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束支阻滞,孤立性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赵斓婷,李光源,王永槐,马春燕,关正宇[1](2018)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孤立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与心电图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孤立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虽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但可存在心室功能的减低。临床亟须寻找可评价c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方法。心电图检查是临床首选诊断cLBBB的简便可靠方法 ,但孤立性cLBBB患者左室功能障碍与心电图特征的关系至今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 STE)评价c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与心电图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孤立性cLBBB,并选取55名射血分数保留的孤立性cLBBB患者。T波在V5,V6或D1导联直立定义为一致性T波,倒置则为不一致性T波。残余传导的cLBBB定义为V1导联存在的r波≥1mm或aVL导联上存在的q波≥1mm。采用2D STE测量左室总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评价左室总体收缩功能。LVGLS>-20%认为存在左室纵向收缩功能障碍。结果 29例cLBBB患者存在左室纵向收缩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宽QRS时间(158±11 vs.149±11,P=0.006),且不一致性T波发生率较高(62.1%vs.28.6%,P=0.03),而残余传导的cLBBB发生率较低(31.0%vs.61.9%,P=0.04)。QRS时间,不一致性T波及残余传导是预测孤立性cLBBB患者LVGLS>-20%的独立预测因子。QRS时间153ms为辨别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的截点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4%和76.2%。cLBBB患者的T波不一致性和残余传导预测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1%和71.4%,72.4%和57.1%。结论射血分数保留的孤立性cLBBB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QRS时间,T波一致性及残余传导的cLBBB与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独立相关。心电图特征可作为预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胡国荣,王俊利[2](2018)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治疗DCM患者出院后经超声心动图复查证实LVSD恢复者188例,随访截至2017年6月(或全因死亡),对比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预测LVSD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LVSD恢复DCM患者经随访(29.8±15.7)个月,LVSD恢复者再复发率约为19. 1%(36/188)。复发组恢复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2±4. 6)%vs (26. 7±3. 8)%](t=4.996,P<0.05),左室舒张末的内径(LVEDD)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4)mmvs(12.6±3. 6)mm](t=7. 320,P <0. 05)。经多变量Logistic分析提示DCM患者恢复时LVEDD较基线值缩小幅度减小是预测LVSD恢复后又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DCM患者出院后LVSD恢复者再复发比例约1/5,恢复时LVEDD较基线值缩小幅度与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李娟珍,王莹,宁铂涛,李璧如,钱娟[3](2018)在《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NT-proBNP对儿童脓毒症的预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PICU脓毒症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率,探讨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对儿童脓毒症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的严重脓毒症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记录基本资料,于d_1、d_2、d_3、d_7、d_(10)行心脏超声,采用Simpson’s方法测量LVEDD、LVESD,重复测量叁次数据,取平均值,记录超声参数(LVEF、LVFS、LVEDV、LVESV、SV)和心率,同时采集血标本,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记录28天预后,根据28天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LVEF小于50%者为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抑制)。根据LVEF,分为心肌抑制组和非心肌抑制组。结果本研究期间共纳入严重脓毒症患儿43例,其中发生心肌抑制者24例(55.81%),非心肌抑制者19例(44.19%)。入PICU后d1、d_2、d_3心肌抑制组LVEF、LVFS低于非心肌抑制组,LVESVI、NT-proBNP高于非心肌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_7、d_(10)两时间点的LVEF、LVFS、LVESVI和各时间点其余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7NT-proBNP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d10各心脏超声指标及NT-proBNP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严重脓毒症患儿28天病死率为37.2%。心肌抑制组与非心肌抑制组28天病死率分别为37.5%(9/24)、36.8%(7/19),两组间28天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P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抑制者28天存活组(15例)与死亡组(9例)组间年龄、性别、入PICU后6 h内是否机械通气,各时间点心脏超声、心肌损伤标志物及PICU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组间有统计学差异。LVEF、NT-proBNP对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儿28天病死率的预测准确性较低。结论脓毒症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在严重脓毒症患儿中比较高发,常发生于疾病早期,于7~10天内恢复至正常,是一种可逆性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没有发现脓毒症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及心肌损伤标志物NT-proBNP和严重脓毒症患儿28天预后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期刊2018年03期)
