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志散文论文-郑萍,陈玉龙

地志散文论文-郑萍,陈玉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志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承志,散文,为人民,追求美

地志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郑萍,陈玉龙[1](2017)在《荒芜英雄路——张承志散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的散文创作历程,以其人生经历为界。"内蒙古草原——游牧岁月"突出了母亲和草原主题,"新疆文化枢纽——美的历程"表现了美的主题,"黄土高原——心灵圣殿"进入宗教主题,"去国之旅——抗战烟云"是他游历西方的产物。在这四个阶段的散文创作历程中,"为人民""追求美""重信仰"构成了张承志散文的叁大特征。它们撑起了散文骨架,形成了张承志的个性化风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马沄璇[2](2017)在《论张承志散文的西部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回族作家。他最初是以创作小说登上中国当代文坛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都是他小说代表作。在创作《心灵史》后不久,他转而写散文。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范围大、包罗万象。笔者主要聚焦他的西部散文,研究他散文中所反映的“叁块陆地”——“回民的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和新疆。论文主要通过对张承志及其西部散文作品的研究,从西部的风土人情、底层人民的生存图景和张承志在西部大地上的精神探索叁个方面来挖掘张承志散文西部书写的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张承志散文研究现状的回顾梳理,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主要围绕西部的地域特色,呈现西部奇异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张承志的散文创作以“回民的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和新疆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西部风情的背后也呈现着张承志的成长足迹。第二章围绕叁块陆地上的底层民众展开。提炼出苦难、困境、信仰救赎几个关键词。在对底层的拥抱和书写中,张承志深入到老百姓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真实而又贴切地呈现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高度赞扬了困境中高贵的精神品格。歌颂底层民众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实现自我救赎。第叁章主要围绕了张承志精神的探索。张承志曾长久地放浪在西部的山川高原、奇景风物之间,这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热爱自然,他执着的背影和坚定的步伐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除了寻找的表象,他一直在执着坚定地寻找精神家园并最终皈依了伊斯兰宗教。他用自己热情的笔阐释宗教思想的精髓。同时也进行理性思考,审视反思着回族文化。西部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共存、和谐共生,张承志在文明交汇处发言,挖掘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吴玲[3](2016)在《论张承志散文思想性与其智者风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承志转向散文创作,在他的边疆题材、学术随笔和出访游记中有着清晰的智者意识,不仅表现了对"他者"善意的关怀,还深刻严肃地批评当下青年知识分子治学为文轻于实践的一些问题。散文还客观分析了"歧视"这种现象的个人心理原因和社会根源。(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买莉[4](2016)在《张承志散文中的日本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是"影响作家的作家"同时也是"影响批评家的作家",他文学的独特性给整个文坛与批评界带来新的思考。他的文学传递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散文中饱含着严谨崇高与历史大义。日本文化观是他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日本文化观察、思考与评断显示了他的思想转变的轨迹与独立思考的毅力。张承志的笔下当然不是日本文化的全部,但从日本文化的美与丑、真诚与虚伪、正义与蛮横等方面可见日本文化的细微之处与轮廓边界。虽然日本文化有很多令人敬重之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惜别。(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由亚男[5](2015)在《张承志散文的思想内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期文学的谱系中,张承志是一个始终勃发着创造激情与超越冲动的作家。他的小说响应了80年代个性解放的大潮,之后又专攻散文创作。张承志的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中算是一面灿烂的旗帜,他散文中的描写对象大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伊斯兰的宗教情怀、广袤的大自然,读起来让人们耳目一新。在现当代世俗化的社会中,张承志散文的话语姿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用一种孤傲决绝的态度去审视这个社会中的不公,作为一名当代知识分子,他以局内人的身份去批判伪学术,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回族作家,他热爱着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创作中他以一名游子的身份多次提到皈依母民族;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他在皈依宗教的同时不忘记关怀着底层劳动人民,崇尚清洁的精神,尊敬宗教的虔诚。但目前学术界对张承志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在赞扬的同时对他的作品还有质疑。质疑的声音大都是认为张承志的话语姿态走向了一个极端,也有人把他称为“极端的伊斯兰宗教徒”、“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赞扬的是张承志不同于其他主流作家,他敢于走向底层民众的生活,亲身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能够抓住最真实的素材去进行创作,在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心时传达出对宗教、社会和异域文化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0)

