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财经类高校承载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知识经济及大数据时代,探究财经类高校统计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提出了财经类高校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旨在对当今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统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①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财经类院校统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②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2-0015-02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社交等技术兴起和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来临了。大数据以其多源性、海量性、异构性,影响覆盖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大数据规律性的应用在现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此时代,能够采用定量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实现大数据规律的分析的统计人才需求也迅猛增长,与此同时具有财经背景的应用型统计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财经院校作为统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和财经类高校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思路三个方面对财经类高校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由此,高等教育也从注重理论素养还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角度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学术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1)市场需求对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毕业生有准确的服务市场定位,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3)相对理论研究型人才模式而言,毕业生不以理论见长,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干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方向定位:即要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
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发生变化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等关键因素,确保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培养目标与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和发展。综合这三个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培养方式: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训交互的方式进行,要求实施学产研相结合,学校与行业、部门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发挥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盲目求大求全,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
三、财经类高校统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一)构建"理论-课内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理论"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体现统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培养学生要具有较好的统计知识体系、专业索质。第二,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学生可通过课内实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多种方式组合提高整体实践能力。第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宗旨,确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兼顾培养统计科学理论研究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复合型、多样性、多层次的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设计,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宽专业、厚基础,依托财经院校优势,一是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特别要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三是突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实现强基础、重实践、尊个性、重品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统计人才培养教育应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统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以培养复合型统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结合教学效果选择最优的培养方式。在教学的同时给学生灌输优秀正确的学习理念,实现重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的教育理念,突出"理论-课内实践-校外实践-理论"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提高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统计实践与创新意识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统计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定制不同的实践培养方式。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统计实践与创新的行为主体,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对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可通过对统计实践与创新的作用、统计实践的社会需求、统计实践与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说明,并通过实践效果反馈来强化大学生统计实践与创新意识。
(三)提高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统计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实施项目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顾此失彼。
统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对不同学生群体统计实践需求进行分析,从课程体系上把握统计实践内容、实践比例及考核方式;统计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通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专用校内外实践基地。
统计实践与创新项目建设,开展大学生统计实践与创新活动,组建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研究团队、建立有教师指导的定期开展教研究活动的学生统计实践团队、参加各类统计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申请各类学生科研立项研究等,形成持续研究的状态。
(四)提高应用型统计人才实践能力需要进行分类教育改革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分类教学实践的改革,主要包括:
课内统计实验改革。根据课内统计实验教学特点,对学生具体统计计算及操作性技能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实践指导,实现学生统计实验的总体目标及学生分级目标;实验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师生之间实行双向互动式教学,重点讲授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校内统计综合实践改革。借助于项目教学、课外案例、论文和竞赛等方式,结合课内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知识的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更多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学生;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热点问题论坛"、"数学建模竞赛"、"社会经济问题调研报告"评比等活动。
校外统计实践与创新。将统计校内学习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可通过直接参与统计社会经济实践,增加社会经验等方面完成校外统计实践。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运用图表分析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经济普查等工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德印,王学军著.西部地区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5-160.
[2]柳杰民.从统计职业发展谈统计教育的创新[J].中国统计,2012(5):48-49.
[3]姚翠薇,赵云.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企业文化,2013(9):243.
[4]宋捷,马立平.浅谈统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63-64.
[5]孟生旺,袁卫.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教育[J].统计研究,2015(4):3-7.
[6]陶梅.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0(12):37-38.
[7]刘国风.略论统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12):62-66.
[8]王丽焕.高校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标准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6(8):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