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化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水分挤压技术,植物蛋白,品质评价,产品应用
组织化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朱嵩,刘丽,张金闯,刘红芝,胡晖[1](2018)在《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品质调控及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具有高效、低耗、低成本的特点,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食品加工技术之一。利用高水分挤压技术获得的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具有类似动物肌肉的纤维结构,无需复水、可直接食用,可被应用于肉制品、速冻食品以及休闲食品等。本文综述了挤压参数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品质调控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的品质评价方法,并对高水分挤压组织蛋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张波,魏益民,严军辉[2](2014)在《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中机械能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挤压技术是一项重要的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加工。单位机械能耗是表征挤压设备输入物料的机械能的大小,将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如溶解性、密度、膨化率、硬度等。为了调控挤压单位机械能耗,研究了单位机械能耗和螺杆构型的关系。采用低温脱脂大豆粕为原料,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压机(德国布拉本德DSE-25)为试验设备,设计了6种螺杆元件,25mm~75mn元件长度,0~150mm元件和模头距离(件模距离),0~150元件间距等螺杆构型参数为试验因素,共21组螺杆。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输送元件的螺旋角从45°变为-37.5°,捏合元件捏合盘厚度从5.0mm增加至7.5mm,单位机械能耗增加。反向捏合元件(KE/25/-45)长度增加,单位机械能耗显着增加。随着反向捏合元件与模头距离或元件间距的增加,单位机械能耗呈下降趋势。结论认为,单位机械能耗可以通过螺杆构型调节,配置螺杆构型增加螺杆填充度将增加单位机械能耗。(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唐皇凤[3](2012)在《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社会的组织化是构建中国社会调控体系的历史前提与逻辑起点,组织是支撑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关键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是革命性的,但整体的转型过程是相对有序而平稳的,其基本经验就是: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障力量,组织化调控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核心主导机制。组织化调控的根本缺陷在于治理成本较高和政治风险较大,并且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与弥散化,在组织化调控体系中培育与成长制度化调控模式是中国国家建设和治理体系重构与再造的基本趋向。(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2年01期)
叶娟丽[4](2010)在《探寻相对平稳的中国社会转型之道——《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30年坚定而稳健的改革,中国不仅相对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等诸领域已经部分实现了艰巨复杂的社会转型,被海内外惊叹为"中国奇迹"与"中国之谜"。因此,对30年来中国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内在机理和未来趋向(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黄相怀[5](2010)在《“学术增量”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评《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稳定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题域,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转型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公共秩序。中国政治学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此做出自己的分析解读,作进一步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唐皇凤博士所着《社(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李剑[6](2010)在《组织化调控的效能与限度——评《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唐皇凤博士的专着《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研究》,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进而深入揭示了中国相对平稳的社会转型的保障力量和内在机理。在转型期的中国,执政党和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构建公共秩序的主导力量,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障力量,组织化调控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核心机制。另一方面,这种组织化调控的根本缺陷在于治理成本较高和政治风险较大,并且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与弥散化,组织化调控的限度为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王彦学[7](2009)在《黑恶势力犯罪侦查中的组织化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社会解构与重构过程中,社会控制的静力系统与动力系统的自组织不适,逐渐凸现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成为黑恶势力的生发温床。在黑恶势力犯罪的侦查中,组织化调控机制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机制主要存在于公安机关内部以及与有关部门打黑、治黑的侦查协作网络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王苏醒[8](2009)在《组织化调控视角下的宗族与农村社区警务》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社会国家治理的方式主要是组织化调控。该调控方式在确保国家相对自主性的同时,要求引进体制外的治理资源: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农村社区警务的开展需要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但目前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组织和制度缺失的困境。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控制系统的宗族,在农村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为了弥补巨大的农村社会空隙,应发挥宗族的积极社会功能,为农村社区警务的开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唐皇凤[9](2006)在《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能主义体制的松弛,作为社会匀质化力量的市场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传统的“蜂窝状结构”特征,反而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地区化和部门化。那么,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人们所谓的“碎片化的威权政体”后,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社会相对平稳的制度转型?本文试图以转型中国的国家治理为视角,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支撑力量和内在机理进行较深入的考察。中国相对平稳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是解决了转型社会的秩序重建问题。