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茶藨子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藨子属,扦插,试验
茶藨子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付锋,田年军,徐志刚,刘丹,周琳[1](2018)在《不同激素处理对茶藨子属植物嫩枝扦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长白山区茶藨子属植物种质资源,对东北茶藨子和长白茶藨子两个品种进行了不同激素、不同水平嫩枝扦插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激素、不同水平处理,两品种间扦插成活率无显着影响;不同激素、不同水平处理,对两品种扦插成活率影响极显着,以清水对照、吲哚丁酸钾50×10-6和100×10-6处理为最好。(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郑宝江[2](2018)在《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丽,乔枫[3](2018)在《茶藨子属植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藨子属(Ribes Linn.)植物绝大部分处于野生生长状态,其资源数量和分布区正逐年减少,研究其生理特性和保护亟待加强。文中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茶藨子属植物的抗逆性表现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分析了低温、高温、干旱、盐碱、病害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发现许多逆境能诱导其形态结构、代谢特点(水分状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发生明显变化,茶藨子属植物通过生长发育调节、代谢调节、渗透调节等几种方式增强抗逆性。在掌握茶藨子属植物生长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逆境生理,可为该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芯妍[4](2017)在《遮荫对两种茶藨子属植物表型可塑性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茶藨子(Ribes nigrum L.)与乌苏里茶藨子(Ribes ussuriense Jancz)的营养价值极高,国内外多为大田引种栽培,而茶藨子作为林下小型灌木常年被高大乔木遮挡,何种遮荫程度更适合两种茶藨子栽培育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人工遮荫的方式,对黑茶藨子设置了叁种光环境:全光照(Z_0)、遮荫20%(Z_(20))、遮荫60%(Z60),分别于处理后35d(T_1)、74d(T_2)、106d(T3)对其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日变化、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动力学曲线进行测定;对乌苏里茶藨子设置了五种光环境:全光照(Z_0)、遮荫20%(Z_(20))、遮荫40%(Z40)、遮荫60%(Z60)、遮荫80%(Z80),对其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生理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动力学曲线进行测定,来确定两种茶藨子适宜生长的光环境。研究结果如下:(1)遮荫缓解了两种茶藨子叶片受灼伤的程度,使其正常生长;遮荫环境下的乌苏里茶藨子通过株高增高、基茎以及叶面积增大等一系列调节来适应遮荫环境,且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不断升高,缓解了叶片在强光下的损伤。(2)遮荫使两种茶藨子的叶片厚度(LT)、栅栏组织厚度(PT)、海绵组织厚度(ST)变薄、以及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PT/ST)减小,这是黑茶藨子与乌苏里茶藨子对遮荫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对光能的利用效率。(3)遮荫使两种茶藨子的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T)以及类胡萝卜素(Chlx·c)含量增加,黑茶藨子在Z60时含量最高,乌苏里茶藨子在Z80时含量最高;而遮荫降低了Chla/b,黑茶藨子在Z60时最低,乌苏里茶藨子在Z40时最低,这表明两种茶藨子对遮荫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随着遮荫时间的延长,黑茶藨子叶片的Chla、Chlb、ChlT、Chlx·c含量整体降低,即T_1>T_2>T3;Chla/Chlb整体增加,即T_1<T_2<T3,是由于遮荫后期叶片逐渐衰老造成的。(4)T_1、T_2时黑茶藨子Z_0、Z_(20)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均值均高于Z60,而Z60的胞间CO2浓度(Ci)、蒸气压亏缺(Vpdl)较高,表明此时期全光照和20%遮荫处理通过提高黑茶藨子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方式来增大光合速率;T3时Z60的Pn、Gs的日均值高于Z_0、Z_(20),WUE显着高于Z_0(P<0.05),Ci低于Z_0、Z_(20),表明此时期60%遮荫环境下黑茶藨子对光合的利用效率更高。由于全光照会灼伤叶片,对黑茶藨子造成伤害,所以T_1、T_2时20%遮荫环境更适宜黑茶藨子生长,而T3时60%遮荫环境更适宜其生长。