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管理思想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政府管理,管理思想,变迁
管理思想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萍[1](2018)在《从《公共图书馆法》看我国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法》所呈现的政府管理思想主要内涵和特色,反映了政府对于公共事务从"管理"到"治理"的重大变革,也就是强调法治基础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优势,明确社会作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地位。也解析了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的思想来源于图书馆理论研究、图书馆员的实践活动、其他学科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期刊2018年10期)
许婵[2](2017)在《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思想演变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正式开启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中国的社会治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社会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政策议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关系着个人幸福的实现,对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党在对社会管理(治理)的不断改革创新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党的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这无疑对党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是一个让人深思和探索的理论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2)这表明唯有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才能指导社会治理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党的社会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直至社会治理理念的正式提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不仅需要从时代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还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总结,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的未来走向。本研究通过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到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每一阶段社会管理(治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进路。在此基础上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两方面深入分析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到社会治理思想的逻辑演进,从而进一步的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研究结果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文章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以期更好的指导社会治理的实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夏敬文,孙新波,林维新,姚兰莹,刘晨[3](2016)在《工业社会前期人性假设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追溯以20世纪30年代为节点的工业社会前期的人性假设及管理思想的演进,总结出该时期的主导人性假设和主导管理思想。根据对该时期人性假设和管理思想的分析,发现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的前提,其演变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基于以上分析,发现人性的形成受利益的驱导,将利益和人粒子化,以经济水平为反应条件,不同的经济水平将决定"人"与"利益"的不同组合,最终构成不同的人性。(本文来源于《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胡鹏,魏道江,赛云秀[4](2015)在《从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视角看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视角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得到以下叁个结论:经济发展是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动力基础;科学进步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人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人性基础。以上叁个方面说明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最后,文章认为目前在学习型组织的绩效评价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组织绩效和人通过学习之后的收获或满意度评价。(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赵淑梅[5](2015)在《试析中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根据思想根源、实践贯彻及主要影响等方面归纳为叁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阶段,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阶段,电子文件安全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阶段。研究丰富了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政府制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档案学通讯》期刊2015年02期)
邓涌[6](2014)在《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演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企业发展永恒的研究课题,企业管理处于不断前进和摸索学习的脚步中。从孔子到张瑞敏,从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到逐渐形成"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模式,中国的众多管理实践者们不断摸索,谱写着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演变史。本文通过划分时间阶段,首先对中国管理思想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随后分别对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科学的形成、制度创新时期的中国管理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期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进行了具体论述,进而梳理出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清晰的演变条理。(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22期)
毛洪涛,王德昌[7](2013)在《成本控制方法演进进程及启示——基于管理思想演变逻辑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沿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思想的演进路径将成本控制方法的发展进程划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和动因管理四个阶段,并通过四个阶段的总结和比较,发现由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向现代成本控制方法蜕变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差异分析到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升级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成本控制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3年27期)
周杨[8](2013)在《论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的演变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6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社会管理思想。毛泽东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中蕴含着社会管理的理念雏形,邓小平围绕经济建设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江泽民从加强党的领导、基层民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方面推进了社会管理建设,胡锦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了社会管理体制,使我国社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桂海论丛》期刊2013年04期)
呼唤[9](2013)在《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严重地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因此,灾害管理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灾害管理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灾害管理事业高度重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成为我国优秀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综合运用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尝试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文章从灾害管理思想的相关概念入手,回顾了我国传统救灾思想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建国后灾害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灾害管理思想进行评价分析,总结灾害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分析其演变特点、演变规律,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划分,结合灾害管理领域重大改革任务与发展思路的变化,本文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灾害管理思想的探索阶段(1949年—1978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变革阶段(1979年—1992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1993年—2002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这一选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并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界定了管理思想、灾害管理、灾害管理思想的概念,并分析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关系;阐明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基础,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探源。本章从叁个角度对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进行探源。首先,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古代传统救灾思想的继承。天命主义禳弭思想是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原始形态。与天命主义禳弭思想同时,出现了很多能够切实解决灾民实际生活困难的救灾思想,诸如赈济思想、调粟思想、养恤思想、除害思想、安辑思想等,这些思想是天命主义向消极防灾救灾过渡的发展形态。重农固本思想、仓储备荒思想、治水思想、林垦调水思想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救灾思想已逐步走向成熟,完成由消极救灾到主动防灾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定型形态。其次,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来源于中国近代救灾思想。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灾害管理领域也呈现出救灾主体多元化、救灾方式多样化、救灾制度规范化的特点,开始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救灾物资储备和救灾条件,以自力更生和生产救灾为核心,坚持由单纯救济向积极生产救灾转变的指导思想,为建国后灾害管理制度的形成提供思想借鉴。最后,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来源于对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随着灾害管理对象的日益复杂化,要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借助科学化、定量化的管理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直接推动了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第叁章,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灾害管理思想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灾害管理思想的探索阶段(1949年—1978年)。首先是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左倾”思潮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其次是归纳整理本阶段灾害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国情,党和政府对灾害管理工作极为重视,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以救人为第一”、“以工代赈”等救灾指导思想。随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救灾工作方针也随之发生变化,但生产自救为主、国家救济为辅的指导思想不变。救灾不仅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新政权的巩固问题,因此突出强调救灾的政治性是这一时期灾害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我国形成了防灾救灾与生产相结合的局面,这说明在建国的头十年,党和政府在强调以生产救灾为中心的救灾工作的同时,认识到了防、救结合的重要性。