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接枝共聚物论文-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

拟接枝共聚物论文-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接枝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染料靛红

拟接枝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1](2019)在《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吸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otato starch acrylic acid graft copolymer,PSAAGC)的制备工艺及其吸水性能。以吸水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PSAAGC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粗产物进行纯化,并研究了PSAAGC粗产物及纯化产物在Na Cl和NH4Cl溶液中的吸水性能,以及对染料靛红的清除性能。最优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70℃、丙烯酸∶淀粉=4.5、引发剂和交联剂分别为淀粉用量的3.5%和0.25%的工艺条件下,PSAAGC粗产物的吸水率达196.26g·g-1,PSAAGC纯化产物的吸水率达413.69g·g-1,表明PSAAGC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在实验范围内,PSAAGC在Na Cl和NH4Cl溶液中的吸水性能,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弱。此外PSAAGC对染料靛红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染料靛红浓度的升高,清除效果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清除率最高可达91.54%,且纯化产物的性能优于粗产物。实验结果表明PSAAGC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和清除染料靛红的能力,可为马铃薯淀粉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宋超,马慧欣,汪曼,牛永盛[2](2019)在《乙酸乙烯酯与PVC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乙酸乙烯酯接枝PVC的共聚物,考察了脱氯时间,引发剂、分散剂和单体的用量,反应温度,接枝时间对接枝共聚的影响,以及单体用量对接枝共聚物吸油性能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与乙酸乙烯酯适合的接枝共聚工艺条件为:PVC脱氯时间1 h,分散剂用量0.8 g,引发剂用量0.9 g,反应温度90℃,单体用量7 g,接枝时间2 h。(本文来源于《聚氯乙烯》期刊2019年10期)

陈淑花,孙婷婷,许利丽,吕世佼,王景昌[3](2019)在《CS-HPMCP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CS)和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原料,通过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偶联剂制备CS-HPMCP接枝共聚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接触角测量仪,差式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对该接枝共聚物进行表征,判断接枝是否成功,测量接枝率并考察了接枝后亲水性、热稳定性、结晶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接枝,改善了HPMCP与CS作为单体的性能,当CS分子量为50 000、HPMCP用量为1 g、EDC/NHS质量比为2∶1时,接枝共聚物中HPMCP的接枝率达到最大值73.42%。通过接枝改性使CS与HPMCP在各项性能上相互改善相互促进,从而获得性能更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张延让,王芳芳,刘玉[4](2019)在《单体对木素ATRP接枝共聚物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单体结构和性质角度简述了近年来木素ATRP接枝共聚改性方面的最新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单体的结构和性质会直接影响到木素ATRP接枝共聚中单体的转化率,进而影响到接枝共聚产物的性质和应用。(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夏艳平,郑康,纪波印,马文中,陈慧蓉[5](2019)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两亲性接枝共聚物(C-MMA/MA-MPEG),并用两亲性共聚物C-MMA/MA-MPEG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亲水性改性制备微孔膜。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接枝共聚物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与分析,当MA-MPEG的摩尔含量为10%时,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提高到8.9%,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基本相同,稳定在2.0左右;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PVDF膜的热性能进行测试,PVDF微孔膜的熔融温度变化不明显,当C-MMA/MA-MPEG-4的添加量为20%时,结晶温度下降了8℃;用扫描电镜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对PP膜表面形貌结构与亲水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随改性剂用量的增多,亲水性得到提高,微孔膜的孔隙率也得到增大,当改性剂添加量为20%时,接触角降低到59.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邹阳雪,狄玉丽[6](2019)在《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氢氧化铁为催化剂,制备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HLS)。再用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环境中进行接枝反应制备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接枝丙烯酸共聚物(HLS-AA)。研究了温度对接枝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在该条件下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的接枝产率最大产率为121%。对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的接枝改性提高了其化学活性,为木质素磺酸钠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19期)

梁逸超,张本山[7](2019)在《羧甲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甲基淀粉(CMS)为原料,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制备了羧甲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MSGAM),并以粘度为测试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研究过程中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仪(TG)对CMSGAM进行表征,对CMSGAM的粘度、透明度、抗盐性、凝沉性和保水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7.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CMSGAM糊液最大粘度为26000 MPa·s;红外光谱图谱显示1667 cm~(-1)处出现酰胺基团中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1455 cm~(-1)处出现酰胺基C-N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热重分析图谱显示350~450℃出现了丙烯酰胺基团的热分解阶段,证明羧甲基淀粉中已成功接入了丙烯酰胺基团;扫描电镜照片显示CMS颗粒出现了大量孔洞和破碎现象,说明接枝共聚反应剧烈,破坏了淀粉颗粒结构;CMSGAM糊液的粘度和透明度均提升至CMS的4倍以上,抗凝沉性和热稳定性均比CMS高,但抗盐性的提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张佳音,王冠华,杭家慧,徐力,靳梦晨[8](2019)在《木质素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抑尘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木质素磺酸钠(Ls-Na)接枝丙烯酸钠(SAA)抑尘剂的制备工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对接枝共聚物(Ls-Na-SAA)进行表征,并考察了木质素磺酸钠接枝前后作为抑尘剂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钠与丙烯酸钠成功接枝,接枝后共聚物热稳定性提高。木质素磺酸钠接枝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 h、中和度60%、引发剂过硫酸钾质量分数10%。与Ls-Na相比,Ls-Na-SAA的保水性基本不变;喷洒质量分数2. 5%Ls-Na-SAA时,沙样的抗压能力由37. 0 kPa提高到455. 6 kPa,喷洒质量分数1. 5%Ls-NaSAA时,沙样的质量损失率由25. 2%降低到3. 1%。接枝共聚后Ls-Na-SAA形成网状交联结构,在沙粒之间形成更多的黏结物,进而提高其抗压性及抗风蚀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9年06期)

