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松质骨论文-张看,赵彦涛,白玉龙,韩丽伟,胡先同

异种松质骨论文-张看,赵彦涛,白玉龙,韩丽伟,胡先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种松质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种松质骨,脱脂,超临界CO2萃取,免疫原性

异种松质骨论文文献综述

张看,赵彦涛,白玉龙,韩丽伟,胡先同[1](2019)在《不同脱脂方法对异种松质骨脱脂效果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不同脱脂方法对异种松质骨脱脂效果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以优选最佳脱脂工艺。方法将成年牛松质骨用4种脱脂方法处理,A组为化学法,B组为超声波清洗法,C组为超临界CO_2萃取法,D组用纯化水冲洗(对照组)。观察处理后的异种松质骨大体结构,检测异种松质骨的总脂肪含量、总蛋白含量及力学强度,MTT法检测异种松质骨细胞毒性。将异种松质骨植入小鼠体内后2周检测各组脾脏中淋巴细胞增值率,以及血清IgG、IgM含量。结果 A组与C组异种松质骨清洗后效果相当,但明显优于B组。A、B、C组极限载荷低于D组,且C组>A组>B组;A、B、C组总脂肪含量较D组明显降低,且C组<A组<B组;B组总蛋白含量高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C组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结果发现B组与C组异种松质骨无细胞毒性。B组淋巴细胞增值率与血清中Ig G、IgM含量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和C组淋巴细胞增值率与血清中IgG、Ig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的脱脂效果与化学法相似,且生物相容性优于化学法,对异种骨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优的脱脂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牛升波[2](2015)在《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能。方法:在6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造1.5 cm长骨缺损模型,其中30只动物一侧设为A组,骨缺损处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后表面以带血供骨膜瓣覆盖;另一侧设为B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剩余30只动物一侧设为C组,骨缺损处仅植入带血供骨膜瓣;另一侧设为D组,骨缺损处既不植入带血供骨膜瓣也不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A、B、C、D四组60只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10周,16周各取20只动物进行正位X射线检查后空气栓塞处死,大体观察双侧骨缺损处组织变化情况,再以0.5 cm为样本长度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与生物力学测试,根据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与Lane-Sandhu骨移植组织学评分标准计算各组得分。A组均数分别与B、C、D叁组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着性水准设为0.05。结果: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周,10周,16周在新骨的生成、结构塑形与去抗原异种松质骨降解方面A组均优于B组,根据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与Lane-Sandhu骨移植组织学评分标准,A组评分高于B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4周,10周,16周A组最大负荷/位移比值高于B组(P<0.05)。X射线检查结合大体观察结果显示C、D两组术后4周骨缺损处均被纤维组织填充,无新骨生成,两骨端吸收,术后10周骨缺损处均被大量瘢痕组织填充,仅少量骨痂生成,两骨端萎缩。术后16周骨缺损处均被瘢痕组织填充,两骨端锥形成骨,髓腔封闭,与尺骨融合,无骨性连接,均未行X射线评分与取材。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移植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能力强于单纯去抗原异种松质骨移植,新成骨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结构与功能。(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森[3](2014)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诱导复合异种松质骨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定向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异种松质骨移植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能力及特点,为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及合适的支架材料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先取新生24h内新西兰大白兔颅盖骨,采用改良酶消化法提取兔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再取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化学染色、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等检测,对两种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取第3代BMSCs和OB,应用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实验共设叁组:A组上室接种OB,B组和C组上室均未接种细胞,B组使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C组使用BMSCs生长液培养作为空白对照,叁组培养下室均接种BM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茜素红染色、BMSCs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测定,RT-PCR检测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取检疫合格的猪股骨髁部松质骨,经处理制成异种松质骨。