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王谦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王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口发展,迁移流动,生育率,人口总量,中国人口,农村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迁出,老龄人口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谦[1](2017)在《城乡发展必须重视迁移流动这一中国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一直高度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新中国成立后,上个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中国人口的变化主要是死亡率的持续下降。从70年代到90年代,死亡率比较平稳,变化不大,而生育率持续下降。可以说,死亡率主导了上世纪50年(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12-18)

吴瑞君,曾明星[2](2013)在《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要着力破解城乡社会问题,必须基于城乡统筹的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要义,着力构建新型的城镇化体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区域配置,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医疗、社保等安全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3年11期)

李详,周武[3](2012)在《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仍将继续向城市流动,而且呈增长趋势;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由原来的"自上而下"政府管制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市场经济主导模式,市场经济继续推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的继续流动和迁移将对输入地、输出地和流动迁移人群自身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对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和未来迁移趋势考虑,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应将重点放在城市中农民工、农村留守人群、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上。(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田媛媛,李琳玲[4](2011)在《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居民点发展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地域性人口流动,其中大部分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流动人口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简述了城乡人口迁移流动模式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它的去向状况和对城乡居民点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期刊2011-08-01)

黄兢,黄海英[5](2008)在《1957~1965年广东省城乡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城乡人口迁移在1957~1960年呈现城市化趋向,在1960~1963年出现逆城市化趋向,在1963~1965年则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变化特征是当时全国人口迁移与流动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黄海英[6](2007)在《1957—1965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城乡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乡关系在多元动力推动下逐渐由隔离转向互动。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改善,中国出现了经久不息的人口乡村——城镇大规模迁移流动,继而为城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回顾历史我们发现,1957年至1965年间,中国城乡关系出现急剧变动,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经历了由乡村流向城市,再由城市返回乡村的动荡过程。在这起伏、逆转过程中,城乡人口迁移展现给我们怎样的一幅画卷?这一时期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与城乡关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互动?城乡人口迁移与城乡关系之间的互动规律对于当前中国人口迁移与城乡关系的处理有什么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为个案,论述分析了1957—1965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起伏、逆转的历史过程;研究了城乡关系与城乡人口迁移的相互关系。论文的绪论部分对人口迁移和城乡关系的研究状况作了介绍,并就人口迁移和城、镇、乡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分叁个时期论述了1957—1965年广东城乡人口迁移的状况与特征。期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经历了由活跃到逆转,再到停滞的动荡过程,整个过程都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人口的迁移流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政策性迁移与少量的自发性流动相互交错。第二章阐述了1957—1965年广东城乡关系与城乡人口迁移的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表现出由建国初期的相对平衡、互动关系逐步转向严重失衡、隔离的状态,受其影响的城乡人口迁移则相应由活跃转向隔离状态。而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城乡人口隔离状态反过来又强化了城乡的隔离和不平衡状态。文章归纳指出:城乡关系的状况及变动最终会影响城乡人口之间的迁移与流动,而城乡人口迁移状况同样会影响到城乡关系的发展。只有平等、互动的城乡关系才有利于城乡人口迁移趋向活跃、有序,而对立、隔离的城乡关系则会阻碍城乡人口之间的迁移与流动;同样,只有健康有序的城乡人口迁移才有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无序、动荡的城乡人口迁移则可能使城乡关系恶化,最终导致城乡发展均受损害。第叁章探讨了1957—1965年广东城乡人口迁移及城乡关系处理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与城乡关系问题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彭佩云[7](2004)在《加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研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学术讨论会今天开幕了。我代表中国人口学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研讨会讨论的主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十分重要。在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田少军,杨利春[8](2004)在《加强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研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田少军 杨利春)6月10~11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佩云,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炳礼出席会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04-06-16)

汪慧[9](1997)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乡人口的大流动已成时代新趋势,其原因和影响究竟如何,与城市化又是什么关系?汪慧的文章作了系统分析。(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思考》期刊1997年06期)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要着力破解城乡社会问题,必须基于城乡统筹的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要义,着力构建新型的城镇化体系,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区域配置,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医疗、社保等安全保障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发展必须重视迁移流动这一中国人口发展的新特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2].吴瑞君,曾明星.人口迁移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3

[3].李详,周武.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角度[J].山东体育科技.2012

[4].田媛媛,李琳玲.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居民点发展变化[C].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2011

[5].黄兢,黄海英.1957~1965年广东省城乡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与特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6].黄海英.1957—1965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城乡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彭佩云.加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研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人口研究.2004

[8].田少军,杨利春.加强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研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4

[9].汪慧.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剖析[J].学习与思考.1997

标签:;  ;  ;  ;  ;  ;  ;  ;  ;  ;  

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论文-王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