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9](2019)在《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接出接枝(grafting from)合成策略,以含有苄基氯官能团的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碘化钾、高氯酸银和叁氟甲磺酸银为活化剂,引发2-乙基-2-恶唑啉进行正离子开环聚合反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测定共聚物组成及接枝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共聚物的微观形态,并研究原位制备的共聚物/纳米银复合物的两亲性、热稳定性与生物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可控正离子开环聚合方法可以设计合成不同接枝量的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S-g-PEOX)及其与纳米银的复合物,其中PEOX接枝质量含量在8%~97%之间,依赖于单体浓度及活化剂用量;纳米银颗粒直径为5~10 nm,质量含量在0.1%~3.5%之间,依赖于含银活化剂的用量.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能形成明显的微观相分离结构,其微观形态与PEOX含量有关.支化的拓扑结构有利于提高PEOX的热稳定性. PS-g-PEOX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亲水性随着PEOX含量增加而提高,当PEOX质量含量为97%时,水接触角(WCA)为24°,亲水性支链PEOX的存在使PS-g-PEOX具有对牛血清蛋白的抗吸附性能. PS-g-PEOX在水中能形成稳定且均匀的微/纳米胶束,质量含量为0.054%的PS-gPEOX能使水/甲苯互不相容的两相形成稳定的微纳乳液体系.原位制备的共聚物/纳米银复合物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性,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星驰[10](2019)在《白首乌淀粉-槲皮素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抗氧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首乌的块根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和健康食品。淀粉是白首乌块根的主要成分,占其总重量的40-70%。研究白首乌淀粉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对于天然白首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碱法提取白首乌淀粉,并分析其结构和理化特性;再采用酸水解法对白首乌淀粉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最后通过N,N'-羰基二咪唑(CDI)介导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白首乌淀粉-槲皮素接枝共聚物(QU-g-ST),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1)采用碱法提取白首乌淀粉,并对其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首乌淀粉颗粒呈球形或多边形,颗粒直径为2-12 μm,在淀粉颗粒内部可观察到一些空腔和蛇形通道。白首乌淀粉的结晶类型是CB型,相对结晶度为25.19%,半结晶层的层状重复距离为9.21 nm。淀粉中单螺旋、双螺旋和无定形组分的比例分别为3.42%、27.11%和69.47%。直链淀粉含量为28.0%,糊化温度为59.3-70.1℃,最快重量损失温度为309℃。此外,白首乌淀粉具有更高的膨胀力。(2)通过酸水解法对白首乌淀粉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水解动力学的结果显示,酸水解4天时,淀粉的水解度为63.69%;9天时,水解度达到78.67%。淀粉颗粒在水解前4天依旧保持完整,5天时开始被严重腐蚀,7天后淀粉颗粒被完全水解为碎片。在酸水解过程中,白首乌淀粉的结晶类型从最初的CB型转变为A型。SAXS光谱显示,4天后半结晶生长环开始被水解。水解过程中,单螺旋和无定形组分的比例以及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而双螺旋组分的比例不断增加。(3)通过CDI介导的接枝共聚反应合成白首乌淀粉-槲皮素接枝共聚物,并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将槲皮素琥珀酰化,然后通过CDI介导的反应将琥珀酰化槲皮素接枝到白首乌淀粉上,获得接枝率为95.1 mg/g的水溶性白首乌淀粉-槲皮素接枝共聚物。结果表明,QU-g-ST水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在300和430 nm处呈现两个吸收带,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在1731和1568 cm-1处显示出特征峰,分别对应于酯键的C=O的伸缩振动和槲皮素中芳环的C=C伸缩振动。QU-g-ST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出淀粉(3.30-5.47 ppm)和槲皮素(6.19-7.68 ppm)的部分质子信号。以上结果均表明槲皮素已成功接枝到白首乌淀粉上。此外,QU-g-ST的形状不规则且为无定形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槲皮素的接枝极大地提高了白首乌淀粉的热稳定性、抗性淀粉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细胞试验结果表明,QU-g-ST对RAW 264.7巨噬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细胞内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15)

拟接枝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乙酸乙烯酯接枝PVC的共聚物,考察了脱氯时间,引发剂、分散剂和单体的用量,反应温度,接枝时间对接枝共聚的影响,以及单体用量对接枝共聚物吸油性能和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与乙酸乙烯酯适合的接枝共聚工艺条件为:PVC脱氯时间1 h,分散剂用量0.8 g,引发剂用量0.9 g,反应温度90℃,单体用量7 g,接枝时间2 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接枝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吸水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

[2].宋超,马慧欣,汪曼,牛永盛.乙酸乙烯酯与PVC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J].聚氯乙烯.2019

[3].陈淑花,孙婷婷,许利丽,吕世佼,王景昌.CS-HPMCP接枝共聚物的制备[J].塑料工业.2019

[4].张延让,王芳芳,刘玉.单体对木素ATRP接枝共聚物性质的影响[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

[5].夏艳平,郑康,纪波印,马文中,陈慧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邹阳雪,狄玉丽.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J].科技视界.2019

[7].梁逸超,张本山.羧甲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9

[8].张佳音,王冠华,杭家慧,徐力,靳梦晨.木质素磺酸钠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抑尘性能研究[J].中国造纸.2019

[9].窦灿煜,张彦君,张晨,吴一弦.聚苯乙烯-g-聚(2-乙基-2-恶唑啉)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9

[10].王星驰.白首乌淀粉-槲皮素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抗氧化能力[D].扬州大学.2019

标签:;  ;  ;  ;  

拟接枝共聚物论文-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