使用前BMSCs生长液浸泡6h,晾干后接种定向成骨诱导的BMSCs,体外培养一周,显微镜下观察成骨诱导的BMSCs在异种松质骨支架上的粘附、生长情况,MTT法测定支架材料上细胞增殖情况。取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组15只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前肢制作尺骨中段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按照植入物不同分为叁组:实验组: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异种松质骨;对照组:缺损处植入异种松质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每组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标本,通过X线检查、标本大体观察和骨缺损区HE染色,及术后12周兔尺骨缺损区几何参数测量,比较各组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1.细胞的提取和鉴定: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BMSCs,操作简单、细胞纯度高,得到的细胞呈长梭形;改良酶消化法提取成骨细胞,耗时短、细胞产出率高,得到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两种原代细胞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2. BMSCs定向成骨诱导分化: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法和成骨诱导液培养法两组细胞上清液中AKP、OCN含量在同时间检测点上检测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成骨诱导后的细胞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RT-PCR检测两组成骨诱导的细胞OCN和CollagenⅠ的mRNA均有表达。3.异种松质骨的制备与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培养:经去抗原处理后的异种松质骨,外观呈白色至淡黄色、疏松多孔状。接种细胞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异种松质骨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MTT法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细胞数量增多。4.骨缺损修复实验:X线观察:术后4、8、12周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骨痂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X线评分结果:各组均随时间延长得分逐渐增多,实验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术后4、8、12周实验组形成的编织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标本几何参数测量:实验组尺骨骨痂中分处的冠状径、矢状径和骨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BMSCs和改良酶消化法提取成骨细胞是较为优良的原代细胞提取方法。2.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法能使BMSCs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但不适合大规模应用。3.经检测猪骨组织与成骨诱导的BMSCs组织相容性好,异种骨可作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4.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异种松质骨具有良好的修复性能,可以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尹小朋,许慧芬,何惠宇[4](2013)在《叁种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过一系列理化处理去抗原后的异种骨支架材料,其形态与结构类似于人体骨组织。目的:检测3种不同方法制备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经过物理、化学及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4组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组织,术后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以经过物理、化学及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浸提液分别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d,观察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及基质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4组材料周围均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术后12周时,物理及物理联合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材料孔隙内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极少量炎症细胞存在,材料降解较术后8周时多。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孔隙内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仍存在;表明物理及物理联合化学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和物理联合化学法制备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周围有少量成骨细胞规则排列,并可见少量成骨,表明有异位成骨的趋势。经过物理或物理联合化学方法去除抗原的异种骨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单纯经过化学方法处理的异种骨材料细胞相容性较差,不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3年29期)

