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国际教育论坛
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兰军[1](2007)在《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组织及会议成为解决国家之间各种问题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专门机构的高层职位竞选中接连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日益重视在国际组织中作用的发挥。国际教育组织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以及借此对外传播自身教育这一活动的研究,为当今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提供借鉴。民国时期,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以及借此对外传播自身教育的行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走上国际教育论坛提供了契机,成为这一行为产生的外在力量。自晚清以来,中国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是中国回应国际教育运动的现实基础,又为这一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而留学生则架起了中国通往国际教育论坛的桥梁,成为中国从事教育外交活动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以及借此对外传播自身教育的行为,当追溯至清末民初正值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在世界兴起之时。这段历史大致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清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萌芽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发展与衰落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败走大陆的复兴期。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参与到合作,再到建设的过程。在萌芽期,中国参加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活动寥寥无几,未与主办会议的国际教育组织发生深入的联系,行为略显幼稚。在发展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参加国际教育组织所召开的会议和其他主题性会议,在民国时期共计57次,而在这一历史阶段所参加的就有40次,占总数的70.17%。尤其是与国联文化合作组织、世界教育会联合会、世界新教育联谊会、国际教育局等全球性国际教育组织密切合作,积极争取自身在其中的发言权。不幸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因强邻逼迫日急,中国代表在国际性教育会议上的民族主义倾向渐盛,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行为由传播中国教育转而向世界寻求道义上的支持,教育本身的活动成分减少。在复兴期,中国在国际教育论坛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提高。中国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教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广泛合作,并在中国成功举办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将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行为推向一个高潮。政府、教育团体和教育界相关人士构成了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行为主体。他们是中国参加国际教育论坛活动的发起人,也是向外传播中国教育的发出者。他们的行为不仅决定了对外传播中国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了它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教育社团在宣传和推动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教育社团的策划与推动,直接推进了近代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发展。但教育社团的民间性质局限其只与非政府间国际教育组织发生联系。1927年之后,在这一领域开始出现政府主导的局面。对教育外交的诉求是政府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主要意图所在。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成为中国教育外交之诉求的重要场所。教育行政官员、大学教师、各大教育团体负责人、留学生和外交官员是中国参与国际教育论坛的先锋和中坚力量。他们代表国家政府、教育社团进行跨文化背景的人际交流,其宗教信仰、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兴趣偏好、心理状态等,都会对此类交流活动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因而,在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上,对外传播中国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努力。作为具体实施者,不论是政府、教育社团还是教育界相关人士,都出色地承担其重任,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这一舞台,以演讲、提交资料、讨论议案等形式,将中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向世界推介,以便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这些推介内容是政府、教育社团和教育界相关人士多年来透过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而达至的结果,其内容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非常强烈。这些内容涉及到中国教育概况、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基本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等方面。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并借此对外传播自身教育的活动对世界和中国教育本身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在国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叁个方面:一是中国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促使基本教育概念的形成及推广;二是陶行知倡导的大众教育、生活教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叁是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理论及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播衍。对国内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教育的“内务整理”;二是“世界主义”历史教育观的提出引发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争论;叁是中国政府对国联中国教育考察团建议的落实;四是促使中国基本教育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但由于国困民贫、战事频仍以及没有掌握国际相关教育组织中的话语权,因而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忽视它对今天的借鉴作用。首先,中国在参与、促进和建设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过程中,促进了国际教育运动的发展。其次,它相对全面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教育现状,以民族性教育贡献于世界文化。中国教育影响世界的最好方式是基于民族立场之上的不断改革、开放和发展。对现时中国如何与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对话,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周南照[2](198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国际教育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686年10月2日——1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四十届国际教育会议。注意到由于人们普遍确认教育是个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在过去二十年内教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特别是中等和高等教育(本文来源于《外国中小学教育》期刊1987年02期)
[3](197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叁十七届国际教育会议 向各国教育部长提出的关于改进教育体系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其效力以扩大受教育的权利的第72号建议书初步草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第37届国际教育会议讨论专题的本建议书初步草案,用来作为第二委员会的工作起点,该委员会将准备出一份交全体大会通过的建议书草案。其内容以各会员国在回答意见咨询表,尤其是其中第26、27、28和40题时所提出的建议,以及最近各次地区教育部长会议所提出的建议为基础。本文件只作为讨论的范围,从而得出其他看法和意见以便拟定最后的’建议书草案。(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资料》期刊1979年03期)
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686年10月2日——1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四十届国际教育会议。注意到由于人们普遍确认教育是个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在过去二十年内教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特别是中等和高等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1].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周南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国际教育会议[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叁十七届国际教育会议向各国教育部长提出的关于改进教育体系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其效力以扩大受教育的权利的第72号建议书初步草案[J].外国教育资料.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