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客观性论文-潘红霞,李燕

道德客观性论文-潘红霞,李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客观性,厚概念,薄概念,非客观主义

道德客观性论文文献综述

潘红霞,李燕[1](2014)在《“厚概念”与“薄概念”:威廉斯对道德客观性的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是否有客观性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最具争议性的论题之一,威廉斯从科学与伦理学的二元区分之中划开道德判定的分界线。在此基础之上,伦理概念可以区分为厚概念与薄概念,厚伦理概念具有世界导向性与行动指导性,而薄伦理概念由于普遍性和抽象性而缺乏世界指导性,但这类词语已经构成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体系主要部分。道德客观性的失败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道德实践,因此威廉斯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的"非客观主义"模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隽[2](2012)在《论实在论对道德客观性的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休谟"是-应当"问题的提出,我们发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生活中,客观性成为伦理学的中心问题。与以往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伦理学中渗透有价值、规范以及主体精神的内容。从传统实在论的角度,我们无法理解道德的客观性,新的内在实在论能否提供一种属于伦理学自身而不依赖与其他领域的客观性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王艳秀[3](2011)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论寻求道德客观性的叁种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困境之中,需要为道德标准确立一个稳固的合理性基础,免除情感主义的危机。根据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当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客观性的寻求分为叁条路径:共识法、中介法、超越法。叁种方法立足于后形而上学视域解决道德困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都忽视了道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其适用界限的概念。(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王艳秀[4](2008)在《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困境之中,需要为道德标准确立一个稳固的合理性基础,免除情感主义的危机。根据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当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客观性的寻求分为叁条路径:共识法、中介法、超越法。叁种方法立足于后形而上学视域解决道德困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都忽视道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其适用界限的概念,失去了界限的客观性要么倒向文化相对主义,要么倒向伦理绝对主义。本文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性是一种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所以客观性总是以普遍的知识形态表现出来,而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是客观性的限度。道德的客观性及其限度的关系只有在以下几组辩证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生活实践与道德判断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高玉平[5](2006)在《道德客观性的证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道德证明的问题,对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的思想进行分析论述。其中包括:现代性道德证明的起源与理论特点;道德怀疑主义对现代性道德证明的批判;哈贝马斯道德证明的过程及其理论意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当代还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探讨西方道德及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22)

刘宏斌[6](2005)在《德沃金的道德客观性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沃金强烈批评了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标准,同时为了反对道德怀疑主义,他提出了"自然解读"的理论模式,以此来捍卫道德的客观性标准。通过梳理这一模式的理论观点和逻辑结构,认为德沃金的理论尝试并不成功。(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欧阳旭曦[7](2003)在《义务·法则·自由的内在统一——康德的道德客观性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伦理学一方面强调的是道德主体性思想,但同时,也十分重视道德的规范性和合法则性。康德通过对道德义务、法则、自由观及其内在联系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其道德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内在统一的重要思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陈亚军[8](1995)在《道德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评普特南的道德客观性思想及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学的客观性,历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普特南(H,Putnam)站在新实用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割裂事实与价值从而否定伦理学客观性的观点;继而以“内在实在论”为舞台,展示了事实与价值的相互渗透,论证了伦理学与其他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德的客观性只能是对人而言的客观性。本文论述了普特南的这一思想并分析了它的得失。(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6期)

道德客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休谟"是-应当"问题的提出,我们发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生活中,客观性成为伦理学的中心问题。与以往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伦理学中渗透有价值、规范以及主体精神的内容。从传统实在论的角度,我们无法理解道德的客观性,新的内在实在论能否提供一种属于伦理学自身而不依赖与其他领域的客观性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客观性论文参考文献

[1].潘红霞,李燕.“厚概念”与“薄概念”:威廉斯对道德客观性的勘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刘隽.论实在论对道德客观性的拯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

[3].王艳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论寻求道德客观性的叁种路径[J].伦理学研究.2011

[4].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

[5].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

[6].刘宏斌.德沃金的道德客观性思想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7].欧阳旭曦.义务·法则·自由的内在统一——康德的道德客观性思想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8].陈亚军.道德的客观性何以可能?──评普特南的道德客观性思想及其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标签:;  ;  ;  ;  

道德客观性论文-潘红霞,李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