耗等相关指标。选取3-5min的数据,并获取摄氧量(VO2)、心率(HR)、能量消耗(EE)、EE/kg、脂肪氧化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四种强度中,正常组VO2、HR、EE、EE/kg、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呈非常显着性递增趋势(P<0.01),而55%VO2max强度运动时脂肪量数值上也大于45%VO2max强度时,但无显着性差异,并显着大于65%VO2max时(P<0.05),非常显着大于75%VO2max时PP<0.01),而45%VO2max与55%VO2max强度下,VO2并无显着性差异,与65%VO2max强度有非常显着增加(P<0.01),55%VO2max与65%VO2max强度有显着增加(P<0.05),55%VO2max运动时脂肪氧化量也大于45%VO2max强度时,但无统计学上的意义,显着大于65%VO2max,非常显着大于75%VO2max(P<0.01)。研究结论:随着健身车强度的增加,20-39岁女性的健康和肥胖人群的EE、EE/kg、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随之增加;在四种不同运动强度中,55%VO2max强度为最佳脂肪氧化强度,所以若是以减脂为目的,建议20-39岁健身车爱好者女性选择55%VO2max强度的有氧代谢方式进行锻炼。(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芮欣忆,阮晓楠,周先锋,于思雨,邱桦[10](2016)在《浦东新区某社区居民糖代谢状况及糖代谢正常人群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血糖、血压、血脂和肥胖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居民糖代谢状况及糖代谢正常人群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与血糖、血压、血脂和肥胖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T2DM)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浦东新区某社区高桥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317名居住满5年及以上的35~74岁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上述调查对象于2012年进行复查,947名社区居民完成2次调查并资料完整,该研究对第2次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调查对象均进行体格检测、血压、空腹血糖(FPG)、FIns及血脂等生化检测,并根据不同FIns水平将糖代谢正常人群分为高胰岛素血症组(NGT-HIns)和非高胰岛素血症组(NGT-NHIns),分别为588和49例。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社区居民T2DM患病率为18.16%,糖调节受损(IGR)患病率为14.57%。男性IGR和T2DM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病率在75~岁达到峰值(40.00%),其次是65~74岁组(23.27%);65~74岁组调查对象的IGR患病率最高(20.13%),其次为35~44岁组(19.78%)。不同糖代谢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腰围、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PG和FIns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T-HIns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TG、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均高于NGT-NHIns人群,HDL-C和胰岛素作用指数均低于NGT-NHIns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上升(OR=1.023)、超重(OR=2.851)以及肥胖(OR=3.911)都是正常糖耐量人群中有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增长(OR=0.955)及HDL-C的升高(OR=0.056)能降低正常糖耐量人群中有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结论应加强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65~74岁以及35~44岁居民糖调节异常状况的关注,65岁以上居民是糖尿病高发人群。HDL-C水平降低、收缩压升高、超重以及肥胖均是糖代谢正常人群发生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6年10期)
代谢正常肥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BMI正常的PCOS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年龄、BMI匹配且排卵正常的不孕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身高、体质量、体脂率(PBF)及糖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PB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TC、TG、FINS水平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BMI预测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0.2%;PBF预测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9.4%和87.7%。结论 BMI正常的PCOS患者仍存在代谢异常的风险,其中FINS水平异常发生率最高,BMI和PBF可作为预测BMI正常的PCOS患者出现FINS水平异常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谢正常肥胖论文参考文献
[1].张媛,韦娟,张念云,盛蕾.不同运动方式对正常和肥胖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与FGF21的关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董冰莹,那芷菁,焦娇,王秀霞.体质量指数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
[3].徐雁秋,王佑民.代谢正常肥胖人群血清sfrp5和Wnt5a变化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
[4].马良.正常体重代谢异常人群和肥胖代谢正常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特点及发病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徐雁秋.代谢正常肥胖人群中血清sfrp5和Wnt5α的变化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8
[6].李源渊,刘莉,钟勇.学龄期肥胖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J].安徽医药.2018
[7].郑睿智.代谢正常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中远期事件的风险[D].浙江大学.2018
[8].刘丹.代谢正常肥胖转归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及FTOSNPrs9939609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
[9].薛芹波,王立国,金丽.不同强度健身车对20-39岁正常和肥胖女性底物代谢的比较研究[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10].芮欣忆,阮晓楠,周先锋,于思雨,邱桦.浦东新区某社区居民糖代谢状况及糖代谢正常人群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血糖、血压、血脂和肥胖的相关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