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囊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形棕囊藻,氮源,尿素,囊体形成
囊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梁大勇,王小冬,王艳[1](2018)在《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囊藻引发的有害藻华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给海洋环境以及渔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棕囊藻存在两种生活史形态:游离的单细胞形态和囊体形态,但是不同形态之间的转换和囊体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和藻华发生的物质基础,棕囊藻藻华以往多发生在硝酸盐限制海区。但是近年来,尿素等有机氮在河口区域浓度不断提高,有机氮源的增加可能对棕囊藻生长和生活史转换产生显着的影响。通过添加硝酸盐、铵盐、尿素叁种氮源,研究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球形棕囊藻可以在硝氮、尿素中迅速生长,形成囊体,但是氨氮对其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在硝氮中丰度比较高,最大可达到(444.21±64.97)×10~3个·mL~(-1);在尿素中更容易形成囊体,最多能达到(12.61±6.5)个·mL~(-1)。球形棕囊藻可以利用硝酸盐和有机氮源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尿素在海洋水体中浓度的提高,可能是近年来球形棕囊藻藻华在我国近海水域频发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王小冬,郑晶晶,王艳[2](2014)在《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洋尖尾藻摄食球形棕囊藻,研究摄食与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可大量摄食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摄食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显着增大。即使同海洋尖尾藻并未直接接触,球形棕囊藻依然可感受天敌摄食的信息,从而增大囊体直径。囊体直径增大是一种诱导性防御策略,为囊体细胞提供保护,可能是棕囊藻能够躲避浮游动物摄食而引发大规模藻华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杨华钊,郑晶晶,杜蒙蒙,王小冬,王艳[3](2014)在《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是我国沿海常见有害藻华物种,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是其异型生活史中主要的细胞形态。该研究通过分离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分别引发囊体的再次形成,以阐明两种类型细胞在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游离单细胞可诱导形成更高的生物量和更多的囊体,但是两者诱导产生的囊体体积和囊体细胞数量并无显着性差异。游离单细胞诱导产生的囊体在单位表面积上的细胞密度更高,排列更加紧密,因此结构更加紧致。同棕囊藻藻华发生时以囊体为优势形态不同,该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5%的细胞以囊体细胞的形态存在。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均可引发囊体形成,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形成以及规模的维持。(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魏静,王小冬[4](2013)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单细胞和囊体2种形态,囊体的形成有助于棕囊藻抵制摄食.通过添加海洋弯曲甲藻和中华哲水蚤的过滤液,研究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态对可溶性摄食信息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弯曲甲藻提高了球形棕囊藻的囊体数量和囊体体积,而中华哲水蚤的摄食压力促使囊体直径继续提高,近80%的球形棕囊藻细胞更多的以囊体形式存在,但是囊体结构并未有显着的改变;囊体形成和体积提高赋予球形棕囊藻优越的竞争策略,有效降低了摄食死亡率,有利于球形棕囊藻频繁形成大规模藻华.(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3年09期)
王艳,邓坤,王小冬[5](2013)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盐结构条件下半连续培养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研究光照、营养盐限制和硅藻竞争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光照显着促进了藻类的生长,球形棕囊藻在低光环境下几乎不形成囊体。球形棕囊藻和3种硅藻对光限制和P限制更加敏感,而在N限制环境中均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粒径较小的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和中肋骨条藻在营养盐和光限制条件下比粒径较大的细胞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硝酸盐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营养基础,但是营养盐结构并未改变棕囊藻囊体形态。具有两种生活史状态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度过资源限制的环境,从而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在硅藻藻华之后再次形成藻华。(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黄天吾[6](2012)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态特征及光和钙离子对囊体形成和囊体细胞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常在高纬度海区引起大规模囊体藻华,对它的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球形棕囊藻具有能够从单细胞和囊体交替变换的复杂生活史,游离单细胞直径一般为几个微米,囊体一般为几毫米。