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词论文-张晓辉,刘思琪

传媒新词论文-张晓辉,刘思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媒新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的论,汉语,传媒新词,英译策略

传媒新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辉,刘思琪[1](2019)在《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传媒新词英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孤立语,多数名词属性的汉字具有多重含义,因此汉语中的词汇创造较为便捷。在新媒体环境下,新概念与新思维层出不穷,对应的新型词汇也不断涌现。针对此类词汇的英译工作,本文将首先对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再对汉语传媒新词的类型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将依据目的论,提出各类型词汇的英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3期)

张羽[2](2018)在《规范传媒英译,提高外宣质量——评张健《传媒新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跨越新闻传播和翻译两个学科,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写成《传媒新词英译研究》一书。该书作为我国外宣和传媒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新词英译的着作,对于规范传媒英译、提高外宣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从事新闻传播学、翻译学的研究者和外宣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优质的学术性、工具性书籍。本文从内容简介、评价与思考等方面解读该书,并辩证思考我国传媒英译的现状和未来。(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26期)

Golubova,Ecaterina[3](2017)在《英语大众传媒新词的结构和语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英语大众传媒新词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观察,理解和显示这些结构和语义特征与心理语言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读者和听众的认知过程)。为了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解释一下,本论文从各种英文印刷品以及互联网出版物(包括“报纸”,比如说the Guadian,the Times,the Daily Telegraph)过去几年的,以及电视台(Channel 4 News)和广播(Thhe Chris Evans BreakfastShow,the Sunday Hour在BBC Radio 2)在语言层面(结构和语义),情境和文化层面,可以解释每一组模型的新单词。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的基础上,在方法论部分的心理语言学方法的基础上,将描述人类的认知过程,即他们如何理解新词,如何在读者的注意力和大众医学的方法论之间进行互动,新词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人们对新词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对英语语言的核心派生模式进行分析,以使其在大众媒体新词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显示出高效率的污染过程。主要的研究结果直接回答了以下研究问题:(1)什么是抓住新词形成的重要特征?(2)理解新词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3)英语大众传媒新词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和心理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心理语言学方法的加入,使英语大众传媒的研究更加深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为它与个体的认知和认知过程有关。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大众媒体中使用的新词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人们知道这个词或者忽略它的真正意义是因为不熟悉或是无罪的。我们能够看到读者或观众和所谓的“新奇感”之间互动,这种策略对读者的心灵的影响和他/她的进一步的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12-01)

贾欣岚,张丽威[4](2017)在《模因论视角下的传媒新词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化元素的复制为研究对象的模因论为传媒新词的英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以模因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阶段为基础,探讨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重点环节,进而从传媒新词的传播方式及效果两个方面结合汉英翻译实践,揭示新兴词语在语言转换中的传播机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此促进汉语传媒新词在英语文化中广泛传播。(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晨洁[5](2017)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传媒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当中出现的各种新词热词也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使用。新词热词是语言诸要素中对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词汇,它们可以最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日常交流与各类媒体之中。传媒新词热词范畴广泛,传播速度快,产生方式多种多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人们对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的审美标准也日益攀高。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多种视角对传媒新词热词的英译进行了研究,然而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传媒新词热词英译问题进行探析的研究仍然较少。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支点主要为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居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译者既可以完成“适应”,也可以处理“选择”,即: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其中,“选择与适应”原则是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在翻译活动中选择性适应读者或原文,适应的目的是求存和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此外,译者可以根据生态翻译学里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叁维转换来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得出更加准确地道的译文,更好地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由此可见,着名的翻译理论家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适用于指导传媒新词热词的英译。成立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英文版(又称ChinaDaily)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英文日报,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也是国内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会刊最多的媒体,它的特殊地位对译文的准确度和可读性都有极高的要求,也奠定了该报刊的权威性。本文以近两年(2016-2017年)China Daily中部分传媒新词热词的英译为例,首先对独具中国特色的传媒新词热词、外来传媒新词热词、传媒新词热词中简称词等叁类的译文进行赏析;然后再结合生态翻译学的“选择性适应”原则,提出“适应原文”、“适应读者”和“译者选择”这叁大传媒新词热词的英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耿静如[6](2016)在《从顺应理论看传媒新词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Verchueren的选择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此视角下,本文认为传媒新词英译也是一个不断顺应、选择的过程。要真正把传媒新词译好,译者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跨文化的动态顺应原则、语境顺应原则、译语读者的认知顺应原则。(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35期)

王丹云,倪世就[7](2015)在《浅析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中英汉新词的衍变——以近年来流行新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中的语言蕴含着无限狂欢。从语言的词义衍生和变异的流行新词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动态发展及其带来的多元的、日新月异的生活,并折射出这个社会的百态和民众的智慧。本文从共变理论、社会语言学、受众心理分析以及跨文化交际几大方向切入来揭示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广泛运用下的词汇发展;其次,从一些新词的英译词选择上透视词汇的交际意义与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积极输出中国社会与文化背景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段珂[8](2015)在《传媒新词的英译技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媒新词的出现与英译传媒新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新的词汇被大量创造和使用。新词背后往往代表着一种新技术、新事物、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新词通过媒体的传播而被人们熟知和使用,为汉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5年06期)