仲轶[4](2016)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急性心梗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冠脉造影特征及院内情况,观察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性870例,女性156例;年龄61±13岁。回顾性收集冠脉病变情况,住院资料,个人史和既往病史等。根据心超测得LVEF值将患者分为非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组(EF>40%)和LVSD组(EF≤40%)。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入选患者1026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1.5%,LVSD组具有高龄、女性患者更多,入院心率偏快,收缩压偏低的特征,LVSD组患者既往房颤病史高于非LVSD组(6.3%比2.7%,P=0.01)。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LVSD组患者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高于非LVSD组,而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LVSD组。另外,LVSD组梗死相关动脉是左主干或前降支的比例、梗死相关动脉病变位于近段的比例更高,Gensini积分更高。两组患者院内情况比较发现LVSD组住院时间更长、30天内死亡率、KillipⅡ-Ⅳ级患者比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新发房颤/室速室颤/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SD组。LVSD组患者前壁心梗的比例高于非L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发现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值呈负相关(r=0.271,P<0.001),其中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NLR与LVEF相关系数更高(r=0.315,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LR(OR:1.071,P<0.001)、超敏C反应蛋白(OR:1.063,P=0.002)、前白蛋白(OR:0.994,P=0.004)、肌钙蛋白I(OR:1.014,P<0.001)、入院心率(OR:1.019,P=0.001)、入院收缩压(OR:0.998,P=0.008)、新发房颤(OR:2.109,P=0.023)是急性心梗患者发生LVSD的独立危险因素。4.利用NLR预测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住院30天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95%CI:0.710~0.773)、0.780(95%CI:0.750~0.809),高于肌钙蛋白I与Gensini积分。结论1.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高龄、女性、入院低收缩压、快心率、存在房颤病史,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30天内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2.NLR在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急性心梗患者特别是前壁心梗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及30天内死亡的判断价值优于肌钙蛋白I、Gensini积分。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其它独立危险因素是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肌钙蛋白I、入院心率、收缩压及新发房颤。(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陈瑛,闫小妮,高雁,李娟,郭巧玲[5](2015)在《2型糖尿病36例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观察早期糖尿病患者左心室亚临床收缩功能障碍。方法:选择血糖控制良好且无糖尿病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为糖尿病组,排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例作为对照。留取二维左心室长轴图像,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纵向应变(GLS),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HbA1c,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结果:糖尿病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糖尿病组GL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组|GLS|与HbA1c呈线性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早期即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敏感的检出这种亚临床改变。(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何金山,郭继鸿[6](2013)在《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和逆传P波可独立预测左室功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结构正常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频发时可导致左室功能障碍和左室扩大。为解释其原因,人们提出了钙离子稳态失衡、心肌氧耗增加及心肌不同步收缩等假说,但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左室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所需的时间依然没有定论。Ji-Eun Ban,Hwan-Cheol Park等在Europace上发表文章,探讨了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左室功能障碍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和电生理学特点,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和逆传P波可独立预测左室功能障碍。该研究入选127例即将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本文来源于《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4期)
许哲通,冯志霞,王茜,文海燕[7](2012)在《NT-proBNP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有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评估超声心动图参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该项研究包括96例心力衰竭患者。他们同时接受超声心动图及NT-proBNP检测。结果发现NT-proBNP水平与以下几个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有显着相关性,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Am)(r=-0.747,P=0.000),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r=-0.731,P=0.000),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r=-0.508,P=0.000),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E/Em)(r=0.532,P=0.000),左室射血分数(LVEF)(r=-0.819,P=0.00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ogNT-proBNP水平与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独立相关(R2=0.78,P=0.0001),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最强(β=-0.55)。结论 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参数具有相关性,并且是收缩性及舒张性心力衰竭简单而精确的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26期)