自1997年以来,球形棕囊藻藻华在中国海域快速蔓延并且成为主要的藻华原因种。和高纬度海区的藻株不同,球形棕囊藻中国株能够形成巨大囊体并产生溶血毒素,巨大的体积可能导致囊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细胞分布。光照和钙离子都是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它们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和生理学特点具有何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文以球形棕囊藻中国株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囊体直径、囊体细胞丰度和游离单细胞丰度,探讨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生活史中的配比关系,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数量的关系;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数量对数直线关系的斜率用于解释囊体细胞的分布状况。另外,我们使用两种在囊体形成上完全不同的株系(囊体形成株和无囊体形成株)研究不同的光照和钙离子浓度对其囊体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囊体形态在其异型生活史中占优势,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数量的对数呈线性相关,回归线斜率为1.34,此值显着低于其他株系的结果,即中国株单位囊体表面上分布的细胞更少。光照和钙离子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成和囊体细胞分布都有重要影响。球形棕囊藻在无钙环境中无囊体形成并且无生长趋势;低钙条件下,囊体形成和体积增大都受抑制,高钙环境更有利于囊体的形成。在高光照条件下(150μmol photons m2s-1)培养的球形棕囊藻,其总生物量和囊体丰度都下降,但单位囊体表面的细胞增多。此外,无囊体形成株在高光下其最大光合作用效率(Fv/Fm)明显下降,但囊体形成株在高光和低光下(60μmol photons m2s-1) Fv/Fm无明显差别。(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5-01)
王艳,王小冬,李韶山[7](2010)在《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生活形态,但是实验室中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经常无法形成囊体。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泵入过滤空气,以及给培养基提供不同程度的搅动,研究了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充气和搅动均显着提高了囊体的数量,并且提高了囊体内细胞的生长速率。但是充气对于囊体直径及囊体内细胞密度并无显着影响。搅动则明显的提高了囊体直径和囊体内细胞数量。然而,尽管充气以及搅动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但是培养的囊体直径依然小于自然海区中囊体的大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王小冬[8](2010)在《棕囊藻囊体形成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棕囊藻属(Phaeocystis)是海洋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浮游植物之一,可引发大规模有害藻华(HABs)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显着的影响,在全球碳、硫循环、海洋食物链结构以及气候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棕囊藻属中可引发藻华的3个种:球形棕囊藻、波切棕囊藻以及南极棕囊藻均为可产生囊体的种类。它们本身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可在单细胞和囊体(球形或非球形)两种差异显着的形态间转换。单细胞直径只有3-9微米,但是凝胶质囊体的直径最高可达3厘米。棕囊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其复杂的异型生活史,囊体的形成有效的抵御了病原微生物的侵蚀以及浮游动物的摄食。囊体还可作为能量物质的贮存单位,供单细胞在黑暗或营养盐限制的条件下继续生长。尽管棕囊藻藻华形成时总是以囊体状态存在,但是在实验室培养时棕囊藻经常失去形成囊体的能力。充气和搅动是浮游植物培养中常用的手段,通过向球形棕囊藻培养基中充入气体和施加搅动,研究了这两种物理因素对囊体形成及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搅动和充气均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形成更多的囊体,但是只有搅动促进了囊体直径的扩大、提高了囊体内细胞数量并且提高了囊体细胞及游离单细胞的生长率,而充气对于囊体直径和囊体内细胞数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尽管充气和搅动有利于囊体的形成,但是本次研究中发现的囊体直径依然小于现场中发现的囊体。温度对于球形棕囊藻、南极棕囊藻和波切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成、以及颗粒有机碳的分配影响显着。在本研究中,3种棕囊藻生长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6-32,0-6以及4-8℃。在上述温度范围内,波切棕囊藻没有形成囊体,球形棕囊藻仅仅在16,20和24℃时形成囊体,只有南极棕囊藻在所有测试温度下均形成了囊体。在上述培养温度范围内,较低的培养温度下,南极棕囊藻和球形棕囊藻的细胞更多的以囊体形态存在,而高温支持游离单细胞形态的存在。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但是南极棕囊藻的体积对温度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两种棕囊藻在生长率和囊体密度均达到最高时,单位囊体包含的细胞数量反而最小。南极棕囊藻和球形棕囊藻对温度的反应都比较敏锐,但是温度对波切棕囊藻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却并不显着。