章莹,魏冀荣,林永亮[5](2012)在《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异种松质骨具有天然多孔结构,有利于新骨长入,经处理可完全消除抗原性,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目的]评价异种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3组,制作单侧15 mm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生物型异种骨,对照组植入深冻兔异体骨,空白组未植骨。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逐步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表明生物型异种骨可较好修复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异体骨相当。(本文来源于《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2-09-08)

魏冀荣,章莹,林永亮[6](2012)在《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异种松质骨具有天然多孔结构,有利于新骨长入,经处理可完全消除抗原性,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目的:评价异种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3组,制作单侧15mm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生物型异种骨,对照组植入深冻兔异体骨,空白组未植骨。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逐步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表明生物型异种骨可较好修复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异体骨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29期)

魏冀荣[7](2012)在《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移植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研究,探讨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广州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与同种异体骨(深低温冷冻辐照兔骨)对于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及对宿主机体和周围组织的影响,为异种生物型骨移植材料的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依据。材料: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原料取材于有严格检疫控制并按卫生标准进行屠宰取样的猪骨组织。深冻去抗原兔异体骨。新西兰大白兔36只,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兔龄4-6个月,体重2.5-3.5kg之间,雌雄不限。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将动物从1号到36号进行编号,1号到12号为A组,13号到24号为B组、25号到36号为C组,每组12只。在白兔一侧桡骨截骨,造成15mm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A组为实验组,植入物为生物型异种松质骨,B组为实验对照组,植入物为深低温冷冻兔异体骨,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为每只动物建立档案,术后开始对各组实验动物进行般情况观察,于术后4周、8周、12周时从各组等间距系统抽取4只动物,处死后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术后4周、8周、12周时摄X片,进行影像学观察,并按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解剖取材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进行叁点折弯的生物力学实验;力学实验后将植入物与宿主交界部材料包埋、制片、行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A组、B组、C组影像学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3×3)方差分析,各组间及各个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A组、B组生物力学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各时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A组、B组组织学评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按照术后4周、8周、12周,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外观形态及电镜观察结果外观形态:所制备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成品为白色至淡黄色无异味的长条状骨块,其规格为5mm×5mm×40mm,外观呈多孔的疏松结构,骨小梁结构清晰。质地韧,浸水后具有一定弹性。电镜观察: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材料具有较多叁维孔隙结构存在,生物骨本身的天然骨小梁结构完好,孔径在50~400μm之间,直径大小不等,较大孔腔之间有小孔道连通,孔隙率在72%~75%之间。由电镜观察结果可知,该骨移植材料具有天然网状结构,叁维支架系统形态完整,骨髓、血性细胞物质清除彻底。2.动物一般情况观察结果动物术后肌注苏醒灵0.2~0.3ml/kg,约15分种左右即清醒,回笼饲养。手术切口不包扎,常规护理。庆大霉素4万u肌注,2/日,连续5天。术后第一天可进食少量饲料和水分并少量活动,第二天正常进食,大小便正常,活动仍较少,手术侧前肢呈保护性姿势,3天后活动逐渐增多,1周左右活动基本正常。切口术后前3天轻度肿胀,4~5天后肿胀逐渐消退,多数未见明显分泌物及感染,2周左右切口愈合,拆线时可见部分缝线自行脱落,4周时手术部位被新生兔毛完全覆盖。所有36只新西兰大白兔无脱失,无伤口感染,无渗液、红肿、无植入物排出,无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症状及并发症,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3.大体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术后4周、8周、12周时均未见植入物周围组织出现坏死、化脓、积液等表现。术后4周,实验组植入材料基本完整,表面被宿主软组织包裹,周围可见少量的骨痂、编织骨样组织和结缔组织形成,植入物与宿主骨的结合部界面开始模糊,与宿主骨结合比较牢靠;对照组材料基本完整,颜色较临近宿主骨苍白,结合部可见少量骨痂及结缔组织包裹,植入物与宿主骨分界尚清楚,可有部分松动;空白组仅见软组织填充骨缺损部位,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术后8周,实验组植入材料外观完整,材料表面疏松孔隙被周围组织填充覆盖,可见毛细血管翳长入,局部较多新生骨痂,植骨部位骨干直径增粗,与尺骨相连,材料与宿主骨界面发生融合,结合较牢固,部分靠近结合部的材料已被降解,宿主新骨形成;对照组植入材料清晰可见,色泽苍白,骨缺损区内及结合部骨痂增多,形成骨性连接,但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可辨认,结合较为牢靠,材料表面未见明显的骨膜样组织包裹;空白组仍为软组织填充包裹,见骨缺损未修复。