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韵节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朗读者》,文学翻译,许渊冲
音韵节奏论文文献综述
木易[1](2017)在《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一文中研究指出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2017年初登上《朗读者》舞台。一开始,主持人还担心,他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结果,许渊冲成了《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最出彩的嘉宾,收获了无数观众的敬佩和赞赏。在节目中,回忆起往事和故人,他眼含热泪,哽咽着念出"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谈到热爱的翻译事业,他又激情满(本文来源于《高中生》期刊2017年25期)
丁玉金[2](2016)在《《拜伦诗选》杨德豫译本之节奏与音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翻译中,由于有效沟通的需要,意义通常被赋予比形式更高的优先权。因此,相对动态对等而言,奈达的形式对等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然而就诗歌而言,声音与形式都是诗歌的组成要素。在某些情况中,一首诗的声音与形式甚至传达了一定的意义。而且,如果不能再现诗歌的节奏与音韵,译诗就很难表现原诗的音律美和结构美。由于声音与字面意义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形式对等应该更有可能适用于诗歌节奏和音韵的翻译。对于诗歌音律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以往大都依赖译者本人对英汉诗歌格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前人所做研究的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运用形式对等理论对诗歌音律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论文运用奈达形式对等的理论,对杨德豫译《拜伦诗选》中的节奏和音韵进行比较分析,借以论证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并试图阐释如何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式对等,为今后解决诗歌翻译中意义与形式的矛盾问题,以及诗歌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翻译过程中意义与形式的矛盾,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意义与形式的优先问题,而在于如何利用形式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诗歌的音律美。第二章对英汉诗歌翻译中节奏与音韵的处理方式,拜伦诗歌的汉译,以及杨德豫译本的研究做了概述。论文的第叁章对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音韵做了必要的介绍。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作者对所选译本中的节奏和音韵与原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与分析,同时对杨译本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瑕疵进行评价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杨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拜伦诗歌中的节奏与音韵。以此得出结论,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形式对等理论可以用于对译诗音律忠实原诗的程度进行检验和评价,且有助于提高译诗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钟佳[3](2015)在《英汉诗歌节奏音韵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一般的语言和形式带给人美的享受。诗不同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韵律成为了关键因素。韵律又包含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本文对英汉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进行对比,发现英诗中节奏为更加重要的因素,而汉诗中音韵则占了更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付祎鹏[4](2014)在《英汉诗歌音韵的节奏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以语言精练、和谐,富有韵律和节奏着称。无论是英诗还是汉诗,音步是诗歌节奏的重要标志。汉诗依平仄互协的规律,按字的各个声调交错出现而形成节奏,英诗则按重轻互协的规律形成节奏。本文主要从音调、节奏、对应叁个角度分析英汉诗歌的音韵节奏美。(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16期)
毛秋实[5](2013)在《论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诗歌是中华的传统国粹。中国的诗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浩若繁星,无比璀璨辉煌。汉语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是中国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无韵不成诗,有韵诗才美。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当下出版发行的文学类的报刊上发表的连篇累牍的诗歌,大多数几乎都没有(本文来源于《金沙江文艺》期刊2013年06期)
郑路[6](2013)在《英汉诗歌翻译中音韵节奏美学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人类在语言上的艺术体现。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节奏,栩栩如生的意象美等分别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刺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诗歌从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又互有借鉴价值。因此,从音韵与节奏上对英汉诗歌翻译进行美学比较能使更多诗歌爱好者从更加宽广的视角进行赏析。(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3年06期)
牛化旭[7](2012)在《从王佐良译《谈读书》看汉语的音韵节奏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名作《谈读书》体现了汉语音韵节奏单双音节合理搭配,四字格词组大量运用,排比对仗,平仄相间等特点。通过对其分析可知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应该重视汉语的音韵节奏,充分发挥汉语音节计时语言的优势,注重语言的音乐美,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本文来源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邱绪萍[8](2009)在《英汉散文的音韵节奏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诗歌的衍生物,散文在音韵节奏方面的要求虽然没有诗歌那么严格,但同样也讲究音韵节奏带来的效果。散文也具备音韵节奏带来的音响效果,因此在英汉散文互译过程中,译者也应在理解、欣赏原文音韵节奏美的基础上,尽量在译文中传递其带来的效果。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英散文在音韵节奏方面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汉英散文互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分析二者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提出英汉散文互译中应避免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海光增[9](2008)在《广告语言之诗化:节奏与音韵》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而广告是说服或诱导功能的实现。"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实现购买销售商品的目的,商业广告必须具有信息价值,又要有一定的移情作用"。当今纯粹的实用性广告已经被兼有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广告取而代之。因此,广告语言越来越向文学语言演化,具有优美、和谐、生动、简洁、高雅、含蓄、幽默等文学语言的特点,很多商业广告成功地移植了诗歌的特点,使之成为诗歌与广告结合体,兼有达意、寄情功能。本文从文体学和语音学角度对中英文广告语言的节奏与格律、音韵进行探讨,总结出中英文广告语言的诗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08期)
何非,肖薇[10](2007)在《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小孩》音韵节奏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其诗《扫烟囱的小孩》中使用了特点鲜明的音韵节奏手段,主要体现在韵式的安排、重要音节的重复和诗行音长的变化叁方面。这些手段的使用深化了诗的主题,突出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分析该诗的这些特点有益于对它的赏析和翻译。(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音韵节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翻译中,由于有效沟通的需要,意义通常被赋予比形式更高的优先权。因此,相对动态对等而言,奈达的形式对等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然而就诗歌而言,声音与形式都是诗歌的组成要素。在某些情况中,一首诗的声音与形式甚至传达了一定的意义。而且,如果不能再现诗歌的节奏与音韵,译诗就很难表现原诗的音律美和结构美。由于声音与字面意义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形式对等应该更有可能适用于诗歌节奏和音韵的翻译。对于诗歌音律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以往大都依赖译者本人对英汉诗歌格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前人所做研究的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运用形式对等理论对诗歌音律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论文运用奈达形式对等的理论,对杨德豫译《拜伦诗选》中的节奏和音韵进行比较分析,借以论证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并试图阐释如何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式对等,为今后解决诗歌翻译中意义与形式的矛盾问题,以及诗歌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翻译过程中意义与形式的矛盾,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意义与形式的优先问题,而在于如何利用形式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诗歌的音律美。第二章对英汉诗歌翻译中节奏与音韵的处理方式,拜伦诗歌的汉译,以及杨德豫译本的研究做了概述。论文的第叁章对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音韵做了必要的介绍。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作者对所选译本中的节奏和音韵与原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与分析,同时对杨译本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瑕疵进行评价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杨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拜伦诗歌中的节奏与音韵。以此得出结论,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形式对等理论可以用于对译诗音律忠实原诗的程度进行检验和评价,且有助于提高译诗的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韵节奏论文参考文献
[1].木易.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J].高中生.2017
[2].丁玉金.《拜伦诗选》杨德豫译本之节奏与音韵研究[D].贵州大学.2016
[3].钟佳.英汉诗歌节奏音韵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
[4].付祎鹏.英汉诗歌音韵的节奏美[J].青年作家.2014
[5].毛秋实.论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旋律美[J].金沙江文艺.2013
[6].郑路.英汉诗歌翻译中音韵节奏美学之比较[J].现代企业教育.2013
[7].牛化旭.从王佐良译《谈读书》看汉语的音韵节奏与翻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8].邱绪萍.英汉散文的音韵节奏及其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2009
[9].海光增.广告语言之诗化:节奏与音韵[J].作家.2008
[10].何非,肖薇.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小孩》音韵节奏赏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