冯莉,浦介麟,倪新海,赵兴山,孙华毅[8](2010)在《N-端心房利钠肽与N-端脑利钠肽对预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心钠素NT-proANP)和N-端脑钠肽(NT-proBNP)对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预测效率,依据二者特性确定适用范围并界定最佳下限(cut-off)值。方法入选心血管病患者380例(病例组),依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划分为LVSD组(LVEF≤40%,n=90)及非LVSD组(LVEF>40%,n=290)。另选13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描记NT-proANP和NT-proBNP预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年龄(以65岁为分界)、性别及原发心血管疾病种类划分亚组,分别描记各组患者NT-proANP和NT-proBNP预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结果病例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log(NT-proANP):(3.30±0.41)vs(2.98±0.16),P<0.01;log(NT-proBNP):(2.71±0.30)vs(2.49±0.13),P<0.01。NT-proANP和NT-proBNP对不同程度LVSD(LVEF≤40%或LVEF≤30%)患者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73(P<0.01);对LVEF≤40%的患者,NT-proANPAUC大于NT-proBNP(0.820vs0.738);对LVEF≤30%的患者,NT-proANPAUC明显小于NT-proBNP(0.853vs0.877)。根据各亚组ROC曲线确定cut-off值,NT-proANP为1676.92pmol/L时对各组LVSD预测敏感度88.9%~100%;特异度14.0%~58.7%;阳性预测值9.04%~30.04%;阴性预测值96.96%~98.77%。NT-proBNP为417.37pmol/L时,敏感度77.8%~94.4%;特异度10.0%~55.8%;阳性预测值7.07%~48.88%;阴性预测值94.46%~98.87%。结论 NT-proBNP与NT-proANP均能够反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心脏功能状态,可作为LVSD的诊断指标,对于LVEF≤40%的预测,NT-proANP效果优于NT-proBNP,有助于早期发现LVSD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戴士鹏,徐泽升,宋志远,彭万忠,马增才[9](2010)在《螺内酯对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07-12-2009-06门诊及住院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75ml/m2,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6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螺内酯干预组32例(螺内酯40mg/d),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在入选前及药物应用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LVEDVI、LVES-VI、LVMI和LVE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内酯组改善更为显着(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心室重构。(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0年07期)
韩雪,支继新[10](2010)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对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的表现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法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NT-proBNP对低LVEF的CHF患者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LVEF≤0.4,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的CHF患者共34例,测血浆NT-proBNP浓度。根据LVEF数值分为LVEF<0.3组和LVEF≤0.4组。另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稳定性CHF组和急性不稳定HF组。结果①LVEF<0.3组和LVEF≤0.4组间NT-proBNP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②急性不稳定HF组Nt-proBNP水平,显着高于稳定性CHF组;③经相关性分析,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高度正相关,其与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显着相关性。结论对于已知存在收缩功能障碍(LVEF≤0.4)的CHF患者,NT-proBNP水平的改变与LVEF无关,而与心衰症状的缓解密切相关。同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线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治疗DCM患者出院后经超声心动图复查证实LVSD恢复者188例,随访截至2017年6月(或全因死亡),对比LVSD恢复者又再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预测LVSD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LVSD恢复DCM患者经随访(29.8±15.7)个月,LVSD恢复者再复发率约为19. 1%(36/188)。复发组恢复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2±4. 6)%vs (26. 7±3. 8)%](t=4.996,P<0.05),左室舒张末的内径(LVEDD)与基线值差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4)mmvs(12.6±3. 6)mm](t=7. 320,P <0. 05)。经多变量Logistic分析提示DCM患者恢复时LVEDD较基线值缩小幅度减小是预测LVSD恢复后又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DCM患者出院后LVSD恢复者再复发比例约1/5,恢复时LVEDD较基线值缩小幅度与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斓婷,李光源,王永槐,马春燕,关正宇.射血分数保留的孤立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与心电图特征的关系[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胡国荣,王俊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院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恢复者再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8
[3].李娟珍,王莹,宁铂涛,李璧如,钱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NT-proBNP对儿童脓毒症的预后研究[J].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2018
[4].仲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6
[5].陈瑛,闫小妮,高雁,李娟,郭巧玲.2型糖尿病36例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
[6].何金山,郭继鸿.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和逆传P波可独立预测左室功能障碍[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
[7].许哲通,冯志霞,王茜,文海燕.NT-proBNP对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
[8].冯莉,浦介麟,倪新海,赵兴山,孙华毅.N-端心房利钠肽与N-端脑利钠肽对预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价值[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
[9].戴士鹏,徐泽升,宋志远,彭万忠,马增才.螺内酯对无症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
[10].韩雪,支继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对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