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转向论文-秦博,王念,史建鹏

稳态转向论文-秦博,王念,史建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稳态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式驱动,转矩分配,横摆力矩,稳态转向

稳态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秦博,王念,史建鹏[1](2019)在《分布式驱动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汽车和集中式驱动电动汽车,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便于实现左右轮间的驱动转矩分配,因此可以实现在集中式驱动的汽车上难以实现的一些控制功能,改善汽车的操控性。本文针对采用分布式驱动的汽车,建立了横摆力矩控制模型,并对车辆进行稳态回转试验,通过调节控制策略模型中的稳定性因数、固有频率等参数,研究其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期刊2019-10-22)

黄鹏超[2](2019)在《矿用汽车整车稳态转向特性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整车模型对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计算分析的复杂程度,以四自由度的车辆模型为基础对矿用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矿用汽车所采用的18.00-25工程轮胎的侧偏特性模型,用于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在前后悬架侧倾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稳态转向工况的分析模型,以车身侧倾时各轮垂向载荷重新分配的情况为依据,研究车辆悬架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通过几何图解方法分析车架扭转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对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车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随车辆侧向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适当提高车架刚度有利于改善操控稳定性;该车中性转向点侧向加速度和不足转向度基本能够满足要求,车身侧倾度与普通车辆相比较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张新锋,李传友,夏八科[3](2019)在《基于稳态转向特性的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智能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换道安全性,分析了车辆在高速状态下的转向特性并对换道轨迹曲线的最大曲率进行限制,以防止车辆在换道过程中出现侧滑现象,分析了交通车对换道安全性的影响,利用多项式函数进行换道轨迹规划,以车辆侧向加速度和换道时间为换道优化函数的优化变量,建立了基于稳态转向特性和换道安全距离的换道模型。利用MATLAB和CarSim软件对换道轨迹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换道轨迹规划方法能够安全平稳地实现智能车辆的换道行为。(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易旭荣,曹源,刘向,邵雄[4](2018)在《商用车悬架侧倾刚度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稳态转向特性是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指标,对于商用车而言,其质心高、质量大,在行驶过程中更容易发生侧翻现象。因此,研究商用车的稳态转向特性,通过设计和匹配车辆参数来管控整车的稳态转向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半挂牵引车为例,研究前/后悬架侧倾刚度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6)

厉超,李庆瀛[5](2018)在《多轴全地面起重机稳态转向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机械设备不断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同时,也由此带来了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这些新型车辆的稳态转向特向不好而造成交通方面事故的问题。以多轴全地面起重机为例,它的结构复杂,原理也很复杂,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为许多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同行有所借鉴。(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05期)

陈冰,王红岩,芮强,郭静[6](2016)在《集中载荷高速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履带车辆接地压力分布复杂,模型计算精度不够准确等问题,考虑履带车辆的滑移和滑转,以及离心力作用,分析集中载荷接地压力分布特点并建立剪切模型。分析不同转向速度和不同相对转向半径下履带车辆稳态转向过程各性能参数变化趋势。最后将转向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3期)