未来海洋表层温度的改变有可能影响棕囊藻主导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且影响有机碳的生物地化循环。近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生长和组成对于CO2提高的响应显示出明显的物种和群落的差异性,海洋中CO2浓度的升高对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本次研究中,CO2浓度提高对棕囊藻的生长及其它生理状态影响显着。球形棕囊藻囊体细胞在高CO2浓度下生长率提高,形成更多囊体,但是游离单细胞的生长率反而降低。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元素组成及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受到CO2浓度的影响而提高。但高CO2浓度对于种群水平的变化,例如囊体直径,总叶绿素含量和C/N比率却没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预测气候变化对于棕囊藻藻华以及碳元素的生物地化循环的影响需要参照细胞水平的变化,而非仅仅侧重于考虑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效应。中国海区大规模的球形棕囊藻水华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球形棕囊藻(中国株)发生藻华时,大多以直径1-3 cm的囊体形态存在,但是在实验室培养中却不再形成如此巨大的囊体,甚至不形成囊体。将球形棕囊藻中国株与摄食者—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混合培养,以观察摄食对囊体的再次形成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摄食者出现的情况下囊体再次形成,而没有摄食者的培养基中,依然只有游离单细胞的存在。但是这些囊体的结构特殊,同之前报道的囊体结构完全不同。囊体没有粘液质外被,囊体细胞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形成近似的球形结构。因此,这些囊体更像是单细胞的聚集体而非典型的具胶质外被的球形囊体。与摄食者混合培养中,囊体直径和囊体细胞数量逐渐提高,囊体的形成有效的保护了囊体细胞免受摄食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这种特殊的囊体结构,表明球形棕囊藻(中国株)在面对高摄食压力时,可能通过单细胞聚集形成特殊囊体,并提高囊体的体积的方式来抵御摄食。通过测量球形棕囊藻囊体在平静水体中的垂直分布来测试囊体是否具有浮力及调节浮力的能力和影响机制。无论在光照还是黑暗的条件下,超过60%的囊体没有显示出浮力,只有不到40%的囊体具有正向或者中型的浮力而漂浮在水体上层或中层。但是在黑暗中,部分囊体失去了漂浮在水体中的能力而向水体下方沉降,但是一旦恢复光照,囊体的浮力也再次恢复。体积较大、包含更多囊体细胞的棕囊藻具有更强的维持浮力的能力,但是囊体维持浮力的能力需要光照提供所需的能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6-02)
黎慧,高春蕾,王小冬,王宗灵[9](2010)在《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球形棕囊藻具有异型的生活史,能够在单细胞和囊体两种不同形态之间转换。球形棕囊藻藻华现场发现,囊体有时附着在角毛藻上。为研究角毛藻对囊体形成的影响和机制,进行球形棕囊藻和小角毛藻的共培养实验,观察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和生长状况,研究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证明:混合培养下,小角毛藻和球形棕囊藻的囊体附着在一起,在较短的生存周期内,囊体的密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时的密度;而单独培养体系下,棕囊藻单细胞密度和囊体体积均高于混合培养,囊体的存在时间较长。小角毛藻的存在对囊体的形成具有促进效应,这对于球形棕囊藻囊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硅藻的存在更能体现球形棕囊藻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1期)
囊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海洋尖尾藻摄食球形棕囊藻,研究摄食与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可大量摄食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摄食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显着增大。即使同海洋尖尾藻并未直接接触,球形棕囊藻依然可感受天敌摄食的信息,从而增大囊体直径。囊体直径增大是一种诱导性防御策略,为囊体细胞提供保护,可能是棕囊藻能够躲避浮游动物摄食而引发大规模藻华的重要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囊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梁大勇,王小冬,王艳.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18
[2].王小冬,郑晶晶,王艳.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热带生物学报.2014
[3].杨华钊,郑晶晶,杜蒙蒙,王小冬,王艳.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J].生态科学.2014
[4].魏静,王小冬.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3
[5].王艳,邓坤,王小冬.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3
[6].黄天吾.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态特征及光和钙离子对囊体形成和囊体细胞分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2
[7].王艳,王小冬,李韶山.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
[8].王小冬.棕囊藻囊体形成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
[9].黎慧,高春蕾,王小冬,王宗灵.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