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材料部分降解,材料大致外形仍可辨认,部分材料被宿主新生骨样组织替代,剩余材料微孔结构内基本被填满,有明显的毛细血管翳长入,植入部位可见大量骨痂,骨干直径增粗,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进一步融合,结合牢固;对照组植入皮质骨尚可辨认,部分材料碎化,植骨部位有较多骨痂形成,植骨部位直径增粗,仍可见皮质骨外形,植入材料表面光滑,未见毛细血管翳长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融合,形成骨桥,结合牢靠。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髓腔已经闭合。4.影像学观察及Lane影像学评分结果于术后及术后4周、8周、12周时分别摄X片,动态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像,根据骨缺损修复的情况,按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从成骨程度、连接程度、骨髓腔改建程度3个方面评分。术后当日实验组可见桡骨中段低密度植入物影,位置良好,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整齐;对照组可见桡骨中段等密度植入物影,位置良好,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整齐;空白组可见桡骨中段节段性骨缺损,缺损长度15mm,断端整齐。术后4周,实验组植入物密度较前增高,周边可见少量密度均匀的云雾状骨痂形成,骨折端边缘模糊,部分骨折线可见;对照组植入物与正常骨干部位密度相近,可见皮质骨轮廓,骨折线周围可见少量骨痂形成,折线尚清晰,间隙增宽,骨断端边缘模糊;空白组可见骨缺损尚未修复,骨断端边缘较前模糊。术后8周,实验组植入物密度进一步增高,周边可见云雾状骨痂进一步增多,密度不等,骨折端边缘模糊,骨折线模糊难辨,植入物外形尚可辨认;对照组植入物周边可见云雾状骨痂,皮质骨轮廓仍可见,部分出现点片状密度增高,骨折线模糊;空白组可见骨缺损尚未修复,骨断端髓腔部分封闭。术后12周,实验组骨移植区内新生骨组织进一步增多,植入物内部出现高密度影,密度与临近皮质骨接近,周边大量密度不等的云雾状骨痂影,与宿主皮质骨连接,骨折线基本消失,出现髓腔再通迹象;对照组骨移植区可见骨痂包裹高密度轮廓,骨折线已模糊,髓腔部分再通;空白组可见由尺骨向骨缺损区弥漫形成云雾状骨痂,桡骨断端较前模糊,髓腔闭合。根据Lane影像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影像学评分结果整体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3×3)方差分析,在4周、8周、12周时各组影像学评分递增,各时间点叁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5.245,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实验组与空白组,对照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851。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地促进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愈合,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与深冻同种异体骨相当。空白组对照组骨缺损未修复。5.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时取材解剖观察后,只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桡骨标本进行实验。用瑞格尔RGM一3010微机控制全数字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同一标本的植骨部位(即材料部)以及正常骨干部位(即健部)分别进行叁点抗弯曲实验,力学实验机自动记录断裂时的最大载荷(单位:N),用材料部最大载荷比健部最大载荷的百分数来描述骨缺损部位力学强度的恢复程度(单位:100%),叁点折弯实验控制的试验温度为25℃,试验湿度为50%,跨度为20mm,速度为10mm/min。A组、B组实验结果按照术后4周、8周、12周,整体上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各时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在4周、8周、12周时各组力学强度均逐渐恢复,整体上实验组及对照组力强度恢复程度无显着性差异,F=2.492,P=0.132。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骨缺损部位力学强度均随时间逐渐恢复,在12周的观察时间内,两组均未达到完全修复,材料均未完全降解,力学强度的恢复程度无明显差异。6.组织学观察及Lane组织学评分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取材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术后4周,实验组可见材料结构尚可辨认,材料内部出现结缔组织及微小血管,灶性不规则新生骨组织及类骨组织沉积,周边可见成骨细胞、巨噬细胞,偶见骨陷窝结构,其内亦可见成骨细胞,植入材料开始碎片化,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开始出现连接;对照组可见材料原有皮质骨结构尚存,材料内部骨陷窝内无骨细胞存活,无新生微小血管及骨组织,材料边缘及髓腔内可见骨细胞及巨噬细胞,出现少量炎症细胞聚集,部分材料碎片化,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出现连接,有新骨聚集。术后8周,实验组材料可辨认,大多碎片化,有一例基本降解,材料内部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组织及类骨组织沉积增多,骨痂内可见成熟的骨单位,成骨细胞及巨噬细胞进一步增多,有少量炎症细胞;对照组材料原有结构可辨认,为无活性皮质骨,骨陷窝内未见骨细胞,多数材料出现碎化,材料周边巨噬细胞及炎细胞活跃,有局灶性新骨形成,材料与自体骨连接处出现融合及皮质骨改造。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材料内部进一步降解吸收,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结构,与原有松质骨结构相交替,孔隙内大量毛细血管,靠近边缘材料与自体骨交界区出现皮质骨形成,有少量炎症细胞。对照组材料仍可辨认无活性的皮质骨,己碎化材料周边较多新生骨组织,材料内部仍未见毛细血管长入,材料与白体骨交界区融合,出现活性新骨聚集及皮质骨改造。按Lane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学评分结果整体上采用完全随机两因素析因设计(2×3)方差分析,4周、8周、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织学评分递增,各观察点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F=0.194,P=0.665。统计结果说明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地促进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愈合,生物型异种松质骨效果与深冻同种异体骨相当。结论:1.生物型异种松质骨及深冻兔异体骨植入后,各组兔局部及全身均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症状与体征,说明生物型异种骨移植材料的异种抗原处理彻底,具有与异体骨相当的生物相容性。2.生物型异种松质骨与深低温冷冻兔异体骨最终均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的再血管化过程较兔异体骨快,成骨效果与兔异体骨相当,生物力学性能与异体骨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4)