王巧丽[9](2014)在《大众传媒中俄语新词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词的产生和应用直接地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而作为新词使用和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既反映出时代的语言特色,同时也对大众的语言和观念产生影响,是我们研究语用特征和语言发展趋势的最好语料。苏联解体后,在俄语自由化趋势的影响下,现代大众传媒中的新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常常被作者作为一种语言策略,以达到吸引和影响读者,表达自己情感和评价的目的。这种语言策略往往会导致词的语义内涵偏离其物质外壳的情况,所以我们对于新词的理解,不能单单从词义的角度,而应该考虑到社会背景、语境、作者的目的、受众的范围和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大众传媒中的新词的语义进行研究极为重要。然而,目前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俄语新词的着述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我们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课题。本文综合运用分类描写法、阐释法和例证法,结合大众传媒和新词本身的特点进行考量,从语用学的角度系统研究报刊中新词产生的理据和语用功能。本文分析的实例选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论据与事实》《生意人报》《共青团真理报》《消息报》《俄罗斯报》《独立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纸、《星火》杂志等主流报刊和其它俄语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全文由引言、叁章主干部分、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第一章确立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大众传媒中俄语新词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大众传媒的理论和俄罗斯大众传媒的特点,提出了语用学对词汇分析的重要意义。本章依据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理论和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从话语扩展到词汇,扩展了传统语义学对词汇的理解,指出词汇语用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词的表情义及作者的评价,并说明语境的重要性;同时在大众传媒中作者和受众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者在撰写新闻稿时一方面要与时代同步,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体现出俄语自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章对受众的吸引力,使用各种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最大化。第二章对俄语新词词汇层面展开描写与分析。本章列举了俄语新词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并从生成理据和词汇语用特点的方面加以分析。俄语新词主要突出一个“新”字,它既包括以前从未有的、新产生的词,也包括语义新词,即旧词新义。新词的产生方式主要包括:构词派生、词义派生、借用外来词、缩略和作者独创新词这几种方式,同时新词的产生也要考虑到社会变迁、崇尚美国化的心理、俄语自由化趋势等社会大背景。本章还根据詹全旺的词汇语用理论,认为新词的产生是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和语用转移等语用过程的结果。第叁章阐析大众传媒中俄语新词的语用功能。本章从语用修辞的角度来分析俄语新词在大众传媒中的具体运用,探究作者使用新词的交际目的,并提出新词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一方面,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存在共同之处,它们都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它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修辞学侧重于语言单位形式的研究,而语用学更注重语言表达的隐含含义,修辞学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语用学发展了修辞学,为修辞学增添了“人”的因素。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角度看,大众传媒中使用俄语新词主要的功能有:称名功能、吸引读者注意功能、经济功能、委婉功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情的功能、表达负面评价和讽刺的功能。但在大众传媒中,有时会出现使用新词失衡的现象,有的是因为作者由于不理解新词而误用,有时是作者过分为追新求异或博得读者眼球使用生僻外来词或自造词,反而成为了读者的阅读障碍。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思考。结语对全文进行扼要总结。我们认为,语用学理论对大众传媒中俄语新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相比,语用学有助我们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看待新词,拓展了研究思路,对今后新词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4)

刘纯[10](2014)在《汉语传媒新词英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汉语传媒新词英译在文化内涵传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英译策略。指出在汉语新词翻译中,无论是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不是绝对的,在特定的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结合。只有融会贯通,根据具体事例具体分析,才能更全面地传达文化信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06期)

传媒新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跨越新闻传播和翻译两个学科,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写成《传媒新词英译研究》一书。该书作为我国外宣和传媒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新词英译的着作,对于规范传媒英译、提高外宣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从事新闻传播学、翻译学的研究者和外宣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优质的学术性、工具性书籍。本文从内容简介、评价与思考等方面解读该书,并辩证思考我国传媒英译的现状和未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媒新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辉,刘思琪.目的论视阈下的汉语传媒新词英译策略研究[J].才智.2019

[2].张羽.规范传媒英译,提高外宣质量——评张健《传媒新词英译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

[3].Golubova,Ecaterina.英语大众传媒新词的结构和语义特征[D].浙江工商大学.2017

[4].贾欣岚,张丽威.模因论视角下的传媒新词英译[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

[5].刘晨洁.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传媒新词热词英译研究[D].广西大学.2017

[6].耿静如.从顺应理论看传媒新词英译[J].校园英语.2016

[7].王丹云,倪世就.浅析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中英汉新词的衍变——以近年来流行新词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

[8].段珂.传媒新词的英译技巧分析[J].新闻战线.2015

[9].王巧丽.大众传媒中俄语新词的语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0].刘纯.汉语传媒新词英译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

标签:;  ;  ;  ;  

传媒新词论文-张晓辉,刘思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