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必然产生深刻影响,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秩序模式的更替,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失序。但是社会对秩序的内生性需求表明,社会秩序既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秩序重建是任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转型社会的秩序重建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目标。犯罪率的高低被认为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繁荣程度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转型社会的头号社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是转型社会秩序危机的集中体现。因此,治理和控制犯罪问题,使之保持在“秩序”容许的范围之内,是社会平稳转型的基本保障。本文选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基于综合治理已经成为转型中国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化机制和资源集中、动员机制,已经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略。综合治理组织网络是执政党与政府主导转型中国公共秩序构建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性与扩充国家治理资源的需要,国家相对自主性在转型中国公共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仍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因此,依托组织建设与组织网络渗透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化调控来拓展国家治理空间,在调控中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协作生产是综合治理组织网络构建的基本历史使命。本文把综合治理组织网络的构建置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历史演进之中,在社会转型与秩序重构的独特背景下,研究其内在结构与运作机理。认为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国家在回应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政治转型,即对国家治理方式、策略与手段进行变革。因此,在社会转型先于国家转型的前提下,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了应对快速社会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执政党主导和组织化调控仍然是有效治理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充分利用执政党的人事控制权,在党内设立新的综合协调机构,或者利用和强化原有机构的功能并提升其政治地位等方式,来实现体制内资源的集中与动员。另一方面,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外资源日益增生和社会调控体系缝隙日益增多的现实,执政党与政府力图通过综合治理机制把各种具有社会治安功能的新兴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纳入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体系,在意识形态治理效能递减、制度资源依旧贫弱的现实条件下,通过组织的力量确保了有效的国家治理。因此,在转型中国,组织是社会调控体系的核心支柱,组织化调控仍然是支撑国家治理和社会转型的主导机制。当然,面对市场逻辑日益主导中国社会运作逻辑和现代社会逐步成长的现实,国家治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集中体现为支撑组织化调控的权力组织网络要素和结构开始逐步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兴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最后,本文认为,中国的市场转型并没有像其它后共产主义国家一样,国家和政党权力大幅度回收后撤,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了自身的权力组织网络,并以此维系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转型中国,执政党和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构建公共秩序的主导力量,执政党在组合各种国家治理资源的基础上力图培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基本经验,执政党主导的权力组织网络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根本保障力量。并且不断通过以组织建设和组织网络渗透为主要形式的组织化调控来拓展国家治理空间,组织化调控是支撑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核心机制。当然,这种组织化调控的根本缺陷在于治理成本较高和政治风险较大,并且很难实现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与弥散化,以控制为主导的组织化调控必将让位于以“规训”为主导的制度化调控。虽然对组织化调控模式的突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对组织化调控模式的突破不是废弃传统的组织资源,而恰恰是充分利用传统的组织资源,在构建制度化调控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支撑作用,确保中国社会平稳的制度转型,组织是支撑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关键力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6-04-16)
组织化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挤压技术是一项重要的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加工。单位机械能耗是表征挤压设备输入物料的机械能的大小,将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如溶解性、密度、膨化率、硬度等。为了调控挤压单位机械能耗,研究了单位机械能耗和螺杆构型的关系。采用低温脱脂大豆粕为原料,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压机(德国布拉本德DSE-25)为试验设备,设计了6种螺杆元件,25mm~75mn元件长度,0~150mm元件和模头距离(件模距离),0~150元件间距等螺杆构型参数为试验因素,共21组螺杆。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输送元件的螺旋角从45°变为-37.5°,捏合元件捏合盘厚度从5.0mm增加至7.5mm,单位机械能耗增加。反向捏合元件(KE/25/-45)长度增加,单位机械能耗显着增加。随着反向捏合元件与模头距离或元件间距的增加,单位机械能耗呈下降趋势。结论认为,单位机械能耗可以通过螺杆构型调节,配置螺杆构型增加螺杆填充度将增加单位机械能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化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嵩,刘丽,张金闯,刘红芝,胡晖.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品质调控及评价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8
[2].张波,魏益民,严军辉.大豆蛋白挤压组织化过程中机械能的调控[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3].唐皇凤.组织化调控: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J].江汉论坛.2012
[4].叶娟丽.探寻相对平稳的中国社会转型之道——《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评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5].黄相怀.“学术增量”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评《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李剑.组织化调控的效能与限度——评《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
[7].王彦学.黑恶势力犯罪侦查中的组织化调控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王苏醒.组织化调控视角下的宗族与农村社区警务[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
[9].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D].复旦大学.2006