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培再生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香菊,组培再生体系,挥发性成分,诱导增量
组培再生苗论文文献综述
牛丽丽[1](2019)在《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合成代谢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香菊(Santolina chamaecyparissus L.)为多年生草本芳香植物,多生长于地中海沿岸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含有多种挥发性活性成分,具有显着的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在我国,银香菊多被用于制作成驱虫避蚊药草或作为园林景观装饰使用,虽然银香菊具有非常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但由于其多数为野生,缺乏专业的栽培与种质资源保护,草本形态易受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得银香菊植物资源与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一直被忽视,导致银香菊植物产业化开发与利用进展缓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技术体系,通过激素诱导促进挥发性成分合成增量,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激素诱导后银香菊再生苗中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总结银香菊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并对其候选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银香菊挥发性成分GC-MS检测分析方法色谱条件:所用毛细管柱为DB-5MS 30 m x 0.25 mm x 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mL/min。不分流模式,进样口温度为250℃。柱温箱的升温程序为:40℃保持2 min,然后以5℃/min速度升至180℃,保持2 min,继而以5℃/min速度升至240℃,保持 5 min。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离子能量70 eV;质谱接口温度250℃,离子源温度230℃,质量扫描范围为35-550 U。结果表明在银香菊中共鉴定得到48个挥发性物质,富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方法重复性好、精确度高,适用于后续对银香菊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检测。2、建立了银香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1)银香菊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依次使用75%乙醇与1%次氯酸钠溶液对银香菊茎段进行消毒,接种于MS培养基培养10天后,统计银香菊外植体存活率为95%。(2)银香菊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2 mg L-1 NAA+1.0 mg L-1 BA+30 g L-1蔗糖+8 g 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2%。(3)银香菊最佳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0.04 mg L-1 BA+0.1 mg L-1 NAA,+30 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的光照下培养6周可得到生长状态最佳及数量最多的银香菊丛生芽。(4)以丛生芽生根的长度、数量、生根诱导率和生物量为指标考察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对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香菊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MS+0.1mg L-1NAA+30g L-1蔗糖+8gL-1琼脂,调节培养基pH为5.8,在25±1℃的冷白荧光灯,光照强度为1800 Lx,16 h/天光照。在上述最佳条件下,银香菊丛生芽生根率达到最大。(5)将银香菊再生苗转移至砾石与沙石与珍珠岩体积比为1:1:1(v/v)的无菌基质中进行炼苗,炼苗培养30天后,将温室中生长状态良好的银香菊再生植株转移至田间自然环境生长,2个月后,统计田间生长的银香菊再生苗存活率为100%。(6)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与田间生长植株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与评估发现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的单萜和倍半萜成分积累量均高于田间生长的植株。3、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1)使用吲哚-3-乙酸(IAA)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IAA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1 mmol/L的IAA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积累增多,其中倍半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受到显着影响,长叶蒎烯化合物,经过IAA诱导刺激后含量迅速积累。(2)使用褪黑素对银香菊再生苗进行喷施诱导处理考察褪黑素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可知,0.5 mmol/L褪黑素诱导处理对银香菊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积累和组成都产生更加显着的影响,其中delta-榄香烯倍半萜化合物经过褪黑素诱导后大量合成积累。4、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的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1)本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获得了植物激素IAA与褪黑素喷施处理后银香菊组培再生植株的转录组数据,组装后获得转录本共756826条,最小转录本长度为200 bp。(2)通过比对IAA激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232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037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953个。通过GO分类功能分析发现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被分布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与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共注释到了 3747个差异表达基因于20个显着富集的KEGG Pathway上,此外,银香菊萜类物质合成通路中关键酶基因会受到外源激素的显着诱导与调控,IAA激素诱导后有20个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3)通过比对褪黑素处理前后银香菊再生苗转录组数据,共筛选获得243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170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个数为12682个。