(5)黑茶藨子在T_1、T_2时Z_(20)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值最高,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值最低;T3时Z60的Fv/Fm、Fv'/Fm'、Fv/Fo、qP值最高,NPQ值最低,说明T_1、T_2时黑茶藨子在20%遮荫时PSⅡ捕获的光能、PSⅡ功能反应中心开放度以及光能用于光化学反映的比例、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最高,适宜生长在20%遮荫的环境下,T3时适宜生长在60%遮荫的环境下;而乌苏里茶藨子虽然在Z80时Fv/Fm、Fv'/Fm'、Fv/Fo、qP值最高,NPQ值最低,但电子传递速率(ETR)先增加后减小,Z_0<Z80<Z60<Z_(20)<Z40,于遮荫40%达到最大值,结合电子传递效率来看,Z40时电子传递效率最高,所以推测40%遮荫下乌苏里茶藨子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最高。(6)本试验以Z_(20)作为参照,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探索遮荫对黑茶藨子和乌苏里茶藨子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标准化OJIP曲线中可以看出,遮荫后2种茶藨子的VJ都低于Z_(20),说明受体侧从QA向QB传递电子的能力并没有受到阻碍;60%以上的遮荫处理的VI、VK和VL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PQ库接受电子能力降低,削弱PSⅡ向辅酶A(QA)的电子传递能力,也就是影响了QA的还原程度,并且由QA-向辅酶B(QB)这条电子传递途径受阻会加剧QA-的积累;放氧复合体(OEC)活性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其光合能力下降;类囊体解离程度加快,PSⅡ机构的稳定性下降,减弱其与PSⅡ蛋白复合体的附着力,进而破坏正常的PSⅡ的光化学活性。说明导致光系统部分失活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传递受阻。进一步证明过度遮荫降低了PSⅡ电子传递效率。因此,黑茶藨子和乌苏里茶藨子分别适合生长在20%和40%的遮荫环境下。综上所述,黑茶藨子和乌苏里茶藨子在遮荫后作出了一系列适应性调节,两种茶藨子均属于阴生植物,具有一定的耐荫性。黑茶藨子在遮荫后35 d-74 d适宜在遮荫20%环境下生长,在遮荫后106 d适宜在遮荫60%环境下生长;乌苏里茶藨子适宜在遮荫40%环境下生长。(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小国[5](2016)在《河南茶藨子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茶藨子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主要分类性状,对河南省10种茶藨子属植物的表型性状进行了数量分类、PAUP系统发育树构建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R.maximowiczianum与R.glaciale,R.longiracemosum和R.moupinense,R.burejense和R.alpestre亲缘关系较近,各聚为一类,Bootstrap支持率>50%;主成分分析中前四种主成分占到了总信息量的91.723%,小枝及浆果是否具刺、两性花或单性花、萼片形状、花瓣大小、果实颜色可作为种间分类的主要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国秀,郑宝江[6](2014)在《10种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电镜,以10种茶藨子属植物为研究材料,观察了其导管分子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1)所研究的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穿孔板为梯状穿孔板,且穿孔板上横隔分布的数量不同,端壁倾斜角度种间变化不大;(2)导管分子纹孔式样为互列式或兼有互列式和对列式,纹孔形状种间存在差异;(3)有的种类导管分子内壁有螺纹加厚或网状凸起。研究表明,不同生境下的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形态与其生态适应性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表现为湿生环境的物种导管较短,直径较宽;旱生环境的物种导管较长,直径较小;中生环境的居中。本文分析了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特征的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李建军,董然,王猛,姜凡[7](2011)在《茶藨子属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和理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藨子属植物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落叶灌木,果实为多汁浆果,可直接食用或用于食品、饮料、酿酒及添加调料,对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炎等有一定疗效。该属植物全世界约160余种,中国是世界茶藨子属(本文来源于《北方果树》期刊2011年01期)