钟超[8](2012)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与兔成骨细胞组织相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制备的猪松质骨材料对异种抗原分布及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猪松质骨材料与乳兔来源的成骨细胞在体外复合培养后组织相容性的变化。为异种骨修复骨损关节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深低温冷冻法、酶消化法和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法制备猪松质骨材料。将实验分为A、B、C、D组。A组:新鲜猪骨组、B组:深低温冷冻组、C组:酶消化组、D组: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组。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材料的组织学特征及α-Gal抗原、MHC-Ⅰ抗原和MHC-Ⅱ抗原的性状、分布及表达变化。并将不同方法制备的B、C、D组的猪松质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兔成骨细胞在猪松质骨材料中的黏附、生长及增殖特点。结果: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可见新鲜猪骨材料中广泛分布骨陷窝、骨细胞、成骨细胞、大量的脂肪网架结构,内含骨髓细胞。深低温冷冻骨材料中含大量的骨陷窝,含少量的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细胞及脂肪网架结构。酶消化骨材料中含大量骨陷窝,含极少量的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腔中未见脂肪网架结构。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骨材料中含大量骨陷窝,未见骨细胞、成骨细胞,骨髓腔中未见脂肪网架结构及骨髓细胞。免疫组化镜下可见新鲜猪骨材料中α-Gal抗原、MHC-Ⅰ抗原广泛表达在成骨细胞、骨髓细胞周围,MHC-Ⅱ抗原表达在骨髓细胞周围。深低温冷冻组的骨基质中含少量骨细胞残留,少量的膜蛋白表面有α-Gal抗原、MHC-Ⅰ抗原和MHC-Ⅱ抗原表达。酶消化组中骨陷窝内有少量骨细胞残留,膜蛋白表面含少量MHC-Ⅰ抗原和MHC-Ⅱ抗原表达,未见α-Gal抗原表达。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组中未见α-Gal抗原、MHC-Ⅰ抗原和MHC-Ⅱ抗原表达。不同方法制备的猪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兔成骨细胞在B、C、D叁个组别猪骨材料表面都有生长,扫描电镜下可见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的猪骨材料表面有大量的细胞黏附、生长、繁殖并形成网状结构,其细胞外形为星形、多边形、多角形或短梭形,伪足交错呈网状覆盖骨材料孔隙表面。单纯酶消化的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呈短梭形并延骨小梁排列,相互融合成网状结构的较少。深低温冷冻的骨材料表面有少量细胞生长、黏附,且细胞生长不充分。结论: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可以有效的去除异种抗原,而单纯采用深低温冷冻可以明显的减少异种抗原,但是不能完全的去除异种抗原。单纯采用酶消化法可以明显的减少cc-Gal抗原表达,但MHC-Ⅰ抗原和MHC-Ⅱ抗原不能完全去除。各组猪松质骨材料与兔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后观察到深低温冷冻加酶消化制备后的骨材料在组织相容性方面优于单纯的深低温冷冻和单纯的酶消化法制备的骨材料。(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许慧芬,何惠宇,唐小雪[9](2012)在《物理联合化学或化学方法处理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证明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叁维立体多孔结构,但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目的:比较物理联合化学及化学方法处理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与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物理联合化学及化学方法处理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两种支架上共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种支架材料上的形态、黏附、生长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物理联合化学组细胞毒性为0或1级,细胞能在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生长,细胞活性未受到支架材料的影响。化学组细胞毒性为3级,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受到抑制,支架孔隙内无细胞黏附。提示经过物理联合化学处理的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材料与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单纯经过化学处理的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差,不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崔杰[10](2011)在《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下去抗原异种松质骨的各项理化特性,筛选出适宜的去抗原方法,为后期构建组织工程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成年绵羊新鲜椎骨松质部分,制备成特定形状的圆柱体,其长轴与所取松质骨骨小梁排列方向一致,随机分为A、B、C处理组和对照组D组,A组材料采用甲醇/氯仿(1:1)、30%过氧化氢等化学制剂序列脱脂脱细胞脱蛋白后在煅烧炉内1000℃煅烧3h,B组材料行简单处理后直接在煅烧炉内1000℃煅烧3h,C组材料仅采用A组化学制剂处理,D组仅行简单处理作为对照,通过孔隙率测定、组织学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原子能谱元素分析、总氮量测定及万能力学测试仪检测,比较不同方法处理的各组样品的理化特性。结果:A、B、C、D组叁组样品均不同程度皆保持原骨组织的天然网状孔隙结构,扫描电镜测量大孔孔径为50-600μm,微孔孔径为2gm左右,孔隙率55%-70%;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A、B组样品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HAP)和一定量的β-磷酸叁钙(β-TCP),C组样品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HAP);A、B、C、D组钙磷原子数量比分别为(1.647±0.641):1、(1.637±0.096):1、(1.774±0.876):1、(2.012±0.278):1,均接近人体钙磷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氮含量分别为0%、0%、4.43%、4.06%:力学性能A、B组高于C、D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的松质骨立体空间结构并无很大的破坏,均保留了孔径不等、交通性良好、表面开放的孔隙和高度的孔隙间连接;经过物理煅烧步骤可以较彻底的去除异种松质骨的的抗原成分但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而单纯使用化学试剂浸泡则无法完全去除材料中的抗原成分但其力学性能下降不大;经过物理煅烧步骤制成的去抗原异种骨支架材料能基本符合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要求,但其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尚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1-04-01)