邰源[6](2015)在《张承志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将张承志的散文书写放置于一个大的文学乃至文化的场域之中加以观照,试图探析张承志这样一位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之中独异的存在之于当下文学创作及文化上的意义,并尝试对张承志文学实践之中折射出的作家的精神流变及文化人格作一个大致的梳理,并对其背后的成因及其中暗含的历史必然性作出一番探析。第一部分在梳理二十多年以来张承志散文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对于张承志散文的主题分类的这样一个工作,力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梳理过程去大致把握张承志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第二部分试图在总体把握张承志散文创作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散文文本,对张承志在散文创作过程之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品格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并从这一方面出发,试图去把握作家文学实践背后的精神内蕴。第叁部分结合中国现当代散文史及当下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结合张承志的散文创作实践,试图去挖掘其在中国当代散文之中的价值与意义,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对当代的散文创作有所启示。总体上说来,本文试图以对张承志散文作品的主题、其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品格、散文创作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创作实践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及为切入点,将张承志及其散文创作这样一道文学景观放置于一个大的文学、文化的语境之中去加以考察。并力图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达到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实践的整体把握,并对作家在此过程之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流变,文学品格有一番自主的理解,探究张承志的散文创作实践之于当下散文乃至整体的文学创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陈庆妃[7](2014)在《1990年代马华文学场域与地志文化散文的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报纸副刊对90年代马华散文有覆盖性的影响,副刊是马华散文最主要的发表场域,副刊专栏的写作成就了新生代作家的代际崛起。(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丁旭辉[8](2014)在《克服“那喀索斯情结”——张承志散文的回族文化自我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文化主体能否自觉地进行文化自我批判,关系到一种文化的兴衰存亡。张承志在高扬回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逐渐对民族文化中的缺陷——乡约传统、小商传统、内部分裂、宗教世俗化堕落、人道主义的缺失、穷人消极等待救助等进行了批判。这种自觉的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对于他的文学主题的升华和回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买莉[9](2014)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下张承志散文中的文化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的散文,这一阶段的散文揭示了文化阐释权的重要性,提出了“不绕弯"的叙述要求。这种独特的视角开拓了散文的创作空间,更大范围地激活了文学的思想与语言。笔者在两种背景中展开论述:一方面,以后殖民理论为论述背景。张承志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与后殖民理论有暗合之处。笔者主要结合后殖民理论中文化考古的方法与张承志考古专业的出身,深层剖析文化抵抗的态度、文化融合的态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出张承志回应了西方小说中的殖民叙述,纠正了对他者文化的无知,抵抗敌意与歧视的文化因子。张承志在散文中用朴素的语言、严谨的思维刷新舶来的文学叙述体系,涤清被殖民文化怯懦自卑的缺点。宽广的视野与胸怀成就了他气势磅礴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以“重写文学史”为论述背景。笔者主要结合“重写文学史”中现代化叙述的弊端与张承志放弃小说选择散文这一现象,探究他的文学观念。他批判虚假文化与空洞文学,平衡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真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都是张承志文学不可或缺的条件,美、力量与感动是他散文的支撑。本文共分为叁章,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张承志散文中文化抵抗的态度与考古式叙事的模式。分为叁节,第一节从殖民文化的背景中看殖民叙述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在与西方殖民小说的对比中,笔者分析考古式叙述的作用与优势,用文化考古的方法分析张承志散文中记述的安达卢斯文化,得出文学叙述可以为文化正名的结论。第二节分析文化内部的抵抗,反映了张承志散文中批判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排挤现象。第叁节主要分析张承志在抵抗态度中保持一定的警觉,防止对他者文化的误解。第二章论述张承志散文中文化融合的态度。分四节完成,第一节主要分析需要融合的文化现状,论证后殖民理论中“今日世界文化不再是隔绝状态”的观点。第二节主要从文化融合的途径分析文化代言人具备的素质与自我整合的能力。第叁节从融合的视角分析张承志对日本文化的表述,透析日本文化以艺术的名义遮掩了文学的本义。第四节从张承志对文学本义的追寻中探析文化融合的初衷与本质。第叁章展现张承志的文化态度所折射出的文学意义。回顾张承志的创作历程和思想变化,结合批评界的言论,阐发张承志的文学立场。分叁节完成,第一节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他散文的意义。从追随现代化叙述的文学史中剖析文学“去政治化”的弊端,探析张承志的散文突破这一弊端的途径。第二节从张承志重新选择文学道路的现象中,揭示他的散文特点与文学思想。第叁节重点分析张承志的文学审美观念。(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李谦[10](2014)在《论多重文化影响下的张承志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承志是一个有着强烈族属意识的回族作家。多重文化的影响既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料,也让他承受了文化分裂带来的痛苦。张承志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与复杂的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08期)

地志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承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回族作家。他最初是以创作小说登上中国当代文坛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都是他小说代表作。在创作《心灵史》后不久,他转而写散文。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范围大、包罗万象。笔者主要聚焦他的西部散文,研究他散文中所反映的“叁块陆地”——“回民的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和新疆。论文主要通过对张承志及其西部散文作品的研究,从西部的风土人情、底层人民的生存图景和张承志在西部大地上的精神探索叁个方面来挖掘张承志散文西部书写的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张承志散文研究现状的回顾梳理,确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方法,理清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主要围绕西部的地域特色,呈现西部奇异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张承志的散文创作以“回民的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和新疆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西部风情的背后也呈现着张承志的成长足迹。第二章围绕叁块陆地上的底层民众展开。提炼出苦难、困境、信仰救赎几个关键词。在对底层的拥抱和书写中,张承志深入到老百姓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真实而又贴切地呈现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高度赞扬了困境中高贵的精神品格。歌颂底层民众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实现自我救赎。第叁章主要围绕了张承志精神的探索。张承志曾长久地放浪在西部的山川高原、奇景风物之间,这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热爱自然,他执着的背影和坚定的步伐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除了寻找的表象,他一直在执着坚定地寻找精神家园并最终皈依了伊斯兰宗教。他用自己热情的笔阐释宗教思想的精髓。同时也进行理性思考,审视反思着回族文化。西部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共存、和谐共生,张承志在文明交汇处发言,挖掘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志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郑萍,陈玉龙.荒芜英雄路——张承志散文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马沄璇.论张承志散文的西部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7

[3].吴玲.论张承志散文思想性与其智者风骨[J].语文学刊.2016

[4].买莉.张承志散文中的日本文化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由亚男.张承志散文的思想内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6].邰源.张承志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陈庆妃.1990年代马华文学场域与地志文化散文的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丁旭辉.克服“那喀索斯情结”——张承志散文的回族文化自我批判[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买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张承志散文中的文化态度[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李谦.论多重文化影响下的张承志散文[J].名作欣赏.2014

标签:;  ;  ;  ;  

地志散文论文-郑萍,陈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