陈冰,王红岩,芮强,王钦龙,郭静[7](2016)在《考虑履带张力作用的稳态转向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性能,运用履带与土壤之间的剪切应力和剪切位移关系推导了稳态转向模型,建立了动力学方程组并进行了求解。通过分析履带张力对接地压力分布形式的影响,研究了履带张力作用对稳态转向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履带张力作用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所建立转向模型的科学性,为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众,贾小平,于魁龙[8](2016)在《6×6铰接车后轮转向稳态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6×6铰接车后轮转向稳态响应特性,在考虑了车体质心侧偏角、车轮侧偏角以及整车的侧向和横摆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了2自由度转向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到了表征铰接车转向稳态响应的重要参数——稳定性因数K,其综合反映了铰接车质量、整车结构与轮胎特性对铰接车体转向运动特性的影响,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可优化整车的稳态转向响应特性,提高整车的行驶稳定性。仿真计算得到了铰接车后轮角阶跃信号输入下车体质心横摆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铰接车行驶过程的临界车速,为深入研究铰接车动态转向过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黄明亮[9](2016)在《车辆非稳态转向侧翻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侧翻是一种危险性非常高的交通安全事故,在所有单车事故中对乘员造成的伤害程度仅次于汽车碰撞,在多车事故中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因此,国内外各大汽车设计生产商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汽车侧翻稳定性的重要性。近年来,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的销量急速增长,与普通轿车相比,其质心相对较高,因此,紧急避障或急速转弯时非常容易发生侧翻事故。汽车在转弯时车身发生侧倾,侧倾角越大,汽车发生侧翻的可能性越大。衡量汽车侧翻可能性的参数称为侧翻稳定性指标,该指标可以为汽车侧翻预警提供参考,因此,指标本身的普遍适用性、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汽车动态侧翻试验是目前国内外汽车侧翻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对包括汽车整备参数、试验场地和试验内容等诸多因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汽车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的各项条件与试验条件相去甚远,因此需要在超出试验条件的实际路况下对汽车的侧翻稳定性进行研究。本论文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需主动互联悬架车辆的防侧翻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175157),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动力学建模方法,详细推导并建立了完整的汽车十自由度操控-侧翻数学模型,该模型将汽车纵向运动对汽车侧倾运动的影响考虑在内。在符合汽车侧翻稳定性试验标准的条件下,对实车进行侧翻稳定性试验,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整车模型的正确性。2.针对现有侧翻稳定性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基于现有的利用能量方法研究汽车侧翻稳定性,创新地提出并详细推导了一种汽车侧翻能量稳定指标。在相同工况下,利用现有指标验证了能量指标的正确性。由于包含了车速、侧倾角速度、侧倾角和轮胎转角等因素,在现有指标失效的特殊工况下,能量指标体现了较强的普适性。3.为了克服汽车试验标准中过于理想的假设条件,更好地模拟汽车在实际转向时的侧翻稳定性,制定了多种非稳态的汽车转向工况,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能量方法评价汽车的侧翻稳定性,找出非稳态工况对汽汽车侧倾运动的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展开,建立了完整的汽车操控-侧翻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能量方法的侧翻稳定性评价方法,最终研究和总结出非稳态转向工况对汽车侧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0)

庞赟,周毅,徐刚[10](2016)在《基于悬架K&C试验预测汽车稳态转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悬架K&C试验台测试某两型车的侧倾梯度。台架测试结果与实车稳态回转试验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基于悬架侧倾试验和侧向力试验,并结合轮胎性能试验和转向系统试验,计算整车不足转向来源及其大小。结果表明:侧倾转向、轮胎侧偏、侧向力柔顺转向是影响整车不足转向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16年03期)

稳态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确的整车模型对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考虑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计算分析的复杂程度,以四自由度的车辆模型为基础对矿用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分析。建立矿用汽车所采用的18.00-25工程轮胎的侧偏特性模型,用于车辆操纵稳定性分析;在前后悬架侧倾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稳态转向工况的分析模型,以车身侧倾时各轮垂向载荷重新分配的情况为依据,研究车辆悬架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通过几何图解方法分析车架扭转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对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车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随车辆侧向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适当提高车架刚度有利于改善操控稳定性;该车中性转向点侧向加速度和不足转向度基本能够满足要求,车身侧倾度与普通车辆相比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态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秦博,王念,史建鹏.分布式驱动对汽车稳态转向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2019

[2].黄鹏超.矿用汽车整车稳态转向特性建模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3].张新锋,李传友,夏八科.基于稳态转向特性的智能车辆换道轨迹规划[J].汽车技术.2019

[4].易旭荣,曹源,刘向,邵雄.商用车悬架侧倾刚度对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研究[C].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5].厉超,李庆瀛.多轴全地面起重机稳态转向特性分析[J].时代农机.2018

[6].陈冰,王红岩,芮强,郭静.集中载荷高速履带车辆稳态转向模型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7].陈冰,王红岩,芮强,王钦龙,郭静.考虑履带张力作用的稳态转向性能[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6

[8].杨众,贾小平,于魁龙.6×6铰接车后轮转向稳态响应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6

[9].黄明亮.车辆非稳态转向侧翻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6

[10].庞赟,周毅,徐刚.基于悬架K&C试验预测汽车稳态转向特性[J].机电一体化.2016

标签:;  ;  ;  ;  

稳态转向论文-秦博,王念,史建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