异种松质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能。方法:在6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造1.5 cm长骨缺损模型,其中30只动物一侧设为A组,骨缺损处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后表面以带血供骨膜瓣覆盖;另一侧设为B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剩余30只动物一侧设为C组,骨缺损处仅植入带血供骨膜瓣;另一侧设为D组,骨缺损处既不植入带血供骨膜瓣也不植入去抗原异种松质骨。A、B、C、D四组60只动物分别于术后4周,10周,16周各取20只动物进行正位X射线检查后空气栓塞处死,大体观察双侧骨缺损处组织变化情况,再以0.5 cm为样本长度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与生物力学测试,根据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与Lane-Sandhu骨移植组织学评分标准计算各组得分。A组均数分别与B、C、D叁组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着性水准设为0.05。结果: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周,10周,16周在新骨的生成、结构塑形与去抗原异种松质骨降解方面A组均优于B组,根据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标准与Lane-Sandhu骨移植组织学评分标准,A组评分高于B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术后4周,10周,16周A组最大负荷/位移比值高于B组(P<0.05)。X射线检查结合大体观察结果显示C、D两组术后4周骨缺损处均被纤维组织填充,无新骨生成,两骨端吸收,术后10周骨缺损处均被大量瘢痕组织填充,仅少量骨痂生成,两骨端萎缩。术后16周骨缺损处均被瘢痕组织填充,两骨端锥形成骨,髓腔封闭,与尺骨融合,无骨性连接,均未行X射线评分与取材。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移植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能力强于单纯去抗原异种松质骨移植,新成骨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结构与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种松质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看,赵彦涛,白玉龙,韩丽伟,胡先同.不同脱脂方法对异种松质骨脱脂效果及免疫原性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2].牛升波.带血供骨膜瓣复合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

[3].杨森.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成骨诱导复合异种松质骨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4

[4].尹小朋,许慧芬,何惠宇.叁种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5].章莹,魏冀荣,林永亮.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C].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2012

[6].魏冀荣,章莹,林永亮.异种松质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7].魏冀荣.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移植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8].钟超.去抗原异种松质骨与兔成骨细胞组织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9].许慧芬,何惠宇,唐小雪.物理联合化学或化学方法处理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

[10].崔杰.去抗原异种松质骨支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异种松质骨论文-张看,赵彦涛,白玉龙,韩丽伟,胡先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