褪黑素处理银香菊再生苗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功能、催化活性、细胞生命过程、代谢过程与单细胞形成过程;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共注释到了 3495个差异表达基因,褪黑素诱导后银香菊萜类骨架合成通路中有19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5、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验证(1)使用IAA激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12 h时,除了HMGS基因以外的所有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提高,其中,乙酰基转移酶、甲羟戊酸激酶和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在IAA激素诱导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物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响应效果显着,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50.7倍、41.6倍及60.8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IAA激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2)使用褪黑素诱导处理银香菊再生苗6 h时,HMGS1基因、HMGR基因、MK基因、PMVK基因、MVD基因、IDI基因及FDPS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空白对照处理组的21.5倍、8.2倍、20.2倍、27.1倍、20.6倍、11.5倍及22.0倍,表明银香菊再生苗中萜类生物合成酶基因能够显着响应褪黑素的诱导刺激发生转录激活作用。本研究建立的优化的生产挥发性成分的银香菊组培再生体系,为未来利用该离体器官培养体系工业化生产挥发性活性成分奠定理论基础。利用诱导子技术增强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初步明确了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调控挥发性成分生物合成的一些关键酶基因并对其基因表达进行验证,为利用诱导子技术调控其他植物组织培养体系高效生产次生代谢活性成分以及阐明其生物合成关键调控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兰英,柳敏,严铸云,谢惠庆,沈晓凤[2](2016)在《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快繁及再生苗性状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不同地理种源丹参(四川、山东、河南)组织培养条件,比较其组培苗及大田栽种后植株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以不同地理种源盆栽丹参茎尖嫩叶为外植体,经70%的乙醇处理10 s后,再用2%的Na Cl O溶液灭菌20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5%。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出愈率达到96.7%;芽分化的最佳激素条件为1.0 mg/L 6-BA+0.1 mg/L NAA;幼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为94%。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苗及大田栽培后植株间根部特征、株高、叶形及开花与否均有较大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索3个种源丹参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卢春生,廖福琴,林芸[3](2014)在《不同组培方式对花生子叶离体组培获得再生苗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栽培种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抗病(逆)性降低,为了保持花生品种的固有特性,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以花生种仁中的子叶作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获得再生组培苗,再用不同的基质种植组培苗,搬到室外炼苗,约15d后移栽至大田。试验结果以混合NAA和2,4-D的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81%,基质以蛭石∶腐土=1∶1的幼苗成活率最高,达91%,幼苗室外移栽的最佳时期是3月份;大田定植期为4月上旬。(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罗雪梅,金晓玲,王征,刘雪梅[4](2012)在《组培微环境对再生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有关其对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细化。为给组织培养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文中就培养基成分、激素种类和浓度、琼脂、CO2及乙烯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综述,着重探讨了光照强度和时间、培养温度等因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问题。(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成细华,刘凡,曹鸣庆[5](2001)在《结球白菜组培再生苗玻璃化问题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培养基组份和培养条件两方面对结球白菜玻璃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初步认为激素浓度和琼脂浓度是影响结球白菜玻璃化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范围内 ,降低BA、NAA浓度、提高琼脂浓度 ,不会影响芽的分化率 ,却有利于正常芽的分化形成 ;而改用通气性好的叁角瓶或降低AgNO3 浓度 ,对抑制玻璃芽的发生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J.E.Lrvine,G.T.A.Benda,蔡岳松[6](1986)在《罹病甘蔗叶片组培再生苗中的花叶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生组织培养、热处理或愈伤组织培养,可得到脱去花叶病毒(SCMV)的甘蔗苗。Leu用顶端分生组织或愈伤组织培养无毒苗;Hendre等通过培养感染SCMV植株的顶端分生组织,得到90%的无毒子代。连续热处理对SCMV某些株系的脱毒是有效的,但对某些甘蔗品种和病毒株系的组合表现无效。Waterworth和Kahn采用连续(本文来源于《国外农学.植物保护》期刊1986年03期)
组培再生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不同地理种源丹参(四川、山东、河南)组织培养条件,比较其组培苗及大田栽种后植株间的生物学性状差异。以不同地理种源盆栽丹参茎尖嫩叶为外植体,经70%的乙醇处理10 s后,再用2%的Na Cl O溶液灭菌20 min效果较好,污染率仅为5%。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出愈率达到96.7%;芽分化的最佳激素条件为1.0 mg/L 6-BA+0.1 mg/L NAA;幼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为94%。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苗及大田栽培后植株间根部特征、株高、叶形及开花与否均有较大差异。这为进一步探索3个种源丹参根系分泌物的差异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培再生苗论文参考文献
[1].牛丽丽.激素诱导对银香菊组培再生苗中挥发性成分合成代谢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2].兰英,柳敏,严铸云,谢惠庆,沈晓凤.不同地理种源丹参组培快繁及再生苗性状差异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6
[3].卢春生,廖福琴,林芸.不同组培方式对花生子叶离体组培获得再生苗影响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罗雪梅,金晓玲,王征,刘雪梅.组培微环境对再生苗生长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2
[5].成细华,刘凡,曹鸣庆.结球白菜组培再生苗玻璃化问题初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6].J.E.Lrvine,G.T.A.Benda,蔡岳松.罹病甘蔗叶片组培再生苗中的花叶病毒[J].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