唐宇丹,李建军[8](2009)在《茶藨子属植物压条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蔓茶藨子、‘洛瓦达'红茶藨、‘果酱'茶藨和‘炅克海尔'红茶藨为材料,探讨平卧、堆土和高空不同压条方法、激素及浓度对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藨子属植物压条繁殖易生根成苗,品种间生根速度、根系质量和激素处理效果具有差异;‘炅克海尔'红茶藨堆土压条生根最迟、根质量差,‘洛瓦达'红茶藨生根快、根质量好;3个品种空中压条生根质量相似,‘果酱'茶藨较好;(2)枝条刻伤和激素处理均可有效缩短生根时间、提高生根率和根质量,堆土、空中压条、刻伤和NAA 50mg/L处理效果最佳,平卧压条、刻伤并NAA 100mg/L最佳;(3)3种压条方法比较,高空压条繁殖速率最高,堆土压条根系质量好、幼苗健壮。(本文来源于《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期刊2009-10-01)
李建军[9](2008)在《茶藨子属植物无性繁殖生物学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中国原产野生植物华蔓茶藨子、德国引进‘洛瓦达'红茶藨、‘果酱'茶藨和‘炅克海尔'红茶藨为材料,采用不同压条和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繁殖时间、枝条发育程度和激素及浓度对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的影响。并利用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技术和酶联免疫法研究枝条发育解剖结构和内源激素变化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藨子属植物运用各种压条和扦插繁殖方法均易生根成苗,种和品种间具有一定差异;堆土压条以‘炅克海尔'红茶藨生根最迟、根质量最差,‘洛瓦达'红茶藨生根最早、根质量最好;空中压条3个品种生根质量相似,‘果酱'茶藨比其它略好。(2)枝条刻伤和激素处理均可以有效地缩短压条生根时间、提高生根率和根质量,堆土和空中压条刻伤+50ppmNAA处理效果最佳,平卧压条则以刻伤+100ppmNAA为佳。(3)扦插生根与环境因子比较结果表明,茶藨子属植物在北京地区的最佳扦插繁殖时间是6和9月,插床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96~98%。(4)外源激素处理结果显示,NAA和IBA能缩短不定根原基诱导和形成期,NAA对根原基诱导的能力比IBA略强,IBA能明显加速枝条不定根生长速度,提高根系质量;100ppmNAA和IBA生根效果最佳,且IBA明显优于NAA。(5)插穗部位及其解剖学研究显示,华蔓茶藨子的半木质化茎中不具备潜伏不定根原基,属于诱发皮部生根类型,不定根起源于初生韧皮部下层的形成层,初夏季节枝条初生结构发育相对成熟时易生根,但随枝条次生结构的形成生根能力降低;扦插过程虽然有愈伤组织产生,但未发现由愈伤组织诱导直接生根。同时发现外源激素和浓度处理效果与枝条发育程度密切相关。(6)扦插生根期间内源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和玉米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6和9月各激素含量明显高于7~8月。比较生根28d进程中各种激素变化规律发现:夏季扦插开始时较高水平的IAA、ABA、GA和ZR利于生根,反之生根效果差;不定根形成期4种激素和IAA/ABA比值呈下降趋势时生根效果好;不定根出现以后IAA、ABA、GA和ZR等4种激素及其IAA/ABA比值均呈上升趋势,共同促进了不定根的生长。(7)比较几种压条和扦插繁殖效率,认为空中压条生根速度快、周期短,繁殖效率较高;堆土和平卧压条繁殖的苗木根系好、幼苗生长最健壮、成熟快,扦插繁殖效率最高、周期较短,幼苗较健壮,适用品种苗木的生产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陈艳平,许传军,李立柱[10](2006)在《欧洲茶藨子属植物育种的目标、成绩与发展趋势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欧洲茶藨子属植物育种的目标、成绩与发展趋势,为我国该类植物的育种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06年04期)
茶藨子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藨子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付锋,田年军,徐志刚,刘丹,周琳.不同激素处理对茶藨子属植物嫩枝扦插作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8
[2].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郑宝江.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2018
[3].张丽,乔枫.茶藨子属植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8
[4].李芯妍.遮荫对两种茶藨子属植物表型可塑性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7
[5].王小国.河南茶藨子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
[6].李国秀,郑宝江.10种茶藨子属植物导管分子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14
[7].李建军,董然,王猛,姜凡.茶藨子属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和理论的研究进展[J].北方果树.2011
[8].唐宇丹,李建军.茶藨子属植物压条繁殖技术研究[C].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2009
[9].李建军.茶藨子属植物无性繁殖生物学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10].陈艳平,许传军,李立柱.欧洲茶藨子属植物育种的目标、成绩与发展趋势综述[J].吉林蔬菜.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