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热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热岛强度,长期趋势,相对湿度,风速
城市热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黄群芳,陆玉麒[1](2018)在《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长期变化特征及气候学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67~2016年城市站(北京站)和城郊农村站(密云站)的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对应的城市热岛强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学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过去50 a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城市热岛强度显着增加,增温率分别为0.29℃/10a和0.45℃/10a,而最高气温对应的城市热岛强度则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统计分析显示过去50 a北京地区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显着降低以及气温显着上升有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强化城市热岛强度;未来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形成更频繁和持续时间更长的夏季城市高温热浪,严重危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董林垚,喻志强,徐金鑫[2](2018)在《地温示踪地表暖化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日本熊本平原城区和郊区28口观测井温度进行测量,利用一维非稳定水-热流运移方程解析解反演地表温度变化率,同时与研究区域7个气象站气温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987-2012年研究区域城区地表温度增加1.51°C,近地表气温增加1.13°C;郊区地表温度增加0.81°C,近地表气温增加0.59°C。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地表暖化过程的贡献率基本一致,通过对城区和郊区地温进行测量分析,能有效量化区分两者对地表暖化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刘永畅,刘理臣,刘静妮,李卓然[3](2017)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夏季地表城市热岛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IS土地利用产品提取城市建成区和郊区,以2013年6、7、8叁个月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以及植被覆盖产品分析夏季甘肃省内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表城市热岛特征,讨论影响地表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表城市热岛具有显着的昼夜差距与区域特点,表现为夜晚地表城市热岛强度大于白天;城市周围的农田、草地等生态屏障可以避免建成区地表被荒漠裸地直接包围,对于控制地表城市热岛具有重要作用。传统计算城郊温度差的方法对于衡量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表城市热岛具有明显局限性;影响地表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在一天中会产生变化,城郊植被覆盖度差异与夏季白天的地表城市热岛有显着相关性,夜晚地表城市热岛则可能与人类活动强度和人为热源排放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8期)
沈钟平,梁萍,何金海[4](2017)在《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表明高分辨气温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精细空间分布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数据集研究了上海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加密观测数据可反映出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及西南部扩展,尤其是出现了"多中心"结构特征,即除中心城区的热岛主中心外,在闵行北部和松江南部均出现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区域性副热岛中心;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和局地海陆风的影响,热岛位置在秋冬季偏东南方向,春夏季偏西北方向。上述精细化特征在常规资料中并不明显或无法体现。由此可见,经质量控制的加密气温数据在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研究中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期刊2017-09-27)
沈钟平,梁萍,何金海[5](2017)在《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表明高分辨气温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精细空间分布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数据集研究了上海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加密观测数据可反映出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及西南部扩展,尤其是出现了"多中心"结构特征,即除中心城区的热岛主中心外,在闵行北部和松江南部均出现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区域性副热岛中心;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和局地海陆风的影响,热岛位置在秋冬季偏东南方向,春夏季偏西北方向。上述精细化特征在常规资料中并不明显或无法体现。由此可见,经质量控制的加密气温数据在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研究中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陈光[6](2016)在《广州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在空间上体现为自然景观被城市景观替代的过程,城市持续扩张和自然绿地面积减少引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城市热环境恶化,使得人居环境品质降低和建筑空调能耗增大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建立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背景下的城市热环境模拟方法,准确预测不同城市发展情景下的热环境分布格局,对实现热环境格局优化的城市空间扩张策略和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精细化土地利用数据的中尺度气候模拟软件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Urban Canopy Model)模拟方法,多学科结合的开展了城镇化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格局模拟预测研究。首先,通过对精细化土地利用数据的提取,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确定和UCM内城市参数的设定叁部分内容的研究,建立基于精细化土地利用数据的WRF耦合UCM的热环境模拟方法。对比2-m空气温度、10-m风速等热环境参数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立的模拟方法用于城市热环境模拟的可靠性。其次,引入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链模型建立城市扩张预测模型,建立了基于区域约束条件下的城市沿沿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以高、中、低密度扩张的6个城市扩张情景。