再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防灾救灾都有相关的论述,本文对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的灾害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案例分析部分,通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管理实践,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灾害管理思想。1949—1976年我国灾害管理思想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强调自力更生。中央政府是救灾的唯一责任主体,同时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条件下,抗震救灾模式凸显“政治挂帅”。灾害管理思想的变革阶段(1979年—1992年)。首先,是历史背景分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改革的热潮。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群众灾后自救和互救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财政体制改革导致灾害管理体制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救灾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时期,为响应联合国的号召,我国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开展减灾管理活动。其次,归纳整理本时期灾害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自然灾害管理的认识回归科学,这一时期的灾害管理思想主要包括:救灾经费包干的思想、变无偿救济为部分有偿扶持相结合的思想、救灾与扶贫结合的思想、救灾与保险相结合的思想、救灾款管理确立专款专用原则、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思想、坚持一手抓减灾一手抓经济建设的思想。再次,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灾害管理思想进行分析。通过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沧源地震的救灾案例,分析探索时期的灾害管理思想在具体灾害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最后对本时期的管理思想进行评价。1979年-1992年的灾害管理变革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推进的,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与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接受救灾国际援助问题上仍然受到“左”的思想桎梏。此外,综合减灾理念在学术界的提出,引发灾害管理领域学术研究的热潮。灾害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1993年—2002年)。首先,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1993年,党的十四届叁中全会制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和基本指导方针,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面对新形势,救灾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其次,归纳整理这一阶段灾害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分级管理思想的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次,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叁代领导集体的灾害管理思想进行分析,通过1998年抗洪救灾的管理实践反映这一阶段的灾害管理思想。最后,分析评价这一阶段的灾害管理思想。1993—2002年,分级管理思想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提高了灾害管理的水平。灾害管理理念从抗灾救灾为主转向了减灾防灾为主。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灾害管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节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分析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思想,通过现有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分析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思想。案例分析部分,选取了2003年“非典”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管理实践,分析说明这一时期国家的灾害管理思想对管理实践的指导。2003年—至今,灾害管理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时强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要求。第四章,中外灾害管理思想比较研究。一是比较中国、美国、日本叁国的灾害管理制度。从灾害管理法制化程度、灾害管理系统组织结构、救灾应急机制、灾后救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叁个国家灾害管理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二是对中共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灾害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共性和差异性,得出灾害管理思想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各自的发展和创新的结论。第五章,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发展的总体考察。本章归纳整理了灾害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分析灾害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灾害管理理念从抗灾救灾为主转向减灾防灾为主;灾害管理目标从减少经济损失转向以人为本;救灾责任从中央政府包揽一切转向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救助主体从单一向社会化方向转变;从事后救济转向全方位救助;从依靠经验管理转向预案与应急行动相结合的系统管理;信息管理从封闭转向全方位透明。文章总结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规律,即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受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灾害管理思想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放和从分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灾害管理思想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灾害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灾害管理思想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未来灾害管理思想将更加注重科学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国际领域的开放与合作、社会化全方位的救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第六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对整篇博士论文进行总体描述,明确了本文主要结论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划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历史阶段,提出四阶段理论。灾害管理思想的探索阶段(1949—1978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变革阶段(1979—1992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1993—2002年)、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003—至今),并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灾害的管理思想及主要特征。二是比较研究建国后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灾害管理思想。本选题尝试对中央四代领导集体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性和差异性,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就笔者所见资料,尚未发现类似的相关论文及着作。叁是通过对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梳理,总结归纳了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的演变发展规律,并据此分析了管理思想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3-05-01)
李琪[10](2012)在《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古老领域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矿业的继续深入发展和资本主义矿业的萌芽时期,在我国整个古代矿业开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系统梳理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与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全面解读我国古代矿业开发与管理思想,从中发现规律,为现代矿业开发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从明代官矿的衰落、民矿的发展、劳役制度的瓦解和雇佣劳动的出现以及明代铁课形态的发展变化等四个方面梳理了明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继而从招商承办、矿厂奏销制度、官督商办和援引西法,利用外资发展矿业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清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然后从采矿技术和冶金技术两个方面就明清时期矿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的、标志性技术演变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了明清矿业管理思想与技术演变对我国现代矿业发展的启示:转变传统观念,探讨多元矿业模式;加强矿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实施矿业权的科学管理;加强矿业税收征管;强化矿业技术创新意识。(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4)
管理思想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正式开启了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中国的社会治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社会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政策议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关系着个人幸福的实现,对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党在对社会管理(治理)的不断改革创新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党的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这无疑对党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不仅是一个让人深思和探索的理论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2)这表明唯有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才能指导社会治理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对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党的社会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直至社会治理理念的正式提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不仅需要从时代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还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总结,才能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的未来走向。本研究通过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到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每一阶段社会管理(治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进路。在此基础上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两方面深入分析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到社会治理思想的逻辑演进,从而进一步的展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研究结果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文章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以期更好的指导社会治理的实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理思想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娟萍.从《公共图书馆法》看我国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思想的演变[J].图书馆.2018
[2].许婵.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思想演变及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17
[3].夏敬文,孙新波,林维新,姚兰莹,刘晨.工业社会前期人性假设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
[4].胡鹏,魏道江,赛云秀.从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视角看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历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赵淑梅.试析中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演变[J].档案学通讯.2015
[6].邓涌.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演变探析[J].商业时代.2014
[7].毛洪涛,王德昌.成本控制方法演进进程及启示——基于管理思想演变逻辑的分析研究[J].会计之友.2013
[8].周杨.论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思想的演变逻辑[J].桂海论丛.2013
[9].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10].李琪.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D].辽宁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