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张守忠,牛晓婷

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张守忠,牛晓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空间结构,人均GDP,演变,哈大齐地区

工业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忠,牛晓婷[1](2019)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2016年的县区人均GDP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及ESDA,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的县区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县区间人均GDP过分悬殊的局面明显改善,区域发展逐渐趋向均衡; 2)区域趋向均衡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的不断下降,而非区间差异。区域总差异的关键在于组间差异,且比重大幅提高,空间结构由2003年体现为3个规模不等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变为2016年的中东部与西部之间对比明显的二元格局; 3)县区人均GDP全局Moran’s I指数由-0.041转为0.274,分布类型由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分布,HH类型县区扩展显着; 4)局部空间自相关明显增强,且以正相关为主,西北部农业区的LL县区集聚明显。(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江敏,伍青青,柴亚朵[2](2019)在《我国工业遗产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将已纳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工业遗产的分布有明显聚集态势,呈现出"两核两副,带状分布"的分布格局;工业遗产在全国34个省市区的范围内分布较不均衡,106处(将多项跨省分布的工业遗产按照不同省份来计算)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28个省市区;在七大地理区域范围内,我国52.83%的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华东、华北两大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宏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我国工业发展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徐成龙,庄贵阳[3](2019)在《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及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2015年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5年环境规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2012年之后高环境规制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低环境规制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2006—2015年工业空间格局呈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演化规律,其中,高环境规制地区的工业空间结构呈扩散模式,低环境规制地区的工业空间结构呈集聚模式;(3)环境规制对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即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倒U型关系,而高环境规制地区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负相关关系,低环境规制地区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政策对工业增加值比重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对工业增加值比重具有负向影响,城镇化对区域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陈玲玲[4](2019)在《工业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设计研究——以柳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标志性窗口地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其不仅是城市的精华所在,也集中体现着城市的等级,它代表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1])。随着城市空间规模急剧增加,在特定空间场所中城市服务产业产生集聚,扩散和迁移,裂变,城市中心逐渐由单个中心向中心网络发展,因此规划控制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成为急待研究的全新课题~([2])。本文主要以工业城市柳州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为例,结合柳州市城市规划,说明促进其更新和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9年01期)

王翠平,刘珊红,陈月英[5](2018)在《基于企业区位的福建省工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Google Earth软件,对福建省300强工业企业进行空间化,并建立2002—2012年300强工业企业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结合核密度估计法以及热点探测法,对福建省工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点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工业空间结构经历了由"点—轴"格局初显,且东西部呈"Π"形空间格局,到以一轴为主,"点—轴"格局为辅,"Π"形空间格局渐消的演变历程;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由2002年的厦门和福州转变为2012年的厦门、福州和泉州; 2002—2012年福建省300强工业企业的行业类型以制造业为主,福建省的产业集群特征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冯金丽[6](2018)在《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2002~2014年城市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仍然是城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城市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尚未显现。在促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8年12期)

崔卫华,王之禹[7](2017)在《城市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与联动分析——以中东铁路大连支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利用发生学和实地调研方法梳理甄别现存保护完整的中东铁路遗产,共确认中东铁路大连支线遗产数量为22项,并根据遗产在中东铁路工程系统中技术价值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中东铁路工程性遗产、中东铁路工程相关性遗产以及中东铁路衍生性遗产。综合运用GIS相关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连接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一系列测度方法,从而揭示中东铁路大连支线遗产的总体空间结构与联动特征。研究发现:一是总体空间结构上遗产呈强聚集形态,其中不同类型的遗产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特点,中东铁路工程性遗产点呈均匀形态、中东铁路工程相关性遗产点呈强集聚形态、中东铁路衍生性遗产呈弱聚集形态。二是通过空间连接度分析可知,目前遗产分布的空间网络已趋于环网型,但尚未成熟,有待改善。叁是通达度测度显示,68.18%的遗产通达度指数低于平均值,表明市区内遗产的空间通达度较好,彼此之间联系便捷,具有良好的联动条件与联动潜力。(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7年11期)

刘卫东,石清[8](2016)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电力需求空间结构传导效应分析——以工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产业能源依赖程度差异会使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有显着影响。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工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对31个省进行产业梯度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产业转移对电力需求空间结构传导效应。结论如下:中国工业发展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区域特征,产业转移与区域用电息息相关,不仅体现在增速变化趋同,也体现在产业结构与用电结构变化基本一致。由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东部用电量占比会继续下降,中西部则会上升。(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曹建强,孙月[9](2016)在《基于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的京津冀产业协调布局研究——以工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协调布局展开研究,旨在理清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为京津冀区域内部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叁个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区域内部错位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思路和路径。继而基于对传统偏离份额模型进行拓展了的空间结构模型,以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基于优势行业选择的京津冀区域工业布局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金融》期刊2016年03期)

曹弯[10](2015)在《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铁路特色旅游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旅游的重点宣传内容之一,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开发,目前已形成一批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但是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沿线虽然分布大量的工业遗产资源,但仅有少数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且旅游热点集中在少数几条旅游线路,个别旅游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这导致了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为了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运用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为研究内容,空间研究范围覆盖中东铁路滨绥线沿线城镇,时间研究范围自十九世纪末中东铁路建设至1952年中东铁路回归。以点——轴系统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为研究理论,从旅游中心城镇、旅游圈和旅游线路叁方面构建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文章第一步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和旅游市场叁方面分析滨绥线中东铁路旅游现状,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游客对中东铁路工业旅游的需求。第二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东铁路滨绥线旅游节点城镇等级进行分析。通过调研整理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清单,并总结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资源特色,对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资源点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建立中东铁路滨绥线旅游节点城镇等级评价体系,从旅游资源、游客需求、城镇之间的交通可达性以及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收集数据并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得出旅游节点城镇等级,并确定旅游中心城镇。第叁步对滨绥线中东铁路滨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组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旅游节点城镇之间的旅游联系度,根据旅游节点城镇之间旅游联系的强弱划分旅游圈。通过计算每个旅游中心城镇的旅游联系度的平均值,分析旅游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分析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线路规划的影响因素,综合规划旅游线路。最终确定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带、双核、叁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将已纳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工业遗产的分布有明显聚集态势,呈现出"两核两副,带状分布"的分布格局;工业遗产在全国34个省市区的范围内分布较不均衡,106处(将多项跨省分布的工业遗产按照不同省份来计算)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28个省市区;在七大地理区域范围内,我国52.83%的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华东、华北两大地区;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宏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我国工业发展史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守忠,牛晓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江敏,伍青青,柴亚朵.我国工业遗产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

[3].徐成龙,庄贵阳.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及驱动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9

[4].陈玲玲.工业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设计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居业.2019

[5].王翠平,刘珊红,陈月英.基于企业区位的福建省工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6].冯金丽.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8

[7].崔卫华,王之禹.城市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与联动分析——以中东铁路大连支线为例[J].城市.2017

[8].刘卫东,石清.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电力需求空间结构传导效应分析——以工业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曹建强,孙月.基于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的京津冀产业协调布局研究——以工业为例[J].河北金融.2016

[10].曹弯.滨绥线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工业空间结构论文-张守忠,牛晓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