同时模拟了基于区域约束条件的广州沿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以高、中、低密度扩张生成的6个城市理想扩张情景的热环境分布格局,实现了城市用地扩张下城市不同建设密度等多约束条件下的城市热环境模拟并提出不同情景下基于热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策略。第叁,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水平。运用全球模式MIROC_4.0Hires嵌套WRF/UCM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预估了IPCC中SRES A1B排放情景下2032年的广州地区城市热环境。模拟结果表明广州地区2032年的日间温度较2012年升高最高约2℃,且城市空气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发生变化。最后,构建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双重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模拟体系。模拟预测了城市扩张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2032年广州分别沿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以高、中、低叁种建设强度扩张,共6个情景下热环境水平,提出相应的城市空间发展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10-01)
蒋明卓,曾穗平,曾坚[7](2015)在《天津城市扩张及其微气候特征演化研究——基于城市热环境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下的典型区域天津市为例,以Landsat/TM和ETM+为主要数据源,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并进行各时期LST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分析建设用地扩张与微气候演化响应特征,并对微气候相关指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2-2013年间,天津市建设用地出现了快速扩张趋势,其快速扩张期主要集中于2006年以后。微气候时空演化方面,热岛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显着相关(相关系数达0.99)。温度等级上升区域方面,由1999年之前的塘沽区周边不断扩大至市辖区及周边环城四区(2006年),呈组团式分布特征,转变至2013年的市辖区以降温斑块为主,而快速升温斑块集中在东丽区、北辰区和塘沽区北侧。相对热岛效应指数呈现为由慢到快而后减缓的趋势,与建设用地扩张保持一致,热贡献指数在2006年之前与相对热岛效应指数变化保持一致,以后增幅开始减缓,冷贡献指数随旧城更新和大范围绿地建设而快速增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9期)
周浩超,汪新,游志伟[8](2013)在《城市热气候的成因及其适应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和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覆盖、城市质地和城市代谢等是城市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城区的局部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加上城区热岛现象,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改进城市形态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局部气候从而降低极端气候对其居民的健康影响和生命威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19)
张辉,王沛[9](2013)在《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热环境气候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汉市为例,将CFD的模拟分析技术应用于数字城市之中研究城市环境问题。并选取武汉市汉正街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的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CFD的仿真模拟,分析了城区内的环境状况。通过现状分析,结合相应的理论和模拟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热环境状况,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节能效益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王克涛[10](2013)在《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太阳黑子运动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这其中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重要的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城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因此,研究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和减缓全球变暖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3年04期)
城市热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日本熊本平原城区和郊区28口观测井温度进行测量,利用一维非稳定水-热流运移方程解析解反演地表温度变化率,同时与研究区域7个气象站气温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987-2012年研究区域城区地表温度增加1.51°C,近地表气温增加1.13°C;郊区地表温度增加0.81°C,近地表气温增加0.59°C。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地表暖化过程的贡献率基本一致,通过对城区和郊区地温进行测量分析,能有效量化区分两者对地表暖化过程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热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黄群芳,陆玉麒.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长期变化特征及气候学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8
[2].董林垚,喻志强,徐金鑫.地温示踪地表暖化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J].热带地理.2018
[3].刘永畅,刘理臣,刘静妮,李卓然.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夏季地表城市热岛特征与影响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4].沈钟平,梁萍,何金海.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2017
[5].沈钟平,梁萍,何金海.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7
[6].陈光.广州地区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背景下城市热环境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蒋明卓,曾穗平,曾坚.天津城市扩张及其微气候特征演化研究——基于城市热环境的角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8].周浩超,汪新,游志伟.城市热气候的成因及其适应性策略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9].张辉,王沛.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热环境气候适应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
[